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里的平和力量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日谈》是一本丰盈的书,它指明了《古诗十九首》中那些平静的力量,我总以为只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才值得铭记,这本书却让我明白日常生活本身更值得捍卫。沉甸甸的日常生活本身常被我所忽视,我以为更好的生活永远在别处,绝对不是眼前的,可这本书告诉我只能看见眼前的、苟且的人,即使到了远方,眼里也只有苟且,远方救赎不了被蒙蔽的灵魂,着眼于当下,守护日常生活本来就是一种英雄气概。要守护、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成为能够看透底蕴的人。
  我将《古诗十九首》分为几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等待。在《行行重行行》中,我也曾是或将来也许是那个在无可奈何的等待中耗损自己生命的女人,在不认识她之前,我会将自己人生的不幸归结于命运的不公和他人的相负,可在她说出那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后,我不敢说自己的怨叹会一扫而光,但至少我会拥有等待的力气。在《青青河畔草》的故事中,讲述的仍然是等待离人的故事,她的等待中有守与不守的熬煎,也有生机绽放的美丽。春满大地,郁色葱茏,在这样充满生机的环境中怎么可能因为离人的不归而舍弃自身的美丽,這美丽不为别的,只为配得上这满园的欲望,这欲望使处于愁绪的女人仍要保持勃勃生机。而《青青陵上柏》中是由死亡生出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或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即使在世间已经生活了好几十年,仍有自己是暂时在人间旅居的感觉,人间既不会成为我的起点,也不会是我的终点,途经那些陵墓上的累累柏树时,突然想到这些树木难道不比自己经历了更多的世事浮沉吗?那么那些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恣肆欢笑、纵情享乐的人难道会永远停留在快乐的情绪中吗?生而为人,注定要经历各种情绪,快意的人生是短暂的,但忧愁永存,这忧愁无法排解,是我作为人的代价,这代价是叫我铭记“死”这根芒刺,不了解“死”、不面对“死”、不正视“死”,也就永远无法理解自己的“生”。《冉冉孤生竹》也是关于等待的故事,她的等待是无关乎结果的,她不在乎结果,只在乎自己的状态,即使她可以轻易被思君所伤,但她仍有她的坚韧与不屈,她的梳妆不为思君,只为守住自己美好的状态。等待是人生常态,女性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中,被动的等待着。
  第二个主题是遇见。《今日良宴会》是一个关于遇见的故事,是两个原本以为自己孑然一身存于世间的人,而突然在宴会中与彼此相认的故事,是一个美好的我仍要充满希望继续等待的故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前一句让人看清在人世间个人的身不由己,彼此鼓舞。《西北有高楼》是在弦歌声中的遇见,弹奏音弦和歌而唱的人用自己成熟的技艺和独有的经历成就出了一段乐曲,她或许未曾渴望理解,但凑巧有个人听见并懂得了,他以为这乐曲是弹给他的,两个干渴的灵魂遇见了,这份相遇让他珍惜不已。
  第三个主题是距离,这些诗句早已存在于很多人的脑海里,但对于它们的解读可能还停留在教科书里的阐释。《涉江采芙蓉》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诗,一个离乡人在远方,看见远方的芳草,他懂得欣赏眼前的芳草,同时把这鲜美的芳草敬献给故乡。《迢迢牵牛星》还是一首熟悉的诗,只是那时没能读出的况味现在有一些感悟。织女和牛郎之间相隔的那条银河,横亘在他们之间,这距离是每个人与他人、与自己、与世界的距离。
