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都淖的那个冬天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浪潮席卷了中国大地,在理想主义加青春浪漫的驱动下,我从美丽的金陵古城落户到内蒙古的毛乌素沙漠中。第二年的冬天,不满18岁的我,来到了苏米图的乌都淖,参加了一场特殊的战斗——打碱。
  “乌都”在蒙语中是星星之意。这星湖的冬景真是美丽绝尘。碧蓝澄彻的湖面上漂浮着雪白的碱块,湖边丛生的蒿草上栖息着长腿的水鸟,偶受惊吓,它们便“扑楞楞”飞起。我们一行人一到,这寂寥宁静的地方便顿时热闹起来。
  打碱只能在夜间进行。因为夜间气温低,这时挖出的碱块才会又厚又大。我们将人马分成三队:一队在碱湖上挖;一队运输;一队在岸上接应,码放碱块。我在运输队。我先把麻袋片披在背上,再把200斤左右的碱块放在上面,然后用绳子十字交叉过来。一手拽住一头勒住碱块往岸上运。
  滴水成冰的天气,手会和绳子冰粘上,一撕一层皮。尽管人人都穿着老羊皮袄,上下牙仍不住地打架。近200斤重的碱块平放在背上,需佝偻着身子,艰难地踩着凹凸不平又冻成了刀棱的小路走上公路,再卸到马车上码好,运往外地。虽老乡照顾知青,放到我背上的碱块分量较轻,我还是觉得喘不过气来,腿直打抖。几天后,脚冻起了水泡,后脚跟裂开了“小孩嘴”,走起路来钻心地疼。天气越来越冷,路途越来越远,挖过碱的地方变成了一片泥浆地,我咬着牙,背着沉重的碱块,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跋涉着。
  “三九”的第3天,天气冷得“邪乎”,朔风抽打着面颊,像钢鞭。脸上的五官先是剧疼,然后就没知觉了。渐渐的我一身大汗,再灌进冷风,又打起了寒战。我咬紧牙,挪着两条已不像是自己的腿,机械地只管走呀,走呀,那当儿的大脑里一片空白,惟一的意识就是“坚持,9,J倒下”。倒下是不堪设想的,那么沉的碱块砸下来,恐怕也就“革命到底”了。
  突然,一道刺目的白光射了过来,是大队长和书记站在岸上用手电筒挨个儿照。借着这光,我想卸下碱块。糟了,绳子不像每次那样随着手劲松弛下落,而是牢牢地粘在了薄薄的棉手套上。“怎么了?”书记忙问。我张了张嘴,想回答,可舌头发硬,出不来声。几个同伴推车上岸了,书记指着我急火火吩咐他们:“快把她的手套和绳子化开,再把手套和手化开,记住千万不要硬往下拽手套!”说完将他的皮手套挂在我脖子上,又拿手电筒照别人去了。
  老孙等几个同伴有的用嘴哈气,有的用手抠绳子,不一会儿我的手套和绳子就分开了。美子把我戴着冰碴儿手套的双手揣到她怀里焐着。焐一会儿,又用口中那可怜巴巴的热气哈一会儿。折腾了好一阵子,我的手和手套才慢慢分开。在马灯下,我看见手背上起了好多冻水泡,有的已经破了。老孙赶紧给我戴上皮手套,我二话没说,跟着他们又钻进碱湖。
  这天夜里,打碱队三分之一的人都轻重不同地冻伤了。书记他们用手电照来照去的,是在观察“冻情”呢!
  恶劣的气候,繁重的劳动,每天要趄趔着在乌都淖畔来回走上几十趟,居然没压趴下,现在想想简直是奇迹了。况且吃得也很糟,每人基本的装备差不多;黑油油的羊皮口袋里装着炒熟的玉米碴子,几块羊油,几把酸奶渣,豪华些的还有瓶装的酥油(多半是自家有羊群的牧民才能吃上),我带了点红糖,吃早饭时小心翼翼挖上一勺,已是上等的享受了。这顿饭要顶到中午,中、晚饭也多半是粗粮,菜是见不到个油星儿的土豆熬酸菜,几大碗下肚,没干多久活就觉得胃又空了。
  中间也打过一回牙祭、满满一锅手把肉,顷刻便被众人风卷残云般消灭,连汤也没剩一滴。
  终于捱过了一个多月,盼到了回程的那天。我们全体上了马车,走到半道时却发现老孙不见了,老孙也是南京知青,还是深度近视,这些天他比别人更艰难。我们急坏了,几个人沿着来路找回去好几里,才发现他正在地上爬,嘴里还默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呢!原来他的胃口大,带的干粮根本不够,他又不肯分别人的吃,硬是忍饥挨饿顶到最后,到底身子虚,坐在马车后面竟晕倒栽了下去。马车上的人偏又一个个都身心俱乏磕睡冲冲的,竟无人知觉。他跌得满脸是血,大伙儿看了都很内疚,幸亏发现得早,不然他冻也该冻坏了!
