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在者山川
——白居易的香山情愫
中国的山多因名人、贤士而天下闻名,如敬亭山之于李白、琅琊山之于欧阳修……香山与白居易却是相互成就了对方,香山因遇白居易而名满天下,白居易也于香山蜕变成了真正的白乐天,实现了生命的涅槃和升华。能够相遇、相知、相守,可谓彼此的幸事。
香山,傍古都洛阳,依伊水之畔,层峦叠嶂,蔚然生秀,雾岚萦绕,幽深静谧。水在山前,寺在山腰,山在景中,一切似在画里。山、水、寺、故事,无一不是动人心魄的景致。白居易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里,他在《修香山寺记》的开篇第一句,就对香山推崇倍至:“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观游之胜,龙门十寺,香山首焉”。
北宋画家郭熙说“:山水有可行可望,又有可居可游;然而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可居可游,能让你置于其间,化入其中,成为一体,就像疲惫的鸟儿找寻到了栖息的枝头。游走在香山,茂林修竹,山谷凝翠,清泉环绕,白云舒展。山水之间,可深切回味诗人“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的过往,这个静穆的世界,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在白居易眼中,这里就是理想的可居可游之地,此间山水绝非俗世山水,而是仙人之居所,是一个可以托付灵魂的地方。
于是,公元八世纪的香山,多了一位住山的老人,他自号香山居士,在这里过起了素衣鸠杖,论诗听琴,煮茶对弈的神仙般无忧无虑的日子,正如他自己所书:“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在香山的清风竹林间,时间、空间都是完全属于他的。自从来了白居易,香山,成了一处文人雅士闲聚之地,一时之间大腕云集,群贤毕至,除了与他并称“元白体”的元稹、“诗友”刘禹锡常来游览外,还有“空门友”如满禅师,“山水之友”韦楚,“酒友”皇甫朗,他们“每一相见,欣然忘归”(《醉吟先生传》)。此外,白居易还和其他八位老人组成“香山九老”,终日吟咏、抚琴、赏花、对弈、饮酒、观瀑……或驻足于溪池、泉边,或流连在松间、竹下,活出了“桃花流水黯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超然自得。他是有情趣的生活家,自酿美酒,酒质醇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会家酿新熟,雨中独饮,往往酣醉”;他也是纯粹的朋友,常与一干挚友,或聚于听伊亭,或围坐在乐天堂,雪后烹茶,谈诗论禅,茗香袅袅,言笑晏晏,“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香山的溪谷、小坪,被打造成为那个时代风雅的艺术空间载体,他也把自己的晚年生活过成了一首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白居易,一个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被当朝名士顾况盛赞“道得个语,居即易”的天才诗人;一个敢于挺身而出、不畏权贵,三次上书替受辱的元稹打抱不平的义气书生;一个曾怀抱修身治国兼济天下理想的士卿鸿儒,却时逢中晚唐乱世,历经宦海沉浮,看尽帝王奢华,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他以温情的目光注视民间,感同身受底层百姓的凄凉、无奈、悲惨与挣扎,挥笔写就《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把文人的襟怀、士人的担当,转换为煦暖悲悯的人间情怀。他更是一位具有深厚洞察力的智者,虽心怀激愤,却并没有因此而愤世嫉俗,心生怨怼,成为一个哀怨之人。而是明智的选择“独善其身”,为全身远祸,客居香山这一幽静的世界里,恬然自处,希望以环境的安静,恢复内心的平静,以达精神的寂静。他专心编辑《白氏洛中集》,使大量诗文名篇得以流传千古;他自创诸多逍遥的名号,“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成为后世文人取名号的首选,争相效仿的偶像。苏轼曾自比白居易说:“我这一生命运,颇像白居易。他进士出身,我也进士出身。他做过翰林学士知制诰,我也做过翰林学士知制诰。他做过杭州刺史,我也做过杭州知州。晚年,他退居洛阳养老,悠游闲适,游遍洛阳的名胜古迹。我也要学啊。”
有一句话说的好:人生最高的完成,其实并不是外在目标的完成,而是自我的完成。白居易在香山寺拜如满禅师为师,潜心参禅,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阐述了他的禅悟:初以为春光已尽,但换个地方,又是别开生面,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困顿,只要能随遇而安,到处都不乏佳境。骆玉明说:禅悟是向内的开悟,但人总要首先向外,然后才能向内,必须从世界中认识事物,认识自我,而不是整天枯坐着“向内”。可以说,正是香山怡然幽雅的水光山色,成就了他的豁然一悟。
