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母在世的时候,没有问过那把木甑置于何年何月。如今询问母亲,母亲说不晓得。在她解放初期嫁到陈家做媳妇的时候,那木甑就已经是旧木甑了。如此推来,现在闲散在废物筐里的木甑,起码也有70年以上的岁月了。
我家废物筐中的“废物”,其实都是一些有纪念意义或是能够教育后代的物件。就那把木甑而言,虽然已经散架了,但甑梆、甑担、甑筛、篾箍和草盖等零部件一样也没有少。我敬佩长辈们的心计,我相信他们把木甑之类的物件保存下来,绝对不是想让这些物件成为古董或是文物。毕竟,他们都是知识层次偏低甚至是文盲的人。他们之所以不烧不扔,是因为他们不想背“饱饭三天就忘了饿肚三年”的骂名。再说,用这些物件教育子孙后代,比教科书还管用。去年春节,我带十岁的儿子回家,儿子就好好地受了一回教育。
那是儿子在跟他堂兄妹捉迷藏时,无意中在楼上发现了那只废物筐。当他看到竹碗、木盆、竹槽、木瓢及散了架的木甑时,感到很新奇,就忘了去找堂兄妹,把竹槽穿在脚上,把木盆扣在头顶,手拿木瓢来到我跟前,问我这是什么东西。我随即告诉了儿子那些东西的名称,又于当天把木甑的零部件用水发了,洗了,并有意让儿子帮忙,把木甑箍了起来。第二天晚上,我跟母亲商量用木甑蒸一甑面果饭,让孩子们尝尝,母亲同意了。
当我把滚圆匀称的金黄金黄的黄玉米饭摆上桌子,并辅以四菜一汤的美味时,我儿子及他的堂兄妹们居然只尝了一口就说不好吃,而且还说:“这东西,本来就是喂猪的嘛。”说完,就想离开饭桌。我生气地叫住他们,让母亲给他们讲讲那把木甑都蒸过些什么。母亲眼里噙着泪花,摆摆手说:“算了,算了,别为难他们。如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让他们享享福。但愿那把甑子永远也不蒸过去不得不蒸的东西。”
晚上睡觉的时候,儿子问我:“奶奶怎么哭了?”我说:“奶奶是为你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哭的。”儿子又问:“我们过上幸福生活了,她怎么不笑,还哭呢?”我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因为你们不愿吃面果饭。”为了让儿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向他讲述了那木甑曾经蒸过苦荞、青稞;蒸过南瓜叶、芭蕉根;蒸过豆腐渣花、泥山药;蒸过树皮草根。这些东西要比黄玉米饭难吃许多倍,但曾祖父吃了,爷爷吃了,爸爸及叔叔们也吃了,正是这些东西喂养了我们,社会才发展到今天。儿子虽然没有完全理解,有的内容甚至连听也听不懂,但我还是讲了,特别是“大跃进”及“文革”时期。我讲得很是投入,很是动情。因为“越穷越光荣”的口号在脑海里总是想藏藏不住,想抹抹不去。的确,那木甑从我记事开始,就是正常年景,蒸的都是包谷饭,只有到了逢年过节,才偶尔蒸一甑包子馒头或是大米饭。这样的日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陆续有所改善。
童心无邪,句句至真。如今实现电气化了,大多数人家煮饭都用电饭煲。那种又笨又慢的木甑需要费力且不说,还要耗费许多能源,淘汰了是好事一桩。再说那玉米面,就我们寨子而言,自从进入80年代末期,的确就没有人再用来做面果饭吃了。田多的,大米已是自给自足。田少的,也用玉米酿酒、喂猪,卖了白酒、肥猪买大米。要是哪家设宴吃的米水差一点,还会背上吝啬小气的名声。
木甑,那把闲置了二十多年而又被我箍了起来的木甑,不知道可曾被母亲及家人又使用过几回。但从各种情况估计,那木甑只有可能又乖乖地躺进“废物筐”中,成为一件让人追忆穷酸的物什。或许,又被什么人发现廉价购得,进入城市里的哪一家餐馆,蒸出一些时尚,蒸出一些健康,蒸出一些让年轻人不屑、让老年人怀想的情愫来。
