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开设的选修课应姓语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cui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特色学校评比的开展,选修课的开发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语文教师不论是迫于领导压力,还是出于个人喜好,也不甘示弱,大有热闹非凡轰轰烈烈之势。笔者收集到的语文选修课程,就有四五十种之多。但静心读下来,发现参差不齐。有的甚至令人忧心:身为语文老师,开设的选修课是“怎样打毛衣”“跟我学烹饪”“乒乓的技巧”,诸如此类的名曰兴趣类课程。语文老师固然可以开兴趣类选修课程,但不能离开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素养这一语文课的宗旨。
  一.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几个偏向
  1、利用影视资源迎合学生心理
  我们的学生目前生活在一个读图时代。“读图时代”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图像由过去阅读的辅助形式变成了阅读本身。多媒体的滥用,特别是电影电视资源的滥用,更是助长了学生读图的兴致,扼制了学生阅读文字书籍的欲望。就像现在的上课过多地依赖多媒体一样,如今的校本选修课程的编写,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使用,无不把多媒体摆在第一位,有些课程,几乎成了学生的电影课。
  2、承载传统美德与德育课程的混淆
  语文课不能缺失德育功能,但不能以之为己任。一门名为“感恩的心”的选修课程,虽然编写者也把“学会感恩,学会用短信、书信、诗歌等表达感恩;利用网络,分小组建立感恩写作素材库;教会学生将‘爱’的教育与诗歌散文写作结合起来”作为教学目标,有较多写作的训练,但总觉得有喧宾夺主、德育主题至上之疑。
  3、创新教法形式与杂耍游玩的混同
  开时装选修课的,让学生拿些报纸剪剪粘粘贴贴,最后到台上秀一把;开陶瓷课的,弄些泥巴捏捏拍拍然后放进火里燒上一通;弄个旅游文化课程,带上选修者爬爬山,划划船,拍拍照片,一门课结束了。总之,某些课程,借教法创新之名,行杂耍游玩之实。涂鸦些所谓的教材与课例,摆拍些上课场景,以塞领导检查之责。教师完成任务,学生玩闹一番,领导翻翻资料,皆大欢喜。
  4、拓宽文学视野与专家学者的研究错位
  一门名为“唐诗宋词元曲”的知识拓展型选修课程,选了10首唐诗,14首宋词,9道元曲来专门研究一种离学生生活较远且不能深入理解的特殊情感——爱情。我们认为,这样的课程对学生是有难度的,可能出于好奇,学生会来选课,但学习的收获不会太多。这样的课程应该是高校专家们开设的课程。学生虽然学过部分唐诗宋词元曲,但他们对古代文人情感方面的体悟几乎是零。
  二.开发理想选修课程的努力方向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地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地革除语文教学脱离生活的弊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要凸显地域特色尤其是学校特色
  学校特色和校本课程资源是互相依存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必须重视学校特色和地方特点,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开发和利用好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恰恰能突显学校特色,为大语文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利用本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优势,学生比较感兴趣,有利于进行实践活动和开展探究式学习。结合国家课程,联系本地的文化名人、政治家的生活及事迹,联系本地的物产资源、山川地貌和民族风情,作为教材的补充,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拓宽学生言语视野体现大语文观
  选修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打破以往把学生框在教室里,仅仅利用必修语文教材,在题海里翻滚,远离生活,远离实践的现状,用好生活与社会这个大语言课堂。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时时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学大师的话是我们语文校本选修课程的视野所在。
  三要与时俱进提升学生说写能力
  听、说、读、写是一个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听与读在必修课程里已花了足够的时间,而说与写则远远不够。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胜出就必须事事快人一步,占得先机。这要求你不仅得具备较好的知识储备、经验阅历,更需要过人的胆识和一副深谙交际、演说之道的口齿。有些专业成绩突出的优生,多数是满腹经纶止于口,一张嘴便泄露了口才欠佳的天机。
  开设校本选修对于中学教师是一件极难的事。教材的编写,连专家们都要花上几年时间,集中一批学者才能完成,更何况一个或一组语文教师。
  胡飞燕,教师,现居浙江绍兴。
其他文献
编者推荐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话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它关系到师生间民主、平等、尊重等关系的建立,也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然而,对话教学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某种“霸权”现象,这种困境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除这种教学中的话语“霸权”,把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这篇论文进行了比较深入而有效的探讨。基于此,我们推荐了这篇文章。  对话教学是建立在师生民主、平等、尊重、宽容的基础上,追求人性化
目前,高考中的语文作文分数占了很大比重,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作如下探讨。  一.收集与题材相适应的写作素材  在写作之前都要准确地把握写作的题材内容,让学生能够找到一个大概的写作方向,不至于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老师在收集的题材时主要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入手,例如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可持续发展等等,以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就是将语文课程中的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等转变成内容和问题的有机“链接”,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调查、合作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
甲:伙计,都说油菜坡上的搞家儿多,我想问你,哪几个搞家儿最辽?  乙:哎呀,这坡上的搞家儿确实多,可要问哪几个最辽,我还没想过。  甲:那你这会儿想嘛!  乙:行得,让我好神想一会儿。(低头想)哦,我想到了几个。  甲:哪几个?  乙:天文伯伯算一个,以前当记工员儿,每个人的工分儿都由他记,多少他说了算,磕是个辽搞家儿!  甲:还有哪个?  乙:还有安寿爷,八十多岁了还耐得活杀猪。  甲:还有不有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把写作比作酿蜜,那么阅读的过程就是采集花粉的过程,采得百花方可酿出香甜的蜜来。阅读不仅可以让人获得知识,还能让人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而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越是丰富,对世界的认识越是深刻,他所写的文字也就越细腻和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对于写作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一.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学生不具备阅读的客观条件  现在学生大部分时间
当今,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并且感受到了这种方法所带来的便捷和好处。所以如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景,进行愉快教学,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善学”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精彩的导入能为新授内容作好铺垫,能
《荆轲刺秦王》收入《战国策》,充分表现刘向的“史识”,其中诸多的悲喜因素,令人玩索不尽。我这里仅作笑谈。  一是燕主无雄才大略,外交才能平庸,朝中无人。想当年,燕昭王有乐毅的辅佐,各国诸侯乃至周天子谁敢小觑。“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不只是说“丹”智谋有限,决策失误,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燕国当时朝中无人。既没有燕昭王那样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没有乐毅那样深谙“行军用兵之道”的将帅,下而“以荆卿为计”
近读教育先哲陶行知先生的文集,脑海中深深烙下两个词:“活”与“死”。陶先生用“死”这个词来表达他对没有生命活力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或课堂的深恶痛绝;用 “活”来表示对充满生命意蕴的教育或课堂的礼赞,他说这样的教育应是“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教大众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  是的,课堂应如陶先生所说,是活的课堂,是绿色恣意生长的生命的课堂。  一.生命的
什么是审美,什么是审美形象创造?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什么是审美?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根据百度整理)  什么是审美形象创造?
国外学校对于互动式教学研究比国内起步早,国内的大部分理论都是在国外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但是光有理论不去实践,就无法知道这些理论是否适合学生,所以国内对于初中生的互动式教育没有形成经验性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提出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建构式生态课堂”。  “建构式生态课堂”在操作上拥有“三案、六模块”,三案是指教案、学案、巩固案;六模块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自学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