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da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依旧东升西落,月亮仍然用柔光包裹着大地,可那老房子却好久好久没有灯光透出,它没有改变的外形照旧地吸引着过往的行人。
  又到了除夕,我携家带口地回来,在那漆黑的夜晚,灯光从老房子中透出,过往的行人不停地把目光送给它,似乎把那老房子当作了坐标。没错,它的确是游子心灵深处的坐标。
  尽管交通再发达,不论你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回到老房子那段羊肠小道依然是步行。
  我的奶奶是一个从未见过汽车的老人,是一个啃着洋芋活到九十七岁的老人,是一个到死都裹着小脚的女人。她虽然没有出过远门,但儿孙却漂洋过海留学他乡。儿孙们每次回家,她都坐在老房子的门内,她背靠着一扇门,手中提着棍子不停地驱赶着来讨食吃的鸡仔,口中不停地唠叨着:“今天你来找吃的,等我孙孙回来我就要吃你了。”
  从早到晚,她就像把门将军一样死死地守着那间老房子的门,除了儿孙外连鸡狗都不能进入,就连那只最知人性的狗也只能睡在门外。
  奶奶也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人,她四十岁丧夫,一人带着八个孩子在这间老房子中硬拼著过日子。到了分家的时候,再好的房子她都不去住,死活都要住着这间老房子。从此,这间老房子依旧是一个温暖的家外,门内一直坐着一位慈祥的老人,她用余温温暖着这间房子,用慈祥吸引着渐远渐近的儿孙。儿孙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望奶奶,把世界各地的糖果、饼干带给她,她会边寒暄边品尝糖果,边吃饼干边伸手摸摸你的手背,告诉你胖了还是瘦了。她没读过书,更没有练习过记忆技巧,但一族 40来号人的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
  春节一过,儿孙们一个一个地来向她告别,来一个她要哭一场,大人和小孩都在哭泣中分手,当她哭得泣不成声的时候,谁也劝不了她,一个个擦着眼泪走出了老房子奔向远方。此时送儿孙的任务就落到那只狗的身上,它自小就叫老黑,老黑送人的方法是默默地跟着你走,一般都要送出一两公里路,然后坐在高处目视着你的离去。老黑送走儿孙们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奶奶面前“报到”,奶奶温和地问:“老黑,他们走了吗?你送他们到哪点?”
  此时的老黑总是把头伸进门内,让奶奶摸摸脑袋,然后又乖乖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睡着,时不时地抬眼看看奶奶,当老房子剩下的只是老黑和奶奶时,山村就平静得只听得到风声。
  随着时光的流转,奶奶和老黑都存封在时光的记忆中,那间老房子还矗立着,儿孙们回到那儿总要去看看奶奶靠过的那扇门。
  仍然在老房子中,父亲的四个孙辈出世了,只要其中一个哭,其余三个都哭,没有谁出声,四个都乖。当他们长到会走路的时候,客厅中央的八仙桌就成了他们的乐园。特别是吃饭的时间一到,四个小孩手抓筷子围绕八仙桌转动,并不停地敲打着桌边的所有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此时的父亲面带微笑看着孙辈的一举一动,盯着儿女们的行为,时不时发出责备的声音提醒儿女们不要大意。四个小精灵的行动非常统一,只要谁朝爷爷走去,其余三人都朝爷爷走去,谁爬上爷爷的大腿,其余的都要坐在爷爷的大腿上,经常是一只大腿上坐着两个人,谁伸手揪胡子,顿时胡子上就有四双小手。此时此景,你是否觉得爷爷是孙辈的玩具,不,这是一种传承。
  父亲没有固定的座位,但眼神始终离不开那张八仙桌。当八仙桌上铺满书本,四个孙辈一人一方各自书写着作业的时候,父亲突然想到孩子长大了,八仙桌不够他们坐了,于是,他亲手为四个孩子改造了书桌,一人一张地分配给他们,但孩子们不习惯,仍然围着那张八仙桌完成他们的小学学业。在孩子们远离家乡上初中的年代,八仙桌仍然是他们星期六的课桌。记不清是什么时候,那张八仙桌落满了灰尘,父亲自己坐着一方,其余三方都空着。为了方便,他干脆把固定电话搬在八仙桌的中央,只要坐在老房子中,大部分的眼神始终离不开八仙桌上的那部电话。特别是周末,只能用短暂的时间上厕所,其余时间都守着八仙桌。因为他怕漏了国外长途和任何一个孙孙的来电,要让他们个个星期都能听到老房子的声音。
  又是一年一度的除夕,父亲早早地移开了那张八仙桌上的电话,让周围那不同肤色人群同时开口讲话,共同举杯,同吃一锅饭,同过一个中国年。年复一年,除夕之后,父亲坐上了奶奶的位子,靠着奶奶靠着的那扇门,唯一不同的是一条个头不大的小狗始终睡在他的脚下,电话一响,它就发出汪汪的声音,提醒父亲那失聪的耳朵。