木心说: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白居易亦如是。他字乐天,也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他恣意于香山的堂上林下,得体自然,抱朴守拙,尽情游戏于文词翰墨之间。云起云落,月白风清,既浮华又不失素朴,既风雅又不失浪漫,以品味升华生活,饱尝人间至味,践行着一个真正的生活家的追求,使生命得到一种滋养,得到一种美和快乐。
云山苍茫,对于白居易,香山是一个心灵的高地。他去逝后唐宣宗曾写诗悼念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他生前遗嘱葬于香山,后人如他所愿,并将苍松翠柏簇拥下的白冢建为白园,以示纪念。“无穷者日月,长在者山川”,生相偕,死未离,终与自己钟爱的香山融为一体,让诗魂永远的徜徉在香山的翠峰碧水之间……
西安的古寺
一座古城,不可无寺。一座古寺,是一处心灵的净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想要真正的了解古城西安,就先走进它的寺。
1.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曾是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寺庙,气势恢宏,有十余院,屋宇1897间。唐玄奘曾任该寺的首任住持,他设计的大雁塔,建筑风格庄严肃穆,现已成为西安的象征。跨过慈恩寺的山门,进入寺院,僧俗之别在此分界。行走在这座距今已有1350多年历史的大唐皇家道场,仿佛是场时间和空间的穿越,耳边依稀响起玄奘大师轻唸的讲经声,朦胧间褚遂良正以清净绝俗的笔法书写着《雁塔圣教序》,而吴道子则“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地凝神描画着观音像……如今斯人已去,但你仍能在此领略一千多年前的盛唐遗风。登上寺边小山,凭栏远眺,慈恩寺现位处这座现代大都市的核心区,与闹市区毗邻,往日规模宏大的寺院早已荡然无存,现存的仅仅是一个西塔院。在一片现代建筑的掩映下,一墙之隔,躁中取静,俗世与净土,更显寺庙的神秘宁静。让人体味陶靖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中真意”。静,乃大道之门,老子说“归根曰静”。当人们从焦虑奔忙中跨入山门,走入静绝凡尘的境界,时间凝固,心灵從躁动归于平和,断灭烦恼,复归心静之本然状态。虽然,慈恩寺的恢宏气派早已湮没在历史风云中,但这方寸之地仍是人们的心之归所,是这座城市喧嚣之中的一抹清幽。 2.青龙寺。最早知道青龙寺,缘于陈凯歌导演的热播电影《妖猫传》,剧中的角色空海僧人,就曾是该寺的留学僧。青龙寺初建于隋代,极盛于唐代中期,整个寺庙就建在曾经的皇家乐园和游览胜地---乐游原这块风水宝地上,地势高峻,可俯视整个长安城。如果说繁华的古长安是隋唐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那青龙寺就是当时佛学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除了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创立律宗外,许多国外僧人也越洋前来学习佛法。日本的“入唐八大家”有6家就受法于青龙寺,电影中的空海和尚就是其中之一,他专程前来向唐代驻锡该寺的密宗惠果大师求佛法,并得到了惠果大师的倾力相授,回国后创立日本真言宗,青龙寺也成为日本真言宗的祖庭。上世纪80年代,青龙寺在原有遗址上按唐代风格成功复建,惠果、空海纪念馆由中日双方共建,殿体高大,气魄雄伟,是西安第一座唐代风格的复原建筑,寺院内的千余株樱花树也来自日本友人的捐赠。青龙寺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渊远的文化交流和深厚的友谊。一入阳春三月,漫步在这些复原唐代风格的建筑群中,樱花相继盛开,漫似天霞,灿若韶华,与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建筑互相掩映,美轮美奂,让身处其间的人仿佛有重回盛唐的幻感,是为西安一景。青龙寺内,经常可以遇见日本旅行团,这些日本人不远万里,飘洋过海,只为专程前来青龙寺拜谒,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白发苍苍,但均安静肃穆,秩序井然,认真聆听导游用日语介绍空海求法的故事。佛学思想从中国传到东瀛已有悠久历史,并广泛影响了日本的思想文化,铃木大拙在《禅与日本文化》中说:“禅深入到了国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层面”。不论是浸润着“空、清、和、寂”的茶道、花道、剑道文化,还是其提倡的“断舍离”的极简生活,都让日本的国人和生活充满了一种“静气”,这种“静气”不是在远离喧嚣中形成的,而是内心中的一种淡定工夫,直指本心。在当今为嘈杂焦虑所困的我们,是否也该将目光重新投向这个隔海毗邻的岛国,做个现实版的空海,去找回迷失的心性呢?
