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中学历史想象与虚拟教学的边界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t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新课程改革之初,夏辉辉老师就虚构了一个小人物“帕帕迪”。此“人”一出,中学历史教学界的天下立即纷攘不已,分成了两大派别——拥护者大声叫好,模仿者纷纷创造出许多“帕帕迪”式的人物:二牛、阿毛和库特森等等;反对者则指之为“人造史料”,认为此风不可长,是一种对历史、对历史教学极不负责的倾向。
  近来,关于虚拟人物、虚拟故事等的技术性层面的探讨逐步推演到关于历史想象、历史想象力培养的理论层面,上升到历史教学目标性追求的高度。有中学历史教学界人士认为,历史想象力是历史教学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历史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运用各种关于想象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想象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课堂教学应当重视开发和运用学生想象力提高教学的效率[1],等等。而张元、聂幼犁等高校名师躬亲中学历史课堂,将历史想象的教学元素纯熟地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历史课堂教学经典,激起了一片赞叹之声,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开拓出一片鲜活的空间。
  然而,从“帕帕迪”开始的不附和之声仍然存在。他们认为,历史教育、历史教学必须严谨,依据史实,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不能天马行空,以至将极端错误、极端虚妄的历史观传授给学生,造成真正的历史教学灾难[2]。不过,这种反对的声音似乎很微弱,似将被湮灭于一片赞同之声中。
  面对这些探索和争论,广大历史教师既感兴奋,受教颇多,但两种观点言之凿凿,都有理有据且针锋相对,所以也颇感困惑。这就有必要在一个新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的梳理、思考、总结,让我们能获得一些新视野和新心得。这个基础大概只能是历史哲学了。无论是赞同者还是反对者,都需要在历史哲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刻反思,以避免思考的偏狭与浅陋。
  一、“帕帕迪”的旨趣与越界
  夏辉辉老师“孕育”出一个古代雅典公民“帕帕迪”很快成了一个典型的课堂教学形象,赞同者或反对者从多个角度、层面对这一教学形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批评也罢,赞赏也罢,都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如果从历史哲学角度出发,我们如何看待“帕帕迪”这一虚构的历史人物与故事呢?
  夏老师让帕帕迪一天之内经历了参加公民大会和审判苏格拉底两件大事,将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全景通过这个小人物的活动全部呈现出来[3]。对于这种图景式的展示,学生既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又易于理解,因此,课堂教学效率极高。这也是这个人物一出世,即受到不少教师的赞赏与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帕帕迪”这个人物的设计应该是有较丰富而确实的历史依托的,教材中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所有制度内容都是这个虚构形象展开活动的史实基础,设计者通过这个虚构人物的活动将雅典民主制度的全部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这是这一设计的主要目的。
  夏辉辉老师虚构“帕帕迪”这一形象及其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叙事手段。历史哲学中对这一历史叙事手段定义为“反事实”或“非事实”。在对“反事实”的巧妙运用方面,以史景迁的(JonathanD.Spence,1936—)《王氏之死》一书中对王氏“私奔路线”的历史想象最为典型。由于缺乏文献的记载,我们不知道王氏私奔的具体路线,史景迁从社会控制与个体生存的角度,想象了王氏私奔最有可能逃亡江苏邳州、剡城县城与马头镇三个地方。史景迁对王氏三条“私奔路线”的详细叙述,目的在于要展示出当年的社会结构、自然灾难、市镇经济、婚姻形态、法律实践以及保甲制度等历史场景。围绕着王氏私奔的所有叙述,史景迁在文末的注释中交代了所有想象依据的材料来源:王氏与丈夫的生活细节见于某书,邳州的天灾见于某书,剡城的水路见于某书,旅舍的登记见于某书,集市的商业活动、庙宇、节日、园林、巡逻人员、保甲措施等见于某书某书。总之,史景迁依据真实的历史材料想象了一组“非真实”的历史事实,又借助这一组“非真实”的历史事实,展示了一系列真实而具象的历史场景。在这里,想象与写实交替使用,虚构与真实纠缠于一体[4]。
