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刘小东和喻红从敦煌经乌鲁木齐,吐鲁番,库车到达喀什,沿途他画满了一本速写本,共122页。2012年底,他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刘小东在和田”项目展览,继续了26年前的视觉经验。
展览的主要作品只有《东》、《南》、《西》、《北》。说它小,只有四幅作品。说它大,四个方位却涵盖了世界。没有去过新疆的人,对那里有无限的遐想。“新疆那么大,我选择了和田玉龙喀什河的河套作为创作地点。作品只表达我眼前看到的,这次就是采玉工人”。
选择和田,仅仅是为了那里挖玉的人。刘小东找到阿城当项目顾问,阿城以为他要有什么大选择,询问之下才得知理由竟如此简单。
刘小东延续了现场写生的创作方式。他在帐篷里建立了临时工作室,使用素描、日记、油画和摄影等手法,展开这一漫长的项目,记录他亲眼见到的工作场景和工人生活。同时,还有一支电影团队一直在记录这一创作过程。陈丹青在画展现场对记者说,“刘小东八年前就开始了这种疯狂的创作。每一次面对他的画作,我都目瞪口呆,从三峡到金城小子,他成功地把每一次出行都变成一个事件”。
初到和田,刘小东向司机师傅打听哪里能找到挖玉的人,司机带着他来到一个村子——村长,他儿子,儿子的朋友,加一个老头,六个人都是挖玉人。“最好的是那个地方,都被挖熟了,到处都是坑。”刘小东跟六位模特谈好了钱,大家高高兴兴地就开始画了。画中的男主角是村长的儿子,因为他长得最好。就这样,刘小东搭了一个棚子,然后冲着四个方向各画了一张,在他看来,这四个方向没有任何区别。
“金城小子”遭遇了醉汉砸画,不过这跟和田的创作环境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和田的每天,刘小东和团队受尽了风沙的苦,离开还是不离开变成大问题。后面他在日记中写道:风沙很大,画布上有沙,颜料像在砂纸上调和,运笔不畅。风景一片灰白。真正的灰白,没有色彩倾向,还很刺眼的灰白。真的很难画,越画风越大。
“但是在现场画画的意义,可以把我临时变成一个当地人”。刘小东把自己的社会角色转换成访客,带着善意和友好,尽最大力去亲近这个地区。他就像和田随处可见的一块石头,静静地呆着,观察着,把工人无意之间流露出的贪婪、谦卑、艰苦,画在纸上。
刘小东看到的和田,玉龙喀什湖是枯水期,河滩上依然有人在挖玉。他们将挖到的玉送到大城市去让富翁们一掷千金,但农民每天只是依靠几块馍来生存。他画中的维族青年,眼中带着动物性,充满生存的警觉,这些都被刘小东捕捉到了。
“我没有希望改变当地人的想法。我想留下好感。至少让那个人觉得这个北京人不错。我画画的目的就像做一个静物一样。但在哪儿画意义不同。我的画,无论每天怎么想着花样儿变化,依然还是像我自己的绘画。那是逃不出去的。”
BQ=《北京青年》周刊L=刘小东
BQ:新疆这么大,为什么选择和田?
L:和田有玉。玉这个东西,和中国人的文化有着很多联系。原来是权,现在是钱,我就选了个纠结的地方。
BQ:这么压抑的环境并没有在你的笔下显现,画的时候在克制自己的感情吗?
L:这些概念在我脑子里已经没有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没有这个概念。我觉得我们睁开眼睛看到的事物,它都是美的。因为你很幸运,你能看到这些东西。绘画还是一种随兴而发,即兴的闪动,所以我尽量做得自然,和当地相协调。
BQ:这次展览不只有绘画,还有摄影和纪录片,大家是怎么在一起工作呢?
