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困境及优化策略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im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返乡就业对于中缅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生源地是中缅边境地区的云南在昆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进行返乡就业意愿调查。结果表明,以大学生为代表的乡村精英流失严重,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较低及其返乡面临着包括边境特殊环境、家乡文化认同、传统家庭观念、政策宣传、就业机会等诸多困境。因此,政府、学校、家庭应协同联动,为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结构化保障,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服务于边境地区的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返乡就业;大学生;中缅边境;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7-0111-03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术界迅速掀起研究的热潮,大量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着力于对乡村振興的科学内涵和政策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有学者提出,在乡村振兴的重点对象上,要特别重视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的乡村[1],可谓一语中的。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劳动力是重要资源与基本保障,人才是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根本点。中缅边境地区村寨地理条件独特,社会发育程度滞后,贫困问题突出,是这一区域乡村振兴的关键点也是难点。大学生返乡就业不仅与守土固边、兴边富民关系重大,而且能有效缓解当前乡村振兴人才匮乏的局面。本文聚焦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问题,选取生源地是中缅边境地区的云南在昆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开展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旨在揭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回边境地区家乡就业的意愿低与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而思考建立一套符合实际且具有操作性的对策。本文定量数据来自272名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此外,笔者于2019年6—12月选取部分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并于2019年8月实地走访了中缅边境临沧、怒江、德宏、西双版纳地区,获取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一、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云南省在昆本科院校且生源地为中缅边境地区的大学生(文中简称“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中缅边境地区是指中国境内毗邻缅甸边界线的县级行政区,包括西藏察隅、云南怒江地区、保山地区、德宏地区等18个边境县。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主要指该地区大学生返回到生源地就业。“返乡”之“乡”,主要是指中缅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县(市)、乡镇及村寨。
  此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2份,回收率为90%以上。被调查的对象中,男女分别占比为14.47%、85.53%,独生子女占比20.39%,城镇户口占19.74%、农村户口占80.26%,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比例约为4∶1。汉族占比67.11%,少数民族占比为32.89%,家庭经济情况中,非常富裕为0,比较富裕占0.66%,小康占42.11%,贫困占57.24%。
  (二)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
  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对返乡就业表示出积极的态度,其中支持态度的占36.03%,持中立态度,认为只要适合自己就行占比62.87%。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倾向或者不排斥返乡就业,返乡就业还是一个较大的趋势。当国家、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返乡就业福利政策时,该地区大学生愿意返乡就业占86.76%,不愿意占比13.24%。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当地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了客观条件的支持。但是主动返乡就业只停留在有预设的前提下,即政府提供足够的支持时,返乡意愿才会变得更加主动且积极。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返乡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边境特殊环境导致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低
  中缅边境地区地处横断山区,高山峡谷的自然形态,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且发育不足。特殊的自然环境、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艾滋、毒品、难民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该地区社会治安差,贫富差距大。因而,该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同样显得先天条件不足,发展困局重重[2]。在该地区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自小受当地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大多想离开家乡,在外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
  个案一:小A,女,云南怒江州福贡县人,就读于昆明的某所高校,现为大三学生。小A表示不愿意返回家乡工作。她告诉笔者:“从小到大我就有一个愿望,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在外地找工作,带着家人离开这里,我很希望我的下一代成长在尽可能安全的环境中。当然,家乡人对于毒品艾滋已经习以为常,只要身正,不去接触,那也能平安度过一生。但是,我是属于一个较为敏感的人,环境对我影响比较大。”
  在访谈中发现,许多中缅边境地区既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又是边境贸易开放口岸地区,在文化多元、人口流动大、对外贸易频繁等背景下,社会问题凸显,大学生在返乡就业意愿上就有了抵触不认可情绪。
  (二)家乡文化认同危机对返乡就业形成负向影响
  中缅边境地区的乡土人情对当地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联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人际交往会影响该地区社会生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3]。该地区大学生进省城上大学,渐渐淡漠了家乡文化中的朴实、邻里和睦、相亲互助的乡土文化,原有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原有乡村中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逐渐被城市价值体系等追求所取代。表现在大学生寒暑假回家对于村寨中的仪式活动表现出不热衷、不参与,对家乡和故土的认同感逐渐消失,不喜相邻之间的亲密交往。该地区部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慢慢丧失,并引发了无根感,而这种无根感会影响到大学生择业观和返乡就业意愿及行动力。
  个案二:小B,女,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荷花镇某村人,云南昆明某所高校的大三学生。小B表示,不愿意回家乡工作。她认为回到农村工作,认识的人太多,人情世故难以应对,自己芝麻大的事情总是会在村里说开去,无法理解农村七嘴八舌说是非,无法容忍七大姑八大姨无聊的“拷问”。   (三)高校层面:转变观念,重构人才培养模式
  1.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育是一种以价值选择在先,具有价值导向性的人为事业。”[5]高校育人应着眼于国家战略,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培育进行深层次思考。中缅边境地区尤其是农村户籍的大学生几乎为少数民族,对于少数民族的培养应该遵循“民族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课程教材问题”[6],既要照顾到民族特点,又不忽视整个国家教育的统一性[7]。由此,在学校教育中,除了强化对国家主流文化的认同,还应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在人才培养中,应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给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乡土情感,进而承担起守土固边的光荣使命。
  2.实现学校教育与中缅边境地区区域性知识有机结合。现代大学教育不能造成越来越多的“乡土边缘人”,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应设置边境地区的生态和人文社会环境课程,融入边境地方性知识、民族文化知识,使得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诉求和现代学校教育的矛盾中求得一个出口。高校进一步强调边境区域性知识的价值,重构该地区大学生群体认同的本土文化,将国家意志的主流文化与中缅边境地区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得高校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3.加强服务基层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应引导中缅边境地区大学生客观认识当前就业形势,让其自觉选择到生源地就业。鼓励和支持当地大学生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四是精准施策,强化帮扶。高校应分门别类管理该地区大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就业信息及就业个体能有效衔接,确保该地区学生及时获取家乡就业信息及就业政策,激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
  参考文献:
  [1]  廖林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边疆民族地区是难点,也是重点[N].中国民族报,2017-11-03.
