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目前为止,徐亚峰已经不太能算清自己经手促成了多少“卖难”农产品交易。“很多都是网站帮忙推荐了就直接线下联系了”,农享网无法统计具体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但可以参考的是,他常以“几千斤”和“吨”来形容促成的业务量。
不过,徐亚峰并不满足目前的发展现状:微博转发、名人支持等起到的只是局部作用,每次只能帮助一个两个农民。要形成规模效应,目光仍然得放在网站的发展上。
瞄准更大社会效应
“城市对接农村”是“农享网”更长期的计划,即选择农村特色的产品,经网站包装打造后上线,直接对消费者销售。这样省去了不少中间环节,“农村产品可以卖得称值”。
除了推销农产品,徐亚峰还有更大的计划,“例如广州番禺种甜瓜,种植前,农户可以将信息发布在农享网上,写明预计产量,就可以跟批发商提前对接。”而进一步,“农户在网站上登记好必要信息后,网站会发布预购,城市里的消费者预订产品、支付定金,农户利用订金去准备生产资料,成熟收获再给城市配送。”
“农产品在种植前被预订,结局是双赢的——农产品不愁卖不出去,城里人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实地参与等方式‘监控’农产品的生长,吃上放心货。”徐亚峰的描述类似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兴起的“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模式。他没有提到这个名词,继续在农户的基础上延伸自己的设计,“小农庄参与进来,做网站的服务对象,我们网站负责沟通农户、村庄与城市。”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长期从事“三农问题”和食品安全等研究,他认为,“卖难”农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和小杂粮,不少农产品在产地很便宜,但在销地很贵,因此“产销对接”是一个省去中间环节的尝试办法。针对“农享网”这样的农产品信息网站,尽管郑风田肯定网络交易“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他提醒,“蔬菜类产品的运输跟京东商城这样的电商和物流模式不一样,蔬菜运输要求冷藏,产品也要求新鲜。”他认为,要想做好这类服务,“比一般的电子商务要难”。
要公益还是要商业?
徐亚峰也承认,自己的想法比较大,“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而目前“农享网”最大的瓶颈是资金。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
“农享网”创办的初衷很清晰,是为了农户的利益。一直以来,其推销活动都以公益为核心。像“预则立524”这样的消费者,对“农享网”有很高的道德期待。他认为,在推荐纯正的农家产品这方面,“农享网这样的网站缺不得”。但“农享网”应该等同于公益网站而非商业机构。他甚至说,“红十字会有人信吗?每笔捐款收20%手续费,我就不支持红会。”
而从更理性的角度,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高级分析师高旺则表示,按照业内的经验,短期内的“卖难”问题绝大部分通过政府组织采购获得解决,长期的“卖难”问题主要通过市场解决。他认为,如果“农享网”一直停留在现状中,找不到盈利模式,很难说网站还能走多远?
徐亚峰很清楚,解决要公益还是要商业的方式,只能寄希望于“找到一个考虑农户利益的投资计划”。
到目前为止,徐亚峰已经陆续接触了30多位投资人。但困难在于,此前的推销活动都以公益为核心,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还没有建立。
事实上,徐亚峰描述的网站的服务对象,农庄与城市里的消费者直接对接,这种模式在国内已有实践。“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最早由“小毛驴”市民农园负责人石嫣引进并在京郊实践。经过近四年发展,“小毛驴”农园一百多亩土地提供的蔬菜和牲畜类产品已经供不应求,“现在要市民等半年才能预订上农园的配给”。“小毛驴”的实践引来不少观摩者,CSA模式在很多城市陆续发展。
石嫣认为,从事传统农业已经不能吸引新生代农民,而未来CSA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相比城市里的人投入CSA行业,农民发展CSA模式有先天优势,例如土地不计成本、劳动力不需要按月付工资、对当地的土壤环境熟悉等等。
然而,尽管CSA在不少城市方兴未艾,但如何通过网络运作的方式来发展,CSA从业者石嫣尚有自己的疑虑:“网络技术不是问题,但要让消费者相信农产品是生态中很重要的一环,而同样困难的还有农民对网络平台的接受度。”
与徐亚峰一样,石嫣也接触过很多投资人,她总结道,“如果投资农业,回报率不高,而且周期长,需要长期投入。”迄今为止,“小毛驴”市民农园没有接受过投资,石嫣解释,主要是因为运营理念的分歧。
对此,徐亚峰也明白。“投资机构进入是为了盈利,不是做公益,尽管很多人认可农享网,但投资者要能获利才会投资。”而要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并非那么容易。虽然他紧接着还要飞去不同城市接触投资人,但他心里很清楚,“现在的阶段,谈盈利比较早,沟通更重要。”而如何找到一种既保证农户利益,又实现商业利益的发展模式,还没有现成的答案。