L:这个艺术项目有很多人参与,而后期在实践部分,我选择绘画地点,画什么,思考的是给观众更大的一个背景。在新疆创作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新疆的作家,我以前没见过那么优秀的作家,他们真的非常有才华,非常让人惊讶。比如说李娟还有阿斯穆。
阿斯穆的书很难买到。我在当地买了一本,连夜阅读。在新的地方,也要学习,应了一句老话,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为什么要画画,写生,写生这个词最开始没人提,我提出来了,现在提多了也有点烦。其实就是画画,没有那么多可说的,但是这个过程中你会受到很多人的启发。哪怕一个挖泥工人,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工作人员坐下来跟你吃饭的时候,他对你的看法,对目前社会的看法,就那么简单的几句,那就是一个启发。这种里程碑式的碰撞的思维,我很感谢这种很无拘无束的绘画方式,可以让我接受很多以前接受不到的事物。你不可能从一开始就爆发热情,这是互相感染,传递信息。
今年年底的计划是跟着侯瀚如去以色列做一次深入,那是一个陌生的领域陌生的地方,我们希望在路上,不荒废嘛。这是一个好事,未知是好事。
BQ:展厅里有些图是你在照片上用颜料来涂画,这是不是你的一个新的创作方式或者说给自己启发的方式?
L:想借用一句话“不一定”,新疆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我想说不一定是我最喜欢的。这只是一种被激发的新的方式,人类的进步都是偷懒造成的,科技这么方便就是为了偷懒。日期这么紧迫,你得画出来,要不然拿什么给观众看。用这种方法会使自己特别欢喜,因为照片也很有意思,而且我觉得画画,涂一涂意思就变了,产生了新的形式。
和田日记
2012年7月6日
今天画背景。桥上还在上锁,绕路过去很远,一直在采玉的坝上行进。
回来的路上,我们原来找到的小路也被封了,我们又在上锁的桥边等待,已是半夜,没人有钥匙。又有一摩托青年告诉我们有另一条更小的路。沿路爬行,前面又是一小桥,是木头的,车刚刚能过。每天颠簸改路好难办。
2012年7月7日 下午终于要到了横在桥上的那个铁杆子上的钥匙了,我们像孙悟空拿到了真的铁扇,打开了通过火焰山的密咒。
风很大,又修理了半天的画棚,我在里面,他们在外面,外面还有买卖玉的人。我们周围的一个采玉人挖到一块玉,要价五万,来买的人还价一千五,争到三千还不卖,买玉人三番五次来拍手还价,就是不卖,又来一新人,出价四千,卖了。同时我的一个助手打电话给他朋友,那朋友二话不说四千五从新买主那又买了回来,十分钟,卖主没动地儿,已经转手两次。真是电视剧版的艺术品市场繁荣景象。一块石头就是硬通货。
风太大,只画了远处的风。画什么画呀,跟他们采玉去得了。有了这行当谁还种地呀,这里的农民都把地包出去,自己去河套采玉。
2012年7月8日
每天沙尘暴,燥热难耐,热伤风一个接一个,团队每个人几乎都轮着热伤风,得了还好不了。
不好入睡,睡着也得两三点了,睡了就不愿起来,直到中午还赖在床上,越睡越香,越睡越沉,直到脑子里睡满了水,肿胀得醒来两个小时还肿胀着。
每天沙尘暴本身就是对我们身体的打击,就更不用说弥漫在沙尘里的不可预测的事件对我们精神的考验了。
所以宁可睡去不愿醒来,宁可肿胀不愿清醒。
2012年7月11日
今天阳光普照,白灿灿,远方仍有沙尘。傍晚将去画阿不都·克里木,他将在阳光中被画,其实昨天就有了阳光,老头阿斯木就画在了阳光里。赶上阳光画阳光,赶上沙尘画沙尘。
昨天半路还碰上了几个中年人在泥河中游泳。他们都是中年的胖肚子了,他们从小就在一起,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接一个的往泥河里跳跃,长大了,有的采玉,有的倒玉,有的仍然贫穷,有的已经暴发,但仍然童趣未改,一个接一个往河里扎,河水是昆仑山上的冰雪,冰凉刺骨,沿途炎热的沙漠戈壁一点也改变不了它的冰凉。
