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孝文化与小说创作刍论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尤为繁盛。唐代孝文化对唐代小说创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浓厚的重孝氛围塑造着小说创作主体的思想观念、写作动机,进而影响到小说的内容取材、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另一方面,唐代小说创作也丰富了孝文化的表现形式,推动着孝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唐代;孝文化;小说创作;双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6-0029-02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以血缘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的鲜明特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悠久的孝文化。黑格尔在谈论“家庭的精神”时曾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 ①可见,孝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根本标识。古代孝文化在唐代尤为兴盛,这于唐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唐代孝文化还影响到了唐代的小说创作,而小说对孝的集中书写亦推动着孝文化的传播,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双向互动关系。
  一、唐代孝文化的繁荣盛况
  《孝经》开宗明义便指出:孝乃德之本,對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国家稳定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唐代统治者大都高度重视孝道的推行,个人也比较自觉地尊崇孝道,使得孝文化慢慢沉淀、发展起来,渗入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首先,唐代奉行“以孝治国”的基本政策。自开国以来,唐高祖就曾在《旌表孝友诏》中言:“民禀五常,仁义斯重;士有百行,孝敬为先。自古哲王,经邦致治,设教垂范,莫尚于兹。” ②此后历任统治者也严格遵循孝治思想,并将其慢慢细化。一方面,中央通过制定法律条令来遏制不孝行为。《唐律疏议》卷一《名例》中就清晰地列出了“十恶”,第七条便是“不孝”,而“恶逆”“不睦”“内乱”也与不孝之举有关。另一方面,唐代在人才培养与选举过程中也始终贯彻着孝道思想。《孝经》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政府甚至还下诏规定民间都需家藏《孝经》一本,以便时时研习。同时,科举也将考生的孝行纳入考核之中,专门设立了孝悌廉科与孝悌力田科。
  其次,唐代于经济方面也鼓励行孝之举。唐代具有比较完善的尊老、养老政策,对年迈的老人给予了一定的关怀照顾。除此之外,朝廷还大力表彰孝子、提倡孝行,《旧唐书》《新唐书》中所立的“孝友传”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张志宽因其孝行闻于高祖,遂“授员外散骑常侍,赐物四十段,表其门闾” ③。又如宋兴贵,勤勉躬耕、尽心赡养亲族,因此被蠲免课役。
  最后,孝还融入了唐代其他思想文化领域中。宗教思想方面,唐代儒、佛、道三教的融合互补导致了彼此之间思想的互渗,佛、道为了自身的发展,也积极借助儒家思想来宣扬自身教义,其中自然也包括儒家的孝道思想。唐代广为流传的《父母恩重经》,即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努力适应本土文化的鲜明体现。唐代道教中也出现了诸如《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太上真一报父母恩重经》等报恩经,也是孝文化影响道教的表现。岁时文化方面,唐代的元旦、寒食、端午、重九等节日习俗之中都展现出一种尊老爱老的人文关怀。文学艺术中更是出现了诸多以孝为主题的诗歌、绘画等。
  二、唐代孝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渗透
  “小说具有包罗万象的气魄,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几乎所有方面都可以在小说中得到反映。” ④同时,唐代小说家又积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因而孝文化也影响到了小说创作。可以说,唐代小说作者的思想、创作动机、内容书写都流露出了明显的崇孝倾向。
  (一)小说创作主体的崇孝思想
  从唐代小说作者的身份来看,他们大多是文学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自幼便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始终将孝铭记于心。加之大唐的盛世气象孕育了文人强烈的责任感,科举制度也使更多的寒门子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得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于是,积极的入世热情与强烈的责任意识成为唐代知识分子的普遍特征,他们也更为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期成为世人推崇的榜样。因而,对于唐代统治者奉行的崇孝政策,文人们自然也要积极呼应、身体力行。在内外双重作用下,唐代小说作者也就具有浓厚的孝观念。
  (二)小说创作的劝惩教化动机
