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应,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而又复杂的体验活动,是以个人从事学习的类在动力,教学中能否发挥情感的作用,将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而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是文与道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情感性。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体验;动力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应,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而又复杂的体验活动,是以个人从事学习的类在动力,教学中能否发挥情感的作用,将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而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是文与道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情感性。文章是感情的产物,读一篇文章,语言文字和它所表达的情感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写一篇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采用的语言文字也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学习文章,只要整理每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揭示文章的蕴含道理,才能领会文章的情感,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新课程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文章的情感的基础上,利用本身的情感因素,同作者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共鸣,与课文中的人物、意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拔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受到感染,也同作者同喜同忧,由此来达到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交流。从而为自己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结合个人教学实际,我以为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1 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设一种意境和气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实现学生的阅读情感与作品的充分融合,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离不开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想象与联想是情感的伴侣,只有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才能达到腾飞的境界,推动情感发展。在情感陶冶过程中,学生作为有意识的人,愿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积极主动地随客体制约的同时,并突破这些制约,并根据自身的信息储备,对作品中的空白处,通过联系和想象,进行填补和接连,充分地领悟和理解作品的丰富内容,深刻地体验其内在情感。例如,我们在讲述朱自清的《背景》一文时,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家庭情况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这样通过联想、比较,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进而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再联想到现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种联想将唤起学生我特定的情感,产生一种特定的感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深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
2 用心造境,以真换情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会因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深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这一特点,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收到好的效果。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情感。
2.1 教师要给学生关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转校来的学生,他因为在原来的学校经常与老师发生矛盾,一上课不想进教室,导致成绩一落丈。来到我班后,我仔细的找他了解情况,原因竟是该老师看不惯他,于是处处为难他,而这个学生也不愿服输,结果造成裂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他讲解了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有的礼仪行为,最后,这名学生发和了根本性的转变。
2.2 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曾有这样一位老师,由于对教师收入低微的不满,时常上课就牢骚满腹,怨声不断,动不动就谈他的金钱观,导致学生、家长意见很大,其后果可想知。
2.3 以材设境,触境生情。
好的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去教育感染学生。
一篇课文中,每个词语、句子、层次、段落、篇章都渗透着情感。在品词赏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第31节有这样几句话:“万岁!他们都拍撑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特别听得剌耳”教学中应抓住“特别听得剌耳”,要学生细细地“嚼”:“剌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剌耳”?又为什么“特别听得剌耳”?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情感?经过思索,联系上下文,联系中心,深入推敲,学生懂了:“剌耳”是声音杂乱,听着不舒服。“特别听得刺耳”是特别听了不舒服、难受。同胞因愚味而做“看客”,祖国因落后造污蔑,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刺耳”实指刺心,心灵痛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受国主义思想情感。抓住刺耳咬文嚼字,蕴涵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闪出的耀眼火花,将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教学《最后一课》时,应首先引导学生理清小弗朗士在上最后一课时,感情变化的过程,启发学生深思: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指导学生归纳出他的心里活动的流程:吃惊→诧异→万分难过→懊悔→舍不得→忘了先生的征罚→明白→挺难受→全都懂→挺容易→永远忘不了。明确韩麦尔先生满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仇恨,上了最后一课,使小弗朗士觉醒了,懂事了→爱祖国,爱人民,恨侵略者,进而理解作者的意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前6小节的内容: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些与“最后一课”是否有关?明确这些内容是为了他的思想转变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最后一课教育深,影响大。