  史景迁依据真实的历史材料想象了一组“非真实”的历史事实,又借助这一组“非真实”的历史事实,展示了一系列真实而具象的历史场景。对“帕帕迪”这一形象的虚构与想象,也与王氏的活动一样,是依据真实的历史材料被想象出的一组“非真实”的历史事实。夏老师采用与史景迁相似的手法,借助这一组“非真实”的历史事实,展示了一系列真实而具象的历史场景。夏老师用自己的想象力(可比之为史景迁借助《聊斋志异》)去激发学生的想象与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关于雅典民主政治那些枯燥的概念与术语。
  应该说,“帕帕迪”从历史哲学角度而言是一种历史叙事手段,就教学的技术层面而言,是别出匠心的教学设计,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这种试验与探索,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得到允许与支持的。
  李惠军老师有一段话,很能说明中学历史教育实践中运用想象与虚拟手段进行教学的必要性。他说:“现行教材存在着一个难以治愈的痼疾——概念丛生、抽象呆板语境下的教条化。教材表达几乎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生活经验格格不入。受制于历史观、教材观和评价观的教师往往无奈演绎着学生无法意会的概念推导。受制于标准化、功利化和程式化的学生,往往囫囵吞枣‘被接受’教材语录。历史教育应有的社会功能在这种悖论中显得苍白和虚伪。”[5]因此,教学中运用想象与虚构的手段还原历史的情节,丰满历史的血肉,丰富历史的情趣,对于引导学生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理解历史的脉动、把握历史的深层次意义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的。
  即便如此,就《王氏之死》的历史叙事方式及史景迁的类似著作也不被史学界完全认可,很多人认为他的著作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王氏之死》中许多风俗及人物分析往往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为参照。有甚于史学界对史景迁作品的不认可之处,“帕帕迪”不但终究不是真实的历史,而且他还闯入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中:他成了宣判苏格拉底死罪的审判官之一。这就越出了历史想象与虚构应守的边界,“非真实”的“反事实”侵入了真实的历史事实疆界中。这种越界行为,也是“帕帕迪”这一形象招来许多非议的哲学渊缘所在。   “帕帕迪”因何越界?这不是一种偶然为之的行为,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由于历史学科在中学的地位偏低,教材内容过于芜杂而抽象,课时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相比又严重不足,因此,“帕帕迪”的设计意图中自然而又自觉地具有了太多的功利性考虑,那就是图解雅典民主政治,服务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意图在一节教学课时的时空中帮助学生把握、理解那古老、复杂而又抽象的雅典民主政治制度,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这也是设计者让帕帕迪闯入“审判苏格拉底”法庭的经济式考量。其实在二牛、库特森类的教学设计及其他日常教学设计中普遍地都存在着这种考量。
  二、“张九奴”的专业与隔膜
  与“帕帕迪”不同,“张九奴”形象的设计则没有这种功利性考虑,也不受课时、课堂的限制。加之设计者在专业修养上的深厚,所以不需要也不可能让虚构想象出的历史人物闯入真实的历史事件中。
  “张九奴”这一形象出于高校学者于赓哲的设计。张九奴是唐文宗太和年间长安城内一普通居民,因患白内障而在城内求医问药。读者可随着张九奴东奔西走的身影,从私开的药肆,再到东市、西市,还有张九奴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可以看到唐代后期长安城内街景与人民生活的基本状况,也能体察到唐代后期的内外关系状况等。
  如其中有云:“春季的阳光照耀在蹒跚而行的九奴身上,颇有些燥热。约在午时,九奴来到了西市南门前,黑压压的人群里混杂着马车、牛车、驴车和高大的骆驼,正在等待开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人群中除了长安本地居民外,还有远来的行商,波斯人、新罗人、大食人、回鹘人、南诏人、粟特人……衣着、语言各不相同,都要在这个超级大都市的市场里追逐几分商利。然而这一切都引不起九奴的兴趣,他所关注的仍然是自己干瘪的钱袋能否在这里换来一副药剂。……鼓声响起,不缓不急,初来者引颈观望,老练者不慌不忙,须知这鼓声要响上二百下市门方得开启。鼓声停止,高大的市门吱呀呀开启,人群像水流一般涌入了市场。”文末也如史景迁般注释材料来源:“唐制:正午击鼓二百下,市场开门交易,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下,市场关门。见《唐会要》卷八六。”[6]
  于教授自道该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将唐代基层民众医疗状况用虚拟手段表现出来,尽量拣选比较典型的历史片段,缀合并浓缩为一个唐代长安普通居民张九奴的一天”,为我们“展现出唐代基层民众的社会生活面貌”[6]。而于教授长期研究隋唐史,尤于隋唐宋时民间医疗及风俗颇有研究与心得,故张九奴其人其事皆有深厚的史实依据和中医学依据,娓娓叙来,生动、通俗、典型、精准!
