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捡粪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guai1981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捡粪”,那个“儿”字,像山歌开唱前,那悠长、悠长的一声铺垫。
  那鸟,是打陶渊明那桃花源飞来的吧?落英缤纷、芳草鲜美之世外桃源,盛产花木,盛产山泉,盛产没有污染的空气,鸟儿们食山果,饮甘露,因此每一次亮嗓,必是一缕拂面的清新。悦的,又岂止是耳朵,每一个毛孔都齐刷刷打开,只为这一声天籁。
  “儿——捡粪”,空灵,清澈,不带一丝杂质,即使那吆喝声里带了个粪字,我敢打赌,也绝不会让你皱了眉头,作掩鼻状。短暂的停留之后,藏身于花影中的那只鸟,抑或另一只,又来了一嗓子:“捡半斤。”短促而轻快,算是给前半句作了个补充。嗬嗬,半斤呢。是给捡粪的小儿以祝愿,还是那装粪的竹筐子里,已有半斤?
  那鸟,是打从前的乡村飞来的吧?
  从前的庄稼,不识催长素、催红素、膨大剂等等花样百出的化学肥料,只认农家肥,譬如,小儿粪筐里,拾得的那半斤狗粪。那时候,乡村对一个城里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大到无边的游乐园。采野果,打猪草,稻田里捉鱼,骑牛,喂猪……包括,捡狗屎,每一样都深藏着无穷乐趣。捡狗屎相对要干得少一些因此更觉新鲜有趣。与村里的丫头小子们一道,提着箢篼,拿着拾粪的竹块子,捡粪的队伍便呼啦啦出发了,并想当然地,暗自嘲讽父亲在家中作忆苦思甜报告时,讲起他儿时捡狗屎这一段的艰辛。他说,狗屎是农家肥中肥份最高的畜禽肥,哪家都想捡,要是起来晚了就捡不到了,捡不到就会被大人骂,有时大冬天的,天不见亮就出门了,打着个光脚板,冷得遭不住。我不会被谁骂,我在空气清新的田边坡上乐陶陶地跑,何曾去体会过,大冬天的早晨,一双赤脚与结了冰霜的泥土相逢到底是什么感觉?
  狗屎很多,并不像父亲所说的那般抢手,一根田埂下来,箢篼里多少总会有些收获。可回家邀功时,爷爷却并没那么高兴,还摇头道,现在的人啊,是越来越懒了。我嘟了嘴,要都那么勤快的话,我到什么地方捡狗屎去?
  除了一群孩子外,鸟儿们也相随于左右,斑鸠、喜鹊、黄豆雀、布谷鸟……数不过来。自然有那从不知其名,也不知其长相的鸟,不晓得潜伏于何处,只是一路听得“儿——捡粪,捡半斤”的叫喊,自众鸟语中脱颖而出,脆生生的,清亮亮的,一遍一遍冲着我们响起。“哪个来秤?”总有嘴快的得紧赶着补上这么一句。
  被乡村小儿捡拾的狗屎,到如今,不过是逼人绕道而行的龌龊物。当年那个手提狗屎箢篼,奔走在田园的丫头,现在会以高分贝的声音,提醒走在身边的母亲或孩子:“莫踩到了!”但是,也有一些东西是时间不能改变的,就像那不知其名亦不知其容貌的鸟,进了城,暂住于小区的樹丛里,依然不忘用它源自桃花源的嗓子,一声声喊着从前村庄里的句子。
  “儿——捡粪,捡半斤”,它在念叨起那半斤粪的时候,是否顺带捡起了遥想三钱,乡愁半斤?
