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蜜蜂,一直被赋予一种勤勤恳恳,采花酿蜜的劳动者形象。也许在张业宏看来,做出版,就像蜜蜂于万千花朵中撷取花粉,酿制蜂蜜一般,将人类智慧中的精华采集起来,凝聚成传播知识的书本。张业宏和他的蜜蜂智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蜜蜂出版”),就像蜜蜂一样,孜孜不倦地在出版的路上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蜜蜂出版的创办人张业宏,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出版社担任财经编辑,其后陆续担任了万卷出版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博文易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人众人出版顾问公司总经理、《出版商务周报》副社长等职位,多年的出版工作经历,让张业宏熟悉出版各个环节的内容,却遗憾“没有彻底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过事情”。属牛的张业宏,对于自己认准的事情,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于是,2007年11月,在妻子的支持下,一心追求出版梦想的张业宏,卖掉了房子,将妻儿暂时送回了老家,自己留在北京,住进了条件简陋的出租房,开始了一个人的创业历程。
当然,每一个成功创业的例子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辛酸。草创之初的孤独无助、孤军奋战,都只是艰辛历程的缩影。因为只有自己一人,租房、装修、安装电脑电话、网络,都是张业宏一个人完成。而在历经辗转地招进了第一批4名员工之后,蜜蜂出版终于正式开始运作。
创立之初的公司,并不是张业宏想要的样子,招进来的员工也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所幸张业宏有过培训员工的经验,也负责过课程的研发,于是他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特长,编排了几项课程,亲自培训新员工,并向出版行业的客户推销课程。张业宏笑称,“蜜蜂出版的前身实际上是一家出版培训公司,而我就是唯一的讲师。”虽然低廉的培训收入很难维系公司的经营,但也正是通过培训,张业宏结识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得以帮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图书。机缘巧合下,公司顺利地从出版培训公司转变为图书出版策划公司。而张业宏的出版事业,也终于步入了“正轨”。
人文艺术:出版中的“长线”
创立蜜蜂出版之前,张业宏的全部资源都集中于财经出版领域,但这并不是他希望蜜蜂出版的发展方向。“当我们厌倦了市场上的热点书、畅销书题材之后,便不想再做畅销书或者收益快且高的书了。”张业宏说,股票市场有句话叫“长线是金,短线是银”,出版亦然。“我们平时只看到大量的畅销书,但是有多少人看到畅销书背后堆积如山的库存,成件成件的退货,成批成批的特价图书呢?这便是短线产品的窘境,势头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这类产品,蜜蜂出版坚决不出,而是把眼光定位在别人看起来卖不动的、见效慢的小众书,“从长计议”。而张业宏眼中的“长线”,便是人文艺术类图书。
从最初涉足图书策划出版领域,蜜蜂出版的定位就是人文艺术方向,而在这一类型上唯一依靠的就是张业宏在青年时期的兴趣积累。“那时自己是文艺青年,了解一些梵高、毕加索、罗曼·罗兰,也知道一点书法、国画、印象派之类的关键词。如果没有年轻时的储备,我是根本进入不了这个领域的。”由此,张业宏从本心寻找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我发现自己十五六岁时喜欢的文艺,这些年竟然扔掉了。既然自己曾经那么热爱艺术,为什么就不能出版这方面的书呢?”明确了自己内心所愿之后,蜜蜂出版就逐渐确定了人文艺术类的出版方向,并在注册成立公司的时候,将它写进了公司章程:“出版理念不变,出版方向不变”。