  孝作为唐代小说作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促进了劝惩教化这一小说创作动机的形成。小说作者企图通过小说来宣扬孝道,以达到教化世人的目的。在一些小说中,作者甚至会直接向世人点明其教化意图。如耳熟能详的传奇佳篇《谢小娥传》,李公佐在结尾处曰:“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劝天下贞夫孝妇之节。”还进一步指出:“知善不录,非《春秋》之义也。” ⑤可见,李公佐完全是以《春秋》惩恶扬善的标准来要求小说创作的,企图通过谢小娥为父报仇的事迹来达到警醒、劝诫世人的目的。在唐代的一些志怪小说中,这种教化动机则表现得更加明显,且常常与因果报应思想联系在一起。如唐临《韦仲珪》写韦仲珪因“天性孝悌,为州里所敬” ⑥,赡养父亲无微不至,后父死,仲珪为父守孝,感天动地,不仅坟墓之前出现了诸多祥瑞之兆,仲珪的孝行也受到官府的表彰。与此相反的是不孝之行终遭恶报的故事,如《宜城民》一篇。小说讲述了皇甫迁因偷母亲六十钱以作私用,导致家中大小受罚,后转世为猪,终自食恶果。不论是描写善果还是恶报,小说作者的创作动机无疑都是劝诫教化型的。
  (三)小说内容的孝书写
  孝文化影响着小说内容的书写,小说的故事取材、情节设置、人物刻画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孝观念的支配。唐小说中的为父报仇题材最能反映出孝在唐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类小说在描写行孝之举的同时,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即道德与法律之关系。主人公在手刃仇人的同时,实际上也触犯了法律,但在小说中,这种矛盾似乎完全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对孝义的极力歌颂。如崔蠡的《义激》,小说中的蜀妇一心欲报杀父之仇,隐姓埋名,大仇得报后又杀子弃夫,却被作者称赞为:“推之于孝,斯孝矣;推之于义,斯义矣。孝且义也,孝妇人也。” ⑦这种法律的缺席,正是孝文化盛行的必然结果。孝也影响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在唐代许多描写爱情悲剧的小说中,有情人被迫分离的原因之一便是受到封建家长的阻碍。如《霍小玉传》中李益本与小玉许下海誓山盟,返家后却毫无反抗地服从母亲定下的婚约,另取了表妹卢氏,直接导致了小玉接下来的一系列悲惨遭遇。其实,这背后实则也与孝密不可分。所谓“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⑧,孝的要求之一便是不得违背父母意愿。孝还影响着小说人物的形象塑造。唐代小说作者常常将孝这一美德赋予小说主人公,以达到其人格的最大美化。如在《李娃传》中,作者刻画了一个虽为娼妓但却有情有义、善良果敢的女子形象,并特意描写李娃于“生父母偕殁,持孝甚至” ⑨,使其形象更加完美无瑕。   三、唐代小说创作对孝文化的传播
  孝文化深刻影响着唐代的小说创作,而小说对孝文化的弘扬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其他文體,唐代小说在孝文化传播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
  其一,小说以其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突破了一贯的教化口吻,将孝自然融于小说叙事、人物之中,揭示了孝的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唐代的孝亲诗如孟郊的《游子吟》、李商隐的《送母回乡》等,大都囿于短小的篇幅,而选择一些与孝相关的意象,叙事、抒情极为含蓄,对孝的内涵表现得比较抽象。与此相反,小说本以叙事为主,篇幅大大扩展,尤能围绕孝而铺设成文,构建引人入胜的情节、赋予人物典型性格。因此,相比诗歌而言,小说也就更利于孝的阐释与传播。此外,唐代小说积极取材于唐人生活,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世态人情在小说中都得到了艺术化的再现。人们在阅读小说时,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使得小说中的孝书写更能引人共鸣。
  其二,小说不同于诗词歌赋,不过分追求语言的优美典雅,能以质朴浅易的语言描写动人的故事,有着广泛的阅读群体,扩大了孝文化的传播范围。明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叙》中认为:“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 ⑩十分准确地谈及到了小说的通俗性特征。虽然唐代小说尤其是唐传奇比较重视辞藻的华丽,但却也并未因此而流于艰深晦涩,往往能做到根据小说的主题、人物身份等选择合适的语言来叙述故事、揭示道理。由此,孝文化能够借助小说这一有利载体,传播至士、农、工、商等各个社会阶层。
  四、结语
  文学常常把握着时代的脉搏,散发出特定时代的精神气质。小说创作对孝文化的吸收与传播,本质上是文学活动对时代精神的积极呼应。这种呼应立足于小说作者浓厚的崇孝思想,在教化动机的指引下,小说的叙事内容、情节设置及人物刻画都以孝为中心。而孝文化的传播也正依赖于这种呼应,以此来扩大其影响力。毋庸置疑,小说与孝文化的互动,对小说创作、孝文化的传播都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①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65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8页。
  ④⑤⑥⑦⑨李时人编校、何满子审定:《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第651页,第38页,第685页,第631页。
  ⑧崔高维校点:《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⑩(明)冯梦龙编著、恒鹤等标校:《古今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汪受宽撰.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李时人编校,何满子审定.全唐五代小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 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6]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一个满世界比武的故事  一  老少二人对坐桌前,桌上一笺,墨迹尚新:“闻君八音斩誉满江湖,今夜子时,后学杜野禅拜刀!”  年轻人叫龙音壁,出道八年凭自己的奇门兵器八音斩,在江湖上鲜有败迹,是年轻一辈中不多的高手之一,家境好、成名早,脾气也大,忽然掌拍桌面道:“不过输了唐贞观一招而已,现在什么宵小都来欺负了!”  对坐老者面露揶揄。  龙音壁没好气道:“输赢不许你插手!”  二  子时,杜
