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不该沦为“教而优”的终结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975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看待“教而优则仕”的现象?如何让“教而优则仕者”在新的管理岗位上获得后续的再发展?文章结合具体数据对这一现象做理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让教而优则仕者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关键词】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转型;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2-0029-03
  【作者简介】杨树亚,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南京,210004)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认识两位均属于“教而优则仕”的小学校长。
  一位工作刚满六年即被委以重任,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接着被“推荐”为大市级的学科带头人。之所以说是推荐,主要是因为早前的学科带头人评选不需要如当下的层层考核。这位在教学与管理两条路径均有很好平台的校长,管理的学校越来越大,需要亲力亲为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学校在他的手下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他自己的专业却一直止步于“学科带头人”这个层面。校长这个岗位成就了这位校长,但也正是校长这个岗位终结了他专业的再提升。
  另一位校长管理着更大的学校。他凭借着自己优秀的教学素养也获评了大市级的学科带头人。但他不甘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就此终结于校长这个管理岗位,于是他一边谋划着这所庞大小学的运转,一边见缝插针地去上公开课,做教学讲座。但是他很累,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分身乏术的他接连两次与“特级教师”的评选擦肩而过。
  我们当然不能只用“学科带头人”或者“特级教师”这一类的学术称号去衡量一名优秀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但是,一大批优秀的教师甫一成名就开始脱离教学一线,走上行政管理岗位似乎已经成为应然的状态,“百位名师九成官”的现象似乎已经不是大学的专利。
  笔者对一个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居市前列的区域现有小学特级教师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
  从表中不难发现,9名特级教师中只有一名仍坚守日常的一线教学,另2名特级教师早就离开了教学岗位转身成为了教学的研究者,其他的特级教师们都已经“教而优则仕”了。
  “教而优则仕”未必就是坏事,但让我们不得不警惕的是,“仕而久则泯然如众人”的现象已经越来越突出。很多的名师走上管理岗位以后,被繁杂的管理事务淹没,因而专业发展从此停滞,“仕”,沦为一批“教而优则仕者”专业提升的“终结者”。
  笔者还在一个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市中上等水平的区域,对现有12所小学的现任正职校长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分析:
  表中不难发现,12位正职校长中只有一位在任职以后其专业成长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其他校长的专业发展均止步不前。
  自古以来,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中,“教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名”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是,在当下的中小学名师队伍中,更多的个案似乎在告诉我们,教而优则仕,仕而久则泯。许多优秀的教师走上管理岗位以后,其专业发展似乎很难再有更大的突破。个中原因一方面源自教师个体的年龄和职业倦怠等自身因素,但更多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管理体制之中。
  那么,面对名师成长过程中瓶颈如何突破的问题,面对越来越响亮的教育家办学的呼声,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与管理的棋盘上,摆好名师的位置,这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并大胆践行的问题。
  教而优者,可以为“仕”。在推行教育家办学的当下,让教而优者从“仕”,自然有其充分的理由。学校管理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管理又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首席。教而优者,定然成长于教学一线,必然深谙教学之道,让他们来管理学校工作,特别是管理教学工作,自然有利于他们个体经验的发挥,更有利于学校总体工作的推行与管理效率的提升。因此,越来越多的名师均走上了学校管理的岗位,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也均从教学名师之中产生,这一现象有利于学校管理从粗放式向精致化转身,有利于教育效能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教而优则仕”不失为一部分名师成长转型的路径之一。
  但是,教而优者,未必都能“仕而优”。一名教师的成长成熟,不能只局限于教学领域,教学和管理可以作为教师成长的两条路径。有的教师个性特质决定其适合走教学路线,经过定位与培养可以让其成为教学领域的名师;有的教师适合走管理路线,经过管理工作的磨砺,可以让其成为学校管理的行家里手。当然,我们也不应该排除有第三种现象的存在,即有的教师既可以成为教学的名师,同时又可以成为管理的专家。对于这一类型的名师,“教而优则仕”可以让其走出发展的高原期,迎来专业成长的第二个春天。所以,让善于教学者从教,让精于管理者入“仕”,给不同特质的名师以适合的成长成才路径,这应该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用人之道。
  那么,教而优者,如何为“仕”?如何让教学的名师尽快适应全新的管理?如何让他们在管理的岗位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进而引领学校的教学工作?如何让这些“教而优则仕”的名师们在管理的岗位走得更远?这不仅仅是名师本人,更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破解的话题。
  一、明其方向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区别对待“教而优则仕”的名师们。一方面应要求他们不放松自己对本教学领域的再研究与再探索,要坚守自己的课堂,坚持带班,坚持上课;一方面也要在管理上给予其关心与指导。这些成长于教学一线的管理者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管理经验缺乏。学校管理的复杂性远远超过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因此,及时给予他们以管理方法的指导与点拨,有利于他们事半功倍地实施管理工作,进而才有可能让他们在全新的管理岗位上树立自己全新的形象,也才有可能让他们不被纷繁的管理事务所羁绊,从管理之中分得一定的时间,以静下心来完成自己对教学领域的专业思考与提升。
