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用菌产业是开化县农业经济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开化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金针菇之乡”和“中国黑木耳之乡”。但是,内陆省份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开化县原先食用菌产业科技含量并不高的生产模式,已经被很多地区效仿,生产优势已不复存在。全县食用菌产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产业发展,科技投入不足,产业龙头弱小,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下降。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开化县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化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德兴等代表提出“关于要求县政府进一步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建议。
代表们建议,政府要进一步理顺食用菌产业的组织管理机制,强化行业管理,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培训,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强化试验示范,切实推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抓好示范基地建设,积极鼓励菇农外出,扩大基地规模,重点扶持推广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绿色无公害设施栽培基地;引导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结,通过企业扶大扶强农业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集中有限的支农资金,重点扶持几家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切实增强其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引导企业朝着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发展。
办理结果:完善政策措施实施二次创业
对李德兴等代表提出的建议,开化县政府高度重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领办,农业、林业、农办等相关部门联合办理。县政府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县食用菌产业工作会议,研究、落实、完善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以期实现全县食用菌产业的第二次飞跃。
开化县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林业、农办、供销、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农业局设置了食用菌产业办公室,负责相关具体工作。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开化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县政府继续将发展食用菌列入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年度考核内容,实行上规模单项考核奖励,对带动农户500户以上的龙头企业,年产10万袋以上的生产大户、规模在500万袋以上的乡镇实行单项考核奖励。
针对现有食用菌品种结构和产品档次难以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问题,开化县政府开工建设“浙江省食用菌良种繁育中心开化分中心”,作为实施农业“510”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成为省内一流的食用菌科研和新品种繁育中心,为全县生产基地提供科研、技术保障和菌种生产供应。并逐步建成浙西食用菌产品快速检测中心和食用菌新产品开发中心,为全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提供科研、技术支撑。同时,追加食用菌科研经费10万元。编制实施开化黑木耳、开化金针菇省级地方系列标准和《无公害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推行集约化、机械化、周年化生产的专业生产模式,提高产品质量。整合品牌资源,加强品牌宣传推广,着力打造以“菇老爷”等品牌为主导的食用菌品牌;坚持差别化发展,发挥产业特色优势,重点发展好“菇老爷”金针菇、开化黑木耳两只产品。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达到一定标准的示范园建设补助。
开化县政府强化基地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华埠镇华阳村和王家村示范园区、池淮镇星口村竹荪示范园等基地,形成了一定的栽培规模,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和新机械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县政府通过贷款贴息、提供项目补助等优惠政策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形式组织生产,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龙头企业、专业生产大户、贩销大户加入食用菌协会组织,切实帮助农户解决产品“卖难”问题。县政府在菌袋外运前的市场信息和外运时的汽车调度、检疫签证和绿色通行证办理等方面提供服务,使开化食用菌顺利地在全国23个省的80多个城市设立了销售网点。
一年来,开化县初步实现了全县食用菌产业“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提升产业层次,实施二次发展战略”的目标。2006年,全县食用菌生产总量达1.45亿袋,实现产值3.23亿元,农民纯收入1.6亿元。
代表们建议,政府要进一步理顺食用菌产业的组织管理机制,强化行业管理,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培训,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强化试验示范,切实推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抓好示范基地建设,积极鼓励菇农外出,扩大基地规模,重点扶持推广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绿色无公害设施栽培基地;引导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联结,通过企业扶大扶强农业大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集中有限的支农资金,重点扶持几家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切实增强其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引导企业朝着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发展。
办理结果:完善政策措施实施二次创业
对李德兴等代表提出的建议,开化县政府高度重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领办,农业、林业、农办等相关部门联合办理。县政府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县食用菌产业工作会议,研究、落实、完善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以期实现全县食用菌产业的第二次飞跃。
开化县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林业、农办、供销、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农业局设置了食用菌产业办公室,负责相关具体工作。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开化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县政府继续将发展食用菌列入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年度考核内容,实行上规模单项考核奖励,对带动农户500户以上的龙头企业,年产10万袋以上的生产大户、规模在500万袋以上的乡镇实行单项考核奖励。
针对现有食用菌品种结构和产品档次难以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问题,开化县政府开工建设“浙江省食用菌良种繁育中心开化分中心”,作为实施农业“510”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成为省内一流的食用菌科研和新品种繁育中心,为全县生产基地提供科研、技术保障和菌种生产供应。并逐步建成浙西食用菌产品快速检测中心和食用菌新产品开发中心,为全县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提供科研、技术支撑。同时,追加食用菌科研经费10万元。编制实施开化黑木耳、开化金针菇省级地方系列标准和《无公害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推行集约化、机械化、周年化生产的专业生产模式,提高产品质量。整合品牌资源,加强品牌宣传推广,着力打造以“菇老爷”等品牌为主导的食用菌品牌;坚持差别化发展,发挥产业特色优势,重点发展好“菇老爷”金针菇、开化黑木耳两只产品。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达到一定标准的示范园建设补助。
开化县政府强化基地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华埠镇华阳村和王家村示范园区、池淮镇星口村竹荪示范园等基地,形成了一定的栽培规模,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和新机械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县政府通过贷款贴息、提供项目补助等优惠政策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形式组织生产,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龙头企业、专业生产大户、贩销大户加入食用菌协会组织,切实帮助农户解决产品“卖难”问题。县政府在菌袋外运前的市场信息和外运时的汽车调度、检疫签证和绿色通行证办理等方面提供服务,使开化食用菌顺利地在全国23个省的80多个城市设立了销售网点。
一年来,开化县初步实现了全县食用菌产业“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提升产业层次,实施二次发展战略”的目标。2006年,全县食用菌生产总量达1.45亿袋,实现产值3.23亿元,农民纯收入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