3.大兴善寺。曾经的隋唐皇家寺院大兴善寺,乃中国佛教唐密祖庭,它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长安志》中记载:“寺殿崇大,为京城之最。”即使是现存的大兴善寺,其建筑仍保持了宏大的规模,钟楼、鼓楼巍然矗立,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碧瓦飞檐,金殿巍峨,气势雄伟,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它清静幽深的环境。步入寺院,乔木修篁,蔚然深秀,翠竹、黄杨、冬青、刺柏等各色植物,栽满院落,随处可见修竹依依,青桐挺立。一株紫藤孤迥独立,据说栽植于明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这个季节最醒目的还要数寺中遍种的柿子树,累累殷红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一片红灿灿的,像一盏盏小灯笼,引来成群的鸟儿争相啄食。法堂位处一四合院,紧邻一片树林,林中建有小亭和塔林,漫步其间,古柏苍天,浓荫森森,遮天蔽日,空亭独立,舍利塔掩映其中,阳光透过树林投射在幽暗的青苔之上,影影绰绰,催人入静。颇似“诗佛”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静谧与幽深。禅的本意有寂静的意思,我想,法堂设在如此安静的环境里,应是为了更好的讲经传法,觉悟众生吧。由于四处遍布佳木异卉,奇香灵草,使得寺院无时不氤氲在清新的幽静之中,这种幽静,深邃安宁,不可名状,令人心动;这种幽静,初得之于自然,后又出自于内心,让人远离尘嚣,脱离虚浮的噪杂。世界像一个热闹的舞台,而一座寺院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它以清静空灵的智慧,呵护维修你的心灵,让你安放身心,求得本应属于你的完美生命。
4.草堂寺。创建于东晋的草堂寺位处终南山北麓,远处的圭峰山脉在灰色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层峦叠嶂,千峰竞秀;近处的草堂寺庙,红墙绿树,环境优美,石雕的四大天王庄严肃穆,但一切显得冷冷清清,空寂无声。寺不在大,有高僧则名。鸠摩罗什就是这样的一位高僧。他年少精进,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晓汉文,被后秦皇帝姚兴迎至逍遥园。他盖草堂率众讲法,翻译佛经,弟子僧众达3000人之多,由此得草堂寺名。鸠摩罗什位列玄奘、不空、真谛等四大译经家之首,是汉传佛教的奠基人。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鸠摩罗什为普度众生,以非凡的毅力弘扬佛法,虽几经战乱,历尽苦难,为后世留下家喻户晓的《心经》、《金刚经》等35部近300卷的佛学经典,成为人们的心之家园。真正的修行,就是如何制约自己的思想、制约自己的心态,做善事、不做恶事,为他人为社会谋福利,不是只在山里打坐,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是最大的修行。其实“度”别人,也是在“度”自己,修行就是修心,苦己利人,鸠摩罗什的舌舍利至今供奉在今武威市鸠摩罗什寺,其见证了大师济世为怀的伟大一生。以崇敬之心拜谒了鸠摩罗什祖师纪念馆、舍利塔、藏经阁,神秘莫测的庙宇、烟雾缭绕的古井、绿叶掩隐的庭院和幽深安静的禅堂,不由得让人对唐太宗在《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诗》“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兰荪尚有馨;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之叹,感同身受。繁华已去,一切显得无声无息。感受时光清浅,人生的河流如此喧嚣,人需要到彼岸,一个理想的地方,一个能安顿生命的场所。没有人不是待渡的归客,谁又不怀念鸠摩罗什大师这样的摆渡人呢?