  作为“教而优则仕者”本人,对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更要有清醒的认识。未来的自己向何处去?是安于现状,还是更上层楼?是继续坚守自己的教学领域,还是另辟蹊径,到管理工作中再显身手?给自己下一步的发展定下一个明确的方向,然后有的放矢,分清主次地处理教学与管理的关系,既不顾此失彼,也不朝三暮四。如此行走,方能于教学与管理之中寻得自己最合宜的位置。鱼和熊掌,并非不可兼得。   二、给其环境
  首先,要给这些“教而优则仕”的管理者以时间上的等待。他们可能是教学领域的行家里手,但他们绝对是管理路上的新人。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去熟悉自己的管理工作,谋划自己的管理思路,调整自己的管理步伐,有利于这些管理者从单纯的教学领域向多元的管理领域转身。
  其次,要给这些“教而优则仕”的管理者以政策上的倾斜。这些在教学领域已经建立起自己教学主张的教学名师,应该是怀揣着梦想步入管理岗位的,他们的许多梦想尚没有受到管理的清规戒律的约束,或许更能给中规中矩的学校管理注入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机。因此,在一定时间内,给这些出身名师的教育管理者以适当的政策上的倾斜,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其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更可能是这些全新的管理者创新管理方式的发端。
  因学校发展需要,笔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从一名学科带头人转身到校长的岗位上。作为一名校长,我的思考不能再局限于原本的语文教学的有限空间,我的目光不能只聚焦于课堂和学生身上。繁杂的学校事务逼迫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必须厘清管理思绪,把握管理重心,牵好学校发展的“牛鼻子”。担任校长已经三年有余,三年中,主管部门和主要领导给予我以及学校以充分的政策支持,让我得以顺利地从一名教学者向管理者转身。
  三、用其所长
  现代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需要管理者的行为从粗放走向精致,这一转轨的关键是学科类课程的建设。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要认真落实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更要努力开发富有学校特质的校本课程。一所优秀的学校,未必每一个学科都可以独领风骚,但是,必定拥有一两门甚至更多的具有学校特质、并能形成学校话语主张的重点学科。所以,人们常说“文史类选北大,理工科选清华”,意即在于此。其实,大学如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课程建设也是如此。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是一所学校发展突破高原期的瓶颈。而作为“教而优则仕”的管理者,对此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或者学校的主要管理者,要学会发挥这些“教而优则仕者”的教学所长,让其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中发挥其研究领域的优势,用其所长,通过他们的专业引领,去进行学科类的校本课程建设;发挥他们专业发展的积淀,去进行重点学科的建设;通过学科类校本课程建设或重点学科的打造,推动该学科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拉动其他学科的均衡发展。以骨干教师的引领进行重点学科建设,用重点学科的发展拉动其他学科的发展,这是当下许多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师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
  四、配好助手
  “教而优则仕者”首先是教学领域的名师,让他们向管理领域转轨,当然不应该以牺牲其教学领域的发展为前提。一名优秀的学校管理者,不仅要对学校发展有自己独到的思考,更要对学科教学提出自己的主张。让这些管理者始终对教学领域拥有不落后的话语权,有利于他们管理工作的顺利铺展。因此,即使管理工作再复杂,也要保证让这些教学的名师能有固定的时间走进课堂,走上讲台。作为管理者自己,要学会取舍管理事务,改进管理策略,不能受制于管理,甚至沦为管理的奴仆。因为,现代学校的发展,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管理者未必是最好的管理者。同时,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为了更好地发展这些“教而优则仕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给予人力上的支持。给他们搭好班子,配好助手,让其在和谐的管理团队中分身有术,才不会让管理成为这些名师专业再发展的终结。笔者在担任校长主持工作的三年期间,即使管理工作再繁忙,但我仍坚持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坚持和普通老师一样备课、上课、改作业,坚持和其他班级一样考试,进行数据分析。这些教学时间的挤出,得益于我的班子既讲究分工,更强调合作。
  五、搭好平台
  不仅要给这些“教而优则仕”的名师们搭好管理的平台,更要及时地给他们搭建一些展示的舞台。教育是艺术,但教育首先是科学。让这些深谙教学之道的名师们“经营”学校管理,这样的举措是对教育规律最大的尊重。但是,“教而优则仕”不是简单的一纸任命,要给予他们“扶上马,送一程”的关爱。通过管理平台和展示舞台的搭建,及时放大他们的管理举措与办学成果,促使他们努力地把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主张转化为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和手段。这种转化的过程,是“教而优者”独有的资源,通过这种转化,学校管理才能贴近课堂、贴近教学,才能落地生根,“教学质量”这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才能得到保证,“教育家办学”的主张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当然,平台和舞台的搭建是以学校的办学成绩和管理业绩为基础的,作为教而优则仕的管理者,要善于尽快地从原本单一的学科教学领域中解放出来,用管理者的眼光而非教学者的思维去思考、谋划学校的发展。既要把自己的管理行为根植于教学的土壤,但又不能囿于课堂的有限空间;既不能让学校的管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但又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办学主张,以及实现这种主张的教育路径和手段。努力让自己成为有鲜明教育梦想的教育实践者,努力让自己以及自己的管理团队“贴着地面飞行”,这应该是“教而优则仕者”走上管理岗位后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教而优者,其教学领域的智慧与积淀是其管理工作独有的资源。但是,教而优者,毕竟还是管理领域的新手,作为一名管理新手,需要俯下身子的姿态,需要静下心来的思维,需要潜心谋划的智慧,需要躬身实践的行动,才能抵达“仕而优”的境地。
  教而优者,仕亦优者,可谓教育大家也!
