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 要:“诵”,意为有节拍、依字行腔、感情饱满的读。诵读,则是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活动。与朗读不同的是,诵读不仅仅是为了传达内容,更重要的是传达情感,通过外化的表达引起受众共鸣。情感是诵读的根基,“生情”是“达情”的前提,如何行之有效地准确 激发诵读者情感呢?内部技巧“情景再现”的运用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类问题。 关键词:
其他文献
今天是七夕,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情人节。母亲虽然不甚识字,但小时候,母亲不知讲过多少遍牛郎织女的故事,至今耳熟能详,深深地印刻在记忆里,流淌在血脉里。 相传,每年阴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人间不见了喜鹊的踪影,它们相约飞到天河岸边,用嘴衔来树枝,齐心协力在天河上架起一座桥,好让隔河相望而不能相见,等待了一年之久,备受离别之苦的牛郎织女这对苦难的情侣,在鹊桥相会,诉说相思之情,享受团聚的喜悦。鹊桥因此
摘 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从性别角度对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萧红的女性主义创作通过其独特的身体叙事方法再现了底层女性被压抑被损害的真实面貌,颠覆了男权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萧红在民族话语大背景下对于女性个体生命的关注,对男权中心文化的消解与批判。 关键词:《生死场》;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庞婧(1993.4-),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
朦胧的雨 一下雨,世界就朦胧了起来,不那么清晰了,除了眼睛,别的感官似乎都变得更加的灵敏起来。我嗅到泥土的气息,混合着腐败的味道,还杂糅着令人作呕的汗臭,飘散在城市一角的空气里。它在给我诉说一个故事,有关一位在工地上辛劳的搬着沉重的钢筋的老汉的亲身经历,他蹒跚的步伐似乎讲述着他不想提及的过往岁月,或许,还有从年少懵懂至今,依然坎坷的情爱之路。那故事,一定很感人肺腑吧! 我听见高跟鞋的哒哒声,并
摘 要:中国著名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英译本在译入语市场的接受度和欢迎度很高,本文以英译本的隐喻翻译为视角,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策略,尝试探索译者如何翻译隐喻,从而探讨译者的翻译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关键词:《尘埃落定》;隐喻翻译;交际翻译;葛浩文夫妇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2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于20世纪末
摘 要:吴伯箫《灯笼》所表达的情感是局限在书斋中的作者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同时交织着对革命的热忱和浪漫憧憬的态度体验,具体表现为眷恋怀念幼时故乡的柔情与投身沙场、憧憬革命的热血豪情相互交织。从结构和风格出发探寻其“表达特色”,作者利用时空架构营造出古今、虚实交织的多元世界,使文章结构灵活多变;通过对事件、画面、词句进行分析,文章呈现为古朴悠远、含蓄隽永和雄浑豪壮的风
鱼越鸟飞躲避忙, 百花拥簇原为王。 靥笑春桃羞西子, 枝偕夏柳愧王嫱。 相逢仅存魂一缕, 别离涌动诗千行。 只身靜待无眠夜, 背倚栏杆数星光。
摘 要:苏轼的诗词一向以豪放旷达著称,但是在旷达背后隐藏着的更多是志向得不到实现的苦闷与悲戚。这种悲戚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思考生命真谛,寻求更好人生的探求。他既出世又入世,在达观超然与幽怨无奈中时刻存在的人生中最真实的矛盾。这就构成了苏轼诗词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宋词;苏轼;旷达;悲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
作者简介:蒋超,男(1994.6-),山西省大同市,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于世道—关于四月,以及想说的一些话。 正在听歌,胡夏的《放下》,有句歌词,“少年被风吹大,容颜未改心有疤” 至于以下会写什么?看与不看却是随意,喜欢的可以看看,可以想想,同不同意倒是其次,想最重要,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思不学则网贷呐!”好了,说正题。
摘 要:本文以利奇(Leech)和肖特(Short)提出的小说文体分析模型为基础,基于小说文本中的语言运用,针对典型段落或词句,从词汇、语法、修辞以及衔接与语境层 面四个方面分析小说文体特点,以定性研究的角度发掘其显著的文体特征,从海明威独特的写作风格出发,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探索《永别了,武器》小说主题。 关键词:文体分析;小说文体分析模型;《永别了,武器》;小说主题 作者简介:梁芸(1995-
摘 要:张竹君和沈佩贞都是清末民初的女权先驱者,她们的女权思想开始基本相同,都是真实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家庭背景、自身经历相关。因为经历的不同,两人的女权思想开始逐渐变化分支。本文以自身经验为起点,对张竹君和沈佩贞女权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有着相同的女权思想根源却生长出不同的枝干,得到相反人生结局的原因。 关键词:张竹君;沈佩贞;女权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王晨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