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鉴赏第一关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sw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的全国课标卷,考查考生古代诗歌阅读能力时,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都选取比较浅易的古诗词为命题材料,重点在“鉴赏评价”这个能力层级命制试题,总分值为9分,考题题型为一单选一简答,相对稳定。从整个高三总复习看,老师不可谓不用心,学生也不可谓不用力,很多学校光一轮复习在这一块花的时间就有一两个月,讲练的题目也有几百道。但是,从高考阅卷反馈来看,古诗鉴赏一直都是众多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原因何在?笔者以为,出现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本缘由还是我们的备考方略出了偏差:很多老师在复习过程中都存在重做题轻读诗的倾向,导致广大考生虽做了大量习题,却不能准确领悟诗歌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而古代诗歌毕竟是浓缩的语言精华,是古代文化交流的特别载体。所以,我们认为,读懂作品,乃诗歌鉴赏必须通过的第一关!
  一、何谓读懂
  读懂,其实是一个有弹性的说法,可以是浅尝辄止,也可以刨根究底,直到彻底弄通才罢手。我这里说的“读懂”,离不开考场的具体情境,指的是先要大致了解所读古诗的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把握住诗中诸如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和内容。其次,还得在深入领会上再进一步:能把握诗的意境(包括形象、氛围、画面等),理解作品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的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观点、生活态度)等。
  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从表层意思看,该诗写了冬末春初,诗人旅行江中的所见所感。舟泊于北固山下,江潮高涨,水波浩渺,风正帆悬。从深层含意看,该诗写出了恢弘阔大、风正气清的盛唐气象,也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注意是“淡淡的”)乡思愁结。这一意思从何处读出来呢?这就要好好理解诗句本身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既是写实景,江水高涨,江面广阔,水天相接;又是写虚景,不由令人想到盛唐的宏阔与风清气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了新旧年的交替,孕育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又如2019年全国课标I卷所选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诗歌大意,可用语体文作如下表述:向画作看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幅之间。在傍晚的树林上空,有一朵白云正飘向远方。画作里蕴含着美好丰富的诗意,但真要用语句来表达,却是怎么苦心孤诣地吟咏,也难以与画意相合。联系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美,末两句诗的深层含意也不难理解:陈与义认为,许道宁的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但用语言却很难表达其意,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画作的高度赞美之情。
  二、怎样读懂
  关于“读懂”,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用于指导学生的“真经”,但又大多停留、满足于操作技巧层面,如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意象,看背景,看题目……诚然,弄明白这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并指导其答题,但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读懂诗的问题。笔者以为,古诗鉴赏最大的障碍在于诗言、诗法和诗体,我们恰好可以由此入手,寻找读懂诗歌的钥匙。
  1.诗言。也称诗语,即诗歌的语言。古诗语言是艺术化的文言,它凝练、典雅、隽永,有时因艺术的需要还会有意夸张和变形。比如“次北固山下”,“次”在此是“停泊”的意思,现代汉语则无此义;又如“喜外弟卢纶见宿”,“见”在此用在动词“宿”的前面,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翻译成“我”。类似的古诗中常见,而现代汉语少见或者意义转变的词语还有不少,比如:处、会、浑、等闲、风流、可堪、不那……所以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曲语汇,可以说是读懂诗的关键一环。
  至于说到语言的变形,词性、句式和语序的变化,在古诗中更可说是家常便饭。有词类活用,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中的“咽”“冷”均是使动用法,活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語序的颠倒,如“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辛弃疾《贺新郎》),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的诸葛亮呢?原来词人是用他们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应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这是为满足词牌格律的需要,语序倒装而使诗句变形。
  2.诗法。也就是诗歌创作的方法和规律,包括诗歌的基本特点、章法结构、表达技巧等等。虽然高考对古诗只是作“阅读鉴赏”而没有“创作”的要求,但是若懂得一些古诗创作的方法和规律,对阅读鉴赏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如2019年全国II卷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其简答题是这样设问的: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这就是关于“诗法”的考查,也就是考查学生结合具体作品、具体语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两句,用“垂纶”(垂钓)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盼望大雁夜半乘风来归,来表达收到好消息(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诗写出了作者的求仕之心,却无伤其高洁耿介的情怀。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及尾联均直抒胸臆,颈联却转换笔锋描写两个具体场景,这不仅使笔法显得灵活多变,而且舒缓了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呈现委婉从容的风致。在通晓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能着眼全篇来把握诗的情感脉络以及笔法变化,便是懂得“诗法”的表现,也进入到了“读懂”的较高层次。