5.卧龙禅寺。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这座建于汉灵帝时期,距今1800多年的禅寺,是全国重要的禅宗道场,其寺名的由来就充满了禅趣,据说北宋初,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寺院遂被称为卧龙禅寺。踏进寺院,我眼前一亮,一扫这几天因雾霾而起的不良情绪,终于寻到了西安的秋色。禅院内,许多古老的银杏树,在飒飒秋风中,黄叶随风飘零,悠扬而落,如黄蝶飞舞。寺庙的房顶、屋檐、墙头,以及庭院里、台阶上,全都铺满了一层落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一片金黄,铺成一地锦绣,使整座寺院充满宁静诗意、浪漫悠远,让这原本就静谧的千年古刹显得更加安静祥和。行走在这座鼎鼎大名的西北第一禅林里,穿过空寂的禅堂,在慈禧太后亲笔手书的“慈云悲日”牌匾下,在珍贵的佛足迹碑边,在吴道子挥笔描画的观音碑旁,听着阵阵厚重的梆声及偶尔响起的几声清脆云板,使落满黄叶的禅寺显得更加空灵,透出一种淡淡的炎凉和深深的孤寂。一切早已是物是人非,令人顿生岁月易逝、沧桑染尽的悲凉,切身体会苏东坡“佳节若为愁,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扼腕叹息之情,虽曾经繁华,蓦然回首,却又是一场花落。人生就像白驹过隙,时光转瞬即逝,我们都是这世间的匆匆过客,疲敝的争斗,无休止的追逐,其实又有何意?一切外在的追求都是幻象,只有那真实的心灵才是自己,这就是禅意!在人生不停的忙碌中,人最疏忽的其实就是自身,西安的古寺,让你真正回到自己内心,珍惜当下,安时处顺,心中只念那一片落叶,一城秋色……
责任编辑柳江子
作者簡介:黄顺斌,男,1970年出生,福建永安人,曾在《中国财经报》、《福建日报》及《发展研究》、《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及论文。
——白居易的香山情愫
中国的山多因名人、贤士而天下闻名,如敬亭山之于李白、琅琊山之于欧阳修……香山与白居易却是相互成就了对方,香山因遇白居易而名满天下,白居易也于香山蜕变成了真正的白乐天,实现了生命的涅槃和升华。能够相遇、相知、相守,可谓彼此的幸事。
香山,傍古都洛阳,依伊水之畔,层峦叠嶂,蔚然生秀,雾岚萦绕,幽深静谧。水在山前,寺在山腰,山在景中,一切似在画里。山、水、寺、故事,无一不是动人心魄的景致。白居易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里,他在《修香山寺记》的开篇第一句,就对香山推崇倍至:“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观游之胜,龙门十寺,香山首焉”。
北宋画家郭熙说“:山水有可行可望,又有可居可游;然而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可居可游,能让你置于其间,化入其中,成为一体,就像疲惫的鸟儿找寻到了栖息的枝头。游走在香山,茂林修竹,山谷凝翠,清泉环绕,白云舒展。山水之间,可深切回味诗人“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的过往,这个静穆的世界,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在白居易眼中,这里就是理想的可居可游之地,此间山水绝非俗世山水,而是仙人之居所,是一个可以托付灵魂的地方。
于是,公元八世纪的香山,多了一位住山的老人,他自号香山居士,在这里过起了素衣鸠杖,论诗听琴,煮茶对弈的神仙般无忧无虑的日子,正如他自己所书:“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在香山的清风竹林间,时间、空间都是完全属于他的。自从来了白居易,香山,成了一处文人雅士闲聚之地,一时之间大腕云集,群贤毕至,除了与他并称“元白体”的元稹、“诗友”刘禹锡常来游览外,还有“空门友”如满禅师,“山水之友”韦楚,“酒友”皇甫朗,他们“每一相见,欣然忘归”(《醉吟先生传》)。此外,白居易还和其他八位老人组成“香山九老”,终日吟咏、抚琴、赏花、对弈、饮酒、观瀑……或驻足于溪池、泉边,或流连在松间、竹下,活出了“桃花流水黯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超然自得。