  第四个主题是友情。《明月皎夜光》中有哀、有悲也有怨,这些情绪的对象都是朋友。友情是最难言说的,当人处于低谷期时,仿佛连朋友也抛弃了自己,那些个往日与自己交好的朋友渐渐疏于联络。人不会永远处于高峰或低谷,不同时期的状态也难免不同,高峰时觉得世界皆为我而来,低谷时觉得世界背弃自己而去,这些感受都真实,也有点虚幻,更多时候独倚栏杆的夜晚,那些孤寂难耐的情绪更加真实,这样的夜晚大概每个人都会度过。《庭中有奇树》中的友情令人欣羡,看见美好的事物就想与你分享,因为你就是我心中的美好,甚至比这美好更值得珍惜,美好的物赠给与这美相配的人,对美好本身也是一种别致的礼物。《凛凛岁云暮》也是一首关于友情的诗,他有对良人回归的盼望,这盼望形成了他灵魂的丰盈,因为人活在世上就渴求爱,渴望被爱,即使不得,他仍然盼望,仍然相信。《孟冬寒气至》是一首不求回报的诗,他从与友人之间残存的对往昔美好场景的回忆中获得滋养,这滋养让他无怨,他只担心对方无法体察他的不忘,无法感受到他对这段感情的忠。
  第五个主题是重整心灵。《回车驾言迈》让我联想到《红楼梦》,那样虚无的时刻让我想到自己,人生的盛衰自有定数,获得再多的名利也无法避开所有人都要面对的结局,倒不如坦然对之。《东城高且长》是一个原本要纵情享乐的人重整心灵的故事,他已做好恣肆人生的准备,但那音乐让他的心灵重新腾飞,音乐唤起了他深埋在心的渴望,这重生的渴望让他惊喜,这意料之外的馈赠又让他获得救赎。《驱车上东门》也是由死而生出及时行乐的诗,他看见了累累坟茔,也看见了坟茔之上的热闹,这热闹与那寂静格格不入,但最后谁也逃不过,自己也将如此,所以不必花费额外的时间为延长生命而做无益的挣扎,不如此刻就开始尽情欢笑,让那愉悦充盈短暂的人生。《去者日以疏》是一个更残酷的故事,前一首诗中的坟墓还只是坟墓,但这首诗中坟墓被犁为田,故人的安居比不上现世的安稳,他们的安居之处比不上今人的生活,那些离去的人渐渐与世间的一切疏远。《生年不满百》是一首叫人及时行乐的诗。及时行乐听起来多么玩世不恭,我曾经对这样的词充满鄙弃,觉得应该投入到社会中去,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在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但这首诗告诉我,及时行乐是乐天而故意的放纵。《客从远方来》是一首记住生活原本样子的诗。看见生活的美好已经不易,无论在何种场景中要守护住这份美好更不易,但我也不能忘记,不能因为有了灯光忘了月光,不能忘记草丰茂,水晶莹,花柔美,不能忘了大多数人类使用的物品本身只是对大自然拙劣的模仿,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我的来处。《明月皎夜光》是一首懂得家的意义的诗。“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多么难得的状态,通常每个人都会有段时间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厌倦,想逃离眼前的生活,去到那个看似陌生又遥远的地方得救,去了之后才发现远方也拯救不了一颗不想要看见的心。当人在远方中寻到趣味时,更容易忘了真正的家,可这首诗却说:虽然此刻已经很高兴了,但不如回家更让我开心。这才是真正的心中有家之人,他明白家的意义,却老是回不了家,即使这样,他也能从眼前的事物中看到家的影子,他不因自身的不幸遗弃眼前的生活,也就能够永远看到自己的家。
  读杨天锐《十九日谈》这本书,让我重读《古诗十九首》,去寻找诗歌的题材和类型,从而明白日常生活的内在力量,珍惜眼前的人事,与古诗共鸣。
其他文献
一  鲁迅长胡适十岁,成名较之胡适稍迟。1917年1月,陈独秀来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来北大。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表,视为新文化运动标志性事件。此时,鲁迅正在教育部供职,做的是佥事的闲职,他精神状态正如他自己所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躲在补树书屋内,整日抄写古碑碑文,以纾解郁悒苦闷
期刊
2015年是著名的翻译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九十五周年,先生的故乡义乌市政府准备在这一年举办一个纪念活动,中共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以及由该室主办的《义乌史志》编辑部也想在这个基础上出一本专刊。2015年1月9日,我接到该室的工作人员、《义乌史志》的编辑贾胜男老师的一个电话以及1月12日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她在电话及邮件中说,现存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全国仅11册,其中你所
期刊
