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从一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中怎么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几方面着重考虑。
一、 有效备课
教师要实现有效备课,应从三个要素进行考虑。一是备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是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不仅要考虑教什么知识,更要考虑应如何调动学生的热情。所以新课程改革以后,创设情境成为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学科内容和结构。教什么内容看起来很容易,但教师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例如北师二年级数学《搭配》,教师不能单纯的照本宣科,按照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去逐项处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和搭配规律。教师可以引进符号进行搭配,符号是数学的特殊语言。三个情景探索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搭配的方法,发现搭配的规律。从而为学生以后继续学提供方法。三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师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准确的把握,教师提出的目标能够不至于因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因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
二、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指导。
有效指导包括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有效讲授是每一节必不可少的,教师清晰的有效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效倾听,教师提出问题以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从学生的回答中捕追有价值的信息。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有时可以采取追问、补充和赏识的办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有效过渡。一节课总会有几个教学环节,在环节转换时,教师一定要做到有效过渡。过渡要尽可能有条理、简洁。
四、有效反馈。在提供参与机会,学生有所表现之后,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适宜的及时反馈。这样做可以使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为全班学生所借鉴,也可以使个别学生的错误为全班学生引以为戒,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
五、有效练习。有效的练习主要是指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练习量、练习时间和练习效率的统一。那种靠大量的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练习不是有效练习,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练习也不是有效练习。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一)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的练在关键处。
(二)练习设计具有丰富性
《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像、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练习设计应有多层次性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课堂练习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而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让学生拾反而上。练习层次一般可分基础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懂、会、熟。基本练习也可是模仿题,练习着眼于“双基”,以巩固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变式练习可以是形式上变化的题,也可以是位置变化的题,或是逆向思考题。目的是为了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巩固新和技能;综合练习是知识综合的练习题。
(四)练习设计富有思考性
练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以《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六、有效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既是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项工作要素,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步骤。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好“三个”反思。
(一)教学前的反思。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提出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1、在教师个人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并归纳出一系列问题;
2、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等途径提出情境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备课。
3、通过学习、反思,将课例中的问题具体化;
4、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融入教案。
(二)教学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重视课后的总结、反思,哪怕是一个浅显的问题,也应该认真推敲;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只停留在能给出几种解法的层面上,而应该从规律上、本质上去找解法;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计划施行?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令人惊喜的“亮点”,这个“亮点”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教学设计方案是否还能优化。细节代表着经验,成长源于灵感。课堂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偶发之间而产生灵感,教师应该通过反思,捕捉这些“火花”,日积月累,既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可以使以后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以“记”促“思”,以“思”促“教”。
一、 有效备课
教师要实现有效备课,应从三个要素进行考虑。一是备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是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不仅要考虑教什么知识,更要考虑应如何调动学生的热情。所以新课程改革以后,创设情境成为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学科内容和结构。教什么内容看起来很容易,但教师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例如北师二年级数学《搭配》,教师不能单纯的照本宣科,按照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去逐项处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和搭配规律。教师可以引进符号进行搭配,符号是数学的特殊语言。三个情景探索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搭配的方法,发现搭配的规律。从而为学生以后继续学提供方法。三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师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准确的把握,教师提出的目标能够不至于因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因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
二、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指导。
有效指导包括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有效讲授是每一节必不可少的,教师清晰的有效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效倾听,教师提出问题以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从学生的回答中捕追有价值的信息。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有时可以采取追问、补充和赏识的办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有效过渡。一节课总会有几个教学环节,在环节转换时,教师一定要做到有效过渡。过渡要尽可能有条理、简洁。
四、有效反馈。在提供参与机会,学生有所表现之后,教师必须做出相应的适宜的及时反馈。这样做可以使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为全班学生所借鉴,也可以使个别学生的错误为全班学生引以为戒,起到举一反三的范例作用。
五、有效练习。有效的练习主要是指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练习量、练习时间和练习效率的统一。那种靠大量的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练习不是有效练习,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练习也不是有效练习。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一)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的练在关键处。
(二)练习设计具有丰富性
《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像、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练习设计应有多层次性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课堂练习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而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让学生拾反而上。练习层次一般可分基础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懂、会、熟。基本练习也可是模仿题,练习着眼于“双基”,以巩固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变式练习可以是形式上变化的题,也可以是位置变化的题,或是逆向思考题。目的是为了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巩固新和技能;综合练习是知识综合的练习题。
(四)练习设计富有思考性
练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以《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六、有效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既是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项工作要素,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步骤。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好“三个”反思。
(一)教学前的反思。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提出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1、在教师个人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并归纳出一系列问题;
2、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等途径提出情境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备课。
3、通过学习、反思,将课例中的问题具体化;
4、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融入教案。
(二)教学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重视课后的总结、反思,哪怕是一个浅显的问题,也应该认真推敲;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只停留在能给出几种解法的层面上,而应该从规律上、本质上去找解法;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计划施行?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令人惊喜的“亮点”,这个“亮点”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教学设计方案是否还能优化。细节代表着经验,成长源于灵感。课堂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偶发之间而产生灵感,教师应该通过反思,捕捉这些“火花”,日积月累,既有利于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可以使以后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以“记”促“思”,以“思”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