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人物画家丁密金

来源 :中国艺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e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6月,我回武汉专门参观了在湖北美术学院举办的应届研究生毕业展。整个展览让人眼睛一亮的是一位研究生画的几幅都市水墨创作。由于当时我正准备策划一个相关展览,便立即向陪同参观的副院长陈孟昕要了这位研究生的联系方式。遗憾的是,在我发了邀请函后,一直没接到回信,请他参展的事只好作罢。时间过了6年,我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北京意外见到了这位曾经失之交臂的艺术家,他叫丁密金,毕业后分配到了北京林业大学从事教学工作。而他接到我当年所发的邀请函还是在一年后回母校办事的时候,可算是阴错阳差了。难得他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坚持进行都市水墨创作,且长进不小,大有十年磨一剑的感觉。所以我在参与策划的“重新启动——第三届成都双年展”(2007年)与“第六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2008年)上都力推他参展,而他的参展作品也以鲜明的个性与优秀的品质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好评。对此我深感欣慰。
  与许多从事都市水墨创作的艺术家一样,丁密金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与观念上十分新颖,还携带着新时代的文化信息,很好地突破了传统水墨画与写实水墨画的入画标准与意境构成方式。但凡了解水墨人物画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在传统水墨画中,人物画的题材总是与体现文人出世价值观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喝酒、下棋、吟诗、作画、赏月、垂钓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写实性的人物画在题材上的确有了很大变化,但总是与主流意识形态有关。相对来说,丁密金的都市水墨人物画与前两者都有明显的不同,因为他画中的人物,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的一代,并不是根据以上两种绘画定式演变出来的,而是依据对现实深刻感受创作出来的,其动态、衣着、发式等均与历史上的年轻人相去甚远。如果按一些人类学家的说法,我们将其称为“新人类”也未尝不可。总的来看,丁密金的都市水墨人物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另一类则是以超现实手法做的想象性处理。在前一类作品中,往往充满着激情与力量,而抗争、奔忙、狂舞、欢歌,则是反复出现的主题。 (陈池瑜语)在后一类作品中,他更多强调了一些都市青年人对喧嚣、嘈杂生活及纷扰思绪的挣脱逃离。 (周爱民语)关于这些情况,已有好几位学者论及,也谈得极好,我就不做重复性的阐释了。在下面,我将主要涉及他如何从具体的表现内容出发进行相关的艺术探索。
  据丁密金介绍,在他全身心投入都市水墨人物创作时,感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尽管传统水墨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但它在面对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与现代人物时,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将传统纯正的水墨精神比较准确地演绎到现代表现上,他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与探索:第一是在人物造型与画面构成上;第二是在笔性的处理上;第三是在墨性的处理上。当然,这三者都是有所关联的,予以分开仅仅是为了言说的方便。我认为,在人物造型上,丁密金有一点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即出于突显当代青年人特殊精神状态的追求,同时突出笔墨自身的表现价值,他从不以机械写实的模式处理对象,而是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独特理解进行夸张性描写,其成功之处是,他在传统意象造型的基础上适度地融进了德式素描的因素,加上他也相当有效地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大师的若干做法,结果使他的人物造型具有方正、简洁、生动、耐看的特点。至于在画面的构成上,因受西方平面构成知识的影响,他十分强调点线面的对比、疏与密的对比,还有形与形、正形与负形的对比等等。而这些都使他的作品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感。事实上,只要我们将他的新作与传统人物画与写实类水墨画进行比较性的研究,就会发现他在人物造型与画面构成上的创造性所在。而他作品中笔性的处理也好,墨性的处理也好,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从丁密金的创作历程中我发现,他早先也曾借用过学院的水墨模式画了一些都市人物,这些作品以线条的表现为主,略加墨色皴染,可算是西方写实风格与传统写意风神的结合。但后来因感到此种画法并不太适应表达现代人物,且个人风格不太突出,所以便没有继续画下去。在一篇并不太长的文章中,他这样写道:“这种完善的线性定式,对某类令我们舒心悦目且神志悠远的题材表达自如,却对当代社会西装服、牛仔裤、紧身衣的现实情状和当代人的精神状态都不足以解读和表述,显得迟钝和麻木;有局限于可供表现范围之弊。也就是说‘书写性’笔法只落在一根线上并没有那么大的负载能量。”
  很明显,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他后来一改了传统水墨人物画以线条勾勒为主、色墨点染为辅的表现程式,开始以大面积的“没骨”式的笔墨来表现对象的结构。他的画法既没有局限于线,也没有局限于用线去画轮廓,而是更强调用大小不一的笔触相互挤压来显出人物的形状——或是以后面的笔触挤压前面的笔触,或是以前面的笔触挤压后面的笔触,而且常常是从形的外部画到形的内部,又从形的内部画到形的外部,千变万化,不一而足。丁密金私下里将这种画法称为“水墨雕塑”,因为他在进行新的艺术表现时,其目标就是“使造型呈现笔墨化,使笔墨具有雕塑感”。毫无疑问,这种画法不但适宜于表现现代水墨画人的丰富性、鲜活性、易变性和多样性,而且容易呈现出笔意纵横、墨味盎然、浑厚华滋的味道。使画面的点、线、面交融,其用笔也充满“写”的韵致。至于在墨性的处理上,我深感他是智慧地转换了传统写意花鸟画撞水法,即常常在画面将干未干时,用笔蘸水画上若干遍。其好处是,一方面可以使画面上的一些墨被冲开,另一方面也使画面上的墨色晶莹透亮,具有冷暖对比效果与特殊的肌理效果。与此相关的是,他还把渍笔技巧很好地运用到了人物的造型上,进而使笔、色、形非常富于视觉的当代意味。另外,作为补助性手段,他还用大笔挥扫的几何块面增强了画面的力度感与冲击感,用蠕动的短笔触表现了画面旋转的节奏。 (陈池瑜语)以此看来,丁密金的做法比那些一味摹仿古人与西人的做法显然要高出许多。
