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的“三课三支架”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e3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日益受到重视,对整本书阅读的科学指导和有效监督也显得日益迫切。如何借助整本书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爱读书、会读书,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总结出了以“三课三支架”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教学方法,本文以中国经典童话《宝葫芦的秘密》一书的教学设计为例。
  一、三种课型贯穿始终,铺设完整导读链条
  从识字到阅读,从阅读短文到阅读长文,进而阅读整本书,是学生必须跨越的三个阅读台阶。從单篇到整本书的阅读,是阅读能力的迁移与延展,是阅读视域的延伸与扩展,也是阅读习惯的形成与发展。小学生阅读整本书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既考验耐性,又考验记性,还考验悟性。基于此,整本书教学的意义,就是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阅读整本书,成为终身的阅读者。
  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一方面,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阅读体验,为学生提供持续的阅读动力;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会读、爱读、乐读。因此,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应分为“三课”来开展:
  1.读前导。本课设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即读前推荐课。此时,学生对书的内容还缺乏了解,对阅读完整本书还缺乏勇气。因此,教师可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第一,通过感受神奇、文影对照、矛盾质疑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第二,教会学生看目录、做预测、善提问、写批注等阅读方法并加以演练;第三,对整本书的阅读进程进行规划、指导和安排,为后面的“读中交流活动”和“读后展示活动”做部署和铺垫。
  基于上述目标,本节课设计了“填写信息卡”“宝物初体验”等一系列有趣的环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顺利地读完整本书,师生共同试读第一章,实践体验了一番做预测、写批注的阅读方法。在共读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宝葫芦的神奇之处,对故事后续的发展充满了好奇。接着,教师以“王葆得到宝葫芦后是不是就真的无忧无虑了”这个核心问题为线,引导学生进行预测、辩论,学生的阅读探索欲望进一步被激发,兴趣盎然。最后,对后面的活动进行规划和整体部署,提醒学生下周还有“鉴宝辩论赛”和“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对学生持续阅读注入压力和动力。
  2.读中引。本课安排在学生阅读了整本书的一部分内容以后,即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问题支架、表格记录、交流探讨等形式推进阅读进程。由于小学生对于阅读完整本书普遍缺乏耐心和恒心,刚开始对书籍产生的兴趣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减退。因此,教师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加以督促和激趣,给学生注入持续的阅读动力。在共读中,可发挥优生对后进生的带动影响作用。
  以《宝葫芦的秘密》为例,学生集体阅读一周后,经过统计,全班同学大部分已基本完成了前四章的阅读,初步了解了宝葫芦带给王葆的种种便利。此时,可安排以下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小组合作填写表格。表格的第一栏,由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翻看原文,再指导概括式地填写表格。接下来,放手让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合作填写,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表格的形式能清晰地梳理内容,是对故事情节的归类整理和高度概括,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将长文读短。
  第二个活动是“小小预言家”。根据已读的前四章,预测后面会发生哪些故事。预测时,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如:结合你的生活经历,猜猜王葆还会遇到什么麻烦,宝葫芦又会怎样帮他解决这个麻烦,宝葫芦做的这些事会不会给王葆带来负面影响,等等。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鼓励学生到后文去验证自己的预测。预测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策略,因为热爱探索、充满好奇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不断抛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预测,再通过阅读后文去验证自己的预测,对学生的持续阅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读后享。这节课安排在全部同学读完这本书之后,即通过故事会、辩论赛、知识竞答等形式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
  首先,可以开展以“真假宝物鉴定会”为主题的辩论赛,围绕“宝葫芦到底是不是个好宝贝”这个论点,学生自由分成正反两方,摆事实、讲依据、说道理。这个活动实际上是将宝葫芦帮王葆解决的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麻烦回顾了一遍。通过辩论,学生会逐渐明白:虽然宝葫芦给王葆带来了许多便利,但这些便利都是不劳而获来的,为此他也闹了笑话,丢失了友情,内心感到空虚。辩论赛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和表达的积极性,是对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回顾的好方法。
