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下,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都面临着顶岗实习的情况,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季涌入相关实习单位,使得出现一岗难求的尴尬局面,同时,也造成了应届毕业生实习利益受到侵害。而当下信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技能、理念的快速更新,造成了一批有经验的老员工软实力滞后的结果,使得生产力不能最大化。企业单位处在二者交汇的位置,解决这一组问题,必将为企业带来活力,而“置换顶岗”实习模式将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
【关键词】置换顶岗;高职院校;实习模式
引言:“置换顶岗”实习,顾名思义,就是互换工作岗位,实现实习的目的,它是有两部分人员组成的。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进行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去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积攒一定的工作经验,以便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便于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增加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在职员工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然而对他们来说,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研发的思维理念在快速发展、实时更新换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前,稍显不足,这既不利于员工个人发展,也缺少了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存活力。然而,在维持正常的的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企业又不能够大量的安排员工进行学习深造,员工的工作经验与迎接毕业生所具备的发展活力不能有机的集合到同一生产人员身上。“置换顶岗”实习就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将在校的专业优秀实习生安排到企业中去实习,同时将企业的部分员工送入高职院校进行理论培训。优秀实习生在企业有老员工帮扶,参加企业生产活动,这样就达到了实习目的,同时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行,而有他们顶岗,使得企业有能力抽调部分员工进行进修。当然,不能仅从企业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实习模式,它的重点应该在实习生的实习活动方面。
1.明确实习生的实习目的,合理选择模式
高职院校组织应届毕业生进行实习学习,主要有三个目的:首先,学生长期进行的是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诸多因素影响,这样直接进行生产活动,有助于学生明确理论与实践的不同,便于磨合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从而加深理解,产生新的认识。其次,熟悉学校外的管理模式,为踏入社会做准备。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事方式都有着深深的学校痕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指导老师实践指导,在老师的带领下,不管是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学习必要的社会技能,改正自己的不足,从而保证在高职院校毕业后能尽快开始社会生活。最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很少有详细的、准确的规划了就业情况的,在实习的时候,学生能够对岗位“零接触”,对自己的就业有准确的定位,减少自己的规划与实际就业情况的差距,准确选择工作岗位,踏实开展工作,从而顺利就业。
这一时期,实习学生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他们无法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实习时所遇到的突发问题,因而,在选择实习岗位时,需要专业对口,选择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的工作性质的岗位进行实习。而对于医生等特殊性质的岗位实习,需要慎重选择。对于尚未正式毕业的高职院校实习生,医院方面很难给予实习生实际治疗性质的实践,而顶岗意味着实习生需要完成所顶替岗位的工作量,此时,实习生实习内容就会偏离实习目的。这些实习所面临的问题都需要慎重考虑,进行合理的选择。
2.结合实习面临实际问题,建立合理模式
“置换顶岗”模式实现的是企业与高职院校双赢局面,高职院校必须为维护实习生利益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部分企业将实习生看作是免费劳动力,在招收的实习生进入企业时并没有为实习生安排适合学生的实习岗位,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与实习生专业脱轨的情况。学校为了实现学生实习的真实目的,需要改良报告模式。当下,实习生进行实习汇报的主要方式是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签字决定,学生为了能顺利通过实习检测,在企业方面放弃了所拥有的权益,也从不考虑专业接轨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建立学校指导老师阶段督查模式。学校指导老师亲临实习生实习岗位,验收实习生实习内容,以确定学生实习内容的专业性,同时在督查过程中进行阶段性评价,实习生分阶段提供实习报告,将整个评价模式指定为企业的结果认证和指导老师的过程认证两部分,既从决定权上减少了企业影响,也加大了对学生的监管力度,在保证学生正常进行实习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切实的锻炼机会。