责编/何之
我家废物筐中的“废物”,其实都是一些有纪念意义或是能够教育后代的物件。就那把木甑而言,虽然已经散架了,但甑梆、甑担、甑筛、篾箍和草盖等零部件一样也没有少。我敬佩长辈们的心计,我相信他们把木甑之类的物件保存下来,绝对不是想让这些物件成为古董或是文物。毕竟,他们都是知识层次偏低甚至是文盲的人。他们之所以不烧不扔,是因为他们不想背“饱饭三天就忘了饿肚三年”的骂名。再说,用这些物件教育子孙后代,比教科书还管用。去年春节,我带十岁的儿子回家,儿子就好好地受了一回教育。
那是儿子在跟他堂兄妹捉迷藏时,无意中在楼上发现了那只废物筐。当他看到竹碗、木盆、竹槽、木瓢及散了架的木甑时,感到很新奇,就忘了去找堂兄妹,把竹槽穿在脚上,把木盆扣在头顶,手拿木瓢来到我跟前,问我这是什么东西。我随即告诉了儿子那些东西的名称,又于当天把木甑的零部件用水发了,洗了,并有意让儿子帮忙,把木甑箍了起来。第二天晚上,我跟母亲商量用木甑蒸一甑面果饭,让孩子们尝尝,母亲同意了。
当我把滚圆匀称的金黄金黄的黄玉米饭摆上桌子,并辅以四菜一汤的美味时,我儿子及他的堂兄妹们居然只尝了一口就说不好吃,而且还说:“这东西,本来就是喂猪的嘛。”说完,就想离开饭桌。我生气地叫住他们,让母亲给他们讲讲那把木甑都蒸过些什么。母亲眼里噙着泪花,摆摆手说:“算了,算了,别为难他们。如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让他们享享福。但愿那把甑子永远也不蒸过去不得不蒸的东西。”
晚上睡觉的时候,儿子问我:“奶奶怎么哭了?”我说:“奶奶是为你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哭的。”儿子又问:“我们过上幸福生活了,她怎么不笑,还哭呢?”我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因为你们不愿吃面果饭。”为了让儿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向他讲述了那木甑曾经蒸过苦荞、青稞;蒸过南瓜叶、芭蕉根;蒸过豆腐渣花、泥山药;蒸过树皮草根。这些东西要比黄玉米饭难吃许多倍,但曾祖父吃了,爷爷吃了,爸爸及叔叔们也吃了,正是这些东西喂养了我们,社会才发展到今天。儿子虽然没有完全理解,有的内容甚至连听也听不懂,但我还是讲了,特别是“大跃进”及“文革”时期。我讲得很是投入,很是动情。因为“越穷越光荣”的口号在脑海里总是想藏藏不住,想抹抹不去。的确,那木甑从我记事开始,就是正常年景,蒸的都是包谷饭,只有到了逢年过节,才偶尔蒸一甑包子馒头或是大米饭。这样的日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陆续有所改善。
童心无邪,句句至真。如今实现电气化了,大多数人家煮饭都用电饭煲。那种又笨又慢的木甑需要费力且不说,还要耗费许多能源,淘汰了是好事一桩。再说那玉米面,就我们寨子而言,自从进入80年代末期,的确就没有人再用来做面果饭吃了。田多的,大米已是自给自足。田少的,也用玉米酿酒、喂猪,卖了白酒、肥猪买大米。要是哪家设宴吃的米水差一点,还会背上吝啬小气的名声。
木甑,那把闲置了二十多年而又被我箍了起来的木甑,不知道可曾被母亲及家人又使用过几回。但从各种情况估计,那木甑只有可能又乖乖地躺进“废物筐”中,成为一件让人追忆穷酸的物什。或许,又被什么人发现廉价购得,进入城市里的哪一家餐馆,蒸出一些时尚,蒸出一些健康,蒸出一些让年轻人不屑、让老年人怀想的情愫来。
责编/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