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习亲师,知类通达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承蒙王炳照先生指点迷津,我方有幸得以踏入中国教育史的学术殿堂。30年来,屡蒙先生关怀教诲,收益良多。2009年先生猝然乘鹤西去,一直想写一点东西略表感念之心,然而先生感人之处颇多,虽数次提笔拟稿,但总是感觉脱不出杂乱琐碎之俗,难以凸显先生的高风亮节。无奈之下,心生一念:我等毕竟追随先生治学多年,有责任根据自己的了解体验,对先生的治学精神尝试做一点归纳和探讨,也许能多一点纪念意义。
  先生出身农家,但自幼喜好读书学习。8岁进入半私塾性质的小学,练就良好的传统学业功底。先生说他是“左撇子”,塾师强迫必须用右手写字,他私下则还是常用左手,属于偷偷过瘾吧,结果竟练就出左右手各执一笔书写大字的“秘技”!可惜很少有人能欣赏到。先生常说他是幸运的,能够从私塾、高小到中学,在中专学过会计专业,培养了良好的数理基础和严谨作风,到大学学俄语专业,又转学教育专业,再读中国教育史研究生,学习经历长达23年之久。长期的、多样化的学业为先生提供了渊博涉猎的机遇,但能够成为享誉学界的名师,还是取决于先生勤勉治学,而且治学有道,终成大业,值得我辈认真体悟。《学记》言:“博习亲师”、“知类通达”。窃以为可以作为先生治学精神的一个概括。
  先生说:“从孩童时期开始,我就比较喜欢学习,总认为多学点比少学点好。”他特别强调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就教育谈教育是难以深入进去的,知识面越宽泛,研究就越游刃有余。至少,应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支撑。他回忆,当初进入师大学习,教育系的课程能逃就逃,余下的时间再分为两块,中文系和历史系的课程基本上是“二分天下”,周日到图书馆或教室看书。我理解,先生并非不学习教育类知识,实际上这方面的功底他也是相当扎实的,只是他更多的是通过自学完成的,而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文史类课程上,这方面的学习可能更需要名师指点,而当时师大文史领域又是名师荟萃,优势显著,先生自然不会放过机会。在教育史领域也有一批资深学者,构成教育系“豪华阵容”,先生说这和他后来选择教育史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有很大关系。此外,先生还系统学习了哲学、经济学的有关课程,心理学的学习更是优秀,乃至张厚粲先生一直对他没能进入心理学研究队伍而感到遗憾。
  扎实的文史造诣是先生学识功底的重要基础,尤其是从事教育史研究。先生的学生中多有中文、历史专业背景的,他说这些学生寻找、甄选和理解、运用资料的优势明显。他也感叹近年来搞古代教育史研究的学生减少,当然有现实研究价值问题,但文史基础较差也是不容忽视的,有的学生连繁体字都不认识,怎么接触一手资料?这不能责怪学生,但确实反映出我们的基础教育的某些明显缺失,“写简”是应该的,“识繁”也是必要的吧。
  如果说,“博习”是先生治学的内在基础的话,那么,“亲师”就是先生治学的外在途径。
  “尊师”是中国教育传统,这方面先生可谓楷模。他回忆读研究生班时,邱椿、邵鹤亭、瞿菊农、陈元晖、毛礼锐、陈景磐等先生也不过60岁左右,按照现在的说法,还属于中青年教师。这些解放前就享有盛誉的先生们,我们绝对是毕恭毕敬,一丝都不敢含糊,出入都持很恭敬的“弟子礼”,帮他们拿包,拉开椅子,走路搀扶,感觉他们就是老先生。进入新时期后,先生是毛礼锐先生的学术助手,在毛先生身体状况长期欠佳的情况下,不仅协助毛先生组织主编了《中国教育通史》《中国教育史简编》等专著及多篇论文,代笔撰序、写评审意见,深得毛先生满意。他还协助毛先生指导了从我到程方平、毕诚、冯晓霖等博士研究生,可谓尽心尽力。
  但是对老师仅仅做到“尊”是不够的,有“尊”还要“亲”,即亲近老师,不仅是被动接受教诲,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汲取学术营养,特别是要学习老师的治学之长,这方面先生更是深得其道。他不仅上课积极发言提问,课下主动请教,而且常去老师家里拜访。“亲师”自然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和指教。他还擅于发现和归纳老师们的治学特色和优势。例如邱椿先生的文献掌握,一进他的书房,几乎四面墙全是书,随手抽出一本,上面有邱先生极为认真的、密密麻麻的旁批。邱先生说自己写王夫之的时候,通读王夫之的全部著作,而其主要著作至少要读过两遍三遍,才敢开始写。先生对此印象强烈,自己也身体力行,他回忆读研究生时,按老先生的要求尽量阅读原始资料,而且必须抄录精要内容。他先后抄过《古今图书集成》《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著名书院志、蒙学读物、小说笔记和地方史志等近400余万字。又如他归纳的毛先生强调写论文须“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之作。特别反对为做学问而写作。当时还不像后来这样受考评提职的驱动而不得不作为任务来写作,但这种研究态度是应该恪守的。通读先生的著述,就可以感受到,的确都是“有感”、“有论”、有研究心得和创见的。
  先生对于老先生的品格风范也多有精辟概括,如邵鹤亭先生的注重气节、带着情感的授课,毛礼锐先生的平易近人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气概,又如邰爽秋先生的傲气(但非对学生)和黄药眠先生的谦和(但非无原则)对照,都是很有启迪性的。先生对我辈讲起老先生的这些特色时总是津津乐道,洋溢着深厚感情,可以说,老先生的这些品格风范都植根于先生的为人处事中,也值得我辈学习、继承和发扬。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刘福才)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实现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学生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有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凭借自己的经验,当然也凭借教师提供的阅读规律和阅读技巧,“去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去寻绎文本语言背后的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语文教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