他是有情趣的生活家,自酿美酒,酒质醇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会家酿新熟,雨中独饮,往往酣醉”;他也是纯粹的朋友,常与一干挚友,或聚于听伊亭,或围坐在乐天堂,雪后烹茶,谈诗论禅,茗香袅袅,言笑晏晏,“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香山的溪谷、小坪,被打造成为那个时代风雅的艺术空间载体,他也把自己的晚年生活过成了一首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白居易,一个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被当朝名士顾况盛赞“道得个语,居即易”的天才诗人;一个敢于挺身而出、不畏权贵,三次上书替受辱的元稹打抱不平的义气书生;一个曾怀抱修身治国兼济天下理想的士卿鸿儒,却时逢中晚唐乱世,历经宦海沉浮,看尽帝王奢华,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他以温情的目光注视民间,感同身受底层百姓的凄凉、无奈、悲惨与挣扎,挥笔写就《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把文人的襟怀、士人的担当,转换为煦暖悲悯的人间情怀。他更是一位具有深厚洞察力的智者,虽心怀激愤,却并没有因此而愤世嫉俗,心生怨怼,成为一个哀怨之人。而是明智的选择“独善其身”,为全身远祸,客居香山这一幽静的世界里,恬然自处,希望以环境的安静,恢复内心的平静,以达精神的寂静。他专心编辑《白氏洛中集》,使大量诗文名篇得以流传千古;他自创诸多逍遥的名号,“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成为后世文人取名号的首选,争相效仿的偶像。苏轼曾自比白居易说:“我这一生命运,颇像白居易。他进士出身,我也进士出身。他做过翰林学士知制诰,我也做过翰林学士知制诰。他做过杭州刺史,我也做过杭州知州。晚年,他退居洛阳养老,悠游闲适,游遍洛阳的名胜古迹。我也要学啊。”
有一句话说的好:人生最高的完成,其实并不是外在目标的完成,而是自我的完成。白居易在香山寺拜如满禅师为师,潜心参禅,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阐述了他的禅悟:初以为春光已尽,但换个地方,又是别开生面,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困顿,只要能随遇而安,到处都不乏佳境。骆玉明说:禅悟是向内的开悟,但人总要首先向外,然后才能向内,必须从世界中认识事物,认识自我,而不是整天枯坐着“向内”。可以说,正是香山怡然幽雅的水光山色,成就了他的豁然一悟。
木心说: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白居易亦如是。他字乐天,也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他恣意于香山的堂上林下,得体自然,抱朴守拙,尽情游戏于文词翰墨之间。云起云落,月白风清,既浮华又不失素朴,既风雅又不失浪漫,以品味升华生活,饱尝人间至味,践行着一个真正的生活家的追求,使生命得到一种滋养,得到一种美和快乐。
云山苍茫,对于白居易,香山是一个心灵的高地。他去逝后唐宣宗曾写诗悼念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他生前遗嘱葬于香山,后人如他所愿,并将苍松翠柏簇拥下的白冢建为白园,以示纪念。“无穷者日月,长在者山川”,生相偕,死未离,终与自己钟爱的香山融为一体,让诗魂永远的徜徉在香山的翠峰碧水之间……
西安的古寺
一座古城,不可无寺。一座古寺,是一处心灵的净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想要真正的了解古城西安,就先走进它的寺。
1.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曾是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寺庙,气势恢宏,有十余院,屋宇1897间。唐玄奘曾任该寺的首任住持,他设计的大雁塔,建筑风格庄严肃穆,现已成为西安的象征。跨过慈恩寺的山门,进入寺院,僧俗之别在此分界。行走在这座距今已有1350多年历史的大唐皇家道场,仿佛是场时间和空间的穿越,耳边依稀响起玄奘大师轻唸的讲经声,朦胧间褚遂良正以清净绝俗的笔法书写着《雁塔圣教序》,而吴道子则“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地凝神描画着观音像……如今斯人已去,但你仍能在此领略一千多年前的盛唐遗风。