他们长得很像徐悲鸿《愚公移山》里的胖子们。
当晚十点,画完老头阿斯木,上车回家,车到桥头,桥头又被新的锁链锁住了。等了半天才请来开锁人。到城里维族夜市吃饭,吃羊头肉,牛肚子。维族席地而坐,在城市灯光中一派游牧气息,只因夜景太黑无法拍摄,要是支上画架画上几笔那就太过瘾了。
汉族的夜市在另一角落,他们几乎挨着但无人穿越,汉人抽烟喝酒吃肉串,维族喝水吃肉不抽烟。警车们在街口辛苦地守护着这一片祥和的吃喝场面。
展览的主要作品只有《东》、《南》、《西》、《北》。说它小,只有四幅作品。说它大,四个方位却涵盖了世界。没有去过新疆的人,对那里有无限的遐想。“新疆那么大,我选择了和田玉龙喀什河的河套作为创作地点。作品只表达我眼前看到的,这次就是采玉工人”。
选择和田,仅仅是为了那里挖玉的人。刘小东找到阿城当项目顾问,阿城以为他要有什么大选择,询问之下才得知理由竟如此简单。
刘小东延续了现场写生的创作方式。他在帐篷里建立了临时工作室,使用素描、日记、油画和摄影等手法,展开这一漫长的项目,记录他亲眼见到的工作场景和工人生活。同时,还有一支电影团队一直在记录这一创作过程。陈丹青在画展现场对记者说,“刘小东八年前就开始了这种疯狂的创作。每一次面对他的画作,我都目瞪口呆,从三峡到金城小子,他成功地把每一次出行都变成一个事件”。
初到和田,刘小东向司机师傅打听哪里能找到挖玉的人,司机带着他来到一个村子——村长,他儿子,儿子的朋友,加一个老头,六个人都是挖玉人。“最好的是那个地方,都被挖熟了,到处都是坑。”刘小东跟六位模特谈好了钱,大家高高兴兴地就开始画了。画中的男主角是村长的儿子,因为他长得最好。就这样,刘小东搭了一个棚子,然后冲着四个方向各画了一张,在他看来,这四个方向没有任何区别。
“金城小子”遭遇了醉汉砸画,不过这跟和田的创作环境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和田的每天,刘小东和团队受尽了风沙的苦,离开还是不离开变成大问题。后面他在日记中写道:风沙很大,画布上有沙,颜料像在砂纸上调和,运笔不畅。风景一片灰白。真正的灰白,没有色彩倾向,还很刺眼的灰白。真的很难画,越画风越大。
“但是在现场画画的意义,可以把我临时变成一个当地人”。刘小东把自己的社会角色转换成访客,带着善意和友好,尽最大力去亲近这个地区。他就像和田随处可见的一块石头,静静地呆着,观察着,把工人无意之间流露出的贪婪、谦卑、艰苦,画在纸上。
刘小东看到的和田,玉龙喀什湖是枯水期,河滩上依然有人在挖玉。他们将挖到的玉送到大城市去让富翁们一掷千金,但农民每天只是依靠几块馍来生存。他画中的维族青年,眼中带着动物性,充满生存的警觉,这些都被刘小东捕捉到了。
“我没有希望改变当地人的想法。我想留下好感。至少让那个人觉得这个北京人不错。我画画的目的就像做一个静物一样。但在哪儿画意义不同。我的画,无论每天怎么想着花样儿变化,依然还是像我自己的绘画。那是逃不出去的。”
BQ=《北京青年》周刊L=刘小东
BQ:新疆这么大,为什么选择和田?
L:和田有玉。玉这个东西,和中国人的文化有着很多联系。原来是权,现在是钱,我就选了个纠结的地方。
BQ:这么压抑的环境并没有在你的笔下显现,画的时候在克制自己的感情吗?
L:这些概念在我脑子里已经没有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没有这个概念。我觉得我们睁开眼睛看到的事物,它都是美的。因为你很幸运,你能看到这些东西。绘画还是一种随兴而发,即兴的闪动,所以我尽量做得自然,和当地相协调。
BQ:这次展览不只有绘画,还有摄影和纪录片,大家是怎么在一起工作呢?
