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十九大”的胜利闭幕,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水利水电建设管理单位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基本大环境,为了提升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必须实现我国水利水电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改革已有陈旧的管理模式,使水利水电行业发展能够与经济新常态相匹配。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利水电;建设管理
1.关于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管理同经济新常态相互匹配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1 关于我国全面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事实
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基本提法,最早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在接下来的大小会议中,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和论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和核心思想理念,最终被全国熟知,并被列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自从改革开发以来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宣告结束,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建立。新常态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将我国经济发展从之前的高速发展逐步切换到中高速发展轨道上来,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换挡减速”,在“换挡减速”背后,体现出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气象,更加重视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断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1.2 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对水利水电建设管理可持续推进作用分析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基本背景下,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了换挡和转型,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建设发展路线和趋势,从而提升了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水平和质量。近几年,伴随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走出去”的新发展道路,水利水电作为一个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收到了广泛地关注和重视。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及后续管理资金投入同比增长了1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水利水电发展能力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同经济发展新常态间的矛盾关系分析
2.1 既有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整体规划布局不协调
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着整体布局及规划不协调的问题,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发展理念是不适应的。长此以往,我国在水利水电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且投资额逐年攀升,但经过统计调查发现,大部分资金都被投入到一些重点大型工程项目中,对于一些基层水利水电建设方面及涉及农田灌溉使用的小型水利水电设施投入明显较少。例如,对于产粮大省黑龙江和河南而言,其水电水电建设规模和资金投入比例远不及南方长江流域。
2.2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同周边环境发展不协调
大部分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在建设之初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基本忽略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更谈不上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可持续、绿色发展。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在项目建设中,由于建设管理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导致建设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大型工程甚至直接改变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系统。例如,通过在黄河中上游地带建设拦水大坝,由于库区蓄水影响,导致黄河下游的三角洲平原地带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三角洲面积急剧缩减。此外,水库对河流的拦蓄作用间接破坏了区域河水中的生态平衡。
2.3 部分工程建设质量存在先天缺陷
由于我国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普遍投入巨大,因此,工程建设项目建成后被寄予较高的预期,希望工程建项目在后续运营阶段能够发挥最大的功能。但在实际的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建设和管理者往往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了尽可能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利润水平,肆意压低造价,由于造价人为压低,导致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原材料、施工质量方面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甚至存在工程建设人员私自挪用工程建设款的现象,这都给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后续安全、稳定、高效运营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将出现部分副作用,严重影响工程结构的服役能力,徒增后续投入。近几年,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开展如火如荼,与之相对应的业内竞争也进入白热化,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自我盈利最大化,不惜以牺牲工程建设质量为代价,导致工程建设质量普遍偏低。
3.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策略分析
3.1 进一步优化建设市场资源配置,主动把握和适应市场发展规律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基本背景和环境下,为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建设管理能力,应该主动放慢既有建设步伐和进度,水利水电建设主管部门要善于进行“回头看”。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优化现有建设资源方面,处理好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与小型及农田灌溉等基本项目间的平衡关系,紧贴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基本环境和背景。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切入:第一,必须实现水利水电建设资金和资源对小型及农田灌溉等基礎设施建设项目方面的倾斜程度,比如,可以加大对我国黑龙江、河南及新疆农业大省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资金投入。第二,必须放缓和压缩大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数量和资金投入额,且不能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增长而忽视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和保护。第三,对于中标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而言,为了实现投资额的动态控制,响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资金及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要求,必须制定完整、科学的资金投入控制机制;此外,必须时刻留意由于人员、设备及社会不可预测因素导致的成本失控问题,通过加强资金运营能力,实现企业盈利的最大化。
3.2 落实项目管理基础性工作质量,提高建设项目与环境间的协调性
首先,必须落实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管理中的项目招投标工作,在项目上马前,必须先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成本控制机制,对于中标候选单位,必须强制要求其对施工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详实的前期调查,并出具科学、严谨的调查报告。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注意保护生态安全,避免对环境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和破坏。如果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却造成环境破坏,这是非常不值得的。首先,要注意规划好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工程规模既要满足功能又要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不能贪图视觉上的大规模建设。此外,在具体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之处,必须做好相应的环境评估,评估报告必须涵盖对周边地形及地貌的完整掌握。
3.3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水平,规范项目建设流程,提高质量控制能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基本背景和环境下,水利水电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长期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工程建设质量的控制及整体把控能力。决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和建设数量,应该意识到工程建设质量是确保工程结构后续稳定、安全、高效运营的关键和核心,同样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屏障。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全过程涵盖了前期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监理及检测等阶段,为了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必须实现各阶段间的密切配合与无缝对接,各责任人要树立责任意识,加大相互配合默契。此外,在具体的建设管理实践中,应该善于摸索,及时发现陈旧管理制度的缺陷,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进和提升,确保工程建设全过程始终能够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要求。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工程建设质量的宏观把控能力,对于重点岗位的关键人员和机构必须予以监督,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提升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15.
[2]郑国.浅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118.
