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化村落政治研究的可取路径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766699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术界现有的村落政治研究要么致力于对个案的深度呈现,要么寻求宏观的国家与乡村社会框架下的理论解释。深化村落政治研究的可取路径是如何将研究向中观层次推进。从不同类型村民群体性活动的角度可以实现这一诉求。在界定村民群体性活动的基础上,考虑到比较研究的可操作化,需要进一步将村民群体性活动以连续谱的方式进行小类和大类上的区分,进而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对典型群体性活动的“事件—过程”分析,实现对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间关系的深度呈现,最终将突破现有村落政治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村落政治;中观研究;村民群体性活动;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9-0114-05
  相对于纯私人性的个体和家庭生活,于普通村民而言,他们生活中另一重要内容就是超越于纯私人性范围的有较多(乃至全体)村民共同聚集、参与的群体活动。这些活动在本文中被统称为村民群体性活动。对于各类村民群体性活动,从核心力量上来抽象,在政治学的视角下,可以自生秩序主导性强为左端,以国家制度安排色彩强为右端,对各类村民群体性活动进行实质意义上的排序和归类。这样处理是出于政治学研究的需要:一方面,村民群体性活动是透视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间关系的窗口;另一方面,对村民群体性活动的政治学考察必须被置放到秩序自生和现代国家治理的视野中进行。
  
  一、村民群体性活动的概念界定
  
  在讨论村民群体性活动之前,有必要对“群体性活动”作出概念上的界定。与“群体性活动”密切相关的概念主要有如下几个:集体行动,社会运动,群体性事件,群体性行动。赵鼎新对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的定义是:有许多个体参加的、具有很大自发性的制度外政治行为;而他对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的定义是:有许多个体参加的、高度组织化的、寻求或反对特定社会变革的制度外政治行为。①由于西方很多的社会运动已经被制度化了,因此有学者把当代西方社会称为“社会运动社会”。学者们一般从组织化程度、制度化程度和所追求的社会变革的程度上来区分群体行动、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②一般来说,群体行动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制度外,对社会变革诉求不高;集体行动较群体行为的组织化程度高,制度外,有一定社会变革的诉求;而社会运动的组织化程度又比集体行动高,制度化程度分化很大,有的在制度内,有的在制度外,社会变革的诉求很高。三者之间很难完全分开,并且还有相互转化的可能。关于群体性行动,有学者主张用其说明目前国内出现的某种社會现象(包括业主维权、村民集体上访等集体行动)③。而部分研究“群体利益的表达行动”的学者,也注意到“西方的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都是制度外的或对抗性的政治行为,但在中国,制度外的或对抗性的政治行为面临着严重的合法性困境,严格意义上的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因为难以制度化而缺乏存在的空间。”④
  本文所论的“群体性活动”,主要是与集体行动和群体性事件两个概念相比较。群体性活动强调在一定的社会空间里多个成员能够聚集并参与到一定的互动关系中。这一概念具有相当广泛的包容性,主要强调公共性,也就是社会领域的政治性质。群体性活动不仅指一种活动过程,也指一种活动状态。它去除了“群体性事件”这一在中国语境中往往等同于群众性治安事件的敏感色彩,也避免了集体行动概念所突出的一致性特征——群体性活动内部包含了一致和不一致的各种倾向,也不必然指向克服“搭便车”的诉求和结论,相反,群体性活动更强调成员之间沟通、互动、妥协、定约的过程。如前所述,社会运动和群体性事件在中国现有的治理框架中面临着难以回避的“合法性困境”,采用群体性活动这一指向性不那么狭隘却能够包容社会领域各种聚集性社会互动的概念,可以中立地审视社会领域的政治生活,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探明社会政治与国家政治的隐秘关联。
  由此,“村民群体性活动”这一概念,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界定,意指超出个人和家庭范围而有较多村民共同聚集、参与和互动的行为。为便于研究,基于对村落社会事实的分解,可以将村民群体性活动继续细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在调查问卷中可细分为:(1)选举、村民(代表)大会、小组会议等正式活动;(2)上访、维权;(3)搭桥修路、修塘修坝等公共工程;(4)各类经济合作或商业集体活动;(5)建宗祠、修族谱等宗族活动;(6)婚丧嫁娶等社会交往活动;(7)修庙或举办庙会、举行基督教的聚会等宗教文化活动;(8)组织锣鼓队、舞龙队等文体活动。而在数据分析和理论探讨中,又可进一步将这些活动归纳为三大类:(1)文化性特征为主导的群体性活动:婚丧嫁娶、宗族活动、宗教庙宇活动、组织腰鼓队舞龙队等;(2)经济性特征为主导的群体性活动:搭桥修路修塘修坝等公共工程、经济合作等;(3)政治性特征为主导的群体性活动:村组会议、上访维权等。