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群文阅读逐渐纳入高中语文课程,一方面打开了知识层面的视野、格局,另一方面拓展了精神世界的广度、深度。教师是群文阅读的组织者,要引领学生认知体验、合作探究,建立知识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师生一起与文本对话,共同探讨交流,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依据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从而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前言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是一种感知体验与思考交流的过程,也是从阅读中拓展思维与审美品评的过程。基于这种理念,我在进行辛弃疾作品教学时,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辛弃疾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放在一起解读,师生进行有效交流与探讨,收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古诗词作品是前人用心血打磨成的一颗颗艺术的珍珠。我选取了其中三颗璀璨夺目的匠心之作,其一是辛弃疾正值壮年之时所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其二是他两鬓染霜时所作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其三是他暮年晚景时所作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三篇词作,整体感知文本。分为四步,听读音频,感知词意;朗读文本,体味意境;说读内容,理解意蕴;延读情感,领悟精神。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他们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布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梳理三篇作品的内在关联性,找到一条情感主线,并用七个字概括出来。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充分尊重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把自主时间和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去进行活动,以体验者的心智去欣赏、评价人物和事件,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学生们积极发言,语言表达准确。“赤子之心思报国”“英雄本色难自弃”“痛拍栏杆忧天下”“爱国心志永不移”“一心向国求心安”等,情感主旨把握得当。
再次,开展探究性学习,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展示成果,质疑释疑。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采取知人论世、由果溯因、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探究。提供《中国文学史》等资料书,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追溯他的生活经历,体悟他的情感世界,感受他的高尚灵魂。
学生们制作了手抄报,还细心地附上了人物简表。我们深入理解辛弃疾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后,无不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与心灵的震撼,无不为他纯粹的精神所感动。透过历史的帷幕,走过时间的长河,我们仿佛看到他历经几番风雨,始终豪气不减的坚毅目光。一篇篇词中瑰宝的诞生,正是源于词人的思想光芒、英雄气概、铁血丹心。正所谓“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无论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可惜流年,忧愁风雨”,还是“眼前万里江山”,抑或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无不体现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对国家民族爱得如此执着、真切、深沉。由此可见,家国情怀是坚实的后盾,是力量的源泉,是心田的守望。一个人有了精神家园,心才不会迷茫,脚下的路才会绵延向远方。
最后,让学生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完成練笔,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我眼中的辛弃疾》。
同学们对辛弃疾其人其文深有感触,写道:“你傲然挺立、执着追求的身影如灯塔般耸立,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你光彩熠熠、永不消逝的精神如刀剑般锋芒,激励我们拼搏奋进。你强烈跳动、炽热燃烧的心志如青山般巍峨,鼓舞我们坚定信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也要把热爱祖国看成是立身之本,秉承家国情怀,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勇敢追梦,无惧风雨。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力争成为国之脊梁,国之骄傲!”
在这次群文阅读体验中,我们与中国的古诗词相遇,开启了我们心灵的触觉,感受到文字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在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形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达成了高效的课堂目标。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了丰富的阅读感受,激发了灵活的创新思维,显示了惊人的创造才能,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
结束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思索,使群文阅读更优化、系统、多变、成熟,使语文学科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欣歆,许艳. 书册阅读教学现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0(2018.10重印) ISBN978-7-5191-0794-9
[2]梁衡.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2 ISBN978-7-5502-4710-9
[3]朱永新. 朱永新说教育——青岛:青岛出版社,2017.5 ISBN978-7-5552-5520-8
[4]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006重印) ISBN7-04-016481-7
[5]方华. 做有温度的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6 ISBN978-7-300-23705-3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前言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是一种感知体验与思考交流的过程,也是从阅读中拓展思维与审美品评的过程。基于这种理念,我在进行辛弃疾作品教学时,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辛弃疾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放在一起解读,师生进行有效交流与探讨,收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古诗词作品是前人用心血打磨成的一颗颗艺术的珍珠。我选取了其中三颗璀璨夺目的匠心之作,其一是辛弃疾正值壮年之时所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其二是他两鬓染霜时所作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其三是他暮年晚景时所作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三篇词作,整体感知文本。分为四步,听读音频,感知词意;朗读文本,体味意境;说读内容,理解意蕴;延读情感,领悟精神。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他们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布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梳理三篇作品的内在关联性,找到一条情感主线,并用七个字概括出来。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充分尊重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把自主时间和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去进行活动,以体验者的心智去欣赏、评价人物和事件,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学生们积极发言,语言表达准确。“赤子之心思报国”“英雄本色难自弃”“痛拍栏杆忧天下”“爱国心志永不移”“一心向国求心安”等,情感主旨把握得当。
再次,开展探究性学习,细读文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展示成果,质疑释疑。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采取知人论世、由果溯因、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探究。提供《中国文学史》等资料书,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追溯他的生活经历,体悟他的情感世界,感受他的高尚灵魂。
学生们制作了手抄报,还细心地附上了人物简表。我们深入理解辛弃疾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后,无不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与心灵的震撼,无不为他纯粹的精神所感动。透过历史的帷幕,走过时间的长河,我们仿佛看到他历经几番风雨,始终豪气不减的坚毅目光。一篇篇词中瑰宝的诞生,正是源于词人的思想光芒、英雄气概、铁血丹心。正所谓“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无论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可惜流年,忧愁风雨”,还是“眼前万里江山”,抑或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无不体现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对国家民族爱得如此执着、真切、深沉。由此可见,家国情怀是坚实的后盾,是力量的源泉,是心田的守望。一个人有了精神家园,心才不会迷茫,脚下的路才会绵延向远方。
最后,让学生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完成練笔,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我眼中的辛弃疾》。
同学们对辛弃疾其人其文深有感触,写道:“你傲然挺立、执着追求的身影如灯塔般耸立,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你光彩熠熠、永不消逝的精神如刀剑般锋芒,激励我们拼搏奋进。你强烈跳动、炽热燃烧的心志如青山般巍峨,鼓舞我们坚定信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也要把热爱祖国看成是立身之本,秉承家国情怀,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勇敢追梦,无惧风雨。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力争成为国之脊梁,国之骄傲!”
在这次群文阅读体验中,我们与中国的古诗词相遇,开启了我们心灵的触觉,感受到文字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在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形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达成了高效的课堂目标。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了丰富的阅读感受,激发了灵活的创新思维,显示了惊人的创造才能,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
结束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思索,使群文阅读更优化、系统、多变、成熟,使语文学科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欣歆,许艳. 书册阅读教学现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10(2018.10重印) ISBN978-7-5191-0794-9
[2]梁衡.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2 ISBN978-7-5502-4710-9
[3]朱永新. 朱永新说教育——青岛:青岛出版社,2017.5 ISBN978-7-5552-5520-8
[4]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006重印) ISBN7-04-016481-7
[5]方华. 做有温度的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6 ISBN978-7-300-237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