L:这个艺术项目有很多人参与,而后期在实践部分,我选择绘画地点,画什么,思考的是给观众更大的一个背景。在新疆创作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新疆的作家,我以前没见过那么优秀的作家,他们真的非常有才华,非常让人惊讶。比如说李娟还有阿斯穆。
阿斯穆的书很难买到。我在当地买了一本,连夜阅读。在新的地方,也要学习,应了一句老话,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我为什么要画画,写生,写生这个词最开始没人提,我提出来了,现在提多了也有点烦。其实就是画画,没有那么多可说的,但是这个过程中你会受到很多人的启发。哪怕一个挖泥工人,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工作人员坐下来跟你吃饭的时候,他对你的看法,对目前社会的看法,就那么简单的几句,那就是一个启发。这种里程碑式的碰撞的思维,我很感谢这种很无拘无束的绘画方式,可以让我接受很多以前接受不到的事物。你不可能从一开始就爆发热情,这是互相感染,传递信息。
今年年底的计划是跟着侯瀚如去以色列做一次深入,那是一个陌生的领域陌生的地方,我们希望在路上,不荒废嘛。这是一个好事,未知是好事。
BQ:展厅里有些图是你在照片上用颜料来涂画,这是不是你的一个新的创作方式或者说给自己启发的方式?
L:想借用一句话“不一定”,新疆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我想说不一定是我最喜欢的。这只是一种被激发的新的方式,人类的进步都是偷懒造成的,科技这么方便就是为了偷懒。日期这么紧迫,你得画出来,要不然拿什么给观众看。用这种方法会使自己特别欢喜,因为照片也很有意思,而且我觉得画画,涂一涂意思就变了,产生了新的形式。
和田日记
2012年7月6日
今天画背景。桥上还在上锁,绕路过去很远,一直在采玉的坝上行进。
回来的路上,我们原来找到的小路也被封了,我们又在上锁的桥边等待,已是半夜,没人有钥匙。又有一摩托青年告诉我们有另一条更小的路。沿路爬行,前面又是一小桥,是木头的,车刚刚能过。每天颠簸改路好难办。
2012年7月7日 下午终于要到了横在桥上的那个铁杆子上的钥匙了,我们像孙悟空拿到了真的铁扇,打开了通过火焰山的密咒。
风很大,又修理了半天的画棚,我在里面,他们在外面,外面还有买卖玉的人。我们周围的一个采玉人挖到一块玉,要价五万,来买的人还价一千五,争到三千还不卖,买玉人三番五次来拍手还价,就是不卖,又来一新人,出价四千,卖了。同时我的一个助手打电话给他朋友,那朋友二话不说四千五从新买主那又买了回来,十分钟,卖主没动地儿,已经转手两次。真是电视剧版的艺术品市场繁荣景象。一块石头就是硬通货。
风太大,只画了远处的风。画什么画呀,跟他们采玉去得了。有了这行当谁还种地呀,这里的农民都把地包出去,自己去河套采玉。
2012年7月8日
每天沙尘暴,燥热难耐,热伤风一个接一个,团队每个人几乎都轮着热伤风,得了还好不了。
不好入睡,睡着也得两三点了,睡了就不愿起来,直到中午还赖在床上,越睡越香,越睡越沉,直到脑子里睡满了水,肿胀得醒来两个小时还肿胀着。
每天沙尘暴本身就是对我们身体的打击,就更不用说弥漫在沙尘里的不可预测的事件对我们精神的考验了。
所以宁可睡去不愿醒来,宁可肿胀不愿清醒。
2012年7月11日
今天阳光普照,白灿灿,远方仍有沙尘。傍晚将去画阿不都·克里木,他将在阳光中被画,其实昨天就有了阳光,老头阿斯木就画在了阳光里。赶上阳光画阳光,赶上沙尘画沙尘。
昨天半路还碰上了几个中年人在泥河中游泳。他们都是中年的胖肚子了,他们从小就在一起,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接一个的往泥河里跳跃,长大了,有的采玉,有的倒玉,有的仍然贫穷,有的已经暴发,但仍然童趣未改,一个接一个往河里扎,河水是昆仑山上的冰雪,冰凉刺骨,沿途炎热的沙漠戈壁一点也改变不了它的冰凉。
他们长得很像徐悲鸿《愚公移山》里的胖子们。
当晚十点,画完老头阿斯木,上车回家,车到桥头,桥头又被新的锁链锁住了。等了半天才请来开锁人。到城里维族夜市吃饭,吃羊头肉,牛肚子。维族席地而坐,在城市灯光中一派游牧气息,只因夜景太黑无法拍摄,要是支上画架画上几笔那就太过瘾了。
汉族的夜市在另一角落,他们几乎挨着但无人穿越,汉人抽烟喝酒吃肉串,维族喝水吃肉不抽烟。警车们在街口辛苦地守护着这一片祥和的吃喝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