可以看出,村民群体性活动主要指称村民在面向村落自身和少量的面向村落之外的公共活动。因为熟人社会或半熟人社会的原因,社会性和文化性是其产生的起点,也是伴随其始终的性质,离村落越远的群体性活动越趋向于与国家权力尤其是地方国家(主要是基层政府)产生关联。当然,村民群体性活动的规模远不及一般的社会运动或大规模抗争那样大,因而通常具有小群体的性质。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村民群体性活动是村民利益形成与表达的一种机制,与一些明显具有违法犯罪行为的“群体性事件”相区别,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西方的“集体行动”、“社会运动”的概念。⑤本文之所以采用“村民群体性活动”这一概念,也有这方面的学理考虑,并非仅仅是修辞学的处理。也就是说,村民群体性活动这一客观化、中立性的描述性概念,更符合社会科学的概念界定原则。而采用“村民群体性活动”这一概念,更容易突破社会学固有的概念局限而激发本土政治学研究的想象力。
  
  二、村民群体性活动具有的研究价值
  
  以村落为中国农村研究的单位是很多学者的共识。⑥而学术界对村落政治的研究一般都采用国家与社会的宏观框架。对于国家而言,它最主要的体现是国家权力;对于社会而言,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自生秩序。问题是,对于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间关系的探讨,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抽象类型的概括上;相反,应该运用具体的社会事实进行透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选取村民群体性活动这样的社会事实。先排除群体性活动内部所可能存在的各种差别和复杂机理,而将其视作在国家权力和自生秩序的宏观结构下的产物⑦,然后从行动的过程上进行更为微观的分析,由此可以做到宏观结构与微观行动的统一。同时,由于研究的核心关怀是探讨当前我国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间的关系,基于村民群体性活动的视角,可以透视出国家权力与自生秩序间复杂而具体的关系现状及改进方向,从而将空泛的“国家与乡村社会”研究引向具体和深入。
  具体来说,主要可以通过对发生于村落(主要是村民小组,但可以因为活动的展开而与村委会直至乡镇政权发生关联)中不同类型的村民群体性活动内部发生机制及外部制约结构的比较,探讨当前我国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间的复杂关系。如前所述,村民群体性活动的外延非常广泛,涉及村落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之所以如此全面地考察,主要是考虑到人类社会生活所天然具有的群、己两个范畴的内在属性;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在我国村落的生活世界中,这些活动对村民而言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的区分;同时也是考虑到,在对社会政治进行考察时,对政治的界定不能过于狭窄。当然,如果我们以纯社会性和纯政治性作为两端划出一条连续谱,上述所言的各类群体性活动是可以依次排列的,因此其所具有的解释意义也不尽相同。
  可以让所有的观察员追踪描述近年来村落中发生的群体性活动,尤其是偶遇的群体性活动{17},将其具体过程白描出来。从白描材料中进行适当的分类和提炼,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探讨村落中自生秩序和国家权力介入的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虽然白描同样也可能存在观察者的疏漏,但覆盖相对广泛的村落,其不同类型的群体性活动多少还是能弥补这一点,加上近期发生的其他一些地区的典型个案,经过综合分析应当能够配合说明目前我国村落群体性活动的发生机理。可见,村民群体性活动方面的白描材料也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分析性价值,它同样是深化当前我国村落政治研究的必须。
  当然,对白描材料进行筛选和列举是分析的前提,这里就涉及筛选和列举的标准。筛选的标准主要考虑两个要素:一是描述的活动所具有的典型性;二是描述过程的详细性。具体来说,典型性主要考虑该个案能否明显地透视出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间的关系;详细性主要是考虑到调查员之间挖掘和捕捉能力的差异性,将不能充分挖掘到相关细节的表面化或简单化的白描予以舍弃。列举的标准是离国家正式权力机构的远近——当然,这种远近是从实质(主要是基于政治学的基本视角)上所讲的,从左到右分别是:(1)文化性特征为主导的群体性活动:婚丧嫁娶、宗族活动、宗教庙宇活动、组织腰鼓队舞龙队等——(2)经济性特征为主导的群体性活动:搭桥修路修塘修坝等公共工程、经济合作等——(3)政治性特征为主导的群体性活动:村组会议、上访维权等。当然,这种分类方法是相对粗线条的,其中没有过多考虑每一类内部的具体区分,如村组会议和上访维权在一般语境下有制度(正式)与非制度(正式)参与的区别,但从活动的主导属性看,为了研究的便利可以将它们放到一起来考察。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作一个连续谱意义上分类,并进一步结合具体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将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间关系具体而动态地揭示出来,深化我国现有的村落政治研究。
  
