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三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cat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初,阅读学者就指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20世纪末,阅读学者更加明确地指出:“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的对话。”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学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阅读课,但事实上,解决的问题是否是学生在阅读中本身存在的问题呢?是否阅读课真正姓“阅读”了呢?新课标的颁布和阅读教学的实际状况迫使我们不得不追问:
  
  一问:阅读课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
  
  传统的阅读教学从文章学的目的出发,教读一篇文章是为了弄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表现方法、语言特色;从语文知识出发,是为了弄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然而现代社会,阅读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读”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义。不学会读,我们如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没有阅读,从古至今一切科学的论断、经典的美文、精辟的思想如何被我们吸收并发扬光大?不重视读的教学,一切该具备的阅读能力又如何让学生掌握?
  那么阅读课又该如何体现出阅读的特点呢?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向我们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的双边活动应紧紧围绕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来展开,不可脱离文本的阅读来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阅读材料。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能力绝不是一、两节语文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这种阅读要求事实上已经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文学素养的培养,绝不是简单的只要读懂就行了。
  另一方面阅读是一种心智过程,这种过程是一种智力技能的体现,所以还要求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阅读技巧的掌握。因此,要有效地阅读,就必须对阅读者阅读的速度、方法,选择、筛选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在阅读中需要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综合能力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这些训练也只能贯穿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完成和提高。
  显然,以上所讲的内容应该是阅读课要教给学生的最基本的内容。阅读课不但不是“写作”的附属物,它的意义比写作更深远。更重要的是,这些阅读技能的掌握关系到阅读者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潜能,关系到阅读者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前景。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责无旁贷地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能力。
  
  二问:怎样克服阅读教学中的功利主义思想?
  
  要克服阅读教学中急功近利的思想,首先要对阅读课优劣的评价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阅读课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培养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的能力,达到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入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增加对生活感受的积累。因此,要让阅读教育回归其本位,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阅读教学,把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逐项落实到位。
  对于在阅读与感受的基础上,能否把自己的体会讲出来,能否进一步学会作者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段和问题,北大的王富仁教授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感受和表达并不是一回事。学习文学作品,只要求学生理解他们现在能理解的东西,理解的东西不能马上表达出来,也是很正常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他们的整个人生做准备,不需要也不可能现在都表达出来。他们现在的感受即使很朦胧,随着人生体验的丰富,将来逐渐会变得清晰起来。学生一旦有了触发点,你要他不表达也不可能。语文课能上到这种程度,就是成功了。所以,阅读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并不是立竿见影能体现出来的,他会随着学生阅读的增加、人生阅历的丰富在适当的时候凸现出来。
  其次,要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目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的弊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学生不能凭借自己的感知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太快地转入分析,便缺乏基础,尤其是缺乏厚实的感性基础,使分析流于架空、不实,得出的结论是无根的。
  第二、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学生难以在辞章的引发下,联系生活体验去感受、品味和吸收,以致情思无法介入,理解缺乏支撑,鉴赏无法实现,记住几条结论有什么用处?
  第三、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因为重结论,课堂上有限的几个问题也不能从容地展开讨论,不同意见的交锋少得可怜。分歧出现以后,往往由老师裁定,给出“正确”的结论了事。思维开展不了,思维能力怎样提高?
  第四、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阅读中不是在再现、再造表象的基础上,倾注自己的情感,披文入境、审美体味,而是急于跳出来,问用了什么修辞,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挑出几个知识点,术语满堂飞,理性说明代替体味,窒息了学生最后一点点兴味,记下千篇一律的结论;至于审美的个性,更是无从谈起。
  第五、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阅读的过程须从整体到部分、部分到整体多次往返。在此过程中,有理解吸收,也有与作者与自己的对话。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讲,吸收依赖于阅读中的表达。这便是阅读中言语活动的积极介入。在整合阶段,就是将阅读的种种收获说出来或写下来,需要把有待于继续思考的问题明确地总结出来,需要对采用的阅读方法作出总结和评价,……这种属于“次认知”范畴的功夫将使阅读过程不断得以优化。这不仅使阅读中的“结论”更牢靠,而且因此有可能在下次阅读中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不少老师往往简单地综合中心,列数几条写作方法和特点便算完事。
  五个“不足”与五个“太快”,总起来便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简化和削弱了“过程”,“结论”不是自得,无补于素质的提高;长此以往,“结论”不能自得,学生语文的素质当然就低了。
  因此,阅读课就应该成为学生的读书课,它由初读(读得对,即不读错字,不读破句)而美读(读得好,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起码是学生自己读得有滋有味)而烂读(读得熟,“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课文的言语、内蕴就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而积淀为语文素质、人文素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激发兴趣、解决疑难、指点门径、促进内化,重点是启发、引导学生在词语的层面上品味它的声音、分量、色彩,在句、段、篇的层面上品味它的情调、语脉、文势,在字里行间感受、把握作者心灵的搏动。当然也要相机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语文技能。不必讲的坚决不讲,可讲可不讲的一般不讲,非讲不可的务必讲到点子上。教,不过是自己先向课文学再去帮助学生学而已,千万不能有意无意地以为自己比鲁迅、茅盾、朱自清、叶圣陶高明,试图取而代之,要让教材直接去教学生。只有指导学生喜欢读、读得好、读得熟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
  要相信学生。“我讲他都不懂,让他自己读书能行吗?”这是教师(包括家长)中普通存在的心理障碍。须知学生是以他们那个年龄所特有的心灵感知文章、与作者沟通的。这种感知是独特的,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的作用全在于引导、点拨、解疑。
  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勤动笔墨、触类旁通的良好习惯。要将课内读书与课外读书结合起来。让学生到图书馆去,到阅览室去,到大大小小的书店去。让他们课上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
  