  [2]  王志辉.中缅边境地区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5).
  [3]  杨建华.中国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发展[J].浙江学刊,2015,(2).
  [4]  杨啸,周建新.乡村振兴战略下中缅边境村寨边民流失问题及其治理策略[J].貴州民族研究,2020,(2).
  [5]  叶澜,郑金洲,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7-139.
  [6]  达万吉,青克尔.新疆边境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功能及发展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5).
  [7]  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上)[J].民族教育研究,1998,(2).
  [责任编辑 晓 群]
其他文献
摘要:风险管理在国际上已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我国企业普遍存在风险管理观念淡薄,内部审计尚处于账项基础审计阶段。为提高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实现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本文在梳理和分析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风险管理审计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
期刊
摘要:作为知识社会中的新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有助于我国高校克服由于各类知识的自主性和专门性而导致的知识的流动性松散型和不确定性,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核心任务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校;知识管理;实施措施  作者简介:王剑(1976-),男,贵州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分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运营管理、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08 文献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与自然贴近的本性,追求生活方式丰富多彩。乡村旅游的萌芽和发展体现了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内心需求,反映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本文根据的有关调查和研究,结合江苏省淮安市的实际情况,就淮安如何发展乡村旅游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淮安;乡村旅游;运河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
期刊
摘 要: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生活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乌鲁木齐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对全疆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目前,在乌鲁木齐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初现。然而,与全国首批试点的先进城市相比,乌鲁木齐市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时还存在着公共机构推进不深入、市民主动分类意识不强、宣传动员不深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不完善、
期刊
摘 要:在钢铁行业近年来处于弱发展周期背景下,采用实证加案例分析的方法,以钢铁行业在弱周期下的会计盈余质量相关影响因子建立相关指标,并结合宝钢集团的利润表、现金表对其进行案例分析以评价其盈余质量。针对分析结果对弱周期下的钢铁行业提出提升盈余信息的质量监控,以提升企业各指标效能,以及各行业盈余信息评价需要因地制宜、避免单一化评价等建议。  关键词:钢铁行业;盈余质量;指标体系;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基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实践,就贫困山区县农业产业推进战略路线图的规划和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的具体构建进行讨论与分析。以资源、市场、政策、对接为基本依据,突出关键节点,进行目标设定,配套支撑措施,提出通用性较强的贫困山区县农业产业推进战略路线图规划;以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为基本要求,突出针对性,分门别类,精准构建农户与工商企业、农业与科技服务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利益联结机制。  关键词:贫困山区
期刊
摘 要:人工智能背景下,财务机器人不但可以担负大量重复性、烦琐的工作,而且可以做到无休不间断、准确性高,极大地提高了核算工作的效率。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财务人员不能再只是会记账、懂核算的传统会计人员,而是要成为能提供准确、精细的财务数据,能够进行数据分析的管理型人才。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型财会队伍对一所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在介绍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会计人员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以地方本科院
期刊
摘 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稳定发展,必须注重自主创新。从中国知网 CSSCI 数据库、WOS核心数据库中提取出2010—2019年期间关于自主创新的学术文献,通过学者陈超美所研发的Citespace软件,对所提取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总结文献基本特征、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较外文文献而言,中文文献核心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中文文献研究热点更集中于理论研究层
期刊
摘 要:随着新一轮的消费升级,国内白酒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该采用何种策略,使公司更好地发展,是摆在当前国内白酒公司面前的重要任务。通过python对2019年我国18家白酒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来帮助管理者发现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管理者采取相应的策略,更好地促进企业运营。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白酒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以A股上市重污染企业2012—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分析法,实证分析重污染企业财务绩效、环境绩效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重污染企业当期与前期环境绩效对当期财务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前期与当期社会责任在同期环境绩效对当期财务绩效的积极影响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提出相應的对策与建议,一是重污染企,应该重视环境保护,自觉进行环境绩效管理,通过积极投入环境绩效,改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