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教育呈多元化发展,各种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显露和发展的势头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践先学后教模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开拓思维,培养自信,成就梦想。
关键词:教学情境 质疑能力 思考
在当今教育呈多元化发展,各种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显露和发展的势头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践先学后教模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开拓思维,培养自信,成就梦想。下面以《华南虎》一课为例,谈谈先学后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前准备
首先准备好预习提纲,内容如下:(1)字词的预习: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并自主积累词语。(2)作者生平:查找资料了解作者。(3)朗读的节奏和重音:根据理解朗读诗歌,标出重音和节奏。(4)思考题: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朗读诗歌要体会诗歌的虚实相生,找出诗中实写与虚写的内容。(5)自主质疑:欣赏诗歌的语言美,通过品味词语,理解诗歌,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设计目的:更多地节约课堂时间,增大课堂容量,学生能找到的教师不讲,比如字词、作者生平;对于诗歌内容,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便课堂师生交流;对于学生不理解的,让学生质疑,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也可以据此调整思路。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创设情境:唱着《两只老虎》,我们告别不舍的童年;讲着狐假虎威的故事,我们走进少年;在即将踏入青春的大门之前,我们来体验《华南虎》带给我们的震撼,去理解在特殊年代,中国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愿望。此刻让我们跟着牛汉一起去欣赏这只瑰丽的华南虎。
设计目的:用已知引入提高学生兴趣,并且简单交代时代背景,让学生个个体验诗歌带来的震撼。
2.检测展示。使用小黑板,出示检测部分的作者生平,然后用教师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听中再次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明确朗读要读准字音、节奏和重音,把握语气语调。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练习朗读,进行比赛,教师适当点拨、指导,最后齐读。
设计目的:让学生听读就是检查自己的已知。通过预习,学生知道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接着就是要读出节奏和中音,最后要有充沛的感情。学生在竞赛的竞争氛围中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了出来。
3.互动生成。首先思考:(1)诗中虚实相生,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写部分写了什么,虚写部分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者在表达情感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师生讨论,明确:全文五节,除第一节全为实写外,第2、3、4、5节均为实写虚写相结合。(2)接着提问:作者实写部分描写的老虎有什么特征?明确: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接着问:这仅是写老虎吗?小组讨论出结果:作者也有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是借虎表达,使用了象征手法。(3)最后由文中虚写部分,指出作者借虎表达了作者在悲怆的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的思想。(4)最后接着朗读,以体验作者的感情。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难点,也是高潮。质疑是一种技能,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盲目提问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每在质疑之前,要给学生作示范,并在讨论明确后总结出学法——比较揣摩法,在这之后再让学生提问。在这种方式下,生问生答、教师点拨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感受诗歌带来的震撼。
4.拓展延伸。师提问:有人说这首诗是他在1973年代创作的,而那个年代也绝不会再重复,所以在今天读这首诗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通过问题方式提出思考,大部分学生立刻意识到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立刻开始讨论。有的觉得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对现实中的很多情境有意义。通过讨论得出: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华南虎”唤醒了“我”,老师也希望大家在当今社会中能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设计目的:超越特定时代,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思考和理解,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关键词:教学情境 质疑能力 思考
在当今教育呈多元化发展,各种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显露和发展的势头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践先学后教模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成功,开拓思维,培养自信,成就梦想。下面以《华南虎》一课为例,谈谈先学后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前准备
首先准备好预习提纲,内容如下:(1)字词的预习: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并自主积累词语。(2)作者生平:查找资料了解作者。(3)朗读的节奏和重音:根据理解朗读诗歌,标出重音和节奏。(4)思考题: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朗读诗歌要体会诗歌的虚实相生,找出诗中实写与虚写的内容。(5)自主质疑:欣赏诗歌的语言美,通过品味词语,理解诗歌,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设计目的:更多地节约课堂时间,增大课堂容量,学生能找到的教师不讲,比如字词、作者生平;对于诗歌内容,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便课堂师生交流;对于学生不理解的,让学生质疑,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也可以据此调整思路。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创设情境:唱着《两只老虎》,我们告别不舍的童年;讲着狐假虎威的故事,我们走进少年;在即将踏入青春的大门之前,我们来体验《华南虎》带给我们的震撼,去理解在特殊年代,中国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愿望。此刻让我们跟着牛汉一起去欣赏这只瑰丽的华南虎。
设计目的:用已知引入提高学生兴趣,并且简单交代时代背景,让学生个个体验诗歌带来的震撼。
2.检测展示。使用小黑板,出示检测部分的作者生平,然后用教师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听中再次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明确朗读要读准字音、节奏和重音,把握语气语调。接着让学生进行小组练习朗读,进行比赛,教师适当点拨、指导,最后齐读。
设计目的:让学生听读就是检查自己的已知。通过预习,学生知道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接着就是要读出节奏和中音,最后要有充沛的感情。学生在竞赛的竞争氛围中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了出来。
3.互动生成。首先思考:(1)诗中虚实相生,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写部分写了什么,虚写部分表达了什么感情?(或者在表达情感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师生讨论,明确:全文五节,除第一节全为实写外,第2、3、4、5节均为实写虚写相结合。(2)接着提问:作者实写部分描写的老虎有什么特征?明确: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接着问:这仅是写老虎吗?小组讨论出结果:作者也有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是借虎表达,使用了象征手法。(3)最后由文中虚写部分,指出作者借虎表达了作者在悲怆的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的思想。(4)最后接着朗读,以体验作者的感情。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是课堂的重点难点,也是高潮。质疑是一种技能,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盲目提问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每在质疑之前,要给学生作示范,并在讨论明确后总结出学法——比较揣摩法,在这之后再让学生提问。在这种方式下,生问生答、教师点拨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感受诗歌带来的震撼。
4.拓展延伸。师提问:有人说这首诗是他在1973年代创作的,而那个年代也绝不会再重复,所以在今天读这首诗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通过问题方式提出思考,大部分学生立刻意识到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立刻开始讨论。有的觉得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对现实中的很多情境有意义。通过讨论得出: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华南虎”唤醒了“我”,老师也希望大家在当今社会中能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设计目的:超越特定时代,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思考和理解,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