其他文献
曾经,在封闭单一的环境中三点一线,我的生命中沒有风景,只是在别人造好的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流过去,每天忙着克隆别人的人生,努力修剪着自己的边边角角,努力活成别人期望的样子。  在我热闹的生活调色板上,欢快和明丽一直欺骗着你的感官,孤独的主色调被隐藏在视角的留白处,俯身逆光时你偶尔能看到。只有当所有的光亮被黑暗掩埋,孤独才像瘾君子的触须,无法抑制地从骨髓里爬出来,在肢体和魂灵之间蔓延,在黑夜的空寂里
期刊
江南小巷。  湿湿滑滑的石板小路,瘦高的民居,粉墙黛瓦上积满了墨绿的苔藓,墙头上不时伸出一两枝石榴,翠绿的密叶间挂着猩红的花朵,与窗户上晾着的鲜艳内衣裤相映成趣。在江南,这或许是最常见的生活场景,然而对于我这个东北人来说,一切却都是那么新鲜。这样一个薄云遮日的寻常下午,走在这样的寻常巷陌,我的心中却充满了隐秘的喜悦和期待,仿佛自己成了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这小巷就是帮我逃离红尘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期刊
再次见到槿槿是一年之后的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那天,我帶着一身的露水和油菜花香快步迈进了江岭农家客栈:  “老板,来碗面条,我好饿啊!”客栈的柜台没有人,厅堂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上身趴在窗台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  “大爷,老板呢?”因为我已经是第二次来,知道这位大爷是老板的亲戚,我问。  老人用手扇走忽蓝忽白缭绕在他面前的烟雾,冲着我笑了笑,又摇摇头,然后不紧不慢抽着他的旱烟。显然,老大爷没有听懂
期刊
我7岁时,全家人随父亲下放到了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今赤峰市)一个偏远荒僻的山村。  那个年代,无论城里还是乡下,食粮短缺是每家每户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每年秋收过后,便有三三两两的村民到田里挖鼠洞,以获取点粮食糊口。好玩好乐的我自然不会放过这么有趣的“游戏”,积极踊跃地加入到这支队伍当中。我们居住的这个村子水浇地很少,大部分是山坡地,较适合种一些谷物、豆类等耐干旱的作物,而这些当时恰恰属于“细粮”类,
期刊
泰丰于我,就好像地坛之于史铁生,地坛离他很近,泰丰离我很近。  从北京做完手术回来,泰丰是我唯一可以去的地方。化疗后的我,反应虽不像别人那样严重,但白细胞受到了严重损伤,打了两针长效生白针,血项离正常值还有一段距离,医生告诫我不准外出,尤其不能到人多的地方,非得出门的话一定得戴上口罩。家里实在憋不住了,照顾我的表姐说,戴上口罩吧,我带你出去走走,就这样,我来到了经开区新建的泰丰公园。从此,泰丰公园
期刊
三年前,一位朋友送我一盆君子兰。他说君子兰是名贵花,不好养,即使养不死,也很难开花。他的话我并没有放在心上,还像养其它花一样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天冷了搬进室内,暖和了又搬到院子里。我精心伺候它两年多,虽长得还算茂盛,可就是不开花。一天去广场书市闲逛,无意中发现一本《君子兰莳养知识问答》,我如获至宝,赶紧买了下来。回家仔细品读后,才知道莳养君子兰有好多学问。  我便按照这本小册子的要求去管理
期刊
云南有着“植物王国”的美誉,西双版纳州“一树成林”的景致鲜为人知。而我的家乡就地处滇东乌蒙山西南麓地区,百年古树是每个村落的神韵和象征。曾经有过古树梦想的我,已离家多年,偶尔想起村里的古树也仅是支离碎片的记忆。可偏偏园林城市建设需要大树,我随之成了下村挖大树的领路人。  村里大舅听说要把老树连根带拔搬移进城,很少会发火的大舅,气得脸色发青,喝斥我的声音像惊雷般炸响:“你们有钱是吗?有钱也把我挖走。
期刊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16岁的孙子刘安受封淮南王。劉安生性好道,广邀方术之士以求长生不老之策。忽一日,有八公求见,个个眉须皓白。刘安不以为然。八公显术,即刻变成八个童子,角髻青丝,面若桃花。刘安大惊,忙躬身相迎,携手来到紫金山上,终日谈仙论道,终于炼成仙丹,服食后一起升天去了。盛放仙丹的器皿扔在院中,鸡狗舔啄后也随之升天——这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由来,紫金山也更名为八公山。  显然这是一
期刊
一九七九年农历八月十六,对我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  晚饭后,在媒人立青奶奶的引领下,我提着两包点心和2斤块糖,兜里装着60块钱,去和她见面。我戴着军帽,上身穿绿色军衣,下身穿的蓝裤子,我和她虽然只隔着一条胡同,吃着一口井的水,平时早起担水经常碰到一块,但订婚前很少说话。  那个晚上,一轮明月高高悬在空中,满天的星星像多情的女子向你眨着眼,蛐蛐在低吟,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在大街两旁的草丛里,悦耳动人
期刊
去商场闲逛,在一处卖饰品的摊位见了几只做工精细的不锈钢饭盒挂件。不足两厘米长的饭盒不仅雕有花纹,还刻有“小时候一起带过的饭盒”字样。摊主见我有心把玩,摘下一只向我演示饭盒的别致,轻轻按动侧面一个米粒般大小的按钮,盒盖竟开了。真心喜欢,问了问价钱,四十一件,若实在诚心,可以便宜两块。因为嫌贵,思来想去终是没买。  读小学时候,学校是在村子最南边的。说是最南边,其实,离我家也不过两百米距离。因为冬天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