  责任编辑 李泉松
其他文献
他们挨着肩膀,坐在倾斜的堤坝上。四只眼睛望着脚下滚滚的江水,就这样坐了半个小时,一句话也没说。  现在正是涨水的时候,远处码头上的路灯照过来,模模糊糊可以看见漆黑的江水里不时飘过一些杂物,比如缠绕的树枝,旧轮胎和上游淹死的牲畜。  他们身后的烧烤摊子忽然安静了下来,他觉  得是时候开口了。“你今天考得怎么样?”“不知道,感觉不出来,你呢?”“我?我们班能上二本的都少。”他说。“我也考的不好。”她说
期刊
一  烟雨蒙蒙。进入德清,莫干山像被无数顶素纱帐笼罩着,山体隐约,虚无缥缈,山腰好像系了一个大围裙,山脚与山峰隔“裙”施礼、互道问候。其实,看不清它的面目也好,也就平添了几许神秘。是的,剑池神秘,干将莫邪神秘,天候地望神秘,神秘吸引了游人的腳步,神秘撩发了诗人的情思,我甚至这样想,也许这样的天气更适合铸剑。  还真别说,我真的感到了“剑”的存在。人有时会怪怪的,你想啥就“来”啥。这不,昨晚在电脑上
期刊
复仇  把黑夜举起来  狠狠的砸向天空  告诉太阳  这座城池属于我  我已经使完了所有的力气  月亮和星星没有尖叫  它们毫发未损  错误  年轻的灵魂  顺着夕阳里的炊烟  离我而去,留下我  一具空壳,像天空那抹  干瘪的云朵  父亲越来越矮  离家时,父亲站在家门口  他的身影,越来越矮  不再高大,不再挺拔,最后模糊  我担心,如果有一天  父亲低到尘埃里,矮成一堆尘土  我将如何抬着头
期刊
从记事起,我就目睹着亲人们一个个离去。外公、祖父、祖母、母亲和父亲的消失,像天边坠落的残阳,令人伤感却又无奈,他们的生命痕迹随着漆黑的夜空驶入另一个时空隧道,我想捕捉到他们的灵魂,可是我不通灵,一切想法只不过是痴人说梦。  外公、祖父和祖母的离世,对我影响不大,乡村有趣的游戏很快就取代了一个蒙童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母亲走的那年,我十二岁,刚上中学。母爱的丢失,让我变得沉默无语,忧郁寡欢。其实一个
期刊
和时光讨价还价  煮酒捻雪,酒分子弥漫  添一把薪火,坐拥一缕尘烟  观看蚂蚁上上下下  打马而过窗前,长鬃拂过  楼榭啸叫,震耳发聩  风,穿透蹄声  身体的柔软,褶皱里起伏  种子羽翅,撬动岩石  头颅渐次泛起,衔接天地  一股气流,横扫原野  目光止息于白夜,击碎时光  一种亢奋,跃出谷底  击碎了云崖  走不出的岸  渔舟野渡,浆声走不出岸畔  渔火与浪,愁眠  潮汐,进  或许退,把莲子
期刊
在青藏高原  在青藏高原,奔跑是一滴水的宿命  他一旦停下,就会被冻成冰  冰,就是水的尸体,阳光也扶不起的碑,就是死  就是既不能唱歌,也不能寫诗  于此,我选择做一缕风  虽也是奔跑的命,也在寒冷中心  但当内心的雪崩到来的时候,我可以  尽情地吼上一嗓子  芭茅花  芭茅长到一定高度,就有了高粱的外形  有了扬一次花,怀一次孕的冲动  每次都是如此:芭茅的花一开出来  就被风给刮了,结出的籽
期刊
众神在宇宙雷鼓  天女打翻了上帝的砚台  金色的藤蔓撕裂了天幕  风驾驶长车飞快地搬运砂石  一些高大的树木被施以腰斩  寂寥的池塘 惊鸿飞舞  惊恐的红鲤撑一把荷伞  躲避迅疾的雨箭  雨雾迷离 大地流金  无数长龙在深谷中咆哮  大地精致的外衣被愤怒的手  撕扯得支离破碎  百兽加入流亡的队伍  众鸟远离家园  神的聚会杯盘狼藉杂乱无序  一场浩劫之后  谁是刽子手已不重要  太阳重新粉墨登场
期刊
你是薄荷糖 清清凉凉的  我的舌尖在某个晴空  失去知觉  诺言是云彩  白白的,还软软的  触摸刹那指尖温暖  云彩不等风转身就散去  沙滩是金色的  我以为看见贝壳  拾起金灿灿一小片放进嘴里  輕轻地,像触摸云彩般小心翼翼  但我嚼了满嘴的沙子
期刊
披着岛上的月华 就要出发  要到深色的海里追鲸逐浪  回望 昨日月下细覆平沙  今晓又一顷新沙  不甘平凡的海面  没有一波怯懦的浪  每一个峰起峰落 都相拥着万千细浪  越是广阔 越是洪波竞涌  水性扬花  她有着水一样的灵性 柔情 自由  水有着一样的执念  她还有着扬花一样的缠绵 多情  扬花一样的悱恻又晶莹  一团团千丝百结 为梦随风万里  念一念 清新秀麗 好似在那里相遇  想一想 丰姿
期刊
刚下飞机,便有一种并未离开北京的错觉和恍惚感。四月的昭阳和北京,有着相似的气温,而且时有大风。就连作为行道树的晚樱,也粉粉的开得正好,像极了北京街边的小桃红。入住在机场附近的宾馆里,下楼闲步,西南边陲的朴素和安静扑面而来。只有风,调皮得像个孩子,任性地拽着我的头发。突然记起刚刚看过的昭通回族诗人沈沉的诗歌中,有一句“四季如冬的风”,印象很深,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云却丝毫不受影响,一大朵一大朵,以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