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贺岁片《桃花运》在2008年的电影市场上可谓是顺风顺水,从开机到首周末票房统计无不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该商业性质极浓的电影可谓是颠覆了导演在观众心目中的细腻形象,那么她以身试法去碰触冯大导演的奶酪的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关于《桃花运》的解读终将成为历史,但是作为曾经在电影史上出现过的一部作品,如果它能够给予我们思考那将会善莫大焉,因为它不仅代表导演的个人观点更是我们当下状态的真实反映。
[关键词]贺岁片 爱情 女性导演 马太效应
看过《桃花运》,第一感觉不是很好,对于马俪文导演的期待顿时走向了边缘。恨不得马上写一篇檄文讨伐这个并不年轻的女导演。事实上很多人这样做了,看了那么多关于评价这部影片的负面文字,有人甚至把它列入“最失望电影”。然而即便是这样,马俪文导演仍然自信地为她的影片打满分。原以为这是一种自我解嘲式的无奈:原以为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辩白;原以为这是一种不被理解的独语。于是我全副武装,准备投入大家的行列救全国观众于劫难之中,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马俪文的博客,她说“这场风云变幻《桃花运》,在我这,过了!”两个字“过了”,很是潇洒,顿时让我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台上的小丑忘了下一个动作一样楞在原地。于是,再看一遍影片。我看到了导演的用心良苦:看到了大腕演员的倾力奉献:更看到了所谓影评家的不怀好意。这好比是主人向客人炫耀时无意间打碎了青花瓷,客人却在那里不停地道歉:主人说没关系只是赝品而已,客人却还在道歉因为他知道主人说了谎;主人又说这件事是我的错,在我这过了,我们还是好朋友,客人仍然一直道歉并耿耿于怀不敢再次登门。在电影的世界中,导演就是主人,他们拥有无数的藏品来展示给他的朋友们;客人就是观众,既然你是我的朋友你来做客,何苦要因为我的藏品的问题而自责呢?这种自责更趋向于自寻烦恼,主人都不在乎的事情客人即便做再多也不会更改这件事情的结果。所以,我加强了武装,因为我将投入更加激烈的战斗!
首先还是从影片本身说起,无非也就是些叙事结构、故事情节之类的话罢了。熟悉电影的人都知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曾经有一场关于“谢晋模式”的全国性大讨论:并且即便是不熟悉这场论争的但是对电影感兴趣的人都会在今年十月十八号以后对此次事件有所关注。我要说的是正是因为这场讨论,才使我们中国的电影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这场大讨论几乎影响着以后几代电影艺术家的创作,因为类型片的成功是电影作品成功的最佳标志。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体制下,电影决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甚至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紧紧地与其他姐妹艺术甚至是经济、管理这些完全不同的学科范畴相关联。所以把“贺岁片”看作是典型的商业片类型片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既然如此,那么它的创作者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也必然会像聪明的商家那样去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从而生产出广受欢迎的产品。该片的结构是简而甚简的,无论是专业电影人还是电影爱好者还有那些并没有观影需求但是随众的群众都可以领会影片要讲述什么。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讲,该片几乎没有普洛普、格雷马斯、托多罗夫等的任何影子,因为影片没有交代开头没有设置结尾仅仅是平铺直叙地发展情节。所以要讲清楚这部影片还需从情节入手,然而,情节又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故事。“故事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一件事情发生了以后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情等,发生的事情之间没有内在联系,仅仅是时间先后的关系。情节虽也以时间顺序叙述但它更强调因果关系。”福斯特曾经有过关于情节的命题,被学者称作“情节因果率”,它包含有两种情况:一是强调人物性格形成的前因后果或者叫做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二是只强调故事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以情节取胜。