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培养双创型人才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zp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团队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新平台。通过建设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形成了以科研推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有效机制;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创新,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基金和学科竞赛活动,促进了“创新意识突出、创业能力强”的双创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关键词:电工电子教学团队;教学改革;师资建设;双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8-148-03
  新时期,高等学校的所担负的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1]。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团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立项建设的项目之一,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新平台[2]。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以满足学科综合和融合需求,优化教学资源,提升学科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通过名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学研究能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加强课程间的整合和衔接,不断充实和改革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研究与改革,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教学研究和改革,把握知识领域的最新动态,把最新的知识和科学思想引进教学中,把企业需求的技术要求等通过课堂教学展现给学生,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4]。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安徽农业大学立项的校级教学团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具备合理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体现出“精诚团结、克已奉公”精神的本科教学队伍。
  1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概况
  1.1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以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为核心,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EDA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测试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等其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为延伸的课程体系。其中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现代测试技术等4门课程都是学校立项研究的校级重点课程,而电子技术则被学校资助进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的本科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共有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实验师8人;5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具有硕士学位;硕士生导师5人,校教学名师1名,是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
  1.2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特色
  1.2.1 团队成员“讲奉献、少索取”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在多年的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老教授率先垂范,主动给本科生授课,承担青年教师的导师任务,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时,指导青年教师如何书写课题申请书,进行申请课题答辩会。如何进行科研课题的开展,对科研成果如何总结,如何撰写科研论文,如何进行科研专利的申请。每项工作都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不讲回报,默默地无私奉献着,使团队的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在实验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团队成员自己动手,制作实验模块,往往都是加班到深夜,没有丝毫的怨言。像这样的“讲奉献、少索取”事例还有很多。
  1.2.2 团队成员“精诚团结,战斗力强”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始终把本科教学作为工作的核心,多位教师都身兼3门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近年来,先后进行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现代测试技术”等4门校级重点课程的教学研究,把“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成了校级精品课程,现正积极将“电子技术”课程申报成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师教学比赛,先后获得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奖项。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在做好教学研究的同时,积极进行各项科研项目的开展。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科技厅基金项目、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校级项目等10余项,累计研究经费达2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6项。
  2 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电工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以国家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有关理论政策,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依托和服务地方经济,认真组织团队的教学改革和队伍建设。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师资培养为重点,不断地提高团队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2.1 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本团队定期进行教学交流与教研活动,主要探讨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文件编制与修订,多媒体课件制作交流等,教学课件要求准确生动合理,教学中要有互动式、启发式、强调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进行教学专题研究,每年根据教学需要,团队成员积极申报争取各类各级教学改革项目。通过建设,申报成功教学研究项目4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发表教改论文10多篇。
  2.2 着力加强团队师资建设 完善团队导师制和教学督导制,努力提高本团队的教学水平。对青年教师在培训上岗后,建立一对一的导师负责制,导师应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教改、科研进行指导。并建立团队教学督导小组,以检查、督促、帮助、评定教师的教学工作。加强教学管理,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执行国家对本科专业教学评估的标准。
  分批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培训与学历培养教育;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有关国际教学改革及学术会议,以扩展教师的视野。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扩大教师间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师资整体学术水平。   2.3 通力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本团队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在建设期间,把校级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把校级重点课程“电路分析基础”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建立完善网络教学交流平台,丰富精品课程、教学指导、图书资源、教学科研项目等网上资源,提高师生互动性,提高网络教学资源信息量与利用率,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先后公开出版《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路》、《现代测试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教材,丰富了教材内容素材,紧跟现代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的前沿和方向。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发展技术,研制了电工技术多媒体课件、电子技术多媒体课件、现代测试技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建立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网络资源,学习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沟通。
  2.4 融入科研团队、助推科研转化教学 科研推动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科研与教学是协调统一的。在团队建设过程中,鼓励和推动团队成员积极融入科研团队,积极申报争取各类各级科研项目。同时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联合培养本科人才。本团队多名教师先后参与研制成功多媒体语言教学系统、多媒体电化教学系统、音频感应考试系统、校园无线广播系统等多个新型实用的电子产品。其中多媒体语言教学系统(见图1)、音频感应考试系统(见图2)等已成功地被安徽农业大学采用,教学运行效果良好。把科研成果带到课堂中讲授,活跃了课堂学术氛围,丰富了课堂教学内涵。同时吸收大学生参与团队的科研项目,锻炼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2.5 推进素质教学、培养双创人才[5] 团队成员努力推进素质教学,通过建设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指导“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NEC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安徽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科大讯飞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际能力和全面素质、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安徽省赛区二等奖1项,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安徽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优秀项目4项,大学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 结语
  经过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教学研究和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团队科研能力提高,双创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但是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项长期且有意义的任务,必需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地巩固和提高教学团队的成果和应用。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将结合国家提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着手新的尝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徐显明. 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0):12-13.