对于特殊性质的工作岗位,建立阶段实习的模式。高职院校将毕业实习分阶段安排给专业优秀学生。例如医学专业类实习生实习,可以分为三次去进行实习,前两次实习学生可以以专业知识认识为目的,在接受院方指导老师知道的时候,可以积攒院方指导老师的经验,然后在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时,就可以以理论知识来消化实习经验,有了前两次实习的基础,第三次实习接触更接近实践的实习内容机会更大,而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定位,对岗位的定位也就明确了,实习目的就得以实现。此外,如导游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受到服务人数的限制,很难同时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将实习活动分阶段进行开展,也可以缓解实习岗位需求压力。
3.密切关注实习生实习动态,加强监管。
实习生顶岗实习离校时间长,实习地分布范围广,这对学生管理加大了难度,同时,实习生初步脱离学生身份,单纯地依靠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来保证实习效果,不符合实际情况。而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的身份是双重的,他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因此为了保证实习质量,达到实习目的,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是必要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初,应该进行必要的动员安排,在强化道德品质观念,进行思想教育等学生身份教育之外,要强调实习生的企业职工身份,这一身份需要学生严格执行企业规章制度,维护企业的利益。指导老师加强与企业的沟通,配合企业单位监管学生行为表现。就评价机制而言,学生的岗位职员行为表现作为实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结果评定范围。这一部分的评价权应以企业单位评价为主要依据。
结语:实习生“置换顶岗”实习是实现实习生与企业双赢的实习模式,就实习生与换岗员工二者而言,实习生处在相对的弱势位置,高职院校要维持这种双赢的局面,就要配合企业单位管理约束实习生,同时也得对实习学生负责,就必须从实习生实习目的出发,建构合理的实习模式,制定灵活的评价机制。为企业提供生产劳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使得企业活力,同时合理约束企业对实习生的实习决定权,让实习生从中得到切实的锻炼。总之,合理规划各阶段模式,保持良好的交流渠道,才能长久的推行“置换顶岗”,从而保证企业与高职院校实习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黎刚,曾柳宁.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08:48-50.
[2]贺小凤,耿壮,雷军.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双重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37-40.
[3]张耀,陈梓城,陈云祥.高职电类专业区域集中、企业分散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5:34-36.
课题项目:重庆市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153233)——高职院校“置换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置换顶岗;高职院校;实习模式
引言:“置换顶岗”实习,顾名思义,就是互换工作岗位,实现实习的目的,它是有两部分人员组成的。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进行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去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积攒一定的工作经验,以便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便于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增加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在职员工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然而对他们来说,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及研发的思维理念在快速发展、实时更新换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前,稍显不足,这既不利于员工个人发展,也缺少了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存活力。然而,在维持正常的的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企业又不能够大量的安排员工进行学习深造,员工的工作经验与迎接毕业生所具备的发展活力不能有机的集合到同一生产人员身上。“置换顶岗”实习就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将在校的专业优秀实习生安排到企业中去实习,同时将企业的部分员工送入高职院校进行理论培训。优秀实习生在企业有老员工帮扶,参加企业生产活动,这样就达到了实习目的,同时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行,而有他们顶岗,使得企业有能力抽调部分员工进行进修。当然,不能仅从企业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实习模式,它的重点应该在实习生的实习活动方面。
1.明确实习生的实习目的,合理选择模式