  后来一算,这一个多月里我挣的工分竟有平时的两倍多!我立马忘了自己遭的那些罪,心头狂喜不已:等分了红,我可以用自己挣的钱买票回家了,我就要见到爸爸妈妈了! 对了,我是在乌都淖畔的打碱工地上,度过了18岁生日。乌都淖给了我严酷约教训,也使我从此告别了罗曼蒂克的青春梦想,一步步走向沉重多舛的人生。
  [编辑·丁 妮]
其他文献
眼下在日本,一种适过上网电脑和移动电话能够将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联系起来的“交友网站”正在蔓延。怀着各种心思的人相会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诉说着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向人直言的苦恼和“生活压力”,寻求心灵的慰籍和暂时的解脱。这些主要以青少年为主的“网民”为何要在这样一个看起来有些奇怪,有时甚至还伴随着危险的虚拟世界里徜徉,他们最终能获得什么呢?    “我渴望被援助交际的对方拥抱,渴望抚爱,而交友网站则可以满
期刊
[策划人语]  旧的一年就要过去,崭新的2004年就要到来,站在2003和2004的新旧夹缝里,我们无论是作出告别的姿态,还是向未来招摇,都逃不开喜新恋旧的情结。  2003年我们历经了什么样的时代,我们成为过什么样的人,我们说过些什么样的话,作为年终和盘点和回顾,我们把记忆里的生活再度重提,是因为留恋,还是为了告别,或许都有一些。  2004年还在时间的刻度上没有到来,但在想象的空间里早已存在,
期刊
我是不大会看画的,一些世界名画诸如《蒙娜丽莎》之类,所谓“永恒的微笑”,在我眼里其实跟别的微笑没什么特别的两样;女人也不好看,看不出什么好处。  我只感到,水彩画的景色与色彩可以带来好感。毛树卫对我说:“水彩画有轻快、飘逸、水色淋漓的特点,但同时有小品雅画之陈念,所以作品的深刻性厚重感、张力等有其局限性。我在探索水彩画的创作中,打破水彩画技法的程式,在保持水彩画的本体语言外,融进油画的浑厚、边线的
期刊
太阳照在松花江上,有些晃眼;江的另一边是一条大马路,行人非常少,有几个扫马路的工人在艰难地清扫着马路上的积雪。公交车和出租车缓慢地行驶在积雪的大街上,就像即将临产的孕妇……  1999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和2000年的第一天清晨,那是一个千年之交的时刻,所以哈尔滨这座北国城市有理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几天前我的一个男同事从哈尔滨回来,我有点得意地对他说,哈尔滨还是冬天去好。因为哈尔滨所有的艳丽都在冬天
期刊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张爱玲题作《爱》的小品。此文发表于1944年4月,也就是说,它写在她与胡兰成刚开始恋爱的那段时间里。胡兰成是上海沦陷时期汪伪政府宣传部分管政务的副部长,《中华日报》总主笔。  “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
期刊
这一个多月,静静地熬着漫长的酷暑,默默地与胃部时有的灼热感作耐心的抗争。有几日,气温不依不饶地往上攀升,38度、39度,气象台就差没报出40了。持续不减的高温,使身体隐隐地不适而难耐,我有些恐惧、有些烦燥了。惟一庆幸的是:我的长篇小说《痛》幸好已在去年养病期间改定,今年初夏,由《收获》发表,而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也终于来电话告知,为赶8月IO日开幕的书市,我的这部长篇,无沦如何会在上旬印出样书;并及
期刊
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对我说她很害怕街头的巨幅广告牌,尤其那种有着比真人还大的女人头像的广告牌。在晚上,她根本不敢在这样的巨幅广告牌下行走。  年轻女孩不知道,这种对巨幅广告的恐惧感许多人都有,只是他们不说出来罢了。  我们的城市正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淹没着,吞噬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广告成了城市的主人。它们在引领你消费,指导你如何成为上流社会中人的同时,也一步步让你变傻,你的审美观、价值观、洞察力在无
期刊
依稀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在孩提时代,如果你投有拥有一件你心仪已久的玩具,你会为此耿耿于怀,甚至遗憾终身。爱情也一样。”当这些你都曾拥有,然后又失去,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里,你储藏了一个世纪的记忆说不定就会被一个布娃娃、一个名字统统唤起,然后,你觉得:“那种感觉真美!”  同样,一个名字从我的脑海里流星样地划过——它是在18岁那个草长莺飞的时节出现在我的日记里的。在时过境迁的今天,当我从18岁的那片海
期刊
扎钞机不是我们使用的家伙。这个句子使我想起一句熟悉的台词,那是在少年时代看的一部朝鲜影片,片名叫做《看不见的战线》。主角是安全部的一个军官,名字听上去像“卖国贼”的马国哲少校,他在机场截住了妄想逃跑的韩国间谍“老狐狸”。那“老狐狸”一阵咳嗽,然后把手伸进西装的内袋,但手立刻就被按住。只见“老狐狸”掏出块手帕说:“枪是你们使的家伙。”掏过了手帕的“老狐狸”还是想掏枪,当然还是被神勇的安全部人员识破,
期刊
中国最早的系列(书),法贴,被誉为“丛刊刊始祖”。一千多年前,它辗转流离,上世纪80年代散去失海外。今天,这件让世人垂涎的国宝终于叶落归根——    2003年4月14日晚,一列神秘的车队在夜色遮掩下,一路疾驰,进入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一侧的上海博物馆。这列神秘的车队护送到上海博物馆的是一件国家珍宝、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过重要记载的法帖珍品——《淳化阁帖》。夜幕下的上海记下了这难忘的一刻。  国宝《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