蜜蜂出版的现有出版物,集中在常销书。在张业宏的理解中,这类书虽然制作成本比较高,但也形成了门槛,相对减少了竞争压力。起初在人文艺术领域本毫无优势的蜜蜂出版,仅仅出于对这一领域的“喜欢”,就一意孤行地坚持了下来,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国内出版社众多,在任何领域都会出现重复出版的现象。面对同类竞争,张业宏思路明确,“就像炒菜,每个厨师炒出来的菜是不一样的,一个豆腐可以炒出几种花样来,书也可以。”他说,读者五年一茬,五年前的书是那个样子的,五年后,读者变了,阅读习惯变了,市场也变了,书可以换另一个花样。比如《达芬奇笔记》,之前国内已有多个版本,但蜜蜂出版经过调查对比,依然从这本早已出过的书中,找寻到了自己的切入点。“我们对比了一下,发现三联版的文字好,而其他几版都有各自的问题,于是我们便把它完善后再次出版。”定价98元的精装版《达芬奇笔记》,甫一出版,便很快加印。而《书店之美》,也是在其他出版社并不看好的情况下,蜜蜂出版自己投资出版,获得了不俗的业绩。诸多旁人认为肯定会赔钱的作品,蜜蜂出版都坚持出版,并且实现了盈利。“一点点做下来之后,我们发现图文书是我们的优势,便一手抓文字一手抓图片,双管齐下,才有了现在的蜜蜂出版。”
做自己喜欢的书
目前,蜜蜂出版的主要书系包括“世界艺术经典”、“文化阅读”、“文博典藏”、“艺术随笔”、“美哲经典”、“乡土中国”、“当代艺术”等16个系列,但如此多的书系,策划起来却非常简单——蜜蜂出版在做书的时候很少考虑市场,“判断一本书是否出版的依据,主要是看这本书有没有价值,符不符合蜜蜂出版的价值观。”只要满足“智慧、慈爱、勇敢”这三元素中的任何一个,就能进入到蜜蜂出版的选题视野。而当这样的标准深深植入编辑心里的时候,选题管理自然变得很容易了。
对于图书的市场营销,张业宏说:“最好的营销就是不营销,对于文艺书,人越是躲在背后就越好。”在宣传自己的图书方面,蜜蜂出版追求的是一种不温不火、润物无声的效果,这也是张业宏最喜欢的营销方式。但是,营销毕竟是一种紧贴市场的宣传手段,张业宏认为,营销的背后是公司品牌、图书内容,如果内容不好、品牌不佳,宣传营销也是做不好的。
因此,归根结底,内容才是蜜蜂出版最重视的部分。张业宏介绍说,蜜蜂出版对文稿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三审三校、排版设计全部在公司进行,我们绝不外包。我们有专业校对和印前质检。外文书稿我们要经过三道翻译校译关卡,最后还有中文美容关卡。”为了严格要求编辑人员,蜜蜂出版还一直沿用传统出版社的编辑校对手册,按照出版社的标准来要求编辑。张业宏很自信地说,“三审制度在我们这里执行得一点也不逊色于传统出版社。” 而编辑出身的张业宏,对于蜜蜂出版的书稿编辑,也一直给予专业的指导意见。在他看来,公司的“小”,为自己的垂直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敞开式的办公环境下,我可以随时询问书稿的编辑情况,随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如果遇到比较难的书稿,或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稿,他也会亲自参与编辑,过一把编辑瘾。无奈由于工作分工原因,多数情况下,他并不直接参与编辑工作。不过,多年的出版经验赋予了他对于书稿敏锐的嗅觉,通过他对书稿的评估,蜜蜂出版也得以确保了图书的高水平、高质量。
因为只做自己喜欢的书,蜜蜂出版对于选题也早就了然于心,很多书早在几年前就已规划好,现在只是按计划在实施。而对于已经确立的产品线,蜜蜂出版有着近乎倔强的执着,“我们会连续不断地做下去,除非市场坚决不要了,不然只要市场上还有一个人需要,我们也要把这本书出版。传统出版如果不可以,还可以通过按需出版来解决,大不了就做手工书。”这样的执拗,让蜜蜂出版不但做出了自己喜欢的书,更做出了让读者喜欢的书。
“传帮带”的出版传统和意义
与国有出版社相比,作为民营公司的蜜蜂出版,少了很多资源上的优势。而要与其他出版社竞争,蜜蜂出版靠的只有如蜜蜂采蜜般的精神。张业宏说,“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竞争,是编辑和编辑之间的竞争,是出版人和出版人之间的竞争。但我们不赞同行业内部挖人,而是一直努力在培养适合我们的人。”
