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扔掉”教参开始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1234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教初三,又是从文言文单元教起。看着新发的教参,心里不由泛着无趣,随手将它扔进了我的旧书箱。其实,就算对教参内容已经烂熟于心,以我的谨慎,还不至于翻都不翻就“扔掉”,而我的决然只是因为不想再给自己偷懒留退路,我要尝试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
  厌倦了我一个人为主打的讲说,厌倦了学生“开火车”式的疏通字句,厌倦了《补充习题》和《评价手册》上总会出现的那些提问……我问自己,可以再“新”一点吗?然后开始思考教学的定位:文体、文本、学生,这些都应该是我考虑的内容。我不仅要自己解读文本,还应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况。于是,除了研读文本、查找资料,我备课的重头戏就变成了搜集学生预习时的提问。在《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中,我有了些“新”的体会。
  预习时,有两三个学生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最后一段中,秦王说的‘徒以有先生也’是真心的称赞吗?”看到这个问题,我的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的竟仍然是教参上的分析,好像说的就是称颂,是有衬托作用的,但是没说是真心还是假意。我又到文中去读了读,想了想,越来越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探讨的价值。
  上课时,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他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不少学生认为,秦王说这话是假意,因为那时唐雎已经准备要和秦王同归于尽了,秦王再不说点好听的,命就没了。而且这篇文章本来就把秦王塑造成虚伪狡诈的形象,所以他是假意称赞,实则为了保命。我暗想:能根据文章的情节、人物的特点进行推论,同学们还是挺有阅读能力的。然而,只是这样解读文章,也有些浮泛了吧。
  正想着,耳边传来了不同的声音。有几个学生从秦王的身份地位、甚至是历史的评价上分析认为,秦王一定会对如此有胆识的唐雎心生敬佩的。然而,很快遭到了反驳:“这篇文章是虚构的!”其实,这也是学生预习时提到的一个问题,只不过熟知历史的学生们对此并无太多异议。
  于是,大家的意见开始融合:有真心也有假意吧。那么,怎么能看出真诚的一面呢?一起读一读吧。然后,我请几个学生来交流读的体会——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学生读完后觉得,好像还是有点诚恳的,不过是不得不服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哪些字词呢? “谕”“徒”,还有“矣”“也”这样的语气词,所以,这样的语言描写并没有让我们感到秦王的阿谀奉承之态,虽有服软的表示,却也不失君王的气度。
  那么,既然文章是虚构的,为什么不干脆把秦王描绘得更奴颜婢膝一点呢?短暂的思考后,有学生觉得虚构也应该基于现实,否则就太假。我和学生们交流后有了这样的看法:秦王毕竟是强国之君,灭韩亡魏,霸业待成,他在文中表现出的倨傲或是虚伪,其实都是源于不费一兵一卒而夺得安陵的策略,当安陵国这个弱国的使者拼死一搏时,作为强者的秦王会用暂时的妥协作为权宜之计,又怎会如小人般跪地求饶?大家都点头表示赞同。然而,这只是一方面的理由。学生们有些懵了,还有什么理由呢?
  我提醒他们,这篇文章到底想塑造谁的形象呢?仿佛一语点醒梦中人,立刻有几个学生反应过来。这样塑造秦王的形象正是为了衬托唐雎的胆识过人,因为能让不可一世的秦王这个强大的对手都真心佩服,才能凸显唐雎的智勇双全,以及他维护国家利益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之可贵。如果把秦王只写成“纸老虎”,只注重表现他的虚伪懦弱的本质,那么也会削弱唐雎这一形象的表现力。所以,有时写作意图会决定作者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关于“真心还是假意”的讨论,到这里基本结束了。它的价值不在于得出了与教参不太一致的结论,而在于让学生明白,到底该如何去揣摩语言描写。虽然我还并不清楚文言文适不适合这样教,但“扔掉”教参后,独立思考的成就感,足以让我振奋,给我以力量继续探索发现。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文昌初中)
其他文献
学校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共同学习和生活所形成的、充满时代气息和校本特色的人文氛围,它需要用外部语言界定自己的内涵特质,更需要用特有的处事行为标注自己的教育哲学。也就是说,学校文化最终要在落地生根的做事中得以体现和发展。  依托地域优势,我校凸显“书香校园”建设,在教育实践的长期创造积累中,搭台子、架梯子,形成了“书香教师”的培植方式。富有文化的教师,从读书开始,用书籍涵养文气,蓄
一、导入学习,明确挑战  师:(出示:第七单元集中识字)同学们,读完今天的课题,你觉得这节课与以往的语文课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的语文课只学习字词。  生:今天这节课将集中学习一
上初中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听说过“辅导资料”“教辅用书”这些名词,除了课本上的练习题,我们没见过更没做过其他作业。初二学平面几何,可能是因为自己营养不良长得矮小,学力不够的原因,就是不开窍,面对课本上的一道练习题,常常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请教老师和同学,经他们稍一指点,恍然大悟,只恨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很想再找一道类似的题目试试,可惜课本上那几道题目早已做完,虽不如愿,但课本上的那几道题是牢牢记下了。若
本文通过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差异,说明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民族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别.因此,了解并掌握这些颜色词汇的差异,
初夏的校园,花团锦簇,成了蝴蝶的乐园。一下课,孩子们便钻入百花园,一时蝶舞人欢,趣味盎然。孩子的日记中,写捉蝴蝶的文字渐渐多起来,但大多是玩得乐在其中,却写得寥寥几笔,索然无味。  如果问怎样把捉蝴蝶的经过写清楚,孩子们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真要动起笔来,总是远不如捉蝶时那般轻松、自如。“眼观千遍,耳听万遍,不如手过一遍。”方法介绍了那么多都不见效,我何不亲自带他们写一次?  语文课一开始,我指着屏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何来洞箫起悲音  虽然李清照被冠以“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我却觉得她更像我想象中那个白衣白马佩剑,穿过长街的鉴湖女侠——秋瑾。  2011年暑假,我去浙江金华参加“第四届中国童诗年会”,上了一节童诗欣赏创作课《听,夏的声音》。课余,我随儿童诗坛泰斗圣野、金波两位老先生参观了位于金华市城区东南隅的八咏楼。就在八咏楼上,
期刊
期刊
一开始的儿童诗创作,我都是自己命题给学生的,如《真善美》《我的父亲母亲》《童年》等等。虽然表面上看不出有何不妥,但是沉浸在他们的作品之中去细细体味的时候,就不难捕捉
今年五月,荒圮数年的胡家花园经过整修又展现出一代名园的风姿。步入园内,触景生情,使我联想起它的往事。  六十多年前,我大姐家住集庆路仓门口。一天,父亲带我们几个儿女去大姐家玩,他对我们说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至今不忘。父亲说,离这里不远,有一座花园,是胡家老爷做官时买下的私宅花园,因其是胡家的,所以周边的人都称胡家花园。父亲说,胡家花园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榭有舫,有亭有阁,假山堆砌玲珑,路径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