  三问:如何把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吕叔湘先生曾将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少、慢、差、费”,即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作为一名学生,在12年的语文学习后,仍不能自主选择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达不到一定的阅读数目和积累,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无疑对阅读教学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把多读提到重要位置,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
  然而,仅仅靠课本及课堂上的阅读就想要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不现实的。为了加强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初中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至3部,背诵篇数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如《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了要重视阅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语文课程标准为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统一了起来,不再把阅读范围缩小在课本所局限的文章内。然而这些课内外的阅读任务与目标又非仅仅几堂语文课所能完成的,这就为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不仅阅读教学上的理念要更新,方法与手段也要相应地调整。
  要让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与阅读量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而琐碎的分析,以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感悟,将多余的课时用于指导课外阅读。每周我们可以抽出一节课,把学生带入阅览室上阅读课,指导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学会为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查找相应的资料、积累资料,学习写摘记、做卡片,学习筛选信息等。在阅读的基础上,尽量培养阅读的反馈能力,学会小组交流,训练把读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复述并尽可能地谈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在寒暑假,可以把名著分阶段布置给学生回去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在阅读前,老师可作一些相应的关于这些名著的讲座,教给学生评价、鉴赏的方法,读后可以开展书评、读后感交流活动,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水平。同时,我们还可以充分运用课本的配套材料,如《自读课本》、《古诗文诵读》,将这些该读与该背的也落实到每一学期甚至每一天,真正体现每天都有阅读,每天都有积累,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学生最终能在老师有步骤有计划的安排下做到既增加了阅读的量,也提高了阅读的质。
  这样的阅读,既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不养成对老师的依赖。大量的有指导的阅读,并且是精品的阅读,必能提高学生综合的文学素养。所以阅读教学能否落到实处,决定了一个学生基本的语文水平。
  我们呼唤真正的有实效的阅读课,呼唤给学生更多的阅读带来的生活积累,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实的体现出来。
  季春华,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其他文献
创新乃国家民族之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作为培养的主阵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晏子使楚》一课,我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针对楚王“齐人固善盗乎?”的侮辱言论,晏子不卑不亢,以喻回答,侧面回击,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如果是你的话,该怎样回答?这一问激