人才培育慢慢被国有出版社忽略,编辑之间也鲜有“传帮带”,但蜜蜂出版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在张业宏的理解中,“编辑首先得爱书才能做出好书”,因此,蜜蜂出版只招爱书的人。据他介绍,国内很多出版社现在都实行绩效考核的办法,但蜜蜂出版不采用,而是按能力、按表现对员工进行评估。“我们不提倡只是为了钱而工作,而更强调编辑对书的热爱和想学习的念头。”因此,即使不是编辑专业出身,或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只要爱书,并且想学习,蜜蜂出版就会尽力培养他,直到他成为公司的主力。
虽然必须要自负盈亏,但出版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责任,张业宏并没有忘记。他提到一位朋友曾说过,“艺术家在画画时一旦想到了卖,那么他便输了”,这也同样符合他对出版的理解。“出版人的使命就是做好书、出好书,这是根本。书做得不好,钱自然赚不回来,所以生存和文化使命之间并没有矛盾。”他认为,任何出版企业若是把核心竞争力基于系统包销、人脉资源、政府垄断等方面,是很难取得长足发展的。出版企业最好的生存办法就是做好书,维系好读者,“内容的把握是出版企业生存的最关键 。
经过五年的发展,蜜蜂出版早已在人文艺术类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张业宏后来创办的蜜蜂书店,也为出版公司、作者、读者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场所,实现了文化的充分交流。而对于未来,张业宏最大的希望,依然是多出好书,“蜜蜂出版物要从一年100种左右发展到一年200种、300种、500种。我的梦想是在退休前实现出版万种图书的计划!”要实现这一远大的目标,蜜蜂出版需要继续创新,实现产品创新、销售创新、书店创新、出版形式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开创出蜜蜂自己的“创新型小出版企业模式”。也许出版公司和书店不能成为各自领域中的最优者,但张业宏希望,这样的组合能够成为国内一道独特的风景。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张业宏手下的蜜蜂出版,正挥舞着翅膀,向更茂密的花丛飞去。
蜜蜂出版的创办人张业宏,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出版社担任财经编辑,其后陆续担任了万卷出版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博文易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人众人出版顾问公司总经理、《出版商务周报》副社长等职位,多年的出版工作经历,让张业宏熟悉出版各个环节的内容,却遗憾“没有彻底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过事情”。属牛的张业宏,对于自己认准的事情,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于是,2007年11月,在妻子的支持下,一心追求出版梦想的张业宏,卖掉了房子,将妻儿暂时送回了老家,自己留在北京,住进了条件简陋的出租房,开始了一个人的创业历程。
当然,每一个成功创业的例子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辛酸。草创之初的孤独无助、孤军奋战,都只是艰辛历程的缩影。因为只有自己一人,租房、装修、安装电脑电话、网络,都是张业宏一个人完成。而在历经辗转地招进了第一批4名员工之后,蜜蜂出版终于正式开始运作。
创立之初的公司,并不是张业宏想要的样子,招进来的员工也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所幸张业宏有过培训员工的经验,也负责过课程的研发,于是他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特长,编排了几项课程,亲自培训新员工,并向出版行业的客户推销课程。张业宏笑称,“蜜蜂出版的前身实际上是一家出版培训公司,而我就是唯一的讲师。”虽然低廉的培训收入很难维系公司的经营,但也正是通过培训,张业宏结识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得以帮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图书。机缘巧合下,公司顺利地从出版培训公司转变为图书出版策划公司。而张业宏的出版事业,也终于步入了“正轨”。
