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首重民生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丢掉“便宜”幻想,打破历史循环,致力全面改革,方是正路
  
  农历春节假期刚过,新华社就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从2004年起,连续第六个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自1978年底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11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足见在中国改革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之重、之难。
  
  今年“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较往年更为复杂。世界经济已陷入一场既深且广的衰退之中。在工业化国家“去杠杆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和亚洲国家依靠外需形成的高增长难以为继。在中国国内,短期经济维稳需要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压力相叠加,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的困难相缠绕,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力量相交汇。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也因之面临新的挑战。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之中何者为重?这个多年来在政策面争论不休的问题,今年其实有了明确的答案:既然广大农村是未来中国内需增长最强有力的“发动机”,农村消费蕴含无穷潜力,则农民问题成为“三农”问题之首已是必然的政策取向,农村政策的新思维需要实现从重生产向重民生的转变。
  
  以时点收入情况看,农村人均收入不及城镇人均收入三分之一,农村消费水平也仅为城镇消费水平三分之一。从纵向看,城乡收入与消费支出存在差距扩大的趋势。从改革开放发轫到整个20世纪80年代,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平均为2.5∶1。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6年,这一比例则变为3.58∶1,显示出农村收入和消费相对比例下降之势。这既是城乡差距的写照,也是中国经济分配不平等的体现。显然,提高农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迫在眉睫,缩小城乡差距任务尤为艰巨。农村改革成败与否,直接关乎农民最终能否分享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为使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相一致。
  
  为此,一系列关键领域制度变革和创新应当提上日程:
  
  首先当是放开价格。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实行管制政策,对农产品贸易实施干预政策,剥夺了农民充分享受价格上涨好处的权利。尽管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已经达到了创记录的水平,但补贴再巨也难以解决数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题。结果,在粮食连续增收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幅依旧低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
  
  其次是放开户籍管制。减少农民数量,允许愿意并有能力成为新市民的农民进城,既可以加快城市化步伐,也可以增加农村人均要素拥有量,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民人均收入。面对目前农民工失业的严峻考验,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令其“扎根”在农村或“离土不离乡”,以换取城市的社会稳定。实质上,这是将农民工简单作为稳定经济的“蓄水池”。失业的农民工返乡,减轻了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却使农民工承担了经济放慢的苦果,民生问题不进反退。
  
  第三是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政府应该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树立其在土地交易、征用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收益权,避免地方政府借用流转制度剥夺农民的土地。不仅应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也应保障自愿放弃土地进城的农民有一个合理的补偿机制。“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主张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也不能妨碍自主流转”。面对部分地方政府出于不同目的“强迫流转”的现实,这些主张可谓有的之矢。
  
  第四是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除了加快建立完善农村基本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还要建立适当的农民养老机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属于二次分配,应当加大政府在二次分配中投入的力度,以部分消除一次分配领域的不公平现象。
  
  上世纪80年代,在连续出台五个有关农业的“一号文件”之后,“一号文件”转换了主题。主持其事的中国农村改革的领袖人物杜润生老人后来解释说:“中国农业的进一步改革,受制于城市国有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当时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农村改革,一切‘便宜’的方法已经用尽;如果不触动深层结构,就很难再前进一步。正是因此,农村改革一系列‘一号文件’的历史使命告一段落。至今,中国农村改革并未终结,必须从全局改革中寻找前进道路。”
  
  杜老的话意味深长。中国农村改革归根结底须从全局改革中寻求出路,而改革成功的基本标志就是“三农”不再成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丢掉“便宜”幻想,打破历史循环,致力全面改革,方是正路。以农民为首、以民生为重看“三农”,不在疏财而在制度变革,不在局部而在全局运作,意义正在此。■
  
  (本文刊于02月16日出版的2009年第4期《财经》杂志)
  
