当代大学生宗教观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fengy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大学生信教比例不高,但对宗教比较感兴趣;信仰动机功利性与信仰行为随意性并存;宗教认同感趋强,但对宗教文化认识较模糊;能正确评价宗教的社会作用,但对党的宗教政策不甚了解。这主要是受社会及家庭环境、西方宗教势力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及大学生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应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管理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观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对宗教的认识不仅关系一代人价值观的形成,而且影响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宗教观现状,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辨别与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2012年9月,本课题组成员对贵州省内五所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83份,其中有效问卷771份,有效回收率96.3%。在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SPI11.5对有效问卷进行录入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贵州省高校大学生的宗教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宗教意识特征
  (一)信教比例不高,但对宗教感兴趣的比例较高。
  在被调查的771名大学生中,50.7%的人不信仰宗教,15.1%的人信仰宗教,信教比例不高。但与此同时,学生对宗教感兴趣的比例较高。32.4%的学生“对宗教文化好奇或喜欢”,2%的学生“准备信教”,并且他们对宗教持比较宽容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信教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根本无需理会。因此大学生对信仰宗教的态度,持“反对”态度的只有9.3%,而持“赞成”和“无所谓”态度的则高达16.3%和69%,甚至在“是否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的问题上,43.1%的学生“不清楚”,15.4%的学生持“反对”态度。这充分说明大学生信教比例虽然不高,但对宗教感兴趣、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对无神论教育持含糊不清态度的比例较高,且有不断上升的势头。
  (二)信仰动机功利性与信仰行为随意性并存。
  调查显示,30.5%的学生之所以信教,是“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变故而寻找精神寄托”,11.6%的学生是“需要教友的物质或精神帮助”而信教。这说明受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信仰宗教具有突出的功利性特征,大多是他们在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遭遇困惑、挫折时,才想到通过宗教寻求精神上的慰籍,其宗教信仰动机功利性强,宗教信念淡薄。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之下,其宗教行为往往带有随意性、自发性。访谈中,有少数学生表示虽然参加过礼拜朝圣、烧香拜佛等宗教活动,或佩带过与宗教有关的饰品,但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宗教的仪式、规范、理念行事,“定期参加宗教活动”的占3.8%,“偶尔参加”的占29%,“对宗教教义教规及经典文献比较了解”的占6.4%,“从没有接触过”的占51.6%。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大学生的宗教行为认定他们有宗教信仰,并把他们归为宗教信徒,而应结合他们的心理需求作客观分析。
  (三)宗教认同感趋强,但对宗教文化认识较模糊。
  大学生身处高校,学术氛围活跃,国内外学术交流密切。宗教以其新奇的内容、丰富的宗教活动,诸如“行善济世”、“修己度人”之类的哲理及“趋善祈福”独特的心理关怀,不断吸引这些追求个性、好奇心求知欲极强、需要精神寄托的大学生们,使得他们不自觉地审视并接近宗教。在调查中,45%的人对“宗教文化、建筑、雕塑、绘画和音乐”最感兴趣,41%的人对“宗教教规、节日、礼仪、风俗基本常识”最感兴趣,9%的人对“宗教的形成传播历史”最感兴趣,5.9%的人对“宗教教义”最感兴趣。正如调查中一些学生所说:“我之所以信奉基督教,完全是为唱诗班的音乐所震撼,为它的美所吸引。”由此可见,宗教所具有的神秘、绚丽多姿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吸引大学生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宗教的内涵、理想、价值精神的追求,宗教产生基础等问题的认识,他们却比较模糊,不够完整准确。19.4%的人认为“宗教是人们幻想出来的超人间的力量形式”,6.9%的人认为“宗教是迷信”,甚至有1%的人认为“宗教是一种真理”,21%的人“不清楚宗教产生的基础是什么”。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的内涵理解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正确认识和辨证思考,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
  (四)能正确评价宗教的社会作用,但对党的宗教政策不甚了解。
  作为特殊文化群体,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一定条件、范围内能够正确评价宗教的功能,相对理性地分析和判断宗教的社会作用。74%的人认为宗教“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37%的人认为“宗教有助于调整人的心态作用”,29%的人认为“宗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稳定”。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缺乏正面教育和引导,学生对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规等认识模糊,28.1%的人认为“可以在高校校园内进行宗教活动”,32%的人“不清楚”,兩项合计比例高达60.1%。正是这样一种模糊认识,使得境外宗教组织顺畅地在高校校园内渗透。对于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仰宗教的问题,45%的学生认为“可以”,32%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30.83%坚持党员不能信教。90%的学生没有阅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规定》”。
  以上调查表明,大学生宗教信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徒式的信仰,感性成分大大高于理性的追求,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宗教的仪式、规范、理念行事,宗教在道德、人际交往和人生追求等方面的调整作用不明显。部分大学生宗教认同感趋强,寻求宗教庇护的心理意识强等状况应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宗教意识的主要成因
  (一)社会环境及民族、家庭环境的影响。
  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转型时期,人与人之间利益格局变化,传统价值观及行为规范产生变更,导致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择上的困惑,出现诸多“失范”或“非规范”现象。这让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感到迷茫,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依靠。在此过程中,伴随社会上宗教升温、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宗教具有的道德规范功能、抚慰心灵精神寄托功能,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投向宗教。   从民族环境来看,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其中一部分已演化成特定地域、民族的生活习惯,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于此、长于此的学生因为整个民族都信教,自然而然也信教。