  [2]李俊龙,王升,徐翔,等. 对农林高校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理性思考[J]. 江苏高教,2011(3):59-60.
  [3]韩映丽. 地方高校教学团队特色化建设的探索[J]. 甘肃科技,2010,27(3):157-159.
  [4]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昌. 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3): 90-96.
  [5]张学义,史立伟. 车辆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技信息,2011(1):19,22.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三农”经济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户小户生产、分散经营的现状,提高了农户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但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初级阶段,融资困难、机制不健全、服务层次低等问题较为突出,制约其快速健康发展,该文通过深入剖析山东省茌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农业
期刊
摘 要:聚类分析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统计方法,它是在未知样品类别的情况下,根据样品自身性质上的亲疏关系以及相似程度对样品进行分类。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并通过SAS软件实现了对我国31省(市、区)的农业总产值进行归类,较为科学地揭示了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制约作用,清晰地呈现了我国农业总产值高低的区域性分布特点,从而为各地区制定农业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聚类分析;农
期刊
摘 要:选取健康无病、体重相近的35日龄断奶天露山黑兔99只,称重后以原窝为基础随机分成A、B、C 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1只兔。其中A、B为实验组,C为对照组。A组添加利生素(添加量为100g/t全价饲料)、B组添加棕酶(添加量为300g/t全价饲料)。结果显示:在幼兔饲料中添加利生素和棕酶对提高其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幼兔 ;利生素;棕
期刊
摘 要:以长桥海水库周围养殖水体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通过微波消解法对鱼体组织进行处理,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鱼体内皮肤、肌肉、鳞片、肠、鳃5种组织中的锌、铜2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同一尾鱼体内不同重金属含量有所差异,其中Zn在肠中的含量最高,为145.5mg/kg,Cu在5种鱼体组织中含量都较低。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重金属;微波消解  中图分类号 S965.125 文献标识码 A
期刊
摘 要:分析了目前江苏里下河地区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粮食生产;障碍因素;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8-01-02  1 影响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近几年来,虽然粮食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水稻、小麦播种、灌溉、收获等主要农事操作均实现了
期刊
摘 要:通过田间试验,对3WP-300G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防治玉米病虫害的效果和使用的可靠性、适应性及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分析,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3WP—300G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玉米病虫害;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8-137-02  1 试验条件  1.1 试验对象、作物和作物品种 试验防治对象:玉米螟、棉铃
期刊
摘 要:营建生物防火林带工程是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中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据生物防火林带的特点,结合桐庐县森林现状和发生森林火灾的特点,提出了近自然理论,以解决生物防火林带存在的问题,节约了开支,并提高了防火的效果,以期为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近自然林业;生物防火林带;营建;不同林分  中图分类号 S77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7-1
期刊
摘 要:以两系杂交稻Y两优302为例,研究了其发生稻曲病的损失规律。结果表明,Y两优302稻曲病损失率依单穗病粒数的增加而上开,单穗粒数从1~20粒,损失率由4.55%增加到87.55%。  关键词:稻曲病;两系杂交稻;损失率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8-61-02  近年来,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
期刊
摘 要:苜蓿田长残留除草剂的大量应用,对于后茬作物危害严重,进行苜蓿田根圈土壤长残留除草剂生物降解的研究意义深远。本试验对肇东苜蓿田根圈除草剂生物降解过程中微生物计数培养基的组分和配制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开展苜蓿田长残留除草剂生物降解菌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除草剂;生物降解;微生物;计数培养基  中图分类号 S47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期刊
摘 要:以优质强筋春小麦品种龙麦26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在长水河农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和密度水平对龙麦26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仅高施肥量有利于小麦地上干物质的积累,而且低密度也有利于地上干物质的积累;龙麦26 在该生态类型区域内的合理田间群体密度为680万株/hm2。  关键词:小麦;施肥;密度;干物质;产量  中图分类号 S143.1;S512.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