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新三国”

来源 :国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qiang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药在国内医药行业中的龙头老大地位逐步稳固,同时随着华润医药和新上药不断有新的重组动作,医药领域“新三国”鼎立的局面更加凸显
  
  医药行业正在讲述三国的故事。
  2010年5月12日,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医工院”)在其网站上宣布与国药集团的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由此,国药在国内医药行业中的龙头老大地位更加稳固。同时随着华润医药和新上药不断有新的重组动作,医药领域“新三国”鼎立的局面更加凸显。
  
  国药争霸
  201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医工院整体并入国药集团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这意味着,国资委以国药集团为核心,着力打造的中央医药健康产业平台已基本形成。
  这是一场好事多磨的“姻缘”。 此前,曾有多家医药企业向上海医工院示好。中国医药行业协会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国资委作为医药央企的出资人,一直看好的就是国药重组上海医工院。两者合并,国资委出了不少力。”目前来看,这桩一定程度上可被定义为包办的婚姻还算美满。
  上海医工院此前曾隶属于化工部、国家医药局、国家药监局,2000年10月转制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先后隶属于中央企业工委、国务院国资委,为中央企业序列中唯一的医药行业科研院所。
  上海医工院医药研发能力在国内首屈一指,有30余家上市公司以其输出的科研成果作为主要产品。2009年,上海医工院销售收入12.6亿元,较上年增长35%。
  按照规划,国药集团未来将以原上海医工院为主,联合国药内部资源,建立中央医药研究平台,补长国药研发短板。在国药集团重组上海医工院后,国药集团将真正成为医药行业的霸主。
  2010年5月11日,根据国资委提名,国药集团董事会通过了聘任上海医工院原院长周斌为国药集团副总经理的决议。进入国药集团经营班子后,周斌将主要分管国药集团科技研发工作。未来成立的中央医药研究院将联合四川抗生素研究所以及国药现有的医药研发资源,有望“成为中央级别的医药研发大平台”。
  一位国药集团高层说,两者结合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上海医工院整体进入国药集团,提升了国药集团作为中央医药健康产业平台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由此看来,随着国药集团与原中国生物技术集团联合重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进入国药集团,国资委着力打造的中央医药健康产业平台已赫然显现。
  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龙头老大,国药集团业务涉及医药流通、医疗器械、展览会展、工业生产等八大板块,其中最强的是医药流通(以国药控股公司为主),占集团收入80%左右。但医药工业则一直是国药集团的短板,并不符合其产学研一体化的未来愿景。
  在此背景下,2009年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走马上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当时国资委就是希望宋志平能够担当重任。宋志平以对水泥产业的大规模整合而闻名业界。2007年以来,中国建材先后联合重组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和湖南等地的30多家水泥企业,水泥产能从2006年上市之初的1000万吨跃升至1.2亿吨,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
  国资委企干局一位领导明确表示:“国资委支持国药集团建立央企医药平台的设想和建议。宋志平有着成功改革重组的经验,有利于国药集团下一步的重组与发展。”
  在宋志平对国药的设计中,医药实业是国药目前必须重点弥补的一环。“现在国药80%的利润来自商业,如果能在研发和工业上有进步,那国药的整体实力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并购上海医工院显然只是途径而不是目的,国药意在中国医药行业成就霸业,而不仅仅是医药商业的老大。
  去年下半年,国药集团已完成中生集团的重组。中生集团是生物技术行业的龙头老大,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49亿元,资产总额超过76亿元,净资产38亿元。在很多分析人士看来,中生集团有谈判的筹码,两者的结合应该算是“两情相悦”,阻力相对较小。
  据悉,整体并入后,中生集团将成为国药集团的第八个业务板块,直接弥补国药在工业上的短板。
  随着国药集团与原中国生物技术集团联合重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进入国药集团,国药在中国医药行业的霸主地位已基本形成。
  国药集团的发展目标是2015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800亿~1900亿元,但目前仅仅为650亿元,要完成既定目标,并购重组比内生式发展速度更快。除了着力补长医药研发这一短板以外,国药在今年也加强了医药流通领域兼并重组的步伐。
  4月22日,国药集团与山西威奇达药业签署协议,国药集团正式开始对威奇达的重组工作。国药集团承诺将通过股权收购和增资扩股的方式,对威奇达实现控股。这也是国药集团在医药工业领域展开自主并购的第一步。
  5月8日,国药控股第41家成员,国药控股贵州有限公司在贵阳成立。至此,除了西藏外,国药实现了搭建覆盖全国的医药流通网络。作为国内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国药控股2009年中期在港上市。当时国药集团给国控提出的目标是“2010年实现除西藏以外中国内地所有省市自治区的覆盖”。
  国药集团的高层表示,目前,在辽宁、河南、湖南、四川、江苏、广西、甘肃等地的物流中心都在筹建或上马建设过程中,这也是国药集团历史上建设最密集的时期。
  在医药行业资深分析师张明芳看来,国药最大的优势在于国药旗下的国药控股拥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国药覆盖的医院超过7800家、分销商3000多家。另外,国药控股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等地已建或筹建物流中心,强大的分销实力让排在后面的新上药和华润集团望尘莫及。
  