阳春三月,大地绿意正浓。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笔者来到了革命老区大悟县的重点中学——大悟县第一高级中学。走进校园,但见学校的建筑布局因地制宜、简洁明了,素朴幽雅,给人一种天籁、亲切之感;师生服饰朴素大方、语言文明规范、脚步坚定有力,透露出一种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气息。是什么使这所学校校园面貌如此平凡而又有个性呢?带着几丝疑问,笔者采访了大悟县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特级教师赵圣华先生。 
黑天鹅  她用黑曜石的光芒,攫取你的视线。  她像一块黑丝绸,在水面缓缓展开,并任意折叠。  她修长的脖颈,优美的背部与臀形  ——多么完美的造物啊。  但显然,你将看到更多:  古堡、灯塔、村庄、黑松林  她翅翼的每一次扇动,仿佛都在凝结和缔造她内在的幽秘。  一只黑天鹅,当她从过往之和中飞了过来,落在一片野塘中。  你凝视她,并为此认识到自己纯然而孤独的一生。  寂静的朝圣     除了几只瓶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坦言:学生对学习的冷淡态度,比学习成绩不良更为可怕。爱因斯坦认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情趣,构建热爱学习的平台,成了每一位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的话题。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谨此谈些感受,旨在抛砖引玉。    一、运用学科特点 培养学习情趣    语文教材的范文大多文质兼美,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凝结着作者的一定情感。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所体现
落日西沉,就像一顆心终于掉在肚子里。   暮色开始涌上干净的窗台。   我裹紧棉衣。   楼下的人群匆匆穿越斑马线。   一个男生正拥着一个女生,我看见他在   她的额头轻轻吻了一下。   我的内心蓦然被惊动,仿佛有一只鸽子   从记忆中惊起。也是在人群中,也是你   牵着我的手   走在繁华人间。想一想,一万年也是这样。   有爱停留在嘴唇上   有阳光照在绿叶上   有氧气,沁入肺腑。   鸟
灰鸟  仿佛只有斜来的光线才能还原它的羽色,  以及午后这幅完整的构图。它,  立在右岸石栏上,并不揣度几缕风的  谈论。他说闲适不止属于我们,  但必须与家禽有所区别。和见过的另类  相比,它的神情,并不因为  体型过小而被刻意固化。就像我们  不住端详,撇开了旁人的目光。  此刻,它微微转过身来,摇着扁平的  尾翼。如果,继续谈下去,光  是否也该换个角度,让我们进一步看清  它灰中泛蓝的绒羽
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机场出来到市中心的路上,不时可见工地外墙挂着“中国建筑”“中交”“中航国际”等建设单位的大牌子。行走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大街上,鳞次栉比的建筑工地就好像我国举办奥运会之前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一样。工地的围墙大多是熟悉的蓝白相间色调,靠近大门的醒目位置还常常高挂着红底白字的大横幅——“安全生产,重于泰山”“热烈欢迎领导莅临视察”“建精品工程” 极具现代感的非盟总部大楼、贯
上游的武汉,江水呜咽   街道空静   冷风,波澜怒惊   现在,请让时间停下摆动的指针   江城加速的奔跑   超过,冠狀病毒的分裂   太阳,照耀着远方的珞珈山   顺着风的方向,看到了白衣逆行者   背着阳光   投下深沉的身影,像生命的   红色血脉,在凛冽的冬天流动   他们让一条江水,回到春天   悲伤,忘记它的容颜   而留下温情   国家的信心和担当,连接着天地   江城虽冷,唯人
这世间所有的爱  都曾被春风亲吻过  种子什么时候  吹落的,谁也说不清  我奇异一朵花开引发的  大地震颤  一声鸟鸣,唤醒一面  湖水  桥上,两只牵手的背影  把月亮与人间的  距离,又拉低了  一寸  买鱼  菜市场,听到一个妇人纠结的声音:  给我来一条死鱼吧  她说话低着头,声音充满悲悯:  愛吃鱼,不想杀生  老板说鱼生来就是被吃的……  霞光初升,投下斑驳  光  影  照在两张认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语文新课标对此有精当的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在传统教学中虽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写作教学恰恰又是语文教学中极其薄弱的一个环节,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程设置,它都被“边缘化”了。这样,不少学生对写作课不感兴趣,语文教师批阅作文更是头疼。对此,教者认真学习了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理论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