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比不同煤种的特性,深入讨论制气工艺,总结调节方法,确定调节思路,指导实际生产。
一、两种制气工艺简述
1.腐殖酸钠煤棒制气工艺
除去原料煤质量的影响,主要从煤棒特性、入炉风量、入炉蒸汽量和时间比例上去讨论腐殖酸钠煤棒制气工艺。
1.1 腐殖酸钠煤棒的特性
气孔率大,煤棒入炉经干燥、干馏后,煤棒内的水分蒸发形成多孔结构,有利于与气化剂接触,反应活性好。
1.2 入炉风量的选择
入炉风要做到“短、大、高”三个条件。
1.3 蒸汽量的选择
总蒸手轮一般不做特别调节,约开18cm。
1.4 时间比例
制取水煤气时选择较短的循环时间:130S
1.5 腐殖酸钠煤棒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根据以上所述去选择适宜的工艺指标,以指导实际生产。
1.5.1 确定上、下吹蒸汽手轮开度
根据上述理论,预先给定蒸汽手轮开度。
1.5.2 确定各步序时间
1.5.3 按上述指标生产后,一定注意观察上、下行温度和灰仓温度。
1.5.3.1根据气体成分分析,大致确定下蒸汽量和风量是否相配。
1.5.3.2观察上行温度、下行温度和灰渣情况
2.腐殖酸钠煤球制气工艺
除去原料煤质量的影响,主要从煤球特性、入炉风量、入炉蒸汽量和时间比例上去讨论腐殖酸钠煤球制气工艺。
2.1 腐殖酸钠煤球的特性
挤压成型,粒度均匀,热稳定差易破碎,整体透气性好,床层蓄热能力差,控制炉上温度难度大,炉下成渣性差。
2.2 入炉风量选择
由于床层蓄热能力差,透气性好,所以总的入炉风量要比煤棒炉还大。
2.3 入炉蒸汽用量
依据生产经验,煤球的反应活性要较煤棒差,所以气化层温度要高,以保证煤球彻底反应。
2.4 时间比例
2.5 腐殖酸钠煤球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根据以上所述去选择适宜的工艺指标,以指导实际生产。
2.5.1 确定入炉风量
2.5.2 确定上、下吹蒸汽手轮开度
2.5.3 确定各步序时间
2.5.4 按上述指标生产后,一定注意观察上、下行温度和灰仓温度。
2.5.4.1根据气体成分分析,大致确定下蒸汽量和风量是否相配。
2.5.4.2观察上行温度、下行温度和灰渣情况
二、分析对比,总结调节要点,指导生产
1.为什么同型煤的煤棒和煤球工艺条件却不同?
相同的入炉风量,对于两种不同的煤种来说,其气化层的厚度确不一样。煤棒炉的气化层厚度H1要小于煤球炉的气化层厚度H2。
上吹蒸汽量要强而短、下吹蒸汽量要弱而长,吹风过后气化层温度集中。
煤球炉整体阻力小,风透过率大,加之活性差,所以气化层高度H2较宽,但温度低。根据此特点,在选择煤球炉的工艺条件时就要注意,以气化层温度达到T2为目标,尽可能增加入炉风量。
所以,同属于型煤的范围,其工艺条件却不相同。
2.在大致确定好入炉风量和入炉蒸汽量的前提下,如何细微调整炉况以求达到最佳状态。
3.日常如何调整,才能稳定炉况
稳定炉况意味着低耗,炉况的长期不稳定是造成消耗增加的根本原因。这有许多因素造成,最主要的:
① 原料煤质量
② 蒸汽压力、温度和入炉风量
③ 人为因素
在原料不稳定,设备状况不良的情况下,卡住一定指标显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及时、准确把握各种情况以求稳定炉况,下面从温度上说明具体如何操作:
① 控制反应的循环数,应在计算值的附近上、下保持在2个循环之内。
② 寻找合适的上行温度,稳定上行温度。用炉条机控制循环次数以达到合适的下行温度。
例如:现在烧煤球的温度指标为,上行350℃、下行280℃~300℃、灰仓温度不超过200℃