  3.诗体。诗体涉及诗歌的体裁样式和风格,既可以按形式分,也可以按内容、主题分。了解诗体,不仅要记住一些文学常识的相关术语,更要能结合具体作品作具体辨析。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刘禹锡分别有“诗仙”“诗圣”“诗豪”之誉;宋代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大家的词作风格,历来也素有定评。多掌握一些相关的常识,便于构建知识网络。但落实到某一首诗词作品的内容、主题、风格等,还是要在“这一次”的阅读鉴赏中去体味揣摩,不可先入为主,落入“套板”的窠臼。
其他文献
怀才求遇,可能是古代文人一生的追求。“遇”,不是简单的相遇,它应是两种不对等生命资源的相遇。人人求富贵,但并非人人能富贵。尤其是才华富者身份、地位不贵,身份、地位贵者才华不富,往往彼此相遇互补。  但人之一生可遇的人、事太多了,什么样的“遇”才是古人真正欲求的呢?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遇”和“知”一样,不是简单的知道了解的意思,如果一个君子仅是别人不知道我、不了解我就不恼火,那
期刊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前不久,日本援华医疗物资上的诗意寄语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我认为,在感激的同时,我们也应学习他们的诗意,而不应一概嗤之以鼻。  诚然,疫情期间最重要的工作是抗疫,“武汉加油”“中國加油”之类的口号简洁明快、鼓动性强,有着振奋人心的力量,不可或缺。只是,在铺天盖地的呼声中,一句优雅的洋溢古典意味的诗词,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与直白的口号相比,诗
期刊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当典雅的唐诗跨过千年的岁月,再次被人们口口相传,带来的不仅是传统文化之美,更是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这短短十四个字所承载的情谊远胜过千言万语,令人心头泛暖。而我国“带病回村,不孝子孙”等“土味”标语固然直白,甚至有些粗俗,却贴合了中国国情,实实在在地告诉了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有助于疫情的防控。  中日抗疫标语之所以有如此迥异的风格,我认为,有距离的因素。疫情当前,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但与此同时精神空间却被收窄了;加上知识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种种原因造成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是人们的共识。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种调查显示,中国人的阅读量持续走低。今天,我主要围绕经典阅读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  1.阅读从来就不是“悦读”  之前有过一项调查,结论是大多数中国人一年看不到五本书。为什么?许多人回答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但
期刊
都说天地间以爱的内涵最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爱是简单的,爱的内涵简单得光凭自身是维持不了两个月的。然而,爱的历史景观何以这样云蒸霞蔚波澜壮阔,尤其在诗、小说、戏曲中,爱是主角间的主角、剧情里的剧情?说爱以艺术存在,不如说艺术以爱存在,爱怎会简单得光凭自身难以维持两个月呢?  风光明媚四季常春的小岛,碧浪万顷与世隔绝,峰顶有座华丽古堡,里面住着一对情侣,矫健美艳热情澎湃,衣履雅致食品精洁,百十奴
期刊
(一)  等  凌叔华  “阿秋,这么早起来做什么?夜里你做完坎肩恐怕也两点多了,哪里睡得够?回头又要头痛。”三奶奶伸出瘦削的手,攀着帐子,望着爱女缓缓地说,咳嗽一阵,吐了口痰。  阿秋正在屋里洗脸,很关切地说:“回头我给您再买两个鸭儿梨炖着吃吧?”  “别买了,老毛病,哪里就吃得好的?”她忽然又咳嗽起来,“况且,去年我那场病已经花了不少钱,还有两个月便是你的好日子,现在连一件新衣料还没买。你爹爹
期刊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己觉得幸福。  也许这只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落后了的大白话,而我却知道,有不少人,甚至很多人并非为了自己的感觉,而是为了他人的观瞻而建设自己的人生与生活。因而窥察别人的生活与家庭,便成了我们生活的另一部分。  我们的生活好像就是由这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生活给别人看;二是看别人生活。我们同情别人生活不幸而自觉着幸福,我们评价着别人的是非长短而深覺自己又高尚又美好。于是,我们也无法不
期刊
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首的元代杂剧《窦娥冤》,取材于《列女传》中“东海孝妇”的故事。  读者如果将《窦娥冤》与其改编底本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关汉卿的创作旨趣。一、《列女传》记载孝妇周青的事迹意在彰显其孝道,宣扬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而关汉卿将民女窦娥的故事搬上戏曲舞台,意在突出其抗争精神,揭露元代社会的吏治腐败,显示出关汉卿作为进步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责任担当。二、与《列女传》对周青的出身做相对简略
期刊
作为传统的、基本的试题类型,论述类文本阅读进入高考语文试题已经近30年,尽管在《考试大纲》中该文本的名称几经变换,但检验、考查考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目标始终未变。2017年,做了重大修订的《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论述类文本选材将包括中国与外国的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类文本。从近三年全国卷考题看,为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考题选材多为国学、文艺学、政论等方面的社科
期刊
暑假去西安旅游,西岳华山是非去不可的。  我们一家三口乘坐缆车,从北峰上山。雄浑粗犷、险峻陡峭的华山尽收眼底:山似刀劈,壁如剑削。在这“奇险天下第一山”里攀爬行走了四个多小时,待到下山时,我们都已汗湿衣衫,两腿打颤,精疲力竭。  出了景区,暮霭渐浓,但空旷的停车场上暑气依然很浓。一位开出租车的大叔热情地拦住我们,得知我们要去华山北站坐高铁,就急切地问:“30块钱,走不走?”老实说,区区30元,我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