登上寺边小山,凭栏远眺,慈恩寺现位处这座现代大都市的核心区,与闹市区毗邻,往日规模宏大的寺院早已荡然无存,现存的仅仅是一个西塔院。在一片现代建筑的掩映下,一墙之隔,躁中取静,俗世与净土,更显寺庙的神秘宁静。让人体味陶靖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中真意”。静,乃大道之门,老子说“归根曰静”。当人们从焦虑奔忙中跨入山门,走入静绝凡尘的境界,时间凝固,心灵從躁动归于平和,断灭烦恼,复归心静之本然状态。虽然,慈恩寺的恢宏气派早已湮没在历史风云中,但这方寸之地仍是人们的心之归所,是这座城市喧嚣之中的一抹清幽。 2.青龙寺。最早知道青龙寺,缘于陈凯歌导演的热播电影《妖猫传》,剧中的角色空海僧人,就曾是该寺的留学僧。青龙寺初建于隋代,极盛于唐代中期,整个寺庙就建在曾经的皇家乐园和游览胜地---乐游原这块风水宝地上,地势高峻,可俯视整个长安城。如果说繁华的古长安是隋唐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那青龙寺就是当时佛学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除了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创立律宗外,许多国外僧人也越洋前来学习佛法。日本的“入唐八大家”有6家就受法于青龙寺,电影中的空海和尚就是其中之一,他专程前来向唐代驻锡该寺的密宗惠果大师求佛法,并得到了惠果大师的倾力相授,回国后创立日本真言宗,青龙寺也成为日本真言宗的祖庭。上世纪80年代,青龙寺在原有遗址上按唐代风格成功复建,惠果、空海纪念馆由中日双方共建,殿体高大,气魄雄伟,是西安第一座唐代风格的复原建筑,寺院内的千余株樱花树也来自日本友人的捐赠。青龙寺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渊远的文化交流和深厚的友谊。一入阳春三月,漫步在这些复原唐代风格的建筑群中,樱花相继盛开,漫似天霞,灿若韶华,与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建筑互相掩映,美轮美奂,让身处其间的人仿佛有重回盛唐的幻感,是为西安一景。青龙寺内,经常可以遇见日本旅行团,这些日本人不远万里,飘洋过海,只为专程前来青龙寺拜谒,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白发苍苍,但均安静肃穆,秩序井然,认真聆听导游用日语介绍空海求法的故事。佛学思想从中国传到东瀛已有悠久历史,并广泛影响了日本的思想文化,铃木大拙在《禅与日本文化》中说:“禅深入到了国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层面”。不论是浸润着“空、清、和、寂”的茶道、花道、剑道文化,还是其提倡的“断舍离”的极简生活,都让日本的国人和生活充满了一种“静气”,这种“静气”不是在远离喧嚣中形成的,而是内心中的一种淡定工夫,直指本心。在当今为嘈杂焦虑所困的我们,是否也该将目光重新投向这个隔海毗邻的岛国,做个现实版的空海,去找回迷失的心性呢?
3.大兴善寺。曾经的隋唐皇家寺院大兴善寺,乃中国佛教唐密祖庭,它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长安志》中记载:“寺殿崇大,为京城之最。”即使是现存的大兴善寺,其建筑仍保持了宏大的规模,钟楼、鼓楼巍然矗立,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碧瓦飞檐,金殿巍峨,气势雄伟,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它清静幽深的环境。步入寺院,乔木修篁,蔚然深秀,翠竹、黄杨、冬青、刺柏等各色植物,栽满院落,随处可见修竹依依,青桐挺立。一株紫藤孤迥独立,据说栽植于明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这个季节最醒目的还要数寺中遍种的柿子树,累累殷红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一片红灿灿的,像一盏盏小灯笼,引来成群的鸟儿争相啄食。法堂位处一四合院,紧邻一片树林,林中建有小亭和塔林,漫步其间,古柏苍天,浓荫森森,遮天蔽日,空亭独立,舍利塔掩映其中,阳光透过树林投射在幽暗的青苔之上,影影绰绰,催人入静。颇似“诗佛”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静谧与幽深。禅的本意有寂静的意思,我想,法堂设在如此安静的环境里,应是为了更好的讲经传法,觉悟众生吧。由于四处遍布佳木异卉,奇香灵草,使得寺院无时不氤氲在清新的幽静之中,这种幽静,深邃安宁,不可名状,令人心动;这种幽静,初得之于自然,后又出自于内心,让人远离尘嚣,脱离虚浮的噪杂。世界像一个热闹的舞台,而一座寺院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它以清静空灵的智慧,呵护维修你的心灵,让你安放身心,求得本应属于你的完美生命。
