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河南新生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ua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启动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突破性成绩。“十四五”期间,河南应从加强乡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乡村文化活动、改进乡村治理方式、完善乡村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提高新生代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推进河南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生代农民;对策研究
  河南省既是一个农业大省,又是一个人口大省。做好“三农”工作,对河南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河南新生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做好河南“三农”工作,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是推进河南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实现河南乡村振兴战略的治本工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一、新生代农民
  新生代农民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新一代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是乡村建设管理和新型农业经营的主体,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初中、高中教育,在文化知识水平上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态农业的发展给传统农业和乡村带来的新变化。
  河南省既是一个农业大省,又是一个人口大省,其中农村人口占绝大部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我省人口为940万余人,农业人口为71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9个百分点。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河南省993万余人,占全国人口的7.0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428万余人,占河南省人口的44.57%。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河南乡村人口虽然减少1352万余人,但占比仍然很高,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因此,加强对河南新生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推进河南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的思想政治工程。
  二、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1982年至1986年,党中央连续5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至2021年,党中央又连续18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这说明“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处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依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個五年规划,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正式开始实施。2018年12月,《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正式发布,并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这是河南首个推进乡村振兴的五年规划,分别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明确了具体目标,确保河南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总体部署。2021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部署“三农”工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首次提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4月,河南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发布,针对乡村振兴,河南出台具体“三十条”措施,深入推进河南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新生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加强乡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动力
  一是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项标准之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应以推动移风易俗为工作重点,遏制乡村丧事喜事大操大办、高价彩礼、老无所养、封建迷信、厚葬薄养等社会陋习,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以培育良好家风和开展“家风润万家”活动为契机,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形成良好家风促民风、良好民风带乡风的家庭新风尚。二是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这就需要乡村结合实际,营造德孝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和乡村文明程度。比如,南阳市方城县打造德孝示范村22个,让村容村貌、户容户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实现乡村振兴凝聚向善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三是扩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自《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河南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以县、乡(镇)、村三级为单元,共有20个县(市、区)为全国试点,30个县(市、区)为省级试点,20个县(市、区)为市级试点。同时,倡导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人们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
  (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一是保护传统文化。比如,信阳市专门制定《信阳市古村落保护条例》,对村中老房、老墙、老井、老树、老作坊“五老”进行保护性开发和改造,129个古村落再度焕发青春。二是传承红色文化。挖掘红色资源,筑牢乡村红色基因。如信阳市罗山县把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村建成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信阳市新县把“28年红旗不倒”代表性人物刘名榜家乡——郭家河乡建成以“红色文化园”为主题的美丽乡村。三是建设村史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县城框架的不断扩大,乡村可以结合地方实际建设村史馆,保留、保存生产生活中的一些老物件,传承好文化遗存。比如,郑州市高新区石佛村、郑州市巩义市竹林镇、安阳市内黄县城关镇高阳社区等地建设了村史馆,这些有益探索可以进行推广。   (三)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方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统工程中的基础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河南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这就需要河南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制度,探索一套适合河南农村治理的经验。比如,洛阳市栾川县构建的“三治并进”的乡村治理栾川路径:一是农村自治。推行一项工作法,完善村民自我议事;制定一个村规民约,完善村民自我管理;实行一次公开,完善村民自我监督,推动村级事务自主协商、村民行为自我管理的工作方式得到进一步落实。二是农村法治。组建“四员一警”,筑牢平安防控体系;成立“矛调专家组”,促进矛盾纠纷化解;聘请法律专业专家担任法律顾问,开展法律基本知识宣传教育,把普法教育融入化解邻里矛盾过程当中,培养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良好习惯,让农村法治严起来。三是农村德治。积极选树一批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传承好家风家训家规等先进典型个人,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人影响身边的人,倡树向上向善、崇德明理、诚信友爱的社会道德风尚。
  (四)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领导能力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寓管理于服务中,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担负乡村振兴时代重任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目标;要落实中央和省委政策,把中央和省委关于乡村振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宣传到每个村民,让他们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的利好政策。二是继续推行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借鉴河南省在脱贫攻坚期间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经验,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近年,河南省累计选派驻村工作队3.07万个、驻村干部11.66万人(包括第一书记3.44万人),河南数十万扶贫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同贫困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拼在一起,接通了党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三是激励关怀乡村基层干部。要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锻炼培养干部,表彰提拔重用长期为乡村振兴工作、工作突出的干部;改善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工资补助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自身家庭生活困难,解除乡村干部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
  [2]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0.
  [3]周立,李同新,陈明星.河南农业农村发展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4]银新玉.河南省“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环境整治脱贫专场[EB/OL].(2020-10-20).https://www.henan.gov.cn/2020/10-20/1829989.html.
  [5]刘一宁.河南方城:以德孝文化提升公民道德建设[EB/OL].(2020-10-29).http://www.wenming.cn/
  dfcz/hn/202010/t20201029_5831573.shtml.
  [6]张华伟.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之“魂”[N].学习时报,2018-09-14.
  [7]梓君,陈逸峰.党建引领夯基础 乡村治理显成效[N].洛阳日报,2019-09-04.
  责 编:初 心
其他文献
摘 要:党史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呼唤党史文化。本研究从扩展和深化党史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角度,探讨党史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借鉴,可以为弘扬党史文化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党史文化;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密切的联系,其中语文朗读教学更能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和生活美。小学语文教材汇集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朗读美文中获取美感,陶冶情操。  一、强指导,练基功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教学的实践性,实训中心的建设是实践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因此,建设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资源共享、示范引领的实
摘 要:近年,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一直在改革,公费师范生也将迎来“免试认定”。由培养高校负责公费师范生从教资格的考核认定具有一定的质量风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改革风险。教育部可以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方面做好公费师范生办学质量监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努力整合区域公费师范生培养的教师教育院校力量应对挑战,定向就业设岗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职责。  关键词:公费
摘 要: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也是高质量发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保证,用好自身优势和创新实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民办高校;发展路径  “公益性办学”“分类管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民办高校的鲜明特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期盼是学校办学治校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
《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强调,要努力构建现代化实验教学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项目式学习,可以更好地将地理实验融入课堂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
期刊
摘 要: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在整个教育机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将其输向社会的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下,地方高校应加强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和革新,加大教育制度改革力度,使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相衔接,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相适应,最终实现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同育人。本研究针对地方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现状与问题,从政府、企
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学生评教模式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水平.我国高校现行的学生评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难以真实反映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等问
摘 要:本研究旨在分析数据结构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可行性,介绍在数据结构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提出以数据结构基础知识点为思政教育的内容切入点,把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探讨数据结构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引发学生高阶思维,增强学生专业认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关键词:数据结构;课程思政;
摘 要:产业链、技术链与专业链具有内在一致性,实现三链对接与融合的关键在于厘清产业链、技术链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技术要求和岗位要求。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可通过制作高铁职业图谱,系统呈现产业链、技术链的结构组成、企业关系、人才资源结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结构等数据信息,为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以及课程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参考,从而促进产业链、技术链与专业链的对接与融合。  关键词: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