  
其他文献
原本分别操作的两大对话现在双轨并行,奥巴马上台后中美高级别对话大幕将启    《财经》记者 钱亦楠 实习记者 王宇    今年4月初,中美领导人在伦敦20国集团峰会间隙敲定一年一度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机制,首轮对话定于7月27日至28日在华盛顿举行。    这是1月20日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中美高层首次就事关两国长远战略利益的重大安全和经济问题进行全面对话。    在一定程度上,奥巴
期刊
合理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开始的时候步子不必迈得太大。可以在全球变暖的迹象更明显时,再采取更积极的举措    6月末,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如果参议院能批准与之类似的法案,这将成为美国控制碳排放领域最为重要的立法。    这一法案的核心条款,是在2012年启动的名为“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这一机制,将对企业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设置额度。    这一法
期刊
从国有银行到股份制银行,从储备项目到地方投资拉动和房地产拉动,谁能阻挡银行信贷的增长势头?    《财经》记者 温秀 张曼 方会磊    6月中旬,中国建设银行因为看到“兄弟行”新增贷款冲高的雷霆之势,紧急关闭了本行的信贷审批系统几日,以防止分支机构“竞相冲高”。    然而,这种急刹车并不能改变银行信贷滚滚而来的洪流。就在当月,中国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再创下1.53万亿元巨量,使得上半年总计新增
期刊
“摩托车下乡”或可救企业一时之急,但行业大势已去几成定局。中国的摩托车厂商能否成功转型,关系到超过150万从业者的未来    《财经》记者 邓海    面带疲态,肩负压力,2009年2月12日,重庆最大的三家民营摩托车生产企业的掌门人,为了在内忧外患中争取行业生存空间,坐到了一起。他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在已经开始的“摩托车下乡”招标后避免恶性竞争。    一个月前,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搞活流通扩
期刊
把扩大内需的重头放在住房和汽车消费上,是否考虑过它们与一般的消费大不相同?    在上个月的专栏中,我请教过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何以说进入股市的银行新增贷款不多呢?在7月6日出版的《财经》杂志上,我读到了宋先生写的“贷款是否进了股市”一文。    宋国青认为,货币方面的统计数据,并不支持大量新增贷款进入股市的猜测。    “在央行公布的《存款性公司概览》报表中有一项是‘其他存款’,就是股市的客户保
期刊
宽松的货币政策催生了市场的繁荣,但代价是什么?    《财经》记者 乔晓会 王晓璐    “最近你看过那些照片没有,一位英国摄影师拍摄的肥皂泡破灭的过程?”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对记者说,“货币政策是否转向,就像捅破股市泡沫的那根手指。”    对于不断走高的A股市场,监管当局已有所警觉。    7月8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发布新规,禁止银行理财资金以任何形式投资于二级市场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
期刊
2009年年初,一轮股市大反弹展开,最终能否如愿,天晓得    股市永远疯疯癫癫,喜怒无常;市场中人向来过度交易,赌性十足。    对此,价值投资的奠基人格雷厄姆有“市场先生”的比喻,并由其门徒巴菲特发扬光大。股票投资出色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通论》中则描述为“动物精神”(或译“血气”)。以我的陋见,以往提及“动物精神”的人并不很多,主要是由极富批判力的当代投资大师、美国GMO公司的杰瑞米·格兰桑极
期刊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鼎新待举,2.4万亿元金融国资从管理体制到整合前景,亦面临全新格局    《财经》记者 胡润峰 沈乎    自今年3月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方案获国务院通过后,上海金融业的重组与改革逐渐被提上日程。    8月1日,《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将正式实施。近期,《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金融国资和市属金融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获上海市委、市政府原则通过——前者
期刊
一场计划耗资百亿元、投入上千人力的核心银行系统改革,却在经年后悄悄改弦更张    《财经》记者 方会磊 温秀 吴莹 实习记者 冯哲    一場曾经雄心万丈的银行IT系统改造计划,在经历近四年的左冲右突之后,目前正着手进行重大调整。    中国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香港交易所代码:03988,下称中行)IT蓝图战略胎动于2004年,按照中行早先的规划,这项总投资约100亿元的银行IT系
期刊
谁以及什么塑造了中国海外资源并购的动力,并促成了发生在2009年的这一场爆发?    《财经》记者 赵剑飞 陈竹 严江宁 张伯玲 董凌汐 杨悦发自北京 王端发自香港    肖亚庆站在电梯门前,身着西装,没有打领带,等待着下楼。“还有很多事想做呢,”他轻松地对身边的员工开玩笑说,“以后领不了工资了,到中铝吃饭可别不让进。”    电梯在下行,但是50岁的肖亚庆正迎来个人生涯的又一次上升。    2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