期刊
“咚咚咚,咚咚咚”。  睁开眼,深宫冷夜,缕缕寒光凉人,雕窗阻不住月光,被照得千疮百孔。  “三哥哥快醒醒!救救我!”  是皇妹?她又想干什么?  “三哥哥救救我!有人在抓我!”  我有些怕这个妹妹,她总是骗我、捉弄我。  可我还是推开雕窗,迎着月光,我看到了皇妹,和她身后的父王。  寒月凉人,父王手中寒丝缕缕,一一牵在妹妹的身上。挑一下无名指,皇妹张开嘴,没有弧度的唇线,没有弯下的眼角,连平日常
期刊
【摘要】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代表作《宠儿》中通过多种后现代叙事手法让历史在生动的艺术作品中多重解构,在重构下得到还原历史真相的机会。让黑人奴隶制度对美国黑人的种种伤害得到控诉,批判时代的不公而迫切让黑人们关注当下自身命运。本文针对作品《宠儿》中对后现代的叙事手法和角度对作品的创作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出作品中的后现代叙事手法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宠儿》;后现代叙事手法;碎片式
期刊
【摘要】维多利亚时代晚期资产阶级革命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新的思想和理论涌现,女性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当时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仍受到父权制的制约。托马斯·哈代在其极具争议的著作《无名的裘德》中描写了两段悲惨的婚姻,对当时父权制下的婚姻观进行了抨击,表现了对婚姻及女性的关注。  【关键词】女性主义;托马斯·哈代;维多利亚时期;《无名的裘德》;父权制;婚姻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
期刊
【前文提要】  许惊弦与水柔清易容更名混入钦差护卫,随沈从龙一行离开潼关,悄抵小城泾阳。化名史书之的吴戏言忽点名要许惊弦陪他巡游泾阳,他们在茶楼密探达成共识,但密谈内容却被塞外杀手组织五星锁中的陈漠听得。随后陈漠与师兄们接到刺杀行动,可惨遭出卖,刺杀目标竟是威赫王伪装的,造成他们两死一伤、一败涂地……  第一章 黄雀在后  一个高大的身影从浓黑如墨的夜色中显现出来,凝如渊淳,掌执八尺长刀,斜指威赫
期刊
【摘要】苏珊·格拉斯佩尔是美国现代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女剧作家,其剧作呈现出对于性别问题的深切关怀和性别范式的犀利批判。本文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切入其短剧《琐事》,试图探讨和解析两性背后隐藏的政治内涵。女性在遭受性别压迫之后,她们寻找种种反抗性别压迫的方式。阐发女性建立性别主体的重要性,以此弘扬在两性平等中建构和谐社会,实现真正的性别解放。  【关键词】苏珊·格拉斯佩尔;女性戏剧;性别解放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布鲁克林的荒唐事》是美国杰出的文学家保罗·奥斯特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有趣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人物形象引起了读者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运用创伤理论文学批评方法,主要从家庭创伤层面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行细致分析。通过解读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创伤表现,本文力图揭示出奥斯特内心深处隐藏的创伤意识以及他在小说中描写的创伤主题,并分析创伤对人物成长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突出治疗创伤的重要性,以期
期刊
【摘要】夷门,典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即战国魏都城的东门,后来成为大梁(开封)的别称。夷门因战国时期“窃符救赵”的典故而名扬天下,引发后来历代文人雅士的吟咏抒怀,其中所蕴含的魏之遗风,在北宋时期的许多诗歌中皆可窥探,并延续至现代开封人的生活之中,展现了“汴梁风骨”在开封这片土地上的古今传承。  【关键词】宋诗;夷门;窃符救赵;汴梁风骨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分支,在对语词的意义探索和解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对语词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分析,找出其中包含的多重含义,这与新批评流派中的隐喻概念十分切合。本文首先对框架语义学的概念进行阐述,并列举生活中的常见词为例进行实践;其次阐释隐喻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将两者进行对比;最后试着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对具体文学作品的隐喻进行分析,寻找北岛《白日梦(节选)》的多层意义。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儿童文学作为众多文学类型的一种,近几年的发展多处于彷徨与迷茫之中,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发展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视、网络等新传媒手段带来的冲击及自身定位的模糊。市场主导优势不复存在,使得儿童文学一次次地面临市场滑坡的红色警告。儿童文学的未来发展出路在哪里是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儿童文学的创作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在论述其既定美学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就其创新趋势进行研究,以理论研究为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