  注释:
  ①②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③ 余成普:《私人利益取向的群体行动何以可能》,《开放时代》2007年第5期。
  ④ 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⑤ 前些年也有学者对“集体行动”这一概念进行了适用性的反思:“第一,集体行动蕴涵着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个体的自利性和个体是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而用此假定分析农村社会和农民,将遮蔽很多重要的共同行动;第二,集体行动旨在解释合作行为如何达成,而对农村社会和农民来说,合作行为的达成固然重要,而同样重要的还有合作文化的培养,社区秩序的维持和生活方式的更新,而这些,在集体行动理论的框架内不好讨论。”(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页)
  ⑥ 参见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一章,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⑦ 虽然有社会学者认为,“当一个人开始从集体—行动的视角进行观看,人类的行为便既不表现为社会互动的逻辑产物或必然产物,也不表现为有待解决的问题结构的产物”(参见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但这并不排除我们可以从结构性的原因上寻求一定的解释可能性。
  ⑧ [美]贝蒂·H·齐斯克:《政治学研究方法举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
  ⑨ 肖红叶:《作为政治学方法论的统计学——统计在政治中应用的研究》,《统计研究》2004年第4期。
  ⑩ 实际上,“过程—事件”分析就属于微观机制分析,它倾向于运用“深描”的方式进行叙述,避免以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来裁剪丰富多样的社会事实,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当然,在“过程—事件”分析之后,我们需要对产生事件及支配其运行过程的宏观结构作尝试性的分析。
  {11}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2} 林尚立:《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社会》2006年第3期。
  {13} 因为村落存在一定的共同利益,村落秩序的维持多由精英主导,村民在其利益实现上不仅需要来自国家的制度和资源配置,更依赖生活所在村落的支持,所以,村落在某种意义上构成社会领域的政治共同体,只是当前的这种共同体大都是不完整、不强固的。如果考虑到“国家的权力并未当作天然与其他人类团体不同的权力。如果确实有什么不同之处,那是通过对所有人类团体中的权力进行比较研究后揭示出来的差别”([法]莫·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对村落进行政治研究将更具有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
  {14} “‘常人方法学’在字面上暗指,普通社会成员用以理解并作用于其日常生活的方法与程序。”(转引自[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在某种意义上,国内学术界运用的“过程—事件”分析法也接近于常人方法学。
  {15} 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6} 叶娟丽:《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109页。
  {17} 强调偶遇材料的重要性,一是考虑到调查者可以现场观察和询问,并能体验到诸多非现场访谈所无法探查到的要素;二是偶遇材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如历史学家勒华拉杜里所言:“资料的偶然性是研究的黄金法则。”([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页)
  作者简介:刘伟,男,1978年生,河南信阳人,政治学博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編辑刘龙伏)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基于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直接参与者——农户的调查,分析影响其选择横向合作,参加合作组织意愿的因素。描述统计和计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户主年龄与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农户户主有特殊经历、农户有特殊种植业、农户农业费用占年总费用比例越高,农户选择合作的积极性就越高。此外,合作社发展状况、制度环境等条件较好的省份农户的参与意愿往往相对较高。  关键词:横向合作;农户
期刊