显然《桃花运》属于后者:邬君梅和葛优的故事明显没完,电影里有个镜头暗示了原来可能的结局:葛优接到电话虽然没接,但显得充满愧疚。耿乐最终接受了梅婷“先婚后性”的观念,算是面对传统道德的浪子回头。为了挽救失足中年人郭涛,服装店老板元秋变卖了家产心存感激:为了帮富二代段奕宏度过经济危机,小白领李小璐放弃了原来收入颇丰的工作翘首等待;为了让被开除的厨师李晨重新上岗,真正的大老板宋佳干脆暴露身份为酒店注入大股。而范冰冰“丑女”打扮作为受害者的出现也为该片增色不少。大凡从女人出发,又沿着贺岁片这种经典中国式类型片路子走的电影,最逃不开的就是爱情。《桃花运》“在劫”因为它是首部由女性导演拍的商业贺岁片,一部,何以跟十年贺岁较劲《桃花运》“难桃”因为它很大方,一下子给了五个女人五段爱情。爱情,对于女人来说,永远是心伤、泪流、回忆。马俪文给了不一样的答案:爱情可以完美可以永恒。
这就引出了本文的第二个方面,跳出电影来看,《桃花运》作为“2009贺岁第一片”是大有其存在价值的。“在劫难桃”是戏谑,但仔细想想现实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叫喊着“创新”,可是一旦有新事物出现的时候大家中的大部分却在喊“停”!原因归纳大致如下几点:第一,这是一部由女性导演拍摄的影片。但是否把它归类为“女性主义电影”为时尚早,不过首先可以界定的是这是一部站在女性的角度拍摄的影片,并且五男六女的角色搭配,这多出来的一个女人恰是导演对于情节的巧妙安排。男与女,欲与情,古今中外这个话题总是讨论不完。电影《桃花运》要做的就是给观众制造一个美梦,你做不做,醒不醒都没有关系。而真的能沉浸在这个所谓“桃花梦”里的还是以女性观众居多,而另一部分没有沉浸其中的女性观众,则经由这个梦走到并沉浸于自己的梦里。这样看来,《桃花运》的女人缘集导演、情节、观众于一身,完全可以把它归为“女性主义电影”,这在中国十年贺岁片史上尚属首次。第二,这是一部由葛优当配角的贺岁片。冯导的言论想必都知道,但是我们更清楚葛优首先是一个演员其次才是一个某人的专用演员,更何况,在1998年之前葛优就已经是演员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葛优现在是大腕,但是看看《桃花运》中的任何一个演员,他们又何尝不是响当当的明星,“在冯小刚的电影中,除了葛优作为御用演员外,其它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无一例外的沿袭了‘出镜率高、曝光率频繁、名气胜、有强大观众号召力’的特点”。应该说,从一开始商业片的性质就决定了其启用演员的影响力度,从这个角度来看,马俪文选择演员并没有选错,让葛优当配角是剧情所至而非她无法驾驭,更何况在《天下无贼》中刘德华亦是“绿叶”。第三,这是一部女性拍摄的贺岁片。从1998年开始,贺岁片作为一种类型片被引入国产电影的制作机制,其中以冯小刚的作品为最为出名。“这个贺岁片上一路走来的中国第一个商业导演赢得了无数的票房神话,曾几何时,他甚至是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强心剂。”冯小刚凭借它连续四次轻松地抢回国内市场,除《甲方乙方》的票房在1000万元以上。其它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和《大腕》均在3000万元左右。票房所得甚至不亚于进口大片,激活了国内市场,并创造了一种品牌效应。在冯小刚掀起的贺岁热潮中,大量国产影片争相贴上“贺岁”标签,在岁末年初成功地将观众吸引进久违的影院。贺岁片为低迷的电影市场注入了生机,也闯出了一条使中国电影摆脱危机走出低谷的新路。但这只是贺岁片初期的表现,现在经过十年的发展,其体制早已完善,其艺术形象早已定格,其模式早已成型,殊不知直到现在美国还在沿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部片”模式,那么一个女导演同样拍这样的一部商业片又何错之有?据统计,《桃花运》首周末的票房达到了2000万,应该说是成功的商业运作,马俪文导演对此表示满意并且把它当作商业片的代表作。
观众的众口难调和评论家的过分苛求让我想起了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先生的“马太效应”学说,马太效应的奥秘在于占有资源的多少,当你的资源很多时,马太效应会为你服务:如果你的资源很少,就难免被这一法则压在下面。显然,冯小刚是大部分资源的占有者即便这种占有是无形的。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因此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虽然无力更改它但是作为旁观者我们至少不要去纵容它。我国的电影好不容易才迎来今天这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应该向国际靠拢直至领先还要创新而不是一味地自相残杀,所以请给女导演们一个机会。关于《桃花运》的解读终将成为历史,但是作为曾经在电影史上出现过的一部作品,如果它能够给予我们思考那将会善莫大焉,因为它不仅代表导演的个人观点更是我们当下状态的真实反映。“多年来我苦苦坚信,在时光之中,会有最出人意料的发现。”发现,存在于生活并且在时光中为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惊喜,从而带来收获。