阳春三月的一天,为全面了解六年级学生对整小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查缺补漏、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与训练,学校举行了一次质量检测。阅卷分析完毕,六年级的数学教师与学校领导一起,就质量检测情况进行剖析与反思。大家发现,“解决问题”的错题率较高,究其原因,是有些同学不会分析,思路不明,导致列式错误。交谈中,有的直言不讳,坦诚相告;有的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一位大家公认业务水平较好的年轻教
家有二宝。每次带兄弟俩出去,常常收获一个问题:你家的两个孩子会抢东西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七个字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我们人性的弱点,我们家也不例外。  因为两个孩子的年龄相差不大,所以彼此之间很有共同话题,可带来的问题就是一旦碰到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往往都不会退让。  碰到的类似问题多了,处理效果又不太理想,促使我不得不向书本学习。渐渐地,我似乎找到了一些头绪。  两个孩
怀上老二后,我就开始在家里反复强调:“护大不护小。”希望姐姐不会感到落差。然而,大人给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家里多了个小的,最惨的是谁?不用说,肯定是老大。我家的这种状况尤其突出。因为老二是双胞胎。  我们自认为在生二胎前已经做足了姐姐的思想工作。  弟弟们出生后,只要姐姐放假,爸爸就带她去各地旅游:到曼谷吃咖喱蟹,到内蒙古悠闲地骑小马。我可以出门后,带她去吴哥窟看日出,去俄罗斯看名画。但姐姐
2001年,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首批语文试验教师,我同课改一起成长。在课改中,我一直在努力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束缚学生思维的教授模式,而试图打造由学生提问,再由学生通过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模式。六年来,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孩子们是如此的智慧,他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能通过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已不再是课堂
一、深化改革正当时    随着社会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都彰显出新的时代特征。党和国家迫切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对下一阶段的教育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在2010年的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部分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论述可谓浓墨重彩:“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
前年初,儿子3岁,29岁的我决定再度走进职场。  几经周折,我进入一家广告制作公司做业务。但上班没几天,我就郁闷起来:某某比我早进公司一个月不到,底薪竟然比我高了一倍多;某某的工作时间是自由的,可以不用打卡;某某享有特别的报销权。  这些信息,都是同事陈雨告诉我的。她愤愤不平,认为公司应该给大家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而不是只让个别人独舞……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慢慢被她的这种情绪感染了,整日活在
教书18载,我最大的庆幸,是今天终于或多或少地摆脱了职业紧箍在自己精神上的锁链。我不敢妄言我已悟道了、超脱了,至少面对纷繁的教育现象,我能怀着从容的心态一边站立着,一边冷静地审视,包括审视自己每天正在行进中的教育生活。无数的声音在我耳边喋喋不休,我聆听、品察、思考,却不再轻易受迷惑和摆布。我想,当一个人内心足够清醒时,他是有力量静对外部世界的纷扰的。  还是在2004年,一本大家本都熟悉的书让我惊
课堂管理和纪律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时间管理又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课堂中的行为管理(包括管理学生的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维持的保证,那么课堂内的时间管理则是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基础。“课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是指鼓励课堂学习的教师行为和活动,换句话说,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行为问题,而采取某些方法来组织课堂活动、教学
目前,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48所(其中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机构4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95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涵盖了三个层次,即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可以说,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学校办学体制多样化形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但是,中外合作办学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若干问题,其办学优势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中,如何明晰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是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