  将“张九奴”与“帕帕迪”相比较,首先发现的就是研究学者与中学教师在专业素养上的重大差别。而“张九奴”与“王氏”相较,我们发现其设计理路是基本一致的,是对非真实的“反事实”的巧妙运用。我们不难从中发现,帕帕迪的“出位”与张九奴的“守矩”都是具有专业学养上的根源的。所以,于氏之“张九奴”可行之于世,而夏氏之“帕帕迪”则所行不远,即获各种非议。一般地说,中学历史教师要“创造”出“张九奴”来很难,却往往是“帕帕迪”甚或更多的是等而下之,对这种所谓运用历史想象进行教学不加限制地予以鼓励,无异于在广大的实践层面上制造无数“伪历史”。所以,我们很多教师与学者在强调中学历史教学运用想象的手段时还是要慎之又慎的。
  当然,如果从中学教学的对象来说,具有深厚专业根底的“张九奴”就有些让中学生看不懂了,已有的历史学术语言、概念、专有名词已让他们难以体会理解,又再多了些古代中医药的术语,更让他们如坠十里云雾中了。文中随处可见唐时的生活用语如“碾硙佣作”、“闾阎医工”、“金吾卫”、“通轨坊”、“赁”和“蒸饼”等等,还有更多的古代中医药术语,如“脑积毒热”、“石胆”及“波斯盐绿”等,余者还有当时医官制度如“翰林医官”、“尚药局”、“药藏局”以及“太医署”,一大堆当时民族、宗教用语如“波斯人”、“新罗人”、“大食人”、“回鹘人”、“南诏人”、“粟特人”、“香积寺”、“符”、“咒文”、“文殊”和“普贤”类[5]。力图通俗地展示古代民间生活细节,不料又陷入了新的专业迷魂阵中。好在“张九奴”展示的舞台不是中学生的历史课堂。
  台湾清华大学张元教授在高雄中学用一节课的时间讲完了隋唐史,大陆中学历史教学界对此赞不绝口,纷纷研讨并试图仿效,还因此出了一个新词——“神入历史”。张元教授的做法是,精拟了30个问题并精选了相关的故事,串起了隋唐两代王朝兴衰的完整历程。这些问题设计精当且高妙,故事适当而精彩,语言通俗又隽永,从中可以发现张教授极其深厚的专业学养及建基其上的历史视野与目光。这一点与于教授设计张九奴一样,其专业根底不是一般中学历史教师可以企及的。很多中学历史教师起而仿效,还有人专门实验并研究一种以历史想象为教学基点“神入历史”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使得很多试验课堂荒腔走板,历史想象成了各种穿越式的“闹剧”,使人颇为担忧。
  三、历史想象、虚拟的边界与受限
  对这类历史叙事中运用想象、虚拟手段的做法,有历史学家提出过严肃的批评。比如,英国历史学家麦考莱曾对希罗多德喜欢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想象虚构提出这样批评:“讲述的历史就像一位懒散的见证人,为爱好和偏见所激励,无视证据的既成法则,不知道对其诺言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把自己的东西和见闻的东西混在一起。”对于历史叙事与文学虚构的区别在哪里,麦考莱作了这样的比喻,如果一位有教养的人叙述政府最近的变化,他会说:“哥德里奇勋爵辞职;后来,国王请来了威灵顿公爵。”一位搬运夫讲述这个故事时,就会像他曾躲在温莎行宫的帷幕后一般:“哥德里奇勋爵说:‘我干不了这事,我得走。’于是国王说:‘那好,我只好请威灵顿公爵出山了。’就是这样。”麦考莱认为,搬运夫的讲述方式正是历史之父的方式[7]。
  对希罗多德这样的批评似乎也能适用于对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的历史叙事方式的评价。凡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史记》中有许多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场景描写,还有许多历史人物典型性格特征的细节刻画,如亲临其地,如亲见其人,令读者每每被深深吸引而感叹不已。读后,我们细一思考,却又不难察觉到,太史公揉入了太多自己的假设、推理与想象,更不乏有太史公本人的情感怀抱在其中。   各种各类的历史想象、虚拟手段丰满了历史的血肉,丰富了历史的情趣,让我们贴近了久已远去的历史人物,置身于那回声远飏的历史事件之中。历史教学变得那样极富人情、极具哲思,会让更多的孩子在历史课堂汲取到无限的智慧与情趣。然而,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的,也必须接受的:想象推理本质上是或然性的。换言之,此类想象虽为历史叙事所必需,其中仍充满了陷阱。严谨的历史学者往往只能“点到为止”,不敢“添油加醋”,哪怕这种想象的扩张并不直接与历史的证据相冲突。就连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的写作中,在历史细节的叙述方面都是非常谨慎的,没有材料不敢任意想象;间接的材料,只可作少许的推论,尽管在作者看来这样的推论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的时候能兴之所至、随意挥洒吗?
