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题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guai1981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在者山川
  ——白居易的香山情愫
  中国的山多因名人、贤士而天下闻名,如敬亭山之于李白、琅琊山之于欧阳修……香山与白居易却是相互成就了对方,香山因遇白居易而名满天下,白居易也于香山蜕变成了真正的白乐天,实现了生命的涅槃和升华。能够相遇、相知、相守,可谓彼此的幸事。
  香山,傍古都洛阳,依伊水之畔,层峦叠嶂,蔚然生秀,雾岚萦绕,幽深静谧。水在山前,寺在山腰,山在景中,一切似在画里。山、水、寺、故事,无一不是动人心魄的景致。白居易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里,他在《修香山寺记》的开篇第一句,就对香山推崇倍至:“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观游之胜,龙门十寺,香山首焉”。
  北宋画家郭熙说“:山水有可行可望,又有可居可游;然而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可居可游,能让你置于其间,化入其中,成为一体,就像疲惫的鸟儿找寻到了栖息的枝头。游走在香山,茂林修竹,山谷凝翠,清泉环绕,白云舒展。山水之间,可深切回味诗人“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的过往,这个静穆的世界,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在白居易眼中,这里就是理想的可居可游之地,此间山水绝非俗世山水,而是仙人之居所,是一个可以托付灵魂的地方。
  于是,公元八世纪的香山,多了一位住山的老人,他自号香山居士,在这里过起了素衣鸠杖,论诗听琴,煮茶对弈的神仙般无忧无虑的日子,正如他自己所书:“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在香山的清风竹林间,时间、空间都是完全属于他的。自从来了白居易,香山,成了一处文人雅士闲聚之地,一时之间大腕云集,群贤毕至,除了与他并称“元白体”的元稹、“诗友”刘禹锡常来游览外,还有“空门友”如满禅师,“山水之友”韦楚,“酒友”皇甫朗,他们“每一相见,欣然忘归”(《醉吟先生传》)。此外,白居易还和其他八位老人组成“香山九老”,终日吟咏、抚琴、赏花、对弈、饮酒、观瀑……或驻足于溪池、泉边,或流连在松间、竹下,活出了“桃花流水黯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超然自得。他是有情趣的生活家,自酿美酒,酒质醇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会家酿新熟,雨中独饮,往往酣醉”;他也是纯粹的朋友,常与一干挚友,或聚于听伊亭,或围坐在乐天堂,雪后烹茶,谈诗论禅,茗香袅袅,言笑晏晏,“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香山的溪谷、小坪,被打造成为那个时代风雅的艺术空间载体,他也把自己的晚年生活过成了一首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白居易,一个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被当朝名士顾况盛赞“道得个语,居即易”的天才诗人;一个敢于挺身而出、不畏权贵,三次上书替受辱的元稹打抱不平的义气书生;一个曾怀抱修身治国兼济天下理想的士卿鸿儒,却时逢中晚唐乱世,历经宦海沉浮,看尽帝王奢华,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他以温情的目光注视民间,感同身受底层百姓的凄凉、无奈、悲惨与挣扎,挥笔写就《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把文人的襟怀、士人的担当,转换为煦暖悲悯的人间情怀。他更是一位具有深厚洞察力的智者,虽心怀激愤,却并没有因此而愤世嫉俗,心生怨怼,成为一个哀怨之人。而是明智的选择“独善其身”,为全身远祸,客居香山这一幽静的世界里,恬然自处,希望以环境的安静,恢复内心的平静,以达精神的寂静。他专心编辑《白氏洛中集》,使大量诗文名篇得以流传千古;他自创诸多逍遥的名号,“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成为后世文人取名号的首选,争相效仿的偶像。苏轼曾自比白居易说:“我这一生命运,颇像白居易。他进士出身,我也进士出身。他做过翰林学士知制诰,我也做过翰林学士知制诰。他做过杭州刺史,我也做过杭州知州。晚年,他退居洛阳养老,悠游闲适,游遍洛阳的名胜古迹。我也要学啊。”
  有一句话说的好:人生最高的完成,其实并不是外在目标的完成,而是自我的完成。白居易在香山寺拜如满禅师为师,潜心参禅,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阐述了他的禅悟:初以为春光已尽,但换个地方,又是别开生面,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困顿,只要能随遇而安,到处都不乏佳境。骆玉明说:禅悟是向内的开悟,但人总要首先向外,然后才能向内,必须从世界中认识事物,认识自我,而不是整天枯坐着“向内”。可以说,正是香山怡然幽雅的水光山色,成就了他的豁然一悟。
