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我们必须对作为中国科学技术领域领军人物的两院院士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重点关注,以期提升我们全民族的自主创新意识。有鉴于此,本文僅就收藏中国两院院士手稿的价值与意义作些简要论述,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院士手稿的重要性给予充分地关注和重视。
我国院士手稿的收藏现状
目前,我国对院士手稿没有形成收藏的有效机制,更没有设立院士手稿收藏的专业机构,导致院士手稿收藏和保存不善、难以馆藏。具体来说院士手稿收藏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一是手稿数量远远超过发表文献的数量,由于手稿是非印刷型资料,各人书写的材料不同,格式不同,无保护性包装,所以收藏维护很困难;二是院士一般只重视研究成果,认为手稿不正式、不严谨,甚至有错误或杂乱,是非结论性的东西,不注重对手稿的保留;三是部分专业图书馆,侧重于收藏史学价值较高的社会类和文艺类名人手稿,而对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手稿收集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收藏机制也不很健全;四是科技职称评审体制中偏面注重发表专著和论文的传统体制,使有别于其他科技文献的院士手稿在评审体制中没有相应的地位,导致了科技手稿受到冷落的现象;五是由于院士手稿专业性强、信息的受众面窄,公众普遍缺乏保护意识,个人收藏的观念比较淡薄。陈景润的手稿,装在麻袋里,戴盆望天在数学所的过道里,后来数学所要交还给陈景润的夫人尤昆,尤昆也不知该如何安置这些手稿。历史博物馆得知此事,便主动找到尤昆,才使这些手稿得到安置;六是手稿资料区别于其他文献资料的最显著特点是数量巨大,收藏困难。
以上原因导致了作为科技文献重要载体的院士手稿价值未引起足够重视,手稿的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妥善保存科技手稿基础上,正确认识院士手稿的重要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院士手稿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应成为科技专业图书馆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开发和利用院士手稿的意义
是国家科技发展的牵引力和推动力。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院士作为我国科技战线各学科研究领域的“领跑者”,在实现科技腾飞和社会进步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突出作用。院士手稿作为未能发表的书面资料,其应用性和影响力受到很大局限。而院士手稿作为科技文献的重要载体,具有科技文献的全部基本功能,内容涉及我国诸多行业和领域,对国家科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参考、指导和服务作用,反映着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体现他们用超人的智慧巧妙解决科学难题的科研方法和手段,完整的手稿再现了某一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艰难历程,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科技文献资源。从院士手稿中更能汲取科学经验和启发创新思路。对院士手稿的充分利用,会和院士著作一样,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科技实力中起到重要的牵引和推动作用。
有助于弘扬科学创新精神。院士手稿是院士创造性科研探索的动态过程的再现。体现院士们对科学认真探索的历程,反映着院士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缜密的科学思路,科学的创新研究方法,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认为:“谈到科学文物的价值,它的精神价值是第一位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轨迹,从这些文物中才能凸现出来。尤其是对于一些失败的科研,科学家们明明知道,自己的工作很可能指向失败,但还是要往前走,这将为后人展示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从《钱学森手稿》一书发表引起了科技界的轰动,从院士著作馆征集到的刘广志、姚骏恩、李坪、余松烈和贾福海等院士的手稿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院士的手稿无不折射着他们顽强拼博、开拓创新、追求真理的高尚科学精神,无不反映出他们心系祖国发展,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而奉献终身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操。对院士手稿的收藏和传播,有助于弘扬院士的崇高科学精神,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科技兴国的观念,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缜密的工作作风,培养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意识,这些素质都是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特质。
有助于我国现代文明的发扬和传承。一个国家文明的进步取决于科技文明的发展水平。科技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科技支持,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中国古代许多创新技术的“神秘”消失无疑是我国科技文明的重大损失。譬如与“阿基米德螺旋线”极为相符的,被称为“中国螺旋线”玉器、 按“角激羽官”的核心音阶排列的周代编钟等数不胜数技术工艺的失传,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技术断代的遗憾,这些不仅造成我国科技文明史的缺失,也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损失。其根本原因与我国历朝长期忽视对科学技术,特别对于技术层面文明的传承断层和保护意识缺失有关。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院士手稿作为当代科学技术的真实记录,具有极高的科技价值和收藏价值。通过院士手稿,传承院士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投身科学实践的社会风尚,形成科技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和献身科学的社会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持和保障;有助于我国现代科技文明得以发扬和传承,为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科技文化思想宝藏。
院士手稿收藏思路和措施
收集整理院士手稿需由专业性国家图书馆,通过创建健全的收藏机制,凭借良好的收藏环境和展示空间,通过科学的信息服务平台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收藏、开发和利用院士的科技文献,弘扬院士科学精神,传播院士科学文化。
一是创建长期、稳定、系统收藏院士文献机制,建设我国独具特色的“院士文库”,不断拓展收藏渠道和藏品种类。
二是共建共享信息资源与网络服务平台,以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眼光,加强资源共建共享的协作意识。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开辟馆藏特色,将馆藏院士手稿整理,数字化加工。与国内外相关图书资料馆、科研机构、学校、院所等单位合作共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体系,以网络为主要信息服务平台,多种特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对读者单一现场服务向网络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的转化。提高院士手稿资源合理利用率,减少科技信息资源闲置与浪费。
三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在美国对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的评论中,建筑物只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可见人才是图书馆能否提供优质服务和发展,使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总之,院士手稿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作为档案的收藏本身,更重要的是将院士手稿合理利用,将院士精神广泛传播,在全社会树立求真务实的学风和科学发展理念,培养新一代科技精英的自主创新意识,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责任编辑 赵忠范)