摘要:国强民未富,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最为棘手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直接相关。政府收入的增长率超过职工工资增长率、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必然会导致“国富民穷”这一经济现象的出现,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却绝不仅仅是劳动者自身收入高低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提高劳动报酬的基础水平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国民收入;初次分
期刊
摘要: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拯救人类倡导低碳经济,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缓解气候变化危机。气候变化危机的产生究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普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分析和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一般的发展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而且是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和生产方式的超越。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中国的发展观,也是世界的发展观。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构建了地方政府—农民的宅基地置换决策模型,对宅基地置换的实现条件和收益分配进行理论分析,并计算出政府和农民的行为界限,利用J市“宅基地换房”的实践,对宅基地置换中地方政府—农民的宅基地置换决策理论进行验证。文章认为农民按照面积获得的补偿价格比例是宅基地收益分配的关键所在,并且通过对J市宅基地增值过程的分析,文章进一步指出在农民被排除在金融、土地市场两个市场之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农户
期刊
摘要:为了能给传统在现代化的大潮中指引出一条“顺其波而扬起流”的进化与更新之路,30年代的知识界人士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作用下,提出了以全盘西化观、充分世界化观、根上西化观为基本内容的西化方案。在此方案中,虽然对传统持激进立场是其最基本的特色,但是其目的绝不是为激进而激进,相反,而是为传统的西化而激进;尽管该方案在内容的设计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但相对于保守西化方案而言,无论是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还是防
期刊
摘要:辛亥革命过去以后,多位参与武昌首义的革命者陆续就自己的亲历和见闻撰成史书。当事人写史,虽难免受制于主客观原因而只能视为个人记忆,但材料鲜活,感受真切则是其长。特别是作者们明确秉持的存资料,成信史,诛伐奸邪并总结经验教训;表彰先烈先进,肯定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希望来者“深警奋发有为”以努力完成未竟之业的宗旨,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辛亥革命;湖北志士;首义史著  中图分类号:K25
期刊
摘要:游戏作为人与世界深层交往、相融共生的精神实践,它源于审美,因而本真和自由,能够创造与超越,也使“人之在”的全部意义得以澄明和确认。如果说“自由王国”作为一种理想,其实现范围是涵盖全人类, 那么它必然指向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然而作为一种现实,它完全可以在每一个不被“必然”奴役的智者“游戏”创造中生成、在“游戏”的审美心灵中绽放。这正是马克思美学历久弥新,能够跨越时空阻隔依旧拯救精神危机中的当代人
期刊
摘要:作为当代卓有影响的作家,方方的创作历程折射了最近30多年来文学观念及其社会效应的演变:当作家自觉规避意识形态权威及其他话语陈规的制约,其理性精神、怀疑态度赋予作品以批判性和反思性;而当作家以“游戏”心态对待创作,拘泥于主流话语、流行趣味而缺乏自省,便会导致文本叙事间距的丧失,使文学失去穿透现实的力量。  关键词:当代小说;文学观念;叙事间距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不仅是一种学术事业,而且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相信在大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实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也必将发扬光大。  关键词:陶德麟;治学;严谨的学风;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9-0133-03  陶德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马克
期刊
摘要:对于处于传统与现代转型期的鲁迅而言,其选用文言与白话交杂的艺术处理手法,正是传统与现代转型期的一种必然选择。正是因为史传叙事的实录品格,鲁迅才在写作《狂人日记》时选用了中国古典小说模式的文言小序,给读者传达一种真实的信息,达到一种“写实”的意图。而鲁迅之所以在文言小序中化用史传叙事,是由其对小说的功用的理解所决定的。  关键词:《狂人日记》;文言小序;史传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