  从一个广大的教师队伍层面上来看,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许多教师“史学功底不足,经常出现对基本史实的解释性错误”。很多教师还是囿于教材,超出教材就知之甚少。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对教材的理解就难免出现偏差,对历史的理解就更浅薄。在这些问题上,任世江先生就坚持“教法是第二位的,内容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的观点。这个观点拿到这里来讨论历史想象、虚拟的问题,就特别显出其预见性。只求以想象、虚拟的手法求教学的经济高效,在现有教师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谬误成堆。“如果教学内容偏离真实,那么历史课就根本谈不上启迪智慧。”[8]
  从学生进行历史想象的能力与基础角度而言,我们也得承认由于缺失历史感和历史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很难达到教师所要求的层面,却往往脱出了历史的范畴,成了天马行空的穿越。有教师在说起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历史想象的实践案例时,不得不承认存在“学生史证意识不够、使用现代历史学词汇和观念”的问题,还存在“过分自由想象又往往容易偏离史实,出现秦朝人引用《三字经》”的问题,更有“大量对话来自教材叙述,缺乏‘神入’的历史感”的普遍现象[9]。这些情况说明我们在运用历史想象与虚拟手段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进行这一思维活动已经具备的基础与能力,不能画虎不成反类犬,造成学生形成极端不严肃的历史观。
  四、几点认识
  1.历史学活动是有人的主观意识参与其间的认识活动
  人的想象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叙事的基础之一。因此,在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传递途径——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想象手段与虚拟方法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何兆武先生在肯定历史学的客观性基础之上,认为:“历史学之成其为历史学,却全有待于历史学Ⅱ给它以生命,没有这个历史理性的重建,则历史只不过是历史学Ⅰ所留给我们的一堆没有生命的数据而已。”[10]
  2.历史叙事的生动有趣,全得益于想象虚构的效果
  生动有趣是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张耕华教授认为:“必须在想象力与材料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11]寻找这个平衡点,应该是中学教师在运用历史想象开展教学时所必须孜孜探求的一个教学支点。
  3.历史曾经真实地发生过,历史的叙述应该是严肃的
  中国有着几千年重视修史的传统,却有着几乎同样长时间纂改历史的记录。今天,历史教学不管外在的形式可以如何活泼有趣,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历史教师的内心对于历史应该是敬畏的、尊重的、严肃的。运用历史想象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本人一定要加强对历史专业和历史理论的学习,以期自己能在比较深厚的专业学养和史学修养的基础上,更为准确地考虑运用历史想象的教学设计。而对于一些想象的细节设计,教师必须要秉以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审慎态度,万不可轻佻为之。对此,任世江先生也有过明确的观点:“求真、求实应该作为评价历史教学的通用标准,也应该是平时课堂教学坚守的底线。”[8]
  因此,我们在运用历史想象开展教学时,不能忘记:历史想象的空间是有边界,不是无限制的,历史想象与历史真实的边际也应该是有明显标识的;历史想象的基础与依据应该是专业的、学术的,不是随机的、世俗的甚或媚俗的;历史想象的指向应该是专业提升的,而不是追求教学实利的。
  参考文献
  [1] 姜波.想象力——理解历史概念的桥梁.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12).
