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走进寻常课堂,尤其是“班班通”利用网络把家庭和办公室、教师和教师以及教师和学生连接在一起,引发着教师备课方式的革命,有效提高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课堂更鲜活,“班班通”给有一定难度的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当然,在享受现代教育技术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正确处理教学各要素之间关系。
【关键词】高中数学;班班通;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学校安装了“班班通”设施,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也更多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不可否认,班班通在教学中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克服传统教学中某些缺陷,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工具。但是,应该看到,许多教师还处在学习和探索阶段,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教学的因素。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⑴辅助教学成了代替教学
使用多媒体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效的,但计算机不是人,无法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情感、思想上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仍是不可替代的。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承担了传统教学中一些机械的工作,如一些板书等,使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计算机不能胜任的工作,投入到引导学生的思维中去。但在目前的一些数学公开课中,教师的工作只是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甚至连板书也由电脑完全代替,教师成了放映员,而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这样的脱离实际的多媒体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例如,椭圆的定义的教学,用简单的教具如粉笔、细绳、图钉就可以有效地体现椭圆定义的本质,比计算机更简洁、快捷,更易于接受。
⑵过多追求数学课件的趣味性,新颖性,忽视了教学功能。
计算机固然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数学课,需要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若同时呈现信息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们曾见到在一些数学课件中,包装华丽,令人眼花缭乱,时而插入一段音乐,时而演示卡通动画,使数学课成了多媒体功能展览,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课堂教学。
⑶利用计算机展示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忽视了揭示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面。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重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但一些多媒体又走身另外一个极端,把一切问题都直观化、形象化,这不利于抽象思维的培养,而数学又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揭示思维过程,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那种教师为提高效率而把解题过程直接演给学生的做法,掩盖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是不可取的。再如,在进行函数y=ax2教学时,教师在课件中做出a值变化时图象的变化,教学时可先向学生演示a取正数时的图象,然后先让学生判断a取负值时的图象形状,学生经过归纳、猜想、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之后,教师再做演示,其效果显然比直接演示更好。
当然,数学课件和其他学科一样,都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正确的教学内容,能体现一定的交互性、个别化,并且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色彩等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使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多媒体课件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因课制宜的原则
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需要课件,有些教学内容使用传统教学方式,或用传统方式加上投影、幻灯片等电教手人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不必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若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有效突破难点,可以利用课件达到目的。例如在“指数函数”一节的教学中,需要对函数y=ax(a>0且a≠1)中的a取不同的值时的性质进行讨论,描点作出不同的图象。费时费力,若在课件中设计出输入不同的a值,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应的图象,就可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⑵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经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另一方面,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如概念、定理、公式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信息迅速,图像直观的特点,把高度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⑶运动和变化的原则
在数学中,有很多内容与运动变化有关,可以说,运动变化是数学的灵魂。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缺乏有效的手段处理这类问题,因而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而多媒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如动点的轨迹方程,用《几何画板》的追踪、动画等功能就能方便地做出许多轨迹形成过程,这种直观的演示,对学生研究运动规律,探求轨迹方程的求法是有益的。此外,数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如平移、旋转、对称、割补等,或者需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处理,如函数中的一些问题,极限中的问题,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演示,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⑷开放化和交互式原则
所谓开放性,一是对学生开放。课件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探索、思维,二是对大多数教师开放,教学过程应便于推广使用,三是开放的题目教学,开放题的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所谓交互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课件能不断地给学生提出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计算机——学生进行交流的一个过程。目前,大多数课件缺乏交互性,教师往往用一个课件贯穿整个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虽然上课比以前精彩多了,学生的兴趣也高了,但教师与学生交流少了,这是应当注意的地方。计算机应成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一个桥梁,而不能成为妨碍教学双方进行交流的“第三者”。班班通“只发挥辅助功能,课堂教学仍然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運用“班班通”,要求我们在备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班班通”资源很丰富,课件、音频、视频、习题、资料等,应有尽有。但我们不能“拿来主义”,只有课前经过筛选与整合的资源才更适合自己的课堂。同样教案编写须符合多媒体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更认真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把握教材要求,分析教学对象。让“班班通”真正起到好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班班通;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学校安装了“班班通”设施,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也更多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不可否认,班班通在教学中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克服传统教学中某些缺陷,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工具。但是,应该看到,许多教师还处在学习和探索阶段,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不利于教学的因素。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⑴辅助教学成了代替教学