我国院士手稿的收藏现状
目前,我国对院士手稿没有形成收藏的有效机制,更没有设立院士手稿收藏的专业机构,导致院士手稿收藏和保存不善、难以馆藏。具体来说院士手稿收藏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一是手稿数量远远超过发表文献的数量,由于手稿是非印刷型资料,各人书写的材料不同,格式不同,无保护性包装,所以收藏维护很困难;二是院士一般只重视研究成果,认为手稿不正式、不严谨,甚至有错误或杂乱,是非结论性的东西,不注重对手稿的保留;三是部分专业图书馆,侧重于收藏史学价值较高的社会类和文艺类名人手稿,而对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手稿收集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收藏机制也不很健全;四是科技职称评审体制中偏面注重发表专著和论文的传统体制,使有别于其他科技文献的院士手稿在评审体制中没有相应的地位,导致了科技手稿受到冷落的现象;五是由于院士手稿专业性强、信息的受众面窄,公众普遍缺乏保护意识,个人收藏的观念比较淡薄。陈景润的手稿,装在麻袋里,戴盆望天在数学所的过道里,后来数学所要交还给陈景润的夫人尤昆,尤昆也不知该如何安置这些手稿。历史博物馆得知此事,便主动找到尤昆,才使这些手稿得到安置;六是手稿资料区别于其他文献资料的最显著特点是数量巨大,收藏困难。
以上原因导致了作为科技文献重要载体的院士手稿价值未引起足够重视,手稿的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妥善保存科技手稿基础上,正确认识院士手稿的重要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院士手稿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应成为科技专业图书馆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开发和利用院士手稿的意义
是国家科技发展的牵引力和推动力。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院士作为我国科技战线各学科研究领域的“领跑者”,在实现科技腾飞和社会进步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突出作用。院士手稿作为未能发表的书面资料,其应用性和影响力受到很大局限。而院士手稿作为科技文献的重要载体,具有科技文献的全部基本功能,内容涉及我国诸多行业和领域,对国家科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参考、指导和服务作用,反映着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体现他们用超人的智慧巧妙解决科学难题的科研方法和手段,完整的手稿再现了某一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艰难历程,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科技文献资源。从院士手稿中更能汲取科学经验和启发创新思路。对院士手稿的充分利用,会和院士著作一样,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科技实力中起到重要的牵引和推动作用。
有助于弘扬科学创新精神。院士手稿是院士创造性科研探索的动态过程的再现。体现院士们对科学认真探索的历程,反映着院士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缜密的科学思路,科学的创新研究方法,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认为:“谈到科学文物的价值,它的精神价值是第一位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发展轨迹,从这些文物中才能凸现出来。尤其是对于一些失败的科研,科学家们明明知道,自己的工作很可能指向失败,但还是要往前走,这将为后人展示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从《钱学森手稿》一书发表引起了科技界的轰动,从院士著作馆征集到的刘广志、姚骏恩、李坪、余松烈和贾福海等院士的手稿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院士的手稿无不折射着他们顽强拼博、开拓创新、追求真理的高尚科学精神,无不反映出他们心系祖国发展,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而奉献终身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操。对院士手稿的收藏和传播,有助于弘扬院士的崇高科学精神,使广大科技工作者树立科技兴国的观念,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缜密的工作作风,培养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意识,这些素质都是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特质。
有助于我国现代文明的发扬和传承。一个国家文明的进步取决于科技文明的发展水平。科技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科技支持,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中国古代许多创新技术的“神秘”消失无疑是我国科技文明的重大损失。譬如与“阿基米德螺旋线”极为相符的,被称为“中国螺旋线”玉器、 按“角激羽官”的核心音阶排列的周代编钟等数不胜数技术工艺的失传,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技术断代的遗憾,这些不仅造成我国科技文明史的缺失,也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巨大损失。其根本原因与我国历朝长期忽视对科学技术,特别对于技术层面文明的传承断层和保护意识缺失有关。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院士手稿作为当代科学技术的真实记录,具有极高的科技价值和收藏价值。通过院士手稿,传承院士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投身科学实践的社会风尚,形成科技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和献身科学的社会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持和保障;有助于我国现代科技文明得以发扬和传承,为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科技文化思想宝藏。
院士手稿收藏思路和措施
收集整理院士手稿需由专业性国家图书馆,通过创建健全的收藏机制,凭借良好的收藏环境和展示空间,通过科学的信息服务平台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收藏、开发和利用院士的科技文献,弘扬院士科学精神,传播院士科学文化。
一是创建长期、稳定、系统收藏院士文献机制,建设我国独具特色的“院士文库”,不断拓展收藏渠道和藏品种类。
二是共建共享信息资源与网络服务平台,以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眼光,加强资源共建共享的协作意识。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开辟馆藏特色,将馆藏院士手稿整理,数字化加工。与国内外相关图书资料馆、科研机构、学校、院所等单位合作共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体系,以网络为主要信息服务平台,多种特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对读者单一现场服务向网络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的转化。提高院士手稿资源合理利用率,减少科技信息资源闲置与浪费。
三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在美国对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的评论中,建筑物只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可见人才是图书馆能否提供优质服务和发展,使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总之,院士手稿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作为档案的收藏本身,更重要的是将院士手稿合理利用,将院士精神广泛传播,在全社会树立求真务实的学风和科学发展理念,培养新一代科技精英的自主创新意识,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责任编辑 赵忠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