  木心说: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白居易亦如是。他字乐天,也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他恣意于香山的堂上林下,得体自然,抱朴守拙,尽情游戏于文词翰墨之间。云起云落,月白风清,既浮华又不失素朴,既风雅又不失浪漫,以品味升华生活,饱尝人间至味,践行着一个真正的生活家的追求,使生命得到一种滋养,得到一种美和快乐。
  云山苍茫,对于白居易,香山是一个心灵的高地。他去逝后唐宣宗曾写诗悼念他:“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他生前遗嘱葬于香山,后人如他所愿,并将苍松翠柏簇拥下的白冢建为白园,以示纪念。“无穷者日月,长在者山川”,生相偕,死未离,终与自己钟爱的香山融为一体,让诗魂永远的徜徉在香山的翠峰碧水之间……
  西安的古寺
  一座古城,不可无寺。一座古寺,是一处心灵的净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想要真正的了解古城西安,就先走进它的寺。
  1.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曾是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寺庙,气势恢宏,有十余院,屋宇1897间。唐玄奘曾任该寺的首任住持,他设计的大雁塔,建筑风格庄严肃穆,现已成为西安的象征。跨过慈恩寺的山门,进入寺院,僧俗之别在此分界。行走在这座距今已有1350多年历史的大唐皇家道场,仿佛是场时间和空间的穿越,耳边依稀响起玄奘大师轻唸的讲经声,朦胧间褚遂良正以清净绝俗的笔法书写着《雁塔圣教序》,而吴道子则“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地凝神描画着观音像……如今斯人已去,但你仍能在此领略一千多年前的盛唐遗风。登上寺边小山,凭栏远眺,慈恩寺现位处这座现代大都市的核心区,与闹市区毗邻,往日规模宏大的寺院早已荡然无存,现存的仅仅是一个西塔院。在一片现代建筑的掩映下,一墙之隔,躁中取静,俗世与净土,更显寺庙的神秘宁静。让人体味陶靖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中真意”。静,乃大道之门,老子说“归根曰静”。当人们从焦虑奔忙中跨入山门,走入静绝凡尘的境界,时间凝固,心灵從躁动归于平和,断灭烦恼,复归心静之本然状态。虽然,慈恩寺的恢宏气派早已湮没在历史风云中,但这方寸之地仍是人们的心之归所,是这座城市喧嚣之中的一抹清幽。   2.青龙寺。最早知道青龙寺,缘于陈凯歌导演的热播电影《妖猫传》,剧中的角色空海僧人,就曾是该寺的留学僧。青龙寺初建于隋代,极盛于唐代中期,整个寺庙就建在曾经的皇家乐园和游览胜地---乐游原这块风水宝地上,地势高峻,可俯视整个长安城。如果说繁华的古长安是隋唐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那青龙寺就是当时佛学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除了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创立律宗外,许多国外僧人也越洋前来学习佛法。日本的“入唐八大家”有6家就受法于青龙寺,电影中的空海和尚就是其中之一,他专程前来向唐代驻锡该寺的密宗惠果大师求佛法,并得到了惠果大师的倾力相授,回国后创立日本真言宗,青龙寺也成为日本真言宗的祖庭。上世纪80年代,青龙寺在原有遗址上按唐代风格成功复建,惠果、空海纪念馆由中日双方共建,殿体高大,气魄雄伟,是西安第一座唐代风格的复原建筑,寺院内的千余株樱花树也来自日本友人的捐赠。青龙寺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渊远的文化交流和深厚的友谊。一入阳春三月,漫步在这些复原唐代风格的建筑群中,樱花相继盛开,漫似天霞,灿若韶华,与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建筑互相掩映,美轮美奂,让身处其间的人仿佛有重回盛唐的幻感,是为西安一景。青龙寺内,经常可以遇见日本旅行团,这些日本人不远万里,飘洋过海,只为专程前来青龙寺拜谒,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白发苍苍,但均安静肃穆,秩序井然,认真聆听导游用日语介绍空海求法的故事。佛学思想从中国传到东瀛已有悠久历史,并广泛影响了日本的思想文化,铃木大拙在《禅与日本文化》中说:“禅深入到了国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层面”。不论是浸润着“空、清、和、寂”的茶道、花道、剑道文化,还是其提倡的“断舍离”的极简生活,都让日本的国人和生活充满了一种“静气”,这种“静气”不是在远离喧嚣中形成的,而是内心中的一种淡定工夫,直指本心。在当今为嘈杂焦虑所困的我们,是否也该将目光重新投向这个隔海毗邻的岛国,做个现实版的空海,去找回迷失的心性呢?