作者简介:
章世强 ,男,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水井坪村二组,全日制本科, 研究方向:水利工程系.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利水电;建设管理
1.关于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管理同经济新常态相互匹配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1 关于我国全面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事实
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基本提法,最早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在接下来的大小会议中,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和论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和核心思想理念,最终被全国熟知,并被列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自从改革开发以来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宣告结束,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建立。新常态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将我国经济发展从之前的高速发展逐步切换到中高速发展轨道上来,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换挡减速”,在“换挡减速”背后,体现出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气象,更加重视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断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1.2 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对水利水电建设管理可持续推进作用分析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基本背景下,我国经济成功实现了换挡和转型,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建设发展路线和趋势,从而提升了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水平和质量。近几年,伴随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走出去”的新发展道路,水利水电作为一个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收到了广泛地关注和重视。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及后续管理资金投入同比增长了1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水利水电发展能力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同经济发展新常态间的矛盾关系分析
2.1 既有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整体规划布局不协调
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着整体布局及规划不协调的问题,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发展理念是不适应的。长此以往,我国在水利水电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且投资额逐年攀升,但经过统计调查发现,大部分资金都被投入到一些重点大型工程项目中,对于一些基层水利水电建设方面及涉及农田灌溉使用的小型水利水电设施投入明显较少。例如,对于产粮大省黑龙江和河南而言,其水电水电建设规模和资金投入比例远不及南方长江流域。
2.2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同周边环境发展不协调
大部分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在建设之初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基本忽略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更谈不上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可持续、绿色发展。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在项目建设中,由于建设管理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导致建设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大型工程甚至直接改变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系统。例如,通过在黄河中上游地带建设拦水大坝,由于库区蓄水影响,导致黄河下游的三角洲平原地带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三角洲面积急剧缩减。此外,水库对河流的拦蓄作用间接破坏了区域河水中的生态平衡。
2.3 部分工程建设质量存在先天缺陷
由于我国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普遍投入巨大,因此,工程建设项目建成后被寄予较高的预期,希望工程建项目在后续运营阶段能够发挥最大的功能。但在实际的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建设和管理者往往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了尽可能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利润水平,肆意压低造价,由于造价人为压低,导致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原材料、施工质量方面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甚至存在工程建设人员私自挪用工程建设款的现象,这都给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后续安全、稳定、高效运营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将出现部分副作用,严重影响工程结构的服役能力,徒增后续投入。近几年,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开展如火如荼,与之相对应的业内竞争也进入白热化,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自我盈利最大化,不惜以牺牲工程建设质量为代价,导致工程建设质量普遍偏低。
3.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策略分析
3.1 进一步优化建设市场资源配置,主动把握和适应市场发展规律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基本背景和环境下,为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工程建设管理能力,应该主动放慢既有建设步伐和进度,水利水电建设主管部门要善于进行“回头看”。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优化现有建设资源方面,处理好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与小型及农田灌溉等基本项目间的平衡关系,紧贴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基本环境和背景。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切入:第一,必须实现水利水电建设资金和资源对小型及农田灌溉等基礎设施建设项目方面的倾斜程度,比如,可以加大对我国黑龙江、河南及新疆农业大省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资金投入。第二,必须放缓和压缩大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数量和资金投入额,且不能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增长而忽视对自然生态的敬畏和保护。第三,对于中标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而言,为了实现投资额的动态控制,响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资金及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要求,必须制定完整、科学的资金投入控制机制;此外,必须时刻留意由于人员、设备及社会不可预测因素导致的成本失控问题,通过加强资金运营能力,实现企业盈利的最大化。
3.2 落实项目管理基础性工作质量,提高建设项目与环境间的协调性
首先,必须落实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管理中的项目招投标工作,在项目上马前,必须先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成本控制机制,对于中标候选单位,必须强制要求其对施工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详实的前期调查,并出具科学、严谨的调查报告。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注意保护生态安全,避免对环境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和破坏。如果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却造成环境破坏,这是非常不值得的。首先,要注意规划好水利水电工程的规模,工程规模既要满足功能又要与当地的环境相适应,不能贪图视觉上的大规模建设。此外,在具体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之处,必须做好相应的环境评估,评估报告必须涵盖对周边地形及地貌的完整掌握。
3.3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水平,规范项目建设流程,提高质量控制能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基本背景和环境下,水利水电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长期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工程建设质量的控制及整体把控能力。决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和建设数量,应该意识到工程建设质量是确保工程结构后续稳定、安全、高效运营的关键和核心,同样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屏障。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全过程涵盖了前期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监理及检测等阶段,为了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必须实现各阶段间的密切配合与无缝对接,各责任人要树立责任意识,加大相互配合默契。此外,在具体的建设管理实践中,应该善于摸索,及时发现陈旧管理制度的缺陷,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改进和提升,确保工程建设全过程始终能够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要求。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工程建设质量的宏观把控能力,对于重点岗位的关键人员和机构必须予以监督,建立明确的问责机制,提升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15.
[2]郑国.浅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118.
作者简介:
章世强 ,男,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水井坪村二组,全日制本科, 研究方向:水利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