  华润争锋华北
   在国药集团雄心勃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央医药健康平台的同时,华润医药产业也不甘示弱。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8日,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要求,在重组央企华源集团、三九企业集团医药资源的过程中成立的。
  2010年4月2日,华润集团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共同发展医药产业和微电子产业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涉及医药产业战略合作的内容包括:北京市政府支持双方医药资源重组整合,积极推进华润集团医药板块和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战略重组和整体上市,提升行业地位,共同在北京打造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双方将根据此框架协议签订具体重组协议。坊间传言,这次合作最核心的内容是,华润旗下华润医药将100%持有北药股份,华润增持北药尘埃落定。
  北药集团也是医药企业中的佼佼者,控股参股20多家企业,2009年销售收入269亿元,位列中国医药企业第三名。据了解,在北药集团目前的股权结构中,华润持有50%的股份,北京市国资委实际控制另外50%股份,华润集团并没有对北药集团进行实质性的经营管理。
  国药集团和新上药集团不断的兼并收购显然刺激着华润集团,华润集团医药板块借助北药集团扩大规模成为理想选择。相比以前形式上的控股,华润集团后续应该有更多的动作来做大北药集团,从而做大华润医药。
  与国药集团和新上药集团一样,华润医药更多的采取兼并收购策略来扩大市场规模,通过不断的兼并收购,目前华润医药旗下拥有北京医药集团、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东阿阿胶、上海医药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直接或间接控股双鹤药业和华润三九等多家上市公司。分析员指出,一旦100%控股北药,则华润医药2009年的收入即可增至337亿元。超越新上药300亿元的营收,追赶国药650亿元的霸主地位。收编北药,华润将对国药形成直接的竞争压力。
  
