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如意品鉴 (五)

来源 :大观·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came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瓷如意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如意中,陶瓷如意数量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乾隆时期的粉彩作品。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借鉴珐琅彩的制作方法,在景德镇创制成功的又一个釉上彩瓷品种。因为在彩料中掺入一种含有砷的“玻璃白”彩料,具有不透明的乳浊效果,给人一种“粉”的质感,所以称作“粉彩”。其基本制作方法,是在白釉瓷器的釉面上,运用玻璃白打底,再用各种彩料进行渲染、涂绘、彩绘,形成图案后入窑二次烧成。乾隆时期的官窑粉彩瓷器,主要利用粉彩润柔绮丽的质感。从色地上看,除采用传统的白地粉彩外,又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色地粉彩,包括红、黄、蓝、紫、粉红、金、酱色、豆青、粉青等,颜色多达十余种,而且一改康熙、雍正时期的清新典雅的风格,强调精工细作、华丽繁缛的审美追求,而且器形品种花样翻新。
  在装饰纹样上,则集中了寿、福字,“松、竹、梅”以及“八寶莲花”、“宝相花”、“盘长”等,都属于“吉祥图案”的范畴。如“寿”字与“盘长”的组合,寓意长寿;“福”字与“盘长”的组合,寓意多福;“莲花”与“盘长”的组合,寓意清廉。此外,还大量采用缠枝宝相花或一些洋花,及夔龙纹、夔凤纹、鸳鸯纹、蝙蝠、八仙、暗八仙、八吉祥、岁寒三友、折枝花果、磬、双鱼、方胜、璎珞等纹样,并且借用了珐琅彩瓷的轧道工艺和“锦上添花”技法,综合了西洋铜胎画珐琅与中国传统粉彩绘画的两种技法,将西方美术中的洛可可风格融入中国陶瓷,从而形成了中西合璧、颇具时代特色的工艺风格。
  据《陶冶图编次》介绍,这时的制瓷工艺有拉、印、雕、旋、镶、锥、拱、削、镂等多种,陶瓷工匠分工细致,专业性强,使得成型工艺愈发精湛。而瓷如意的制作工艺,是先将瓷胎压制成型,经过修坯、镂雕、模印、刻画等前期工艺,再将如意的柄与云头分别施白釉,烧制成坯体,然后进行粉彩绘画,再度放入窑炉烧制。其主要特色是运用镂雕工艺,因其工艺复杂,烧制难度大而鲜见于陶瓷装饰中。在如意上出现这样的技法,足见皇帝对这种器物的偏爱。目前故宫博物院仅收藏十几件粉彩瓷如意,数量远远不及其他质地的如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制作工艺上的难度。
  (本文选自《云芝在手: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如意》刘岳、刘静、张林杰著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9.9.)
其他文献
西汉宫廷乐俑高34厘米。  两汉陶俑的艺术风格,“前静后动”,各有千秋。  西漢人物俑虽然较东汉高大,但动作却比较小,好像在追求一种温文尔雅的风格。因此,制作精细,线条流畅,刻画入微。如跽眼坐俑的文静、秀雅。拱立俑的沉着、恭谨。即使骑射、乐舞俑也动作不大、给人一种规行矩步的感觉。这好像与其处于京畿锻地区,受京都文化熏陶与专制制度的约束有关。  东汉的人物俑则恰恰相反,表现的生活面极为宽广。大凡射猎
期刊
东汉郑羌砖铭(永初七年)宽21厘米,高24厘米,厚11厘米。此砖存铭23字,隶书,刻于永初七年(公元113年),文为:无任长沙临相□钳郑羌永初  七年正月十四日死在此下。  (此藏品为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館所藏)
期刊
1900(庚子),出生。  7月12日,生于江西彭泽县株树峦村。乳名卯生,谱名国顺,学名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散人。  父陶次园41岁,母周太夫人33岁。  1904(甲辰),4岁。  父亲次园公逝世,由母周太夫人抚养。  1906(丙午),6岁。  入私塾,从周载西先生读四书、唐诗,开始临颜柳诸帖。  1908(戊申),8岁。  从周介藩先生读《诗经》、《左传》,继续临写颜柳诸帖,能做短篇文言文和
期刊
从清代乾隆至慈禧统治时期,如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因为皇家的需求和宫廷造办处的参与,使其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形制丰富,某些异形作品甚至突破了原有的如意结构。所选用的材质除金属、竹木外,玉石、陶瓷等无所不包,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在很多方面能代表相关门类当时的最高水平;装饰手法变化多端,异彩纷呈,尤其是配以编扣美妙的各种所谓“中国结”,如盘长结、铜钱结、蝴蝶结、喜结、寿结等,取得了和谐的视觉效果,也
期刊
金属如意  中国的金属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商周的青铜器、春秋战国的错金银器、汉唐的铜镜、唐宋的金银器以及明代的宣德炉、明清的景泰蓝等,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金属工艺品。特别是清代宫廷,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不仅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匠师和艺术家,而且也汇集了从各地进贡来的精美艺术品和各种奇珍异宝。明清两代宫廷在艺术品的制作与搜集上,可以说是不惜工本、不遗余力,至清代乾隆 时期,宫廷的金属工艺
期刊
童俑右腿担于筌蹄之上,双手抱鸭。此前有学者论述此类抱鸭形象陶俑为酒间酒令,作游艺用途。有学者认为是鸭形水(酒)囊。还有填鸭之说等。曾在日本收藏家处见过成组唐俑,均为杂技杂耍,其中一件為抱鹅俑,按此推测,抱鸭俑是否属于百戏中的禽戏内容,将鸭嘴插入管状器,再灌入酒类,观其走姿颠簸滑稽之态。《唐会要》记载,唐代有负责饲养飞禽走兽的机构,称为五坊使,五坊所饲动物却不止于五种,除了供皇家打猎用途,也供表演用
期刊
竹木如意  在留存至今的古代如意中,以竹、木为材质的作品占据相当的比例。其原因不外乎竹、木的原材料俯拾皆是,取用方便,成本低廉,也不需要十分復杂的加工工艺。我们甚至可以说,早在“如意”之名出现以前,爪杖在民间兴起时,恐怕就是竹、木所制,而其批量化生产也必以竹、木为主流,只不过这类材料保存不易,因此在早期作品中反而显得稀少。至如意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也就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似乎上层人士所使用的高档如
期刊
百宝嵌如意  清代如意制造的主要成就之一是百寶嵌工艺的应用。百宝嵌,又称“周制”,清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记述:“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法。其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槅、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五色陆离
期刊
玉石如意  清代中期以前,内地的玉料来源渠道不畅,玉石如意的制造受到限制。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新疆叛乱被平定,障碍消除了,上好的玉料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宫廷,令此时各类玉器的制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其中,用玉制作的如意也大量增加,取代了竹木制如意,占据了主流。由于如意的基本形状为长柄,头大而回折,其整体需用较大玉料;而其柄细长屈曲,极易折断,又需用质地较好的材料,故而玉如意选用材料比较严格,制
期刊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6月18日(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岁  徐悲鸿先生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原名寿康。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2岁  祖母逝世。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3岁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4岁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岁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6岁  在家由父亲教读,初读“上大人”  “孔乙己”,继而《百家姓》、《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