若在规定的循环数内还没达到或超过各项温度指标,则证明炉况已发生变化,此时就应及时小幅度调整,避免问题积累,造成炉况恶化。
① 上行温度高,下行温度低,灰仓温度低,炉条转数高,可以基本判定是负荷过重的表现。
② 上行温度、下行温度和灰仓温度都高,说明负荷过轻,气化层紊乱。
③ 上行温度低、下行温度高,说明气化层靠下。若下灰时有大疤块,则说明下吹量过大,造成气化层下移。
④ 局部温度过高,查看原料煤质量,原料煤质量过差会导致局部阻力增大,造成炉况的恶化,可以适当降低负荷;
⑤ 注意突变的情况,在这里主要是指蒸汽温度,蒸汽温度突然降低就得适当减少蒸汽量或增加吹风量以稳定炉温,同时适当降低下行温度,增加渣层的厚度,尽量充分预热蒸汽,减少含水量。
⑥ 灰渣情况,要求成渣率高,返焦低。。
⑦ 当炉内状况基本稳定时,产气量差、气体成分差可以认为是炉内热量不足。
⑧ 在调整蒸汽和风量的配比时,要注意:
㈠ 热量过剩时,上、下吹蒸汽手轮同时开启。
㈡ 上行温度上升缓慢,吹风阻力大(查看电流值),增加吹风量的同时,也得增加上吹蒸汽量。
㈢ 产气量不好的情况下,若上行温度偏高,可以增加蒸汽用量,但下吹蒸汽量要比上吹蒸汽量大。
三、总结
1.无论是煤棒,煤块还是煤球,无论粒度大小,它们的共同点是若要气化反应顺利进行,前提是入炉风量一定要达到。
2.原料煤质量一定要稳定。
3.蒸汽量比例的适宜,保证反应顺利进行。
4.粒度小的入炉煤,或型煤,一定要做好防流工作。
5.勤观察炉温,循环数,勤调整。
参考文献
[1]李永恒.造气技术问答[M].成都:≤氮肥与甲醇≥编辑部,2008.
一、两种制气工艺简述
1.腐殖酸钠煤棒制气工艺
除去原料煤质量的影响,主要从煤棒特性、入炉风量、入炉蒸汽量和时间比例上去讨论腐殖酸钠煤棒制气工艺。
1.1 腐殖酸钠煤棒的特性
气孔率大,煤棒入炉经干燥、干馏后,煤棒内的水分蒸发形成多孔结构,有利于与气化剂接触,反应活性好。
1.2 入炉风量的选择
入炉风要做到“短、大、高”三个条件。
1.3 蒸汽量的选择
总蒸手轮一般不做特别调节,约开18cm。
1.4 时间比例
制取水煤气时选择较短的循环时间:130S
1.5 腐殖酸钠煤棒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根据以上所述去选择适宜的工艺指标,以指导实际生产。
1.5.1 确定上、下吹蒸汽手轮开度
根据上述理论,预先给定蒸汽手轮开度。
1.5.2 确定各步序时间
1.5.3 按上述指标生产后,一定注意观察上、下行温度和灰仓温度。
1.5.3.1根据气体成分分析,大致确定下蒸汽量和风量是否相配。
1.5.3.2观察上行温度、下行温度和灰渣情况
2.腐殖酸钠煤球制气工艺
除去原料煤质量的影响,主要从煤球特性、入炉风量、入炉蒸汽量和时间比例上去讨论腐殖酸钠煤球制气工艺。
2.1 腐殖酸钠煤球的特性
挤压成型,粒度均匀,热稳定差易破碎,整体透气性好,床层蓄热能力差,控制炉上温度难度大,炉下成渣性差。
2.2 入炉风量选择
由于床层蓄热能力差,透气性好,所以总的入炉风量要比煤棒炉还大。
2.3 入炉蒸汽用量
依据生产经验,煤球的反应活性要较煤棒差,所以气化层温度要高,以保证煤球彻底反应。
2.4 时间比例
2.5 腐殖酸钠煤球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根据以上所述去选择适宜的工艺指标,以指导实际生产。
2.5.1 确定入炉风量
2.5.2 确定上、下吹蒸汽手轮开度
2.5.3 确定各步序时间
2.5.4 按上述指标生产后,一定注意观察上、下行温度和灰仓温度。
2.5.4.1根据气体成分分析,大致确定下蒸汽量和风量是否相配。
2.5.4.2观察上行温度、下行温度和灰渣情况
二、分析对比,总结调节要点,指导生产
1.为什么同型煤的煤棒和煤球工艺条件却不同?
