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每天都发生许许多多的事,这些事中都有人的活动,人的活动都能反映出他们的人格素养、心灵美丑、思想水平。平时的写人记事作文,无非是把事情的发生过程和人们在这过程中的活动写下来,所以作文的题材是永不枯竭的。
一、引导学生倾听生活中人物的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不可能句句都经过深思熟虑,同时必须看到,人们说话往往有一定的目的,往往会考虑自己的话对所涉及的人、事产生的影响,所以很精彩的对话还是经常有的,有的直率,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意在言外,这是每个人自觉不自觉地应用“语文”的正常现象,这恰恰也就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我们的学生在日常会话中也是这么应用的。遗憾的是学生在作文中描写人物语言时,就极易忽视这种人人都在应用“语文”来说话的现实,想当然地、公式化地让作文中的人物“说”一些假话、套话,这样的人物语言呆板、干瘪、空泛,书生味很浓,生活味很淡,脱离了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因而不能凸现人物个性。
下面看一段学生作文。
警察叔叔拍拍我的肩膀说:“孩子,你真是好样的!”我笑着说:“叔叔,这是我应该做的。”
现实生活中,受到警察叔叔的表扬时,中学生会有丰富多彩的应答语言,而很少有哪个中学生会像念教科书背公式一样说:“叔叔,这是我应该做的。”试想,如果生活中的人说话都这样呆板,这样千人一面,那么生活该是多么枯燥无味啊。
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倾听生活中原汁原味的人物语言,指导学生积极品味他人的语言,琢磨他人语言中的潜台词,将这些最能展示人物个性、心理的生活语言当作“草稿作文”誊写在自己的作文纸上,同时还要指导他们培养这方面的意识和习惯。
二、启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人物的行动
行动是人的无声语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他的行动是在展示他的个性。在描写人物行动时存在一个锤炼语言、推敲词语的问题。每一个动词都表示一个特定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能找到准确表达它的动词。我们在写作时要精心推敲,尽最大可能地为每一个动作找到能表现它的更恰当、最恰当的动词。准确地运用动词所达到的最直接效果就是生动、形象,使所描绘的形象栩栩如生,如立纸上,如在眼前,用一句写作学的行话来说就是把描写对象“写活了”。
还是拿上面的作文片段来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警察叔叔的表扬时,某中学生可能脸一红什么话都不说,一扭头跑了,那么,他这“脸一红,一扭头跑了”,也是这个中学生个性的反映,也是他用行动“写”在社会生活中的“草稿作文”,把这个“草稿作文”誊写下来,就能体现人物的个性。
三、指导学生理解事情的意义
提起“有意义的事”这个话题学生就头痛。到底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呢?我曾经很直白地跟学生说,你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事,不管事大事小成功失败,都会使你长“心眼儿”,比如今天你学会了炒肉丝,或者发现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或者了解了肠胃的功能,或者知道了斑马线的由来等等,长的“心眼儿”就是事情的意义,长的“心眼儿”就是你的收获,长“心眼儿”的过程中就有你的真实感受,把这种过程和感受写下来就是“有意义”的作文。在这种观念引导下,很多学生写作文好像戳穿了窗户纸,豁然开朗。他们纷纷把自己成长道路上长“心眼儿”的事几乎是原原本本地写下来,由于感受亲切,处理起来得心应手,无需怎样虚构,也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只是照着生活中的“草稿作文”誊写,这样虽然有时比较粗糙,但人物都写得有血有肉、生动形象,事件也显得很有“意义”。
这样看来,生活中不是缺少可以誊写的“草稿作文”,而是缺少发现,这种发现说到底,是观察能力方面的问题。当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也是必须的,并且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感受、领悟生活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功底之后,除了誊写这种“草稿作文”之外,完全可以进行虚构,这已不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了,不再赘述。
一、引导学生倾听生活中人物的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不可能句句都经过深思熟虑,同时必须看到,人们说话往往有一定的目的,往往会考虑自己的话对所涉及的人、事产生的影响,所以很精彩的对话还是经常有的,有的直率,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意在言外,这是每个人自觉不自觉地应用“语文”的正常现象,这恰恰也就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我们的学生在日常会话中也是这么应用的。遗憾的是学生在作文中描写人物语言时,就极易忽视这种人人都在应用“语文”来说话的现实,想当然地、公式化地让作文中的人物“说”一些假话、套话,这样的人物语言呆板、干瘪、空泛,书生味很浓,生活味很淡,脱离了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因而不能凸现人物个性。
下面看一段学生作文。
警察叔叔拍拍我的肩膀说:“孩子,你真是好样的!”我笑着说:“叔叔,这是我应该做的。”
现实生活中,受到警察叔叔的表扬时,中学生会有丰富多彩的应答语言,而很少有哪个中学生会像念教科书背公式一样说:“叔叔,这是我应该做的。”试想,如果生活中的人说话都这样呆板,这样千人一面,那么生活该是多么枯燥无味啊。
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倾听生活中原汁原味的人物语言,指导学生积极品味他人的语言,琢磨他人语言中的潜台词,将这些最能展示人物个性、心理的生活语言当作“草稿作文”誊写在自己的作文纸上,同时还要指导他们培养这方面的意识和习惯。
二、启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人物的行动
行动是人的无声语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他的行动是在展示他的个性。在描写人物行动时存在一个锤炼语言、推敲词语的问题。每一个动词都表示一个特定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能找到准确表达它的动词。我们在写作时要精心推敲,尽最大可能地为每一个动作找到能表现它的更恰当、最恰当的动词。准确地运用动词所达到的最直接效果就是生动、形象,使所描绘的形象栩栩如生,如立纸上,如在眼前,用一句写作学的行话来说就是把描写对象“写活了”。
还是拿上面的作文片段来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警察叔叔的表扬时,某中学生可能脸一红什么话都不说,一扭头跑了,那么,他这“脸一红,一扭头跑了”,也是这个中学生个性的反映,也是他用行动“写”在社会生活中的“草稿作文”,把这个“草稿作文”誊写下来,就能体现人物的个性。
三、指导学生理解事情的意义
提起“有意义的事”这个话题学生就头痛。到底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呢?我曾经很直白地跟学生说,你亲身经历的或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事,不管事大事小成功失败,都会使你长“心眼儿”,比如今天你学会了炒肉丝,或者发现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或者了解了肠胃的功能,或者知道了斑马线的由来等等,长的“心眼儿”就是事情的意义,长的“心眼儿”就是你的收获,长“心眼儿”的过程中就有你的真实感受,把这种过程和感受写下来就是“有意义”的作文。在这种观念引导下,很多学生写作文好像戳穿了窗户纸,豁然开朗。他们纷纷把自己成长道路上长“心眼儿”的事几乎是原原本本地写下来,由于感受亲切,处理起来得心应手,无需怎样虚构,也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只是照着生活中的“草稿作文”誊写,这样虽然有时比较粗糙,但人物都写得有血有肉、生动形象,事件也显得很有“意义”。
这样看来,生活中不是缺少可以誊写的“草稿作文”,而是缺少发现,这种发现说到底,是观察能力方面的问题。当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也是必须的,并且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感受、领悟生活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功底之后,除了誊写这种“草稿作文”之外,完全可以进行虚构,这已不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了,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