人文艺术:出版中的“长线”
创立蜜蜂出版之前,张业宏的全部资源都集中于财经出版领域,但这并不是他希望蜜蜂出版的发展方向。“当我们厌倦了市场上的热点书、畅销书题材之后,便不想再做畅销书或者收益快且高的书了。”张业宏说,股票市场有句话叫“长线是金,短线是银”,出版亦然。“我们平时只看到大量的畅销书,但是有多少人看到畅销书背后堆积如山的库存,成件成件的退货,成批成批的特价图书呢?这便是短线产品的窘境,势头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这类产品,蜜蜂出版坚决不出,而是把眼光定位在别人看起来卖不动的、见效慢的小众书,“从长计议”。而张业宏眼中的“长线”,便是人文艺术类图书。
从最初涉足图书策划出版领域,蜜蜂出版的定位就是人文艺术方向,而在这一类型上唯一依靠的就是张业宏在青年时期的兴趣积累。“那时自己是文艺青年,了解一些梵高、毕加索、罗曼·罗兰,也知道一点书法、国画、印象派之类的关键词。如果没有年轻时的储备,我是根本进入不了这个领域的。”由此,张业宏从本心寻找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我发现自己十五六岁时喜欢的文艺,这些年竟然扔掉了。既然自己曾经那么热爱艺术,为什么就不能出版这方面的书呢?”明确了自己内心所愿之后,蜜蜂出版就逐渐确定了人文艺术类的出版方向,并在注册成立公司的时候,将它写进了公司章程:“出版理念不变,出版方向不变”。
蜜蜂出版的现有出版物,集中在常销书。在张业宏的理解中,这类书虽然制作成本比较高,但也形成了门槛,相对减少了竞争压力。起初在人文艺术领域本毫无优势的蜜蜂出版,仅仅出于对这一领域的“喜欢”,就一意孤行地坚持了下来,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国内出版社众多,在任何领域都会出现重复出版的现象。面对同类竞争,张业宏思路明确,“就像炒菜,每个厨师炒出来的菜是不一样的,一个豆腐可以炒出几种花样来,书也可以。”他说,读者五年一茬,五年前的书是那个样子的,五年后,读者变了,阅读习惯变了,市场也变了,书可以换另一个花样。比如《达芬奇笔记》,之前国内已有多个版本,但蜜蜂出版经过调查对比,依然从这本早已出过的书中,找寻到了自己的切入点。“我们对比了一下,发现三联版的文字好,而其他几版都有各自的问题,于是我们便把它完善后再次出版。”定价98元的精装版《达芬奇笔记》,甫一出版,便很快加印。而《书店之美》,也是在其他出版社并不看好的情况下,蜜蜂出版自己投资出版,获得了不俗的业绩。诸多旁人认为肯定会赔钱的作品,蜜蜂出版都坚持出版,并且实现了盈利。“一点点做下来之后,我们发现图文书是我们的优势,便一手抓文字一手抓图片,双管齐下,才有了现在的蜜蜂出版。”
做自己喜欢的书
目前,蜜蜂出版的主要书系包括“世界艺术经典”、“文化阅读”、“文博典藏”、“艺术随笔”、“美哲经典”、“乡土中国”、“当代艺术”等16个系列,但如此多的书系,策划起来却非常简单——蜜蜂出版在做书的时候很少考虑市场,“判断一本书是否出版的依据,主要是看这本书有没有价值,符不符合蜜蜂出版的价值观。”只要满足“智慧、慈爱、勇敢”这三元素中的任何一个,就能进入到蜜蜂出版的选题视野。而当这样的标准深深植入编辑心里的时候,选题管理自然变得很容易了。
对于图书的市场营销,张业宏说:“最好的营销就是不营销,对于文艺书,人越是躲在背后就越好。”在宣传自己的图书方面,蜜蜂出版追求的是一种不温不火、润物无声的效果,这也是张业宏最喜欢的营销方式。但是,营销毕竟是一种紧贴市场的宣传手段,张业宏认为,营销的背后是公司品牌、图书内容,如果内容不好、品牌不佳,宣传营销也是做不好的。