其他文献
学科建设首先是基于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提出创造性的方法和见解。近年来,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对全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学科教学基本能力进行了调研,调研采用了听课、参加学校教研组活动、问卷、座谈和测试等方式。特别是今年组织了一次书面作答的大面积测试,测试的课题为《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九课第一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调研测试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给出的课题,解答以下四个问题
第十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主题是“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学力,简单说,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学力”概念所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更强调主体性学习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力”的内涵不仅包含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格要素。  以“发现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学力”理念为指导,钱老师的课具有以下特点:  突出
主持人语  不同的时期,都曾有人提过单元教学,虽然说法不一,但意思差不多。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欧美新教育时期,据饶杰腾先生的研究,其主张是学习内容和活动应该是完整的,反对把教材分割成一课又一课,这样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也不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合作精神。然而当下的教学,虽然教材的编排体系是按照单元组编的,但教师在操作实施的时候,仍然是一课一教案,即使是“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的集体备课
【主持人语】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人的回归,以人为本成为课程改革的哲学基础,儿童——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的发展成为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在这一追求的引领下,教育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但这只是“人的回归”的“真正条件”之一。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果想实
“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旅行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对我们来说,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的经典名言。几个世纪过去了,这质朴的文字与深刻的哲理仍震撼着我们并引发着我们不断对课堂进行追问与思考。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课堂转身中,我们怎样才能实现基于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目
“同场教学”即为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在同一个教学场地、同一课时进行教学的行为。同场教学现象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随着课时量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同场教学班级数越来越多,人均场地占有率出现负增长,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客观存在的外界条件制约和人为因素是造成小学体育同场教学窘境的重要原因。  1 课务安排不合理,同场班级教学发生冲突。课务安排不均,是造成许多小学同场教学窘境和问
因阅读过极其引人入胜的《万物简史》一书,作者比尔·布莱森这个名字一直被我牢记于心,故当《趣味生活简史》这个书名映入眼帘,作者仍是比尔·布莱森时,我毫不迟疑地买下,并一气读完。如果说《万物简史》用最新的科学史料和引人生趣的笔触阐释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趣味生活简史》则叙述了人人生活其中的家庭居室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比尔·布莱森看来,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管人们发
【摘要】教学的变革如何才能真正基于学习的变革?如何才能真正指向学习的本质?如何才能实现“让学习真正发生”?从聚焦素养价值、满足内需逻辑和追求超越智慧这三个维度对“让学习真正发生”的主题进行探究,可以发现:“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核心价值在于聚焦素养,核心逻辑在于满足内需,核心智慧在于追求超越。  【关键词】教学变革;聚焦素养;满足内需;追求超越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我喜欢读《瓦尔登湖》。  翻开《瓦尔登湖》,感受着梭罗把自己的恋情消融在瓦尔登湖上,把自己的魂魄投注于瓦尔登湖中:“在天气好的夏季里,从稍远地方望去,它呈现出蔚蓝色,特别在水波荡漾的时候,但从很远的地方望去,却是一片深蓝。在风暴的天气下,有时它呈现出深石板色……甚至从同一个观察点,看瓦尔登湖是这会儿蓝,那忽儿绿。置身于天地之间,它分担了这两者的色素。从山顶上看,它反映天空的颜色,可是走近了看,在你
编者按:在经济新常态现实要求之下,在战略机遇期内涵转变之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党中央将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江苏基础教育而言,创新既是题中之义,也是题中要义,惟创新而兴,惟创新而强,惟创新而胜。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根植江苏教育的优良传统,适应江苏教育的发展生态,着眼江苏教育的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江苏基础教育在顶层设计、项目推动、课程改革、管理机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