[关键词]贺岁片 爱情 女性导演 马太效应
看过《桃花运》,第一感觉不是很好,对于马俪文导演的期待顿时走向了边缘。恨不得马上写一篇檄文讨伐这个并不年轻的女导演。事实上很多人这样做了,看了那么多关于评价这部影片的负面文字,有人甚至把它列入“最失望电影”。然而即便是这样,马俪文导演仍然自信地为她的影片打满分。原以为这是一种自我解嘲式的无奈:原以为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辩白;原以为这是一种不被理解的独语。于是我全副武装,准备投入大家的行列救全国观众于劫难之中,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马俪文的博客,她说“这场风云变幻《桃花运》,在我这,过了!”两个字“过了”,很是潇洒,顿时让我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台上的小丑忘了下一个动作一样楞在原地。于是,再看一遍影片。我看到了导演的用心良苦:看到了大腕演员的倾力奉献:更看到了所谓影评家的不怀好意。这好比是主人向客人炫耀时无意间打碎了青花瓷,客人却在那里不停地道歉:主人说没关系只是赝品而已,客人却还在道歉因为他知道主人说了谎;主人又说这件事是我的错,在我这过了,我们还是好朋友,客人仍然一直道歉并耿耿于怀不敢再次登门。在电影的世界中,导演就是主人,他们拥有无数的藏品来展示给他的朋友们;客人就是观众,既然你是我的朋友你来做客,何苦要因为我的藏品的问题而自责呢?这种自责更趋向于自寻烦恼,主人都不在乎的事情客人即便做再多也不会更改这件事情的结果。所以,我加强了武装,因为我将投入更加激烈的战斗!
首先还是从影片本身说起,无非也就是些叙事结构、故事情节之类的话罢了。熟悉电影的人都知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曾经有一场关于“谢晋模式”的全国性大讨论:并且即便是不熟悉这场论争的但是对电影感兴趣的人都会在今年十月十八号以后对此次事件有所关注。我要说的是正是因为这场讨论,才使我们中国的电影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这场大讨论几乎影响着以后几代电影艺术家的创作,因为类型片的成功是电影作品成功的最佳标志。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体制下,电影决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甚至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紧紧地与其他姐妹艺术甚至是经济、管理这些完全不同的学科范畴相关联。所以把“贺岁片”看作是典型的商业片类型片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既然如此,那么它的创作者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也必然会像聪明的商家那样去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从而生产出广受欢迎的产品。该片的结构是简而甚简的,无论是专业电影人还是电影爱好者还有那些并没有观影需求但是随众的群众都可以领会影片要讲述什么。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讲,该片几乎没有普洛普、格雷马斯、托多罗夫等的任何影子,因为影片没有交代开头没有设置结尾仅仅是平铺直叙地发展情节。所以要讲清楚这部影片还需从情节入手,然而,情节又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故事。“故事按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一件事情发生了以后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情等,发生的事情之间没有内在联系,仅仅是时间先后的关系。情节虽也以时间顺序叙述但它更强调因果关系。”福斯特曾经有过关于情节的命题,被学者称作“情节因果率”,它包含有两种情况:一是强调人物性格形成的前因后果或者叫做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二是只强调故事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以情节取胜。显然《桃花运》属于后者:邬君梅和葛优的故事明显没完,电影里有个镜头暗示了原来可能的结局:葛优接到电话虽然没接,但显得充满愧疚。耿乐最终接受了梅婷“先婚后性”的观念,算是面对传统道德的浪子回头。为了挽救失足中年人郭涛,服装店老板元秋变卖了家产心存感激:为了帮富二代段奕宏度过经济危机,小白领李小璐放弃了原来收入颇丰的工作翘首等待;为了让被开除的厨师李晨重新上岗,真正的大老板宋佳干脆暴露身份为酒店注入大股。而范冰冰“丑女”打扮作为受害者的出现也为该片增色不少。大凡从女人出发,又沿着贺岁片这种经典中国式类型片路子走的电影,最逃不开的就是爱情。《桃花运》“在劫”因为它是首部由女性导演拍的商业贺岁片,一部,何以跟十年贺岁较劲《桃花运》“难桃”因为它很大方,一下子给了五个女人五段爱情。爱情,对于女人来说,永远是心伤、泪流、回忆。马俪文给了不一样的答案:爱情可以完美可以永恒。