不过,徐亚峰并不满足目前的发展现状:微博转发、名人支持等起到的只是局部作用,每次只能帮助一个两个农民。要形成规模效应,目光仍然得放在网站的发展上。
瞄准更大社会效应
“城市对接农村”是“农享网”更长期的计划,即选择农村特色的产品,经网站包装打造后上线,直接对消费者销售。这样省去了不少中间环节,“农村产品可以卖得称值”。
除了推销农产品,徐亚峰还有更大的计划,“例如广州番禺种甜瓜,种植前,农户可以将信息发布在农享网上,写明预计产量,就可以跟批发商提前对接。”而进一步,“农户在网站上登记好必要信息后,网站会发布预购,城市里的消费者预订产品、支付定金,农户利用订金去准备生产资料,成熟收获再给城市配送。”
“农产品在种植前被预订,结局是双赢的——农产品不愁卖不出去,城里人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实地参与等方式‘监控’农产品的生长,吃上放心货。”徐亚峰的描述类似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兴起的“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模式。他没有提到这个名词,继续在农户的基础上延伸自己的设计,“小农庄参与进来,做网站的服务对象,我们网站负责沟通农户、村庄与城市。”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长期从事“三农问题”和食品安全等研究,他认为,“卖难”农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和小杂粮,不少农产品在产地很便宜,但在销地很贵,因此“产销对接”是一个省去中间环节的尝试办法。针对“农享网”这样的农产品信息网站,尽管郑风田肯定网络交易“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他提醒,“蔬菜类产品的运输跟京东商城这样的电商和物流模式不一样,蔬菜运输要求冷藏,产品也要求新鲜。”他认为,要想做好这类服务,“比一般的电子商务要难”。
要公益还是要商业?
徐亚峰也承认,自己的想法比较大,“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而目前“农享网”最大的瓶颈是资金。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
“农享网”创办的初衷很清晰,是为了农户的利益。一直以来,其推销活动都以公益为核心。像“预则立524”这样的消费者,对“农享网”有很高的道德期待。他认为,在推荐纯正的农家产品这方面,“农享网这样的网站缺不得”。但“农享网”应该等同于公益网站而非商业机构。他甚至说,“红十字会有人信吗?每笔捐款收20%手续费,我就不支持红会。”
而从更理性的角度,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高级分析师高旺则表示,按照业内的经验,短期内的“卖难”问题绝大部分通过政府组织采购获得解决,长期的“卖难”问题主要通过市场解决。他认为,如果“农享网”一直停留在现状中,找不到盈利模式,很难说网站还能走多远?
徐亚峰很清楚,解决要公益还是要商业的方式,只能寄希望于“找到一个考虑农户利益的投资计划”。
到目前为止,徐亚峰已经陆续接触了30多位投资人。但困难在于,此前的推销活动都以公益为核心,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还没有建立。
事实上,徐亚峰描述的网站的服务对象,农庄与城市里的消费者直接对接,这种模式在国内已有实践。“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最早由“小毛驴”市民农园负责人石嫣引进并在京郊实践。经过近四年发展,“小毛驴”农园一百多亩土地提供的蔬菜和牲畜类产品已经供不应求,“现在要市民等半年才能预订上农园的配给”。“小毛驴”的实践引来不少观摩者,CSA模式在很多城市陆续发展。
石嫣认为,从事传统农业已经不能吸引新生代农民,而未来CSA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相比城市里的人投入CSA行业,农民发展CSA模式有先天优势,例如土地不计成本、劳动力不需要按月付工资、对当地的土壤环境熟悉等等。
然而,尽管CSA在不少城市方兴未艾,但如何通过网络运作的方式来发展,CSA从业者石嫣尚有自己的疑虑:“网络技术不是问题,但要让消费者相信农产品是生态中很重要的一环,而同样困难的还有农民对网络平台的接受度。”
与徐亚峰一样,石嫣也接触过很多投资人,她总结道,“如果投资农业,回报率不高,而且周期长,需要长期投入。”迄今为止,“小毛驴”市民农园没有接受过投资,石嫣解释,主要是因为运营理念的分歧。
对此,徐亚峰也明白。“投资机构进入是为了盈利,不是做公益,尽管很多人认可农享网,但投资者要能获利才会投资。”而要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并非那么容易。虽然他紧接着还要飞去不同城市接触投资人,但他心里很清楚,“现在的阶段,谈盈利比较早,沟通更重要。”而如何找到一种既保证农户利益,又实现商业利益的发展模式,还没有现成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