因此,归根结底,内容才是蜜蜂出版最重视的部分。张业宏介绍说,蜜蜂出版对文稿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三审三校、排版设计全部在公司进行,我们绝不外包。我们有专业校对和印前质检。外文书稿我们要经过三道翻译校译关卡,最后还有中文美容关卡。”为了严格要求编辑人员,蜜蜂出版还一直沿用传统出版社的编辑校对手册,按照出版社的标准来要求编辑。张业宏很自信地说,“三审制度在我们这里执行得一点也不逊色于传统出版社。” 而编辑出身的张业宏,对于蜜蜂出版的书稿编辑,也一直给予专业的指导意见。在他看来,公司的“小”,为自己的垂直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敞开式的办公环境下,我可以随时询问书稿的编辑情况,随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如果遇到比较难的书稿,或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稿,他也会亲自参与编辑,过一把编辑瘾。无奈由于工作分工原因,多数情况下,他并不直接参与编辑工作。不过,多年的出版经验赋予了他对于书稿敏锐的嗅觉,通过他对书稿的评估,蜜蜂出版也得以确保了图书的高水平、高质量。
因为只做自己喜欢的书,蜜蜂出版对于选题也早就了然于心,很多书早在几年前就已规划好,现在只是按计划在实施。而对于已经确立的产品线,蜜蜂出版有着近乎倔强的执着,“我们会连续不断地做下去,除非市场坚决不要了,不然只要市场上还有一个人需要,我们也要把这本书出版。传统出版如果不可以,还可以通过按需出版来解决,大不了就做手工书。”这样的执拗,让蜜蜂出版不但做出了自己喜欢的书,更做出了让读者喜欢的书。
“传帮带”的出版传统和意义
与国有出版社相比,作为民营公司的蜜蜂出版,少了很多资源上的优势。而要与其他出版社竞争,蜜蜂出版靠的只有如蜜蜂采蜜般的精神。张业宏说,“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竞争,是编辑和编辑之间的竞争,是出版人和出版人之间的竞争。但我们不赞同行业内部挖人,而是一直努力在培养适合我们的人。”
人才培育慢慢被国有出版社忽略,编辑之间也鲜有“传帮带”,但蜜蜂出版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在张业宏的理解中,“编辑首先得爱书才能做出好书”,因此,蜜蜂出版只招爱书的人。据他介绍,国内很多出版社现在都实行绩效考核的办法,但蜜蜂出版不采用,而是按能力、按表现对员工进行评估。“我们不提倡只是为了钱而工作,而更强调编辑对书的热爱和想学习的念头。”因此,即使不是编辑专业出身,或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只要爱书,并且想学习,蜜蜂出版就会尽力培养他,直到他成为公司的主力。
虽然必须要自负盈亏,但出版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责任,张业宏并没有忘记。他提到一位朋友曾说过,“艺术家在画画时一旦想到了卖,那么他便输了”,这也同样符合他对出版的理解。“出版人的使命就是做好书、出好书,这是根本。书做得不好,钱自然赚不回来,所以生存和文化使命之间并没有矛盾。”他认为,任何出版企业若是把核心竞争力基于系统包销、人脉资源、政府垄断等方面,是很难取得长足发展的。出版企业最好的生存办法就是做好书,维系好读者,“内容的把握是出版企业生存的最关键 。
经过五年的发展,蜜蜂出版早已在人文艺术类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张业宏后来创办的蜜蜂书店,也为出版公司、作者、读者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场所,实现了文化的充分交流。而对于未来,张业宏最大的希望,依然是多出好书,“蜜蜂出版物要从一年100种左右发展到一年200种、300种、500种。我的梦想是在退休前实现出版万种图书的计划!”要实现这一远大的目标,蜜蜂出版需要继续创新,实现产品创新、销售创新、书店创新、出版形式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开创出蜜蜂自己的“创新型小出版企业模式”。也许出版公司和书店不能成为各自领域中的最优者,但张业宏希望,这样的组合能够成为国内一道独特的风景。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张业宏手下的蜜蜂出版,正挥舞着翅膀,向更茂密的花丛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