这就引出了本文的第二个方面,跳出电影来看,《桃花运》作为“2009贺岁第一片”是大有其存在价值的。“在劫难桃”是戏谑,但仔细想想现实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叫喊着“创新”,可是一旦有新事物出现的时候大家中的大部分却在喊“停”!原因归纳大致如下几点:第一,这是一部由女性导演拍摄的影片。但是否把它归类为“女性主义电影”为时尚早,不过首先可以界定的是这是一部站在女性的角度拍摄的影片,并且五男六女的角色搭配,这多出来的一个女人恰是导演对于情节的巧妙安排。男与女,欲与情,古今中外这个话题总是讨论不完。电影《桃花运》要做的就是给观众制造一个美梦,你做不做,醒不醒都没有关系。而真的能沉浸在这个所谓“桃花梦”里的还是以女性观众居多,而另一部分没有沉浸其中的女性观众,则经由这个梦走到并沉浸于自己的梦里。这样看来,《桃花运》的女人缘集导演、情节、观众于一身,完全可以把它归为“女性主义电影”,这在中国十年贺岁片史上尚属首次。第二,这是一部由葛优当配角的贺岁片。冯导的言论想必都知道,但是我们更清楚葛优首先是一个演员其次才是一个某人的专用演员,更何况,在1998年之前葛优就已经是演员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葛优现在是大腕,但是看看《桃花运》中的任何一个演员,他们又何尝不是响当当的明星,“在冯小刚的电影中,除了葛优作为御用演员外,其它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无一例外的沿袭了‘出镜率高、曝光率频繁、名气胜、有强大观众号召力’的特点”。应该说,从一开始商业片的性质就决定了其启用演员的影响力度,从这个角度来看,马俪文选择演员并没有选错,让葛优当配角是剧情所至而非她无法驾驭,更何况在《天下无贼》中刘德华亦是“绿叶”。第三,这是一部女性拍摄的贺岁片。从1998年开始,贺岁片作为一种类型片被引入国产电影的制作机制,其中以冯小刚的作品为最为出名。“这个贺岁片上一路走来的中国第一个商业导演赢得了无数的票房神话,曾几何时,他甚至是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强心剂。”冯小刚凭借它连续四次轻松地抢回国内市场,除《甲方乙方》的票房在1000万元以上。其它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和《大腕》均在3000万元左右。票房所得甚至不亚于进口大片,激活了国内市场,并创造了一种品牌效应。在冯小刚掀起的贺岁热潮中,大量国产影片争相贴上“贺岁”标签,在岁末年初成功地将观众吸引进久违的影院。贺岁片为低迷的电影市场注入了生机,也闯出了一条使中国电影摆脱危机走出低谷的新路。但这只是贺岁片初期的表现,现在经过十年的发展,其体制早已完善,其艺术形象早已定格,其模式早已成型,殊不知直到现在美国还在沿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部片”模式,那么一个女导演同样拍这样的一部商业片又何错之有?据统计,《桃花运》首周末的票房达到了2000万,应该说是成功的商业运作,马俪文导演对此表示满意并且把它当作商业片的代表作。
观众的众口难调和评论家的过分苛求让我想起了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先生的“马太效应”学说,马太效应的奥秘在于占有资源的多少,当你的资源很多时,马太效应会为你服务:如果你的资源很少,就难免被这一法则压在下面。显然,冯小刚是大部分资源的占有者即便这种占有是无形的。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因此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虽然无力更改它但是作为旁观者我们至少不要去纵容它。我国的电影好不容易才迎来今天这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应该向国际靠拢直至领先还要创新而不是一味地自相残杀,所以请给女导演们一个机会。关于《桃花运》的解读终将成为历史,但是作为曾经在电影史上出现过的一部作品,如果它能够给予我们思考那将会善莫大焉,因为它不仅代表导演的个人观点更是我们当下状态的真实反映。“多年来我苦苦坚信,在时光之中,会有最出人意料的发现。”发现,存在于生活并且在时光中为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惊喜,从而带来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