  从家庭环境来看,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学生受其熏陶,自然而然地信教。被调查的信教大学生中有45%的是因为“民族风俗、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这一点在来自江浙一带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其父母长期从事商品贸易活动,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做生意的风险很大。市场竞争的风险常常导致他们要祈求神灵赐予好运,学生长期在父母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宗教信仰。
  (二)西方宗教势力有意识渗透。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变革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国际敌对势力与我国争夺未来高层次人才的斗争更加尖锐激烈。宗教作为西方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其特有魅力,容易被大学生接受,所以成为敌对势力向高校大学生宣传西方思想文化的有效形式。西方宗教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接近高校学生:有的外教利用大学讲坛,在课堂上向学生传输宗教观念,宣传西方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有的宗教团体组织专门人士混入大学“英语角”,对大学生进行宗教宣传,发展教徒;有的宗教团体利用网络和广播电台等虚拟空间进行宗教宣传,使一些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宗教观念。本次调查显示,60%的学生是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作品”接触宗教知识,5.2%的学生是通过“宗教组织的宣传”接触宗教知识,1%的学生是通过“与境外、国外人士的交流”接触宗教知识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
  虽然,近年来高校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重视和强化。但是,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形式单一、生硬,对学生人文关怀不够;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理想信念教育欠深入具体,尤其是部分教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没有清晰的思路。再加上宗教特有的政治敏感,导致课堂教学中存在宗教观不敢讲、不好讲、讲不好的现实问题。在调查中,有33%的学生反映“大学老师没有讲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内容”,49%的学生认为“讲过,但效果不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宣传教育的缺失或实效性不强,极易导致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出现迷失理想,无所适从,最终寻求宗教庇护的现象。
  (四)大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自尊意识,但他们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解决问题、应对挫折的能力。当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或情感方面遭受挫折时,极易产生不适应感、焦虑感和压抑感等消极情绪,甚至出现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为了寻求安全感和自我安慰,有一部分学生就会选择信仰宗教。调查中,信教学生中有25%的是“因生活、情感等变故而寻找精神寄托”。
  三、大学生宗教观教育及引导对策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本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而构建的关于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作用、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其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高度的实践性,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为此,高校应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无神论和有神论、科学与迷信的界限,区分宗教与迷信、宗教和邪教的界限,辩证看待宗教现象,理性分析宗教问题,深刻理解宗教本质、社会功能和发展规律,用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对待宗教。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教育等课程中,加强宗教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他们对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党团员不能信仰宗教、宗教不得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等政策和法律有非常清楚的认识,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同时,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改进教育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贴近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增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层次性,体现教育的人本性。
  (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抵制乃至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应抓好校园政治文化建设。通过学生业余党校、团校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思想,宣传科学理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抵制和消除宗教的不良影响。其次,要依托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主题鲜明、感染力强、参与广泛的科技文化活动、体育文娱活动及节假日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精神生活,有效地把德育融入各种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陶冶学生的情操。再次,通过举办兴趣小组、文化活动、讲座等形式,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净化校园“空气”,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教育熏陶,在参与活动中思考问题,探讨人生真谛,激发爱国热情,逐步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抗挫折能力。
  高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辅助方式,深入研究并掌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机制和规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从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学会情绪调节、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等方面入手,为大学生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同时,高校辅导员要高度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注意他们的行为、动向和心理状态变化等,给他们提供有效合理的交流途径、倾诉场所,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各类困惑、疑难、不安,从心灵深处关怀、慰藉他们,使学生不仅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而且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心理调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加強校园管理,抵制境外宗教组织的渗透。
  加强校园管理,构建和完善校园文化安全体系,是积极防范和抵制宗教对大学校园渗透的有效措施。在日常校园管理中,可建立反渗透网络,校园内的学生组织、学院(系)、政保、统战、宣传、外事、教务等部门,要加强相互联系,形成反渗透的合力。加强对那些以学术交流活动为背景,进行宗教渗透的人士的了解,密切关注其动态,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对外籍教师、留学生和港澳台侨生的教育与引导工作,既尊重其宗教信仰,确保其宗教活动在合法的场所进行,又引导他们遵守我国的宗教法规,不允许其在校园内传教和从事其他宗教活动。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2.