高职院校组织应届毕业生进行实习学习,主要有三个目的:首先,学生长期进行的是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诸多因素影响,这样直接进行生产活动,有助于学生明确理论与实践的不同,便于磨合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从而加深理解,产生新的认识。其次,熟悉学校外的管理模式,为踏入社会做准备。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事方式都有着深深的学校痕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指导老师实践指导,在老师的带领下,不管是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学习必要的社会技能,改正自己的不足,从而保证在高职院校毕业后能尽快开始社会生活。最后,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很少有详细的、准确的规划了就业情况的,在实习的时候,学生能够对岗位“零接触”,对自己的就业有准确的定位,减少自己的规划与实际就业情况的差距,准确选择工作岗位,踏实开展工作,从而顺利就业。
这一时期,实习学生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他们无法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实习时所遇到的突发问题,因而,在选择实习岗位时,需要专业对口,选择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的工作性质的岗位进行实习。而对于医生等特殊性质的岗位实习,需要慎重选择。对于尚未正式毕业的高职院校实习生,医院方面很难给予实习生实际治疗性质的实践,而顶岗意味着实习生需要完成所顶替岗位的工作量,此时,实习生实习内容就会偏离实习目的。这些实习所面临的问题都需要慎重考虑,进行合理的选择。
2.结合实习面临实际问题,建立合理模式
“置换顶岗”模式实现的是企业与高职院校双赢局面,高职院校必须为维护实习生利益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部分企业将实习生看作是免费劳动力,在招收的实习生进入企业时并没有为实习生安排适合学生的实习岗位,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与实习生专业脱轨的情况。学校为了实现学生实习的真实目的,需要改良报告模式。当下,实习生进行实习汇报的主要方式是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签字决定,学生为了能顺利通过实习检测,在企业方面放弃了所拥有的权益,也从不考虑专业接轨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建立学校指导老师阶段督查模式。学校指导老师亲临实习生实习岗位,验收实习生实习内容,以确定学生实习内容的专业性,同时在督查过程中进行阶段性评价,实习生分阶段提供实习报告,将整个评价模式指定为企业的结果认证和指导老师的过程认证两部分,既从决定权上减少了企业影响,也加大了对学生的监管力度,在保证学生正常进行实习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切实的锻炼机会。
对于特殊性质的工作岗位,建立阶段实习的模式。高职院校将毕业实习分阶段安排给专业优秀学生。例如医学专业类实习生实习,可以分为三次去进行实习,前两次实习学生可以以专业知识认识为目的,在接受院方指导老师知道的时候,可以积攒院方指导老师的经验,然后在回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时,就可以以理论知识来消化实习经验,有了前两次实习的基础,第三次实习接触更接近实践的实习内容机会更大,而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定位,对岗位的定位也就明确了,实习目的就得以实现。此外,如导游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受到服务人数的限制,很难同时提供大量的实习岗位,将实习活动分阶段进行开展,也可以缓解实习岗位需求压力。
3.密切关注实习生实习动态,加强监管。
实习生顶岗实习离校时间长,实习地分布范围广,这对学生管理加大了难度,同时,实习生初步脱离学生身份,单纯地依靠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来保证实习效果,不符合实际情况。而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的身份是双重的,他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因此为了保证实习质量,达到实习目的,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是必要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初,应该进行必要的动员安排,在强化道德品质观念,进行思想教育等学生身份教育之外,要强调实习生的企业职工身份,这一身份需要学生严格执行企业规章制度,维护企业的利益。指导老师加强与企业的沟通,配合企业单位监管学生行为表现。就评价机制而言,学生的岗位职员行为表现作为实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结果评定范围。这一部分的评价权应以企业单位评价为主要依据。
结语:实习生“置换顶岗”实习是实现实习生与企业双赢的实习模式,就实习生与换岗员工二者而言,实习生处在相对的弱势位置,高职院校要维持这种双赢的局面,就要配合企业单位管理约束实习生,同时也得对实习学生负责,就必须从实习生实习目的出发,建构合理的实习模式,制定灵活的评价机制。为企业提供生产劳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使得企业活力,同时合理约束企业对实习生的实习决定权,让实习生从中得到切实的锻炼。总之,合理规划各阶段模式,保持良好的交流渠道,才能长久的推行“置换顶岗”,从而保证企业与高职院校实习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黎刚,曾柳宁.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08:48-50.
[2]贺小凤,耿壮,雷军.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双重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37-40.
[3]张耀,陈梓城,陈云祥.高职电类专业区域集中、企业分散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5:34-36.
课题项目:重庆市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153233)——高职院校“置换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