同时,利用好优秀的教材文本,更能够理解困扰在学生心中的情感纠葛,对爱情充满向往,有的学生开始萌发爱的冲动,去渴望和尝试爱的滋味。有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和家长都采取堵、禁止接触的方法,但效果往往欠佳。因此,而对“早恋”问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完全有责任去引导和教育学生,让他们“感悟爱的美好,明白爱的责任,呵护爱的高尚,珍藏爱的幸福,给爱涂上最美的底色,”这样,学生们就会对爱情产生热爱、尊重和敬畏之情,从而接受美的熏陶,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我认为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情感教育;体验;动力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应,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而又复杂的体验活动,是以个人从事学习的类在动力,教学中能否发挥情感的作用,将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而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是文与道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情感性。文章是感情的产物,读一篇文章,语言文字和它所表达的情感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写一篇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采用的语言文字也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学习文章,只要整理每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揭示文章的蕴含道理,才能领会文章的情感,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新课程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文章的情感的基础上,利用本身的情感因素,同作者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共鸣,与课文中的人物、意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拔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受到感染,也同作者同喜同忧,由此来达到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交流。从而为自己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结合个人教学实际,我以为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1 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设一种意境和气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实现学生的阅读情感与作品的充分融合,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而这离不开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想象与联想是情感的伴侣,只有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才能达到腾飞的境界,推动情感发展。在情感陶冶过程中,学生作为有意识的人,愿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积极主动地随客体制约的同时,并突破这些制约,并根据自身的信息储备,对作品中的空白处,通过联系和想象,进行填补和接连,充分地领悟和理解作品的丰富内容,深刻地体验其内在情感。例如,我们在讲述朱自清的《背景》一文时,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家庭情况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这样通过联想、比较,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进而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再联想到现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种联想将唤起学生我特定的情感,产生一种特定的感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深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
2 用心造境,以真换情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会因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深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这一特点,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收到好的效果。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情感。
2.1 教师要给学生关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转校来的学生,他因为在原来的学校经常与老师发生矛盾,一上课不想进教室,导致成绩一落丈。来到我班后,我仔细的找他了解情况,原因竟是该老师看不惯他,于是处处为难他,而这个学生也不愿服输,结果造成裂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他讲解了作为一名中学生应有的礼仪行为,最后,这名学生发和了根本性的转变。
2.2 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曾有这样一位老师,由于对教师收入低微的不满,时常上课就牢骚满腹,怨声不断,动不动就谈他的金钱观,导致学生、家长意见很大,其后果可想知。
2.3 以材设境,触境生情。
好的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去教育感染学生。
一篇课文中,每个词语、句子、层次、段落、篇章都渗透着情感。在品词赏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第31节有这样几句话:“万岁!他们都拍撑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特别听得剌耳”教学中应抓住“特别听得剌耳”,要学生细细地“嚼”:“剌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剌耳”?又为什么“特别听得剌耳”?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怎样的情感?经过思索,联系上下文,联系中心,深入推敲,学生懂了:“剌耳”是声音杂乱,听着不舒服。“特别听得刺耳”是特别听了不舒服、难受。同胞因愚味而做“看客”,祖国因落后造污蔑,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挫伤,“刺耳”实指刺心,心灵痛苦,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受国主义思想情感。抓住刺耳咬文嚼字,蕴涵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闪出的耀眼火花,将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教学《最后一课》时,应首先引导学生理清小弗朗士在上最后一课时,感情变化的过程,启发学生深思: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指导学生归纳出他的心里活动的流程:吃惊→诧异→万分难过→懊悔→舍不得→忘了先生的征罚→明白→挺难受→全都懂→挺容易→永远忘不了。明确韩麦尔先生满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仇恨,上了最后一课,使小弗朗士觉醒了,懂事了→爱祖国,爱人民,恨侵略者,进而理解作者的意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前6小节的内容: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些与“最后一课”是否有关?明确这些内容是为了他的思想转变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最后一课教育深,影响大。
同时,利用好优秀的教材文本,更能够理解困扰在学生心中的情感纠葛,对爱情充满向往,有的学生开始萌发爱的冲动,去渴望和尝试爱的滋味。有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和家长都采取堵、禁止接触的方法,但效果往往欠佳。因此,而对“早恋”问题,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完全有责任去引导和教育学生,让他们“感悟爱的美好,明白爱的责任,呵护爱的高尚,珍藏爱的幸福,给爱涂上最美的底色,”这样,学生们就会对爱情产生热爱、尊重和敬畏之情,从而接受美的熏陶,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我认为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