  丁密金的都市水墨人物,不仅形神兼备,而且与传统的写意文化有着紧密的传承关系,这无疑开创了一条水墨表现的新路劲。相信其影响会越来越大。
其他文献
点、线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语言,那具有力度感的竖画、具有劲健感的横画、具有舒展感的捺画、具有坚毅感的方画、具有流媚感的圆画、具有稳重感的点画、具有韧性感的钩画,已成为书法艺术的主体。点线笔墨作为昭示素质、学养、情态、心态的载体,也就必然成为艺术家人性品格外化的产物,是人与历史文化对话的产物。幺喜龙的书法具备了上述关于书法艺术的定位。  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开拓者之一幺喜龙应时而出,扛起了“中国书法传
期刊
继去年3月“刘国松创作大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后,“情系故里——刘国松现代水墨作品展”于4月29日亮相刘国松家乡山东青州。用佳作向家乡汇报,为青州增添亮丽光彩,以了却多年思乡之情是刘国松举办此次画展的初衷之一。本次展览由青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青州市委宣传部、青州市文物局承办。展览以回顾刘国松60年从艺历程为主题,用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66幅,展现了刘国松60年创作风格的变化和对于中国水墨画的现代探
期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一项重大举措。情系雷锋月,爱洒三月天,近来,雷锋这个半个世纪以来温暖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名字,又一次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历史再次昭示,雷锋精神永放光芒,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们的永恒追求。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涌现的无数英
期刊
说倪萍是位画家,毋庸置疑。  我爱倪萍,就爱她一个“真”!不掩饰,不做作,真性情。怎么想就怎么画,意到笔到,倾情披露。看似随心所欲,其实并不轻松。她自己曾说: “真正拿起笔画自己的画了,才知道画笔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拿得动的。”每一幅她一定是思忖再三,甚至是九朽一罢,她随手撕画的习惯便可为证,如今才拿出要让人看到的一件件作品。当然也有她心血来潮的即兴之作,件件非比寻常,格外出彩。  我爱倪萍,爱她的大
期刊
2012年8月16日中国艺魂杂志社研究决定,面向全国文学界、艺术界征集60位文学家、艺术家作书面专访,并出版专访特刊。意义:通过人物专访的形式,集中客观地展示各位文艺名人的艺术成果及其对于文艺的独特体验、丰富感悟、深刻认知与不懈探索,为具体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起到激发、引领和启迪、借鉴的作用,继续谱写中华文艺繁荣发展的光辉篇章。要求:1、采访形式为书面采访,除提供个人简历和代
期刊
感谢党、感谢祖国——陈爱莲舞蹈艺术60周年大型舞剧《红楼梦》于5月9日在中国戏曲学院剧场上演,拉开了全国巡演帷幕的预演。  《红楼梦》的演出掀起了阵阵高潮,观众被舞剧人物感染而落泪,剧后葛剑先生激动地表示:“再一次被陈爱莲先生的艺术所折服,如果您的天路向人展示的是舞者对技巧的深厚功力,我感动在了每一个动作精灵般的跳动收放,而这部红楼梦则是岁月雕琢下所沉积的情感深情诠释,在一颦一笑一悲一愁中完全用表
期刊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佛山市政府等协办的潘柏林陶塑精品展7月24日至31日在北京承露轩艺术馆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潘柏林卷》同时首发。  潘柏林的陶塑艺术扎根于生活,综合运用传统雕塑艺术和陶瓷工艺的典型语言,表现具有民间视角的艺术题材,创造了既真实又浪漫的艺术形象,其陶塑实践对于“以形写神”、“神韵为重”、“宜藏不宜露”等传统造型艺术法做了很有创造性的阐释,尤为重视艺术形象的眼神刻画。(云
期刊
前不久,中国文联、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国民协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中国·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将于9月12日至1 5日在甘肃省平凉市举办,  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发布会上讲话,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和平凉市市长臧秋华分别向“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和“十大名校大学生民间艺术传承之旅——走进平凉”采风活动团授旗,中共平凉市委书记陈伟致发布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副
期刊
其作品《李逵探母》1973年参加了中国画研究院全国命题画展;《茁壮成长》人选1975年全国美展;《血沃长白》人选1981年全国庆祝建党60周年美展;《大风图》人选1989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我们的天地》(与金明惠合作)人选1 990年全国十二届体育美展获铜奖,并被国家体委收藏;《长白五月》(与金明惠合作)人选1991年全国庆祝建党70周年美展;《熏风》人选1991年全国第二届工笔画展;《秋图》入选
期刊
世称疯子者,古已有之。宋代画家梁楷人称梁疯子。此人嗜酒,常居寺院中,所作人物画常常出乎意表,如李白像,布袋和尚等,人称减笔描。此画风直影响到当代的大写意人物画。五代书法家杨维贞,人称杨疯子。常于寺壁之上涂写,不拘一格。寺院主持亦喜其涂墨之举,常常用加以保护。我们现在看到的杨维贞的书札,确实机锋百出,不拘形格,可见疯子都并非一无是处。其于艺事,往往有超前彰后之建树。古今中外之疯癫艺人,多有特立独行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