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文本,打造灵动课堂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_k_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过程中,首推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能创设出一个灵动的课堂。不过,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经意间就会陷入一些误区:粗浅解读,流于表面;曲解误读,误导学生;脱离文本,忽视重点等。因此,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文本解读的几点建议: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性文本阅读;以教师的身份,细读文本,潜心会文。
  一、文本解读的误区
  (一)“仅仅是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吗?”——文本解读的浅尝辄止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语言朴实,但意蕴深刻。如果把这节课的教学点落脚在“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上,这当然没错。封建科举制度把孔乙己变成了一个不会营生、死要面子、固守着读书人清高的处于社会夹缝中的小人物,最终在凄凉中走向死亡。但我们看一下孔乙己生活的那个社会,周围的人们:贪婪的掌柜、冷漠的酒客、漠然的小伙计、甚至包括天真的孩子们都讥笑他,笑声中无不充满了冷漠和麻木。贯穿文章始终的“笑”字,实则是对于当时国人精神状貌的真实写照,他们笑他脸上和心灵上的伤疤,甚至笑他残废的身体,这种幸灾乐祸的态度,映衬出“笑声”的残酷性,实际上是揭露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如果只将文本解读停留在表面上,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忽视文章的内在深度和作者的本意,那就无法延伸文本的深度,这是当下文本解读最常见的现象。当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他们肯定会困惑,这时教师的引导是相当重要的,而如何引导得当,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力和透视力。
  (二)“苏轼到底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文本解读的曲解误读
  一次听一位同行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前面的环节都相当流畅,到最后要下课的时候,有个学生提了一个问题:“老师,作者到底写的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呢?”这位老师沉默了一会,说:“这个我倒没有去考证,课后大家可以去查查资料,自行解决。”这个解释给本堂课留下了一个败笔,这首词被糊涂地误读了。其实关于“在天上还是人间”的问题很好对学生解释啊,因为词前就有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是喝醉了酒产生的幻觉,仿佛在天上起舞弄清影,其实还在人间。只要老师不忽略这个细节,就不至于误读文本了,看来教师还是没有细读文本。
  教学内容的载体——“文本”其实是会说话的。因此,文本的解读必须在充分尊重原作者、尊重文本本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透过表象走进文本内核。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曲解文本,甚至给学生留下一声叹息。所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深入解读文本,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倾听到文本内心深处的声音。
  (三)“阿里山风光还美吗?”——脱离文本的文本解读
  同样是听兄弟学校一位教师上《阿里山纪行》一课,只花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大致是要求学生先读课文并总结出阿里山风光有什么特点,而后用多媒体展示了阿里山的风光图片,播放了有关阿里山的风光片,有关的传说、介绍等等,对于文质兼美的原教材是如何用简练的文字刻画出如画美景的,则不再研读、品味,课文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
  这个教学案例让我思考了很多,《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增加了课程内容的全面性,拓宽了教师创造的空间,为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意义上的创新,“课文只是一个例子”“主题教学”等观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向课外的延伸拓展倒挤占了大部分时间,搞所谓的“资源整合”“拼盘教学”,忽视了文章的主体性、本源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像这样教还姓“语”吗?忽视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精品细读而一味地推崇诗画般的课外拓展延伸,让语文课渐渐失去了“语文味”!
  以上提到的文本解读中出现的几种误区,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普遍存在着。那么,究竟该如何解读文本呢?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效呢?
  二、文本解读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到文本的内核,多元地解读文本,把文本读懂,进而读深、读透。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一)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
  面对一切文本时保持一种新鲜感是很重要的,这要求语文教师能尽可能地以一种空白的心态去面对文本,在阅读之前先将自己原有的认识“格式化”。在备课时,首先应接触的文本应该是我们的教材而不是教参或是网上的教案,应该以一种放空的心态去接触文本,让心灵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作者的叙述。阅读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评价的过程。不带任何现成的先入为主或固定的框框对文本进行阅读和评价,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本阅读。
  比如我上《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时,因为是新选入七年级教材的,所以以前从未读过,也未教过,因此一拿到这篇课文,我就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解读文本。读完全文,我感受到的是安恩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那种人文情怀,人性的美好与光辉,她虽年老,但依然热爱生活,心怀美好。后来读教参,上面写的是“要爱护动物,重视每个动物生命的情感需求”,其实这学生也能读出来,然后我再引导学生走进我的解读,学生的阅读层次就明显提高了。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比学生读得更长远、更深刻,方能驾驭课堂,引领学生走向阅读的纵深,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多元阅读文本的视角,语文素养也会逐渐提升。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性文本阅读
  语文教师作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必须对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后方可确定教学内容。以我听过的长三角名师大课堂谢澹老师执教的《故乡》一课为例,谢老师是借班上课,所以她在上课前就让原班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就是由学生针对文本中的疑问提出若干问题,再交给她进行归纳整合。谢老师是个有心人,她把这些问题分类,归结出三大问题:关于“我”和闰土的关系、关于杨二嫂、关于题目“故乡”。于是,课堂上学生就围绕这三个问题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探讨,深入文本,最后得出“我”到底想过怎样的生活,怎样的生活才叫“新生活”这一主题。
  这堂课不像我们平素上课那样按部就班,但却始终依据学生的阅读兴趣来进行,找到了学生课堂上的兴奋点和疑难点,使学生紧跟着教师的步伐深入地进行文本解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以教师的身份,细读文本,潜心会文
  古人有云:“故书不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体悟文中的重点语句,是语文教师教学基本素养的体现。让学生回归语文学习的本原,应该抓住语言文字本身进行细读,反复品味、斟酌,潜心会文,才能进行有效地文本解读。
  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片断为例。
  师:大家细读课文,找找看,妻、妾、客对邹忌和徐公之美貌分别是怎么评价的?