相同的入炉风量,对于两种不同的煤种来说,其气化层的厚度确不一样。煤棒炉的气化层厚度H1要小于煤球炉的气化层厚度H2。
上吹蒸汽量要强而短、下吹蒸汽量要弱而长,吹风过后气化层温度集中。
煤球炉整体阻力小,风透过率大,加之活性差,所以气化层高度H2较宽,但温度低。根据此特点,在选择煤球炉的工艺条件时就要注意,以气化层温度达到T2为目标,尽可能增加入炉风量。
所以,同属于型煤的范围,其工艺条件却不相同。
2.在大致确定好入炉风量和入炉蒸汽量的前提下,如何细微调整炉况以求达到最佳状态。
3.日常如何调整,才能稳定炉况
稳定炉况意味着低耗,炉况的长期不稳定是造成消耗增加的根本原因。这有许多因素造成,最主要的:
① 原料煤质量
② 蒸汽压力、温度和入炉风量
③ 人为因素
在原料不稳定,设备状况不良的情况下,卡住一定指标显然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及时、准确把握各种情况以求稳定炉况,下面从温度上说明具体如何操作:
① 控制反应的循环数,应在计算值的附近上、下保持在2个循环之内。
② 寻找合适的上行温度,稳定上行温度。用炉条机控制循环次数以达到合适的下行温度。
例如:现在烧煤球的温度指标为,上行350℃、下行280℃~300℃、灰仓温度不超过200℃
若在规定的循环数内还没达到或超过各项温度指标,则证明炉况已发生变化,此时就应及时小幅度调整,避免问题积累,造成炉况恶化。
① 上行温度高,下行温度低,灰仓温度低,炉条转数高,可以基本判定是负荷过重的表现。
② 上行温度、下行温度和灰仓温度都高,说明负荷过轻,气化层紊乱。
③ 上行温度低、下行温度高,说明气化层靠下。若下灰时有大疤块,则说明下吹量过大,造成气化层下移。
④ 局部温度过高,查看原料煤质量,原料煤质量过差会导致局部阻力增大,造成炉况的恶化,可以适当降低负荷;
⑤ 注意突变的情况,在这里主要是指蒸汽温度,蒸汽温度突然降低就得适当减少蒸汽量或增加吹风量以稳定炉温,同时适当降低下行温度,增加渣层的厚度,尽量充分预热蒸汽,减少含水量。
⑥ 灰渣情况,要求成渣率高,返焦低。。
⑦ 当炉内状况基本稳定时,产气量差、气体成分差可以认为是炉内热量不足。
⑧ 在调整蒸汽和风量的配比时,要注意:
㈠ 热量过剩时,上、下吹蒸汽手轮同时开启。
㈡ 上行温度上升缓慢,吹风阻力大(查看电流值),增加吹风量的同时,也得增加上吹蒸汽量。
㈢ 产气量不好的情况下,若上行温度偏高,可以增加蒸汽用量,但下吹蒸汽量要比上吹蒸汽量大。
三、总结
1.无论是煤棒,煤块还是煤球,无论粒度大小,它们的共同点是若要气化反应顺利进行,前提是入炉风量一定要达到。
2.原料煤质量一定要稳定。
3.蒸汽量比例的适宜,保证反应顺利进行。
4.粒度小的入炉煤,或型煤,一定要做好防流工作。
5.勤观察炉温,循环数,勤调整。
参考文献
[1]李永恒.造气技术问答[M].成都:≤氮肥与甲醇≥编辑部,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