  3.大兴善寺。曾经的隋唐皇家寺院大兴善寺,乃中国佛教唐密祖庭,它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长安志》中记载:“寺殿崇大,为京城之最。”即使是现存的大兴善寺,其建筑仍保持了宏大的规模,钟楼、鼓楼巍然矗立,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碧瓦飞檐,金殿巍峨,气势雄伟,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它清静幽深的环境。步入寺院,乔木修篁,蔚然深秀,翠竹、黄杨、冬青、刺柏等各色植物,栽满院落,随处可见修竹依依,青桐挺立。一株紫藤孤迥独立,据说栽植于明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这个季节最醒目的还要数寺中遍种的柿子树,累累殷红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一片红灿灿的,像一盏盏小灯笼,引来成群的鸟儿争相啄食。法堂位处一四合院,紧邻一片树林,林中建有小亭和塔林,漫步其间,古柏苍天,浓荫森森,遮天蔽日,空亭独立,舍利塔掩映其中,阳光透过树林投射在幽暗的青苔之上,影影绰绰,催人入静。颇似“诗佛”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静谧与幽深。禅的本意有寂静的意思,我想,法堂设在如此安静的环境里,应是为了更好的讲经传法,觉悟众生吧。由于四处遍布佳木异卉,奇香灵草,使得寺院无时不氤氲在清新的幽静之中,这种幽静,深邃安宁,不可名状,令人心动;这种幽静,初得之于自然,后又出自于内心,让人远离尘嚣,脱离虚浮的噪杂。世界像一个热闹的舞台,而一座寺院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它以清静空灵的智慧,呵护维修你的心灵,让你安放身心,求得本应属于你的完美生命。
  4.草堂寺。创建于东晋的草堂寺位处终南山北麓,远处的圭峰山脉在灰色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层峦叠嶂,千峰竞秀;近处的草堂寺庙,红墙绿树,环境优美,石雕的四大天王庄严肃穆,但一切显得冷冷清清,空寂无声。寺不在大,有高僧则名。鸠摩罗什就是这样的一位高僧。他年少精进,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晓汉文,被后秦皇帝姚兴迎至逍遥园。他盖草堂率众讲法,翻译佛经,弟子僧众达3000人之多,由此得草堂寺名。鸠摩罗什位列玄奘、不空、真谛等四大译经家之首,是汉传佛教的奠基人。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鸠摩罗什为普度众生,以非凡的毅力弘扬佛法,虽几经战乱,历尽苦难,为后世留下家喻户晓的《心经》、《金刚经》等35部近300卷的佛学经典,成为人们的心之家园。真正的修行,就是如何制约自己的思想、制约自己的心态,做善事、不做恶事,为他人为社会谋福利,不是只在山里打坐,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是最大的修行。其实“度”别人,也是在“度”自己,修行就是修心,苦己利人,鸠摩罗什的舌舍利至今供奉在今武威市鸠摩罗什寺,其见证了大师济世为怀的伟大一生。以崇敬之心拜谒了鸠摩罗什祖师纪念馆、舍利塔、藏经阁,神秘莫测的庙宇、烟雾缭绕的古井、绿叶掩隐的庭院和幽深安静的禅堂,不由得让人对唐太宗在《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诗》“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兰荪尚有馨;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之叹,感同身受。繁华已去,一切显得无声无息。感受时光清浅,人生的河流如此喧嚣,人需要到彼岸,一个理想的地方,一个能安顿生命的场所。没有人不是待渡的归客,谁又不怀念鸠摩罗什大师这样的摆渡人呢?
