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岂能成为模型建立的阻碍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b2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
  师出示练习题: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1支钢笔与3枝铅笔一共10.8元。钢笔与铅笔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生1: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所以我把1支钢笔替换成6枝铅笔,即把1支钢笔与3枝铅笔替换成9枝铅笔,这样每枝铅笔的单价就是10.8÷9=1.2(元),钢笔的单价是1.2×6=7.2(元)。(师根据生1的说法板书算式,并进行表扬)
  生2:因为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所以铅笔的单价是钢笔的。我把3枝铅笔转化为0.5支钢笔,这样就将1支钢笔和3枝铅笔替换成1.5支钢笔,所以每支钢笔的单价就是10.8÷1.5=7.2(元)。
  师:我们的生活中不存在0.5支钢笔,所以你的这种方法值得商榷。
  ……
  案例透视: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教师以“我们生活中不存在0.5支钢笔”这一评价依据摒弃了这种方法。但新课程同样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机地渗透数学思想,建立模型意识”,所以我认为虽然0.5支钢笔不符合生活实际,但其已经将生活层面的数学上升至理论层面的数学,为学生建立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模型提供了可能,是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契机。当学生提出“把3枝铅笔转化为0.5支钢笔”后再进行计算时,我觉得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的方法行不行?
  生(齐):可以。
  师:但老师有个疑问。他把3枝铅笔替换为0.5支钢笔,可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0.5支钢笔啊!
  生1:生活中没有0.5支钢笔,但我们可以假设有0.5支钢笔。
  师:这位同学想到假设。的确,假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生2:我认为使用替换的方法是正确的,不需要理解和解释生活中“0.5支钢笔”的实际意义。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我们解决这一题时已经形成了替换的模型,无需再深究生活中的实际含义,这就是数学中的模型意识。我们以后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可以找找它是不是能建立数学模型,以做到举一反三。
  ……
  教学思考:
  上述教学中,我认为抓住“0.5支钢笔”不符生活实际的特例,将生活数学提升为含有模型意识的理论数学,对于学生而言好像数学脱离了生活实际,过于强调数学的理性,但从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数学思想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需要有“数学离不开生活”的教学意识,但更要有发展学生数学方法和提升数学思想的教学使命。
  一、变生活思考为数学思考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选择合适的素材引入教学,但基于生活而缺失数学的方法与思想,教学就会枯燥无味。这就好像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但当其变成要求时,会迅速失去诱人的吸引力一样。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生活引入的基础上增加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习得数学方法作为核心,并结合生活实例将其展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不是单纯地为后续生活服务,亦为学生改造自然、服务社会提供必需的知识基础。所以,设计教学时,教师要以让学生从生活角度思考提升到从数学角度思考为宗旨,基于生活进行教学。
  二、从背离生活到建立模型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从生活中来,建立数学模型,再到生活中去。可以说,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缺失建立模型,数学课就不再是数学课,最多只能称之为生活常识课。建立模型需要以生活素材为铺垫,但其终点不能仍是生活的解释。如《九章算术》里就有关于分数乘法的运算实例:“今有田广三步三分步之一,从五步五分步之二,问田几何?”从生活的角度思考,步数只存于整数范围,何来三又三分之一步呢?但仔细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在这儿已经摒弃了生活的外衣,依稀展现出模型的影子。生活原型给学生提供了贴近自身的思考素材,但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机渗透数学的模型意识。所以,当学生出现“0.5支钢笔”这一意外生成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弃题海演练为方法升华
  一种策略,在生活中有不同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发现,数学书中出现的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替换、倒退等,都有不同的应用情境,但各种题目又有着不同的区别,从而使教师在让学生得高分的利益驱动下,变着花样地编撰各种题目,以至将策略教学变成了题海演练。是否可以用少数题目支撑策略的教学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从极少量题目中找到根本——数学模型。智者的教学是让学生从演练的题目中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所以方法升华比题目演练更重要。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过程,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操作、交流、探讨过程中
课堂反馈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信息不断交流与深化的过程,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堂反馈的有效性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反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期望演绎出课堂的精彩,但是师生之间的思维及其方式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再周密、详尽的教学预设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中的偶发因素或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8~70页。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录像,同时解说视频内容。  师:1月中旬,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持续大范围雨雪和冰冻天气。极端天气给交通运输、食品供应和移动通信等方面造成严重的影响,更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在那风雪交加的日子里,受灾地区有的房屋倒塌了,水管冻裂了
了解部门工作流程同學们与银行工作人员合影  春暖花开,北京玉渊潭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来到了恒生银行北京分行进行职业见习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金融企业的管理,开拓学习视野,寻找人生职业定位,提升金融素养。立足当下 体验职场  进入银行的会议室,首先由主持人及来自银行各个部门的志愿者为同学们介绍恒生银行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今银行的规模概况。国际化的中英文介绍方式让对于银行管理与经营还比较陌生的同学们对银行的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占据了整个小学数学的学习阶段;计算还是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一项必备的技能,计算能力的培养贯穿学生一生数学学习的始终,计算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法等。实施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课时数的减少,学生学习计算的时间也跟着减少,笔者身为一线数学教师,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本文以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出现的错误为例,深入分析学生的计算错
教学目标:  1.通过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从概念与算法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通过操作探究,引导学生去研究和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的面积情况,以及面积相等的情况时的周长变化。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难点: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且渗透着“转化”的重要数学思想,是公开课的经典课题。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经历“转化”的建构过程,理应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案例:  师(课前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画着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格纸,如右图,每个小方格边长为1厘米):请拿出方格纸来研究研究,认真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等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什么是分数,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及乐于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波利亚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为重要。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会激发智慧的火花,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从而提高数感,发展推理能力,锻炼数学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
本文就我校举办的一次校级教学能手展评课中,一位青年教师的几次试教所达到的不同教学效果谈起。  教学设计一: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生答略)(出示情境图)这些小朋友说话时用到哪些数?这几个数谁最大?谁最小?你能不能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评析: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当,学生在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时,思维局限于图中所呈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