   “新上药”雄踞华东
  实际上,地方国资新贵上药集团的野心却不仅是坐三望二。“新上药的目标就是超越国药。”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表示。
  “与国药相比,我们在全国布局上还有不足,但未来我们将加快并购向全国市场发展。”吕明方说。
  目前中国85%的药品渠道是医院,15%是药店,但参照欧美医药市场的经验,未来中国医药零售市场会不断扩大,医药分销产业的整合不可避免。而新上药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主要整合者,计划立足华东地区,加快区域内分销渠道及零售门店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华东地区的龙头地位,力争于2012年华东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16%提升至25%,零售门店数量由目前的1600余家提升至2500家。
  2009年10月,上药集团旗下上海医药通过吸收合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对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的医药资产进行整合,一个新上药浮出水面,成为上海国资旗下的医药产业资源整合平台。重组完成后,“新上药”的总资产从80亿元跃升到223亿元,销售收入将从230亿元跃升到300亿元,实现净利润8.8亿元。新上药已成为一个拥有包括医药研发与制造、医药分销和医药零售在内全产业链的医药集团。通过集聚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核心医药资产和业务,“新上药”中,商业板块将占到三分之二,工业板块占到三分之一。
  从去年年底至今,新上药已经迅速完成了数桩并购。3月25日,新上药与福建省华侨实业集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重组福建省医药公司,后者是当地市场份额前三位的国有大型医药企业。至此,新上药完成了对华东市场的全面布局。据知情人士透露,重组福建医药公司是新上药与国药控股正面交锋的一役。
  “国药当之无愧地排名第一,而华润和新上药要看是哪个指标,如果看营业收入,那么新上药靠前,如果看利润,则华润领先。其实,医药只不过是华润旗下的几大产业之一,其商业性资产主要是三九和东阿。而上药目前还无法和国药相提并论,即使是在上海地区,上药最大的敌人还是国药。”一位医药分析员如是说。
  截止到2009年底,上药集团销售收入为348亿元,同比增长17%,未来规划是:2012年收入达到500亿元,2013年过亿的品种超过35个,2015年收入达到800亿元。
  医药的三足鼎立之势已成矣。
其他文献
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健康产品,是中央企业必须尽到的责任,而且要为全社会企业做出表率    企业作为社会的公民,要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高尚的道德追求,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国务院国资委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在积极推进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同时,也负有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责。2008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
期刊
多元化是个议论不休的话题。多年来,企业界对多元化更多持否定的态度,但是杰克韦尔奇、李嘉诚等成功的多元化实践又引诱许多企业去尝试,不过效仿者众,成功者鲜。也许,我们应该用一种多元的眼光来看待多元化。  多元化有境界的不同。最低级的一种是总部和下级公司纷纷搞多元化,华润以及许多中国企业都曾经走过这段弯路。还有一种低级的多元化是规模引领的多元化,盲目地追求在各个领域的投资规模,搞出来的是貌似强大的胖子,
期刊
两会期间,围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兼并重组”、“低碳经济”、“新能源材料”等关键词,本刊采访了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    “双轮”驱动     《国企》:2010年,中国建材集团的经营目标是,总资产、销售收入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这对国内建材行业具有什么样的标志性意义?  宋志平:不久前,一位房地产商对我说:“最近钢材又涨价了,你们水泥特别好,十几年价格都特别稳定。”我听后很难过。水泥产
期刊
做好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外宣工作,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为国有企业的发展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与各国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国有企业日益成为促进中外沟通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国际社会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做好国有企业对外宣传,直接关系国家形象
期刊
最重要的是,食品的原料无论是人吃的,还是饲料都是安全的    企业自身作为食品安全整个链条中的主体之一,在过去这么多年以来,在中国食品安全发展历程中,应该说起到一些很好的作用,但是引领作用还不够。如果企业真正做好“自律铸就诚信”,后面监管部门的任务就轻了一些。从中粮集团来说,过去这么多年非常重视食品安全。作为中央企业,作为国家主要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已经将食品安全作为企业战略、企业生存的基础,作为
期刊
专访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    《国企》:目前社会舆论对央企、国企有不少批评和争议,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宋林: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只不过是拿央企、国企作为说辞罢了。对于央企的成长发展,从不同利益主体的角度看,可能会质疑社会资源配置的公平与公正,对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有疑虑,这才是背后的原因。但是这些年央企的发展,背后主要还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当然,央企在取得一定发展后不能固步自封
期刊
义乌的经验告诉我们,集中监管比分散监管要好,监管范围大比监管范围小要好,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改革,是这些年国资监管之路走得好的前提。2010年5月27日,全国县级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现场会议在浙江义乌召开。这标志着持续了近7年之久的三级国资监管体系,将打破沉寂,正式开始向“第四级”延伸和覆盖。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会上表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
期刊
专访安徽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桂建平    对于加快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来说,安徽国资将会起到脊梁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安徽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在资产规模、营利能力等方面位居全国前列、中部靠前,在安徽省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脊梁和支撑作用。这种快速、健康发展背后有哪些经验?本刊就此对安徽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桂建平进行了专访。    控制力、带动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国企》:据悉,“十一五
期刊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比换人更重要的是建立更具活力的公司治理机制    “王建宙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李跃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5月31日下午3点,位于北京西单金融街的中移动总部大楼A 座,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尔乘宣布了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中国移动领导班子主要领导的任免决定。至此,业内传闻甚多的中移动高层接班人猜想终于水落石出。  此次调整,除了此前呼声颇高的李跃正式步入台前,
期刊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经济领域关于国企和民企的话题此起彼伏,不胜枚举。其中,有一个词近来又很受关注——“准入”。这个“准入”并不简单,背后牵扯了许多问题,需要人们理性地辨别、讨论,才可能逐步达成共识。    两个线索 一个推论    据笔者观察,从舆论上看,“准入”有一明一暗两个线索可循。  明的线索是呼吁民营企业在进入国企控制的垄断性行业时应该“准入”。 这一线索是这样逐步升温的:2009年9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