  5.卧龙禅寺。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这座建于汉灵帝时期,距今1800多年的禅寺,是全国重要的禅宗道场,其寺名的由来就充满了禅趣,据说北宋初,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寺院遂被称为卧龙禅寺。踏进寺院,我眼前一亮,一扫这几天因雾霾而起的不良情绪,终于寻到了西安的秋色。禅院内,许多古老的银杏树,在飒飒秋风中,黄叶随风飘零,悠扬而落,如黄蝶飞舞。寺庙的房顶、屋檐、墙头,以及庭院里、台阶上,全都铺满了一层落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一片金黄,铺成一地锦绣,使整座寺院充满宁静诗意、浪漫悠远,让这原本就静谧的千年古刹显得更加安静祥和。行走在这座鼎鼎大名的西北第一禅林里,穿过空寂的禅堂,在慈禧太后亲笔手书的“慈云悲日”牌匾下,在珍贵的佛足迹碑边,在吴道子挥笔描画的观音碑旁,听着阵阵厚重的梆声及偶尔响起的几声清脆云板,使落满黄叶的禅寺显得更加空灵,透出一种淡淡的炎凉和深深的孤寂。一切早已是物是人非,令人顿生岁月易逝、沧桑染尽的悲凉,切身体会苏东坡“佳节若为愁,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扼腕叹息之情,虽曾经繁华,蓦然回首,却又是一场花落。人生就像白驹过隙,时光转瞬即逝,我们都是这世间的匆匆过客,疲敝的争斗,无休止的追逐,其实又有何意?一切外在的追求都是幻象,只有那真实的心灵才是自己,这就是禅意!在人生不停的忙碌中,人最疏忽的其实就是自身,西安的古寺,让你真正回到自己内心,珍惜当下,安时处顺,心中只念那一片落叶,一城秋色……
  责任编辑柳江子
  作者簡介:黄顺斌,男,1970年出生,福建永安人,曾在《中国财经报》、《福建日报》及《发展研究》、《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及论文。
其他文献
五月  一扇门关住了光亮的日子  五月晃动着寂静的乡愁  有水滴答滴答敲打着窗外的雨棚  像一个人远去的脚步  风穿过房子的缝隙挤进来  在骨髓里使劲地打磨  五月有五月的牛脾气  想风就风,想雨就雨  五月我没有写诗  日子过得锈迹斑斑  五月的夜晚没有月亮  父亲,去了天堂  洪啊  就这么踏陷下去  在涌动的液体里,命运  翻滚,沉浮,飘来飘去  柔软是最凶残的野兽  在一切沉睡和喧嚣的坚硬
期刊
章家堡人几乎全姓章,近三百口人。我们这一支辈份最低,进了东巷南巷和后巷,左转右看全是爷。胡子爷不少,没胡子的爷更多,幺爷便是一个。  幺爷大名章兴国。大名只出现在工分本或者分配表上,堡子人都叫他幺、幺叔或幺爷。  幺爷上无兄姊,下无弟妹。他妈殇过多少孩子,一直是堡子女人们争论的话题,有说十二个,有说十三个。生下幺爷,父母已无兴趣取个像样的名字,随便叫了个“幺”,他偏偏活下来了,还活了个有滋有味,轰
期刊
写作的冲动不期而至。  我关注这片区域农人的生活始于两年前的扶贫工作,一种朦胧的意识是想对这一段生活留下些许文字。我知道作为小说这一体裁并非是要过分据实的描摹它的点点滴滴,而是要将他们作为一个对象承载我当下的一些想法和思绪。如果短篇小说自有它的规律和逻辑的话,注定对它的表述需要内敛和含蓄。但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犹犹豫豫中迟迟不敢动笔。  我曾在一年的一个春日里拜访居住在山顶上的一户
期刊
S形模具  1  天气稍微好些,我就在车子铺门口干活。门外搭着凉棚,苫在顶上的芦苇被雨腐蚀了一部分,又被风吹去了一部分,比去年稀疏多了,透过来斑斑驳驳的太阳光,像洗褪色的老棉衣透着亲切的陈旧感,我就喜欢在这种环境下干活。新住在隔壁的残腿男人,比我大不了几岁,至多三十出头,他总是默默蹲在凉棚一角,不言不语一动不动地看我修自行车。他带来的那个外形酷似他的残疾孩子,傻愣愣地蹲在他们家门口瞅着公路上的车辆