  [2] 陈康衡.历史想象切忌天马行空——兼谈基于历史想象的命题原则.天津: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12).
  [3] 夏辉辉.历史教学中的想象与虚拟——从“雅典农民帕帕迪”说开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6).
  [4] 史景迁.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李璧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5] 李惠军.学苑絮语——历史工作室课题驱动下的实践举凡.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12).
  [6] 于赓哲.唐人张九奴的一天.历史学家茶座,2006(3)(总第5辑).
  [7] 麦考莱.论历史.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 任世江.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9] 徐金超.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想象的探索与反思.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2).
  [10] 何兆武.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史学理论研究,1997(3).
  [11] 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关燕云)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上,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老师要善于点拨学生领悟,让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老师要善于讲解知识,要一语中的,要言不烦,引人入胜;老师要善于吸引学生,让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关键词】语文文字;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老师心中的语文就像那风景,学生置身
【摘要】在英语写作中,学生往往忽视英汉语言的差异,使写出的文章带有汉语的印记,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常常受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许多错误。因此,重视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差异,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关闭中文思维习惯。  【关键词】农村初中;负迁移;英语写作  一、寻找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原因  1.学
【摘要】作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每年中考,作文分都占语文总分40%以上,是中考语文的重头戏;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因此,怎样指导学生写作,如何训练,才能迅速提高初中学生写作水平,是广大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就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分析;措施;方法;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块咖啡糖  刘 鹰    雨水说,天空也会流泪;玫瑰说,爱情也会枯萎;咖啡说,活着总有苦味:雨一碰就碎,路一走就累,只有朋友最珍贵。  繁忙的初三,忘记了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一个人在题海中苦苦邀游,好想上岸休息一下,可是为了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最苦最累也要熬。  昔日的友情已渐渐离去,生活变得乏味,没欢笑,更没泪水。是它的苦味,让我记住了友情需要用爱来呵护,无论有多忙,都要浇灌它。  这是一个闷热
编号E-81  金褐色的牛排在平底煎锅内吱吱欢唱,锅里油花翻滚,散发出阵阵诱人香味。咖啡热气腾腾,土司涂好了草莓果酱,午餐的甜食是汁多味美的鸭梨。  这时视觉神经首先汇报大脑,嗅觉也几乎同时发挥作用。大脑指示唾液腺分泌出黏黏的液体,胃壁加快收缩的节奏,总而言之,机体已做好进食准备。  萨蒙去拿刀叉,但这时有人抓住他双手迫使他转身,于是他从梦中惊醒了。  “这里的长凳上不准睡觉!”一个声音喝叱道,“
【摘要】现在的小学生,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面对社会、家庭,他们从小就明白“书中乾坤大”,好好读书,成绩优异是他们的必然选择。其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正确的,关键是这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孩子们的前提选择,只有学习好,才能有其他的兴趣爱好。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当“去繁就简,去冗就短”,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去繁;去冗;提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现在的小
【摘要】教育不是死教条,只要老师有心、用心、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每个教育契机,并把它运用到教育上来,就能让它变得有意义和有价值。  【关键词】班级谈话活动;螃蟹哪儿去了;背景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一、活动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善于发现幼儿感举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同
1978年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教学体系实现变革的30年。作为一种理性自觉的活动,教学变革首先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科学行动,而不是自发的、盲目的行动。否则,教学变革只会南辕北辙。那么,什么是教学理论?它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如何?30年来我国教学理论变革的基本历程怎样?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本文试对这些问题作些粗浅探讨。    一、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教学理论这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
2010年3月27-29日,我有幸在安徽大学观摩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外语委员会主办,安徽省中小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七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教师们先进的教育理念,高超的个人素质和巧妙的课堂设计与驾驭,以及评委和专家们的精彩点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观摩课伊始,组委会的专家们就对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观察表的培训:明确了通过课堂观察活动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
“科技实践活动”是青少年以小组、班级或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组织的名义,在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内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实践活动中集中进行的,有一定主题思想,并达到一定思想教育目的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要求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科技实践活动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公益性、群众性、社会性等特点。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示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内容之一,因此,科技实践活动受到了中小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