使用多媒体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效的,但计算机不是人,无法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更无法与学生进行情感、思想上的交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仍是不可替代的。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承担了传统教学中一些机械的工作,如一些板书等,使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计算机不能胜任的工作,投入到引导学生的思维中去。但在目前的一些数学公开课中,教师的工作只是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甚至连板书也由电脑完全代替,教师成了放映员,而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这样的脱离实际的多媒体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例如,椭圆的定义的教学,用简单的教具如粉笔、细绳、图钉就可以有效地体现椭圆定义的本质,比计算机更简洁、快捷,更易于接受。
⑵过多追求数学课件的趣味性,新颖性,忽视了教学功能。
计算机固然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数学课,需要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若同时呈现信息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们曾见到在一些数学课件中,包装华丽,令人眼花缭乱,时而插入一段音乐,时而演示卡通动画,使数学课成了多媒体功能展览,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了课堂教学。
⑶利用计算机展示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忽视了揭示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面。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重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但一些多媒体又走身另外一个极端,把一切问题都直观化、形象化,这不利于抽象思维的培养,而数学又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揭示思维过程,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那种教师为提高效率而把解题过程直接演给学生的做法,掩盖了思维过程的展示,是不可取的。再如,在进行函数y=ax2教学时,教师在课件中做出a值变化时图象的变化,教学时可先向学生演示a取正数时的图象,然后先让学生判断a取负值时的图象形状,学生经过归纳、猜想、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之后,教师再做演示,其效果显然比直接演示更好。
当然,数学课件和其他学科一样,都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正确的教学内容,能体现一定的交互性、个别化,并且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对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色彩等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使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多媒体课件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因课制宜的原则
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需要课件,有些教学内容使用传统教学方式,或用传统方式加上投影、幻灯片等电教手人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不必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若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有效突破难点,可以利用课件达到目的。例如在“指数函数”一节的教学中,需要对函数y=ax(a>0且a≠1)中的a取不同的值时的性质进行讨论,描点作出不同的图象。费时费力,若在课件中设计出输入不同的a值,计算机自动生成相应的图象,就可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⑵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经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另一方面,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如概念、定理、公式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信息迅速,图像直观的特点,把高度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⑶运动和变化的原则
在数学中,有很多内容与运动变化有关,可以说,运动变化是数学的灵魂。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缺乏有效的手段处理这类问题,因而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而多媒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如动点的轨迹方程,用《几何画板》的追踪、动画等功能就能方便地做出许多轨迹形成过程,这种直观的演示,对学生研究运动规律,探求轨迹方程的求法是有益的。此外,数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如平移、旋转、对称、割补等,或者需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处理,如函数中的一些问题,极限中的问题,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演示,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⑷开放化和交互式原则
所谓开放性,一是对学生开放。课件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探索、思维,二是对大多数教师开放,教学过程应便于推广使用,三是开放的题目教学,开放题的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所谓交互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课件能不断地给学生提出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计算机——学生进行交流的一个过程。目前,大多数课件缺乏交互性,教师往往用一个课件贯穿整个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虽然上课比以前精彩多了,学生的兴趣也高了,但教师与学生交流少了,这是应当注意的地方。计算机应成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一个桥梁,而不能成为妨碍教学双方进行交流的“第三者”。班班通“只发挥辅助功能,课堂教学仍然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運用“班班通”,要求我们在备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班班通”资源很丰富,课件、音频、视频、习题、资料等,应有尽有。但我们不能“拿来主义”,只有课前经过筛选与整合的资源才更适合自己的课堂。同样教案编写须符合多媒体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更认真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把握教材要求,分析教学对象。让“班班通”真正起到好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