期刊
阎连科认为,作家有多大的想象力,都无法超越现实本身的疯狂、炸裂和传奇。罗尔豪对此深表认同,在创作谈中,他向现实致以同样的敬意,他从最熟悉的地方、最熟悉的生活入手,以别致的眼光来发现令人惊艳的现实。《树上的阿婆》和《你的黑夜其实是我的白天》这两则短篇小说有一共性,即叙述有特色。《树上的阿婆》妙在叙述内容,《你的黑夜其实是我的白天》妙在叙述手法。前者通过阿婆的个人命运隐喻传统文化(龙舟大赛前的祭祀仪式
期刊
2018年10月9日上午,陜西省社科院、陕西省作家协会和渭南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新时代新创作新发展———文学陕军再进军与基层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在富平与阎良接壤的天成园举行。富平籍女作家李红的三卷本长篇小说《潮起潮落》的上、中部(下部也已脱稿)有幸被指定为专家学者研讨的作品之一,李红本人也被邀参加研讨会。  《潮起潮落》是李红精心打造的一部探索人性、人格问题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土地改革、文化革命、
期刊
罗尔豪的小说功力深厚,极具表现力的文字传达出震撼人心的威力。他的小说《树上的阿婆》和《你的黑夜其实是我的白天》都是和女性息息相关的小说,前者的主人公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阿婆,后者的主人公从头至尾都没有正面出场,文章从民工、警察、男友、站街女郎的视角对这个神秘女性的故事进行拼贴和还原。小说中的两位女性形象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亮点。  阿婆拥有一个美丽而诗意的名字,叫映雪;而第二个故事中从楼而坠的裸女的一
期刊
构思《心愿》的时候,正值新冠状病毒肆虐横行。那些天,守着没几步便可踱完的家,我与常虹一样,心里思忖着痛苦的过往、感叹着时下的身不由己。  常虹是一个人的名字,是现实中二十年前那個已经不记得长得什么样子的中学同学的名字。学生时代的那些朋友,大多已记得不太清楚,每每与身边的朋友聊起往事,梗概的事件或可有些印象,可要说到姓甚名谁,除了几个一直交往的朋友外,鲜有能记得真切的,指着那些留念的相册,要么张冠李
期刊
我们这座城市里有许多人喜欢养鸽。鸽群在城市上空盘旋飞翔,蓝天,白云,鸽群,一幅和谐安祥而生动的画。蓝天白云是静的背景,鸽群是动的画笔。你在楼房的阳台上仰望天空,看鸽群从空中飘然而过,你的心境也如洁净的晴空一片蔚蓝。  我们文联所在的地方,是一座幽深古老的大院,飞檐凌空的高大门楼内,前有牌坊,后有大殿,牌坊两边有阁楼,全是清代传留下来的古建筑。我的写作室就在那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阁楼上,小楼四壁全是配有
期刊
小秀正在往鸡圈里喂鸡食,青年书记小陈慌慌张张的跑过来,上气不接下气的告诉她,不得了,李二爷昨晚送医院了,医生说不行了,让你赶快去看看。  小秀手里抓着一把玉米粒,还没送到几只老母鸡的嘴里,看到小陈像失火一样的跑来,语无伦次的说着话,突然像断了根的树,往后一仰,栽倒在地上。  李二爷是小秀的丈夫,在村里当书记,因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李二爷,没几人叫李书记。李二爷年轻力壮,心直口快,性情豪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