作家与批评家先天就是一对谁也离不开谁的冤家、对手,二者既相互指摘又互相寄托,双方既彼此攻讦又协同合作,形成了一种共生共荣的依附关系。如果没有诗人呕心沥血写就的诗歌和作家殚精竭虑创作的散文、小说,批评家就缺少了言说对象和评介客体,文艺批评之基就难以确立,文学理论之树更是无法长青。而离开了批评家的关注和垂爱,作家们得不到理论的声援,不由得若有所失、倍感孤独,表现出一副自怨自艾的落魄模样。  一般的平庸
期刊
明代书画史一直忽视了一位杰出的大家,他就是莫是龙。由于莫是龙的生年长期不明,传世的作品又不太多,故一直不被重视。其实他是董其昌的老师(1),才情与功力均在董其昌之上,因未能跻身仕途,以贡生终。    莫是龙的经历与思想     莫是龙(1537-1587)出身仕宦之家,其父莫如忠,嘉靖戊戌(1538)进士,是个学问渊博的人。钱谦益称他“善草书,为诗尤工近体。”(2)莫是龙从小就显示
期刊
杨振宁先生在《曙光集》中谈到厦门生活:“父亲1923年秋入斯坦福大学,1924年得学士学位后转入芝加哥大学读研究院。1928年夏父亲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后乘船回国,母亲和我到上海去接他。我这次看见他,事实上等于看见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几天以后我们三人和一位自合肥来的佣人王姐乘船去厦门,因为父亲将就任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  读到这里,想起陈满意先生刚出了一本《厦门大学的先生们》(黄山书社202
期刊
众所周知,由于新冠疫情原因,世界已然发生深刻的改变,各行各业深受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此不同,许多校园亦因之变化。对高校来说,所受冲击尤为显著,国外有部分高校曾临时停摆,有部分高校被永久改变,有的学校或从此消失。  在疫情期间,学校普遍实行在线教学,是在极端状态下的重要尝试,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社会试验,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在这场试验和探索中,现代科技彰显了惊人的力量。现代科技所孵化、所支撑
期刊
近年来,随着遗著的系统整理出版、往来书信及相关文献的陆续公开,陈梦家的学术成就已为学界重新认识,生平事迹在普通读者那里也备受关注。今年正值陈梦家一百一十周年诞辰,其年谱类的图书就相继出版了两部:一部是《一朵野花:陈梦家纪事》(王黎群著,黄山书社2021年版),一部是《陈梦家先生编年事辑》(子仪撰,中华书局2021年版)。  熟悉现代文学史的人,知道陈梦家是新月诗派的后起之秀;从事古史研究的人,知道
期刊
得知乐黛云老师的《九十年沧桑》出版了,我便请北大历史系在读博士生高学思买两本,方便时去拜访乐老师,同时请她题签留念。学思少年英持,聪慧敏捷,他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在复旦大学力学系读硕士,又在印度马德拉斯大学攻读史学硕士,并决定以印度史学为今后的学术方向。我也曾给钱乘旦教授写信,推荐学思投其门下。  今年6月1日,学思依约到十三公寓登门拜访,首次见面的一老一少相谈甚欢。乐老师鼓励他做一个“中、西、印
期刊
《枯坐》是张枣所写的最后几首诗之一,这首诗简短、轻快,不算有名,却有独特之处。张枣写过一篇同名随笔《枯坐》,谈到《枯坐》一诗的写作缘起。就我所知,《枯坐》是张枣唯一一首袒露过写作缘起的诗,且此诗一定程度上可看作关涉词与物的“元诗”,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张枣的诗歌梦想:甜。一、从枯坐到悠远  散文《枯坐》写于德国。张枣深夜枯坐,单调无趣的德国生活让他想起国内的好朋友黄珂,想起黄珂家热闹的流水宴,想起
期刊
“机会成本”有什么用?  经济学里有个“机会成本”的概念。它是指在资源约束的前提下,人们进行选择所形成的取舍成本关系,故又称为“选择成本”。例如,长沙人外出旅游,在时间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去北京还是去云南,必须选择其一,舍弃其一。选择了的,是获得;舍弃了的,就是失去。经济学认为,这种择一弃一,“得”为收益,“失”为成本,相互可比较“得失”大小。因失去的只是一种可能机会,这类成本叫作“机会成本”,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