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和降糖方药治疗2型糖尿病330例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医药界·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糖尿病的威胁。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截至到目前,全世界有2.85亿糖尿病病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糖尿病患者人数己达到9240万,居世界首位。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患者将升至3.8亿人,或达到成年人口总数的7.9%。2005年大约有110万人死于糖尿病,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将在未来10年增加55万。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集中于促进胰岛素释放,增加组织和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糖异生及肝糖输出,增加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e细胞功能,减少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等。
  中医药根据整体调节理论,辨证论治,能明显缩短疗程,甚至大大降低复发率,且中药价格低廉,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易于被患者接受,故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双和降糖方药由人参、茯苓、白术等十七味药物组成,具有补气生血,健脾养肾的功效,用于2型糖尿病,食欲不振,肢体乏力,血糖不稳定,尿蛋白等。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双和降糖汤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补气生血,健脾养肾
  1、本研究计划入组330例病例,完成研究300例,剔除17例,脱落13例。对照组110例,完成研究105例,剔除3例,脱落2例。详见表1:
  表1 病例完成情况表
  入组病例数 脱落例数 剔除例数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试验组 对照组
  330 110 13 2 17 3
  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 年版)和 ADA(2003)中关于糖尿病诊断的有关规定: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加上一日内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200ml/dl)或空腹血糖(FBG))7.Ommol/l(126m留1111),空腹至少8小时,可以确诊。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规定而拟定。
  (1)主症: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胸胁或腰背疼痛、肢体麻木或疼痛。
  (2)次症:多食易饥、口干多饮、夜尿频多。
  (3)舌象脉象:舌淡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苔白,脉沉细或细涩。
  辨证标准:符合以上 3 项主症加 1 项次症或 2 项主症加 2 项次症且舌象或脉象典型者即可诊断。
  3 治疗方法:双和降糖丸,口服。2月為1个疗程,对照药消渴丸。服药期间注意饮食控制,保持合理休息和运动。
  4 疗效评定标准中医症状总疗效判定标准
  糖尿病西医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3mmol/l,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
  (2)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8.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10%-29%。
  (3)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糖尿病中医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规定而定
  (1)显效:原有症状消失,或症状改善在 2 级以上。
  (2)有效:症状改善 1 级而未消失。
  (3)无效:症状无变化。
  二、疗效分析
  1、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等级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详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100%)
  2、疾病疗效分析
  结果表明,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4%。两组等级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试验组疾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详见表3:
  表3 两组疾病疗效比较(100%)
  3、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分析
  在治疗前后,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均有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组间比较亦有显著目差异(P<0.05)。
  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x±s,mmol/l)
  结 论:双和降糖方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的症状,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该药物在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与对照药比较,均有明显优势。同时研究过程中未见明确的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比较安全。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 对干眼症中应用普拉洛芬联合贝复舒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抽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干眼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贝复舒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普拉洛芬联合贝复舒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泪膜破裂时间进行观察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和1,6-二磷酸果糖在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差异。方法:150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酸肌酸钠)50例,对照组1(未用营养心肌药物)50例,对照组2(1,6-二磷酸果糖)50例。检测三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各指标变化,同时观察1,6-二磷酸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探讨头孢克罗治疗儿科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呼吸道细菌性感染患儿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3例,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0.91%,治疗组的临床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结核药至药物热的临床特点。 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42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使用抗结核药出现药物热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为患者采取多种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药物热症状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一般患者使用药物后的2个月内就会出现症状,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损伤,出现皮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评估胸腺肽联合抗痨药物治疗孔洞型肺结核中的疗效。方法:对照分析胸腺肽联合抗结核药物与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孔洞型肺结核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1月、2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100%,观察组为86.6%、96.6%。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出现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腺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 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结核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使用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在2012年4月-2014年4月间入住我院治疗的89例结核疾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研究的89例患者的治疗方案中均含有糖皮质激素,根据治疗结果进一步对糖皮质激素对结核病的治疗影响做总结和分析。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6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了解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稽留流产清宫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稽留流产患者22例,对22例子宫大小相当于12周以内的稽留流产需刮宫治疗的患者均实施刮宫术,术前2天分次口服米非司酮150mg,第3天口服米索前列醇600ug,观察宫颈松弛扩张情况
期刊
【中圖分类号】R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分析桑麻合剂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68例小儿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桑麻合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用于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 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分别予以0.20%罗哌卡因(A组), 0.18%的罗哌卡因+0.25ug/ml舒芬太尼(B组)进行硬膜外镇痛,VAS评分≤3分认为镇痛有效。记录各组病人的镇痛分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药物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方式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 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57.5%高于对照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