  生:妻子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说:“徐公何能及君也?”客人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师:那请大家再读这三句话,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生:妾的话相对于妻来说,少了“君美甚”,语气不如妻对丈夫赞美之情的强烈。客人的回答就变成陈述句了,赞美的语气相对于前两人更轻。
  师:非常好。但是为什么三人会有这样不同的表现呢?大家再读读这三句话,试着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探究。
  生:妻子是徐公的正室,地位比较高,和丈夫感情也较亲密,对丈夫有一种偏爱之情,所以感情也比较热烈。
  生:妾的地位低下,对丈夫有一种畏惧心理,说话时较谨慎,不敢像妻子那般热切,所以只是一种逢迎的心态。
  生:客人的语气之所以更轻,关键在于他们不是什么亲密关系,而是他有求于邹忌,所以语气中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敷衍迎合的心态。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看来解读人物形象还得从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中去细细品味,所以,大家在平时的阅读中尤其要注意那些看似平淡的语言。其实,在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咀嚼之后,你就会被语言文字的魅力深深打动。
  看来,潜入文本细读才会柳暗花明!
  如何解读文本,如何细致深透地解读文本,是目前摆在语文教学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永远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只有多元解读文本,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灵动、丰富起来。
其他文献
在已经学习了圆的对称性后,学生对弧、弦、圆心角,垂径定理等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讲解圆周角的定义及性质。在证明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这一性质中,直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因素。如何利用好直径这个条件,对学生在圆周角性质的证明方法的归纳时更有帮助?下面就这些问题简单地探讨一下。  一、直径这条辅助线,应直接给出比较好  学生本节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能理解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是圆心
期刊
传统英语作文的批改方式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有的教师甚至利用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面批面评。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教师很快就会失望地发现学生没过多久就把作文批改的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造成了“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的批改结局。因此,改变英语作文批改徒劳无功的现象,是当前初中英语作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这无疑为我们的英语作文
期刊
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与引导让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同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任务型阅读教学可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通过任务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阅读过程,理解阅读材料,分析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一、确立阅读目标,开展任务型阅读教学  开展任务型阅读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在理解阅读材料
期刊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首散文诗,被收编在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不惜笔墨,通篇采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描绘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极写江南雪的柔美和朔方雪的壮美,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江南雪的眷恋和对朔方雪的热恋、执着追求。  一、江南的雪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把暖国的雨与朔方的雪进行对比,突出朔方雪的冰冷、坚硬、灿烂,同时自然引出江南的雪。写江南的雪,作者只用了“滋润美艳之至
期刊
数学是一种语言,而对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阅读几乎成为被数学教学遗忘的角落,许多数学教师根本不重视阅读教学,造成学生自学能力欠缺,数学成绩不理想。这种现象应引起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切实改变不重视阅读教学的现象,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下功夫。  一、影响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高的原因  1. 在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认为数学学习无需阅读  提到阅读,人们总是想到那是语
期刊
一、几组图形的揭示  图1-15个人的身高比例图 图1-24个变形金刚的比例  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拿出来第一张图片(如图1-1所示),询问学生,这5个人身高不同,他们的身体比例是否相同呢,根据身旁的比例尺,学生们很显然地看到了,他们的身高虽然不同,但是身体比例分配很相似。于是,教师又拿出了第二张图片(如图1-2所示),提出第二个问题,这4个变形金刚小人身体比例大小相同吗。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了小
期刊
在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重分析讲解,轻意境鉴赏;重知识传授,轻情感熏陶。甚至把诗歌的每一细节都贴上标签,求同轻异,不仅使学生难以领会古典诗词应有的美感,而且抹煞学生的个性思维。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谈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读出诗词味  《墨子 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古语又云:“书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的定位应基于对“盲点”的诊疗之上,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当基于对普遍经验的考量之上,阅读教学的开拓应基于对现实意义的挖掘之上。惟有如此,才能将阅读的教与学引向深入,促进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问题意识、实证精神的养成;才能令 “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的问题于活跃思维、启迪智慧、锤炼思想的过程中得到更妥善的解决。   《藕与莼菜》是叶圣陶老先生近而立之年刊于北京《晨报》(1921年版)上的一
期刊
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分层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以教学目标为方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差异,对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分层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对于学生在知识结构、反应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
期刊
口语表达作为社会交际的重要途径, 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甚至事业的成败。一个人,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才能把自己的意思、主张表达出来,才能说服别人,让人们“听其言,观其行”。因此,加强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为此,本文试对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作一些粗略的分析与探讨。  一、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  1. 中学生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