  [2]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卓新平.“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李建生.谈谈高校进行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原则及其应用[J].宗教学研究,2010(1).
  [5]高惠珠.论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6]张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5).
  本文系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思政课题(12SZK009);2013年贵州大学校级专项课题成果。
其他文献
一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是一场涉及教育主张、教育方向及教育机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变革。怎样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既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较好地把学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是全社会的问题,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音响、影视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多媒体教学(即CAI)已成为一种趋势,是解决这
摘 要: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对话,承载着让师生共同成长的重任,以数学思维为核心,以倾听和表达为载体,从核心问题开始,在对细节的雕琢中深入,最后在解决问题全过程的回顾中延伸。  关键词: 有效对话 教学智慧成长 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1]课堂对话意指师生主体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交流、相互建构与分享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教师
摘 要: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主要保障。学院在化工类应用技能型专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化工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本文就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体系、构建框架和实施途径进行探讨,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化工专业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 培养途径  一、化工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摘 要: 主题班会应该立足学生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当前主题班会仍然存在假大空现象,应当从选题、目标、规模、问题等方面入手,从小的角度改变现状,以小见大,提高主题班会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主题班会 “责任”主题班会课 同课异物  迟希新老师在《有效主题班会八讲——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中指出: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为解决班级或学生成长中存在的教
摘 要: 作为世界上的钢铁生产大国,中国需要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大量钢铁领域工程师人才。然而出于经济和安全等原因,钢铁生产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在企业的现场实习环节大多无法保证时间和质量,使重要的教育实践环节被迫流于形式。在校园内建设一个整合了钢铁生产全流程的仿真模拟平台,可以作为企业实习的一个重要补充。本文以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生产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介绍学校对虚拟实习的探索。虚拟实习的开展将为学校节省大量
摘 要: 许多教师认为改革后的初中思品课教材偏简单、内容少、形式散,在教学中不好把握。其实新教材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发散性,这给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留下了巨大空间,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教材整合的观念和能力,否则新教材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思品课 教材整合能力 《走共同富裕道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次的校际听课交流活动,我都能从其他学校老师身上学
三月下旬,我县教育局组织全县高中教师赴山东昌乐二中进行观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切实感受到昌乐二中确实走在了前列,学校管理规范有序,校园文化蓬勃向上。老师的工作热情,学生的学习激情,自然灵动的课堂,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展露出的自信,生活中彰显的阳光,让我一次次地受到触动,屡感纠结。当然,这也让我对教育产生了很多思考,结合个人学习,现将自己的感悟及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健康向上
著名教授钱理群说:“作文应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现在的作文却变得很可怕,不怕作文的学生太少了。”可见,一说起写作文,学生都很头疼,真是“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碎铅笔头”。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作文或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或陈词滥调,毫无新意;甚至抄袭他人,导致老师批改费时费力,收效甚微。这种令师生叫苦、家长无奈的窘状时刻困扰着语文习作教学,令人担忧。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胸有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一个成功的教学,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需要在物理教学中掌握课堂教学艺术,如辩证地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所在,使学生在妙趣横生的课堂中实现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初中物理是一门难度较大理学学
摘 要: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需要班主任以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应对。这是一项繁琐而责任重大的工作,看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好却必需花很大的心思,以极大的耐心实践,尤其是高中班主任,他的工作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命运。作者从自己的工作中总结出一些管理学生的经验,希望给同仁一些启示。  关键词: 爱 高中班级管理工作 沟通 微笑 知识  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既繁琐而又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