  同时,为了进一步检测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还可以进行一定量的知识竞答或小检测,通过小组积分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把控。
  二、三座支架紧密穿插,搭建有效促进平台
  1.计划表,让阅读有序进行。针对学生阅读整本书缺乏耐性和自觉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表,对自己的阅读进行规划,从而提高执行力和阅读效率。计划表可以是普通的表格形式,也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设计得更丰富、更有个性,例如“鱼骨图”“树叶图”等。
  2.阅读单,让阅读清晰留痕。整本书与单篇文章相比,内容较为繁杂和零散,学生很难从驳杂的书本内容中摘取精要。而阅读单的设计和使用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梳理内容主干。同时,及时填写阅读单,使得阅读留痕,是对阅读记忆的一种及时记录和保存。具体来说,阅读单包括书籍信息卡、好词好句摘抄、情节罗列表等内容。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3.交流台,让阅读有声有色。在阅读过程中和阅读结束后,教师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分享平台,如话题辩论赛、课本剧表演、创意人物展、写书评影评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文体特征、文本特点等“因地制宜”。如,童话类的作品宜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再现故事情节;人物较多的长篇小说适合通过制作人物书签来了解人物特点;而本文所举的例文《宝葫芦的秘密》则适宜采用辩论赛形式辨明作品主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碎片化阅读和浅层次阅读也成为趋势。如何从小培养学生阅读的耐心和恒心?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整本书阅读的进一步推进,随着语文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终将突破瓶颈,让深度阅读、全民阅读、终身阅读的口号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本真未来学校)
其他文献
这次考试一塌糊涂!  别紧张,会有的。  怎么还没我的?
期刊
出了书店大门,我和妈妈来到了年俗庙会大街。
期刊
2010,世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我们将还给世界一份精彩。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
期刊
街头立体画是意大利的传统艺术形成.据说,是一间教堂的教士请来街头艺术家为教堂创作粉笔画,令这一艺术再次流行起来.
期刊
自从格列佛被大人国的居民收留后,变成了当地的“小明星”。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命运即将发生改变……    33.当天前来看格列佛表演的就有几百人,农夫为了避免观众拥挤,每次只允许三十人进场。格列佛一切都遵照“小保姆”的吩咐行动,向观众致敬,又抽出宝剑,照着英国击剑家的姿势舞弄了一番。这天他表演了十二场,累极了。  34.农夫这次赶集赚了不少钱。他觉得有利可图,便决定带格列佛到首都去展览。他们在路上
期刊
《蜜蜂计》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在晋国围绕晋献公立太子而发生的宫廷斗争。故事令人惊心动魄。晋献公的妃子骊姬奸诈狠毒,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取代太子之位,绞尽脑汁,生出一个个毒计,利用献公,先后逼死太子,赶走其他公子,最后如愿以偿。后人用“蜜蜂计”来比喻暗地行使奸猾、陷害他人的计谋。    1.春秋时代,晋国的献公有好几个儿子,年纪较长的是重耳和夷吾,都是妃子生的。后来,献公的夫人齐姜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申生
期刊
一、创设书香环境,建“书香之地”  1.个性“读书吧”的吸引。在教室的布置中,我非常重视图书角的建设。执教一年级时,为了方便学生拿取,根据学生身高,我特别定制了一批方便拆装的矮书柜,让学生随时都能够到书。书柜上面贴上“读书吧”字样,还铺了绿色草坪,摆上一些动物玩具,这样的“读书吧”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总爱在课余或站、或倚、或坐,捧上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  执教三年级时,学生已经阅读了不
期刊
“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习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在四年级习作教学中,教学生写清楚什么,又如何教学生写清楚呢?围绕这两个问题,笔者以四下第六单元习作“我学会了____”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搭建支架,助力学生表达。  一、创设任务情境  1.一年级的同学即将举行入队仪式,邀请你为他们系上鲜艳的红领巾,回想你的成长经历,和学弟学妹们分享分享吧!  2.从小到大,我们学会了各种各样的本领,你们最想分享哪
期刊
一、琅琅书声地“读”味儿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 中央教科所小语研究员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读能赋予作品生命,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多读琅琅成诵。我们的课堂上也读,但往往更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情感的体
期刊
《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也是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费孝通先生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将《乡土中国》作为必修上册的整本书阅读内容,不仅属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还涉及“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和“学术论著专题研讨”这两个任务群。  《普通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