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中实施讨论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意识,去解