4.草堂寺。创建于东晋的草堂寺位处终南山北麓,远处的圭峰山脉在灰色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层峦叠嶂,千峰竞秀;近处的草堂寺庙,红墙绿树,环境优美,石雕的四大天王庄严肃穆,但一切显得冷冷清清,空寂无声。寺不在大,有高僧则名。鸠摩罗什就是这样的一位高僧。他年少精进,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晓汉文,被后秦皇帝姚兴迎至逍遥园。他盖草堂率众讲法,翻译佛经,弟子僧众达3000人之多,由此得草堂寺名。鸠摩罗什位列玄奘、不空、真谛等四大译经家之首,是汉传佛教的奠基人。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鸠摩罗什为普度众生,以非凡的毅力弘扬佛法,虽几经战乱,历尽苦难,为后世留下家喻户晓的《心经》、《金刚经》等35部近300卷的佛学经典,成为人们的心之家园。真正的修行,就是如何制约自己的思想、制约自己的心态,做善事、不做恶事,为他人为社会谋福利,不是只在山里打坐,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是最大的修行。其实“度”别人,也是在“度”自己,修行就是修心,苦己利人,鸠摩罗什的舌舍利至今供奉在今武威市鸠摩罗什寺,其见证了大师济世为怀的伟大一生。以崇敬之心拜谒了鸠摩罗什祖师纪念馆、舍利塔、藏经阁,神秘莫测的庙宇、烟雾缭绕的古井、绿叶掩隐的庭院和幽深安静的禅堂,不由得让人对唐太宗在《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诗》“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兰荪尚有馨;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之叹,感同身受。繁华已去,一切显得无声无息。感受时光清浅,人生的河流如此喧嚣,人需要到彼岸,一个理想的地方,一个能安顿生命的场所。没有人不是待渡的归客,谁又不怀念鸠摩罗什大师这样的摆渡人呢?
5.卧龙禅寺。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这座建于汉灵帝时期,距今1800多年的禅寺,是全国重要的禅宗道场,其寺名的由来就充满了禅趣,据说北宋初,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寺院遂被称为卧龙禅寺。踏进寺院,我眼前一亮,一扫这几天因雾霾而起的不良情绪,终于寻到了西安的秋色。禅院内,许多古老的银杏树,在飒飒秋风中,黄叶随风飘零,悠扬而落,如黄蝶飞舞。寺庙的房顶、屋檐、墙头,以及庭院里、台阶上,全都铺满了一层落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一片金黄,铺成一地锦绣,使整座寺院充满宁静诗意、浪漫悠远,让这原本就静谧的千年古刹显得更加安静祥和。行走在这座鼎鼎大名的西北第一禅林里,穿过空寂的禅堂,在慈禧太后亲笔手书的“慈云悲日”牌匾下,在珍贵的佛足迹碑边,在吴道子挥笔描画的观音碑旁,听着阵阵厚重的梆声及偶尔响起的几声清脆云板,使落满黄叶的禅寺显得更加空灵,透出一种淡淡的炎凉和深深的孤寂。一切早已是物是人非,令人顿生岁月易逝、沧桑染尽的悲凉,切身体会苏东坡“佳节若为愁,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扼腕叹息之情,虽曾经繁华,蓦然回首,却又是一场花落。人生就像白驹过隙,时光转瞬即逝,我们都是这世间的匆匆过客,疲敝的争斗,无休止的追逐,其实又有何意?一切外在的追求都是幻象,只有那真实的心灵才是自己,这就是禅意!在人生不停的忙碌中,人最疏忽的其实就是自身,西安的古寺,让你真正回到自己内心,珍惜当下,安时处顺,心中只念那一片落叶,一城秋色……
责任编辑柳江子
作者簡介:黄顺斌,男,1970年出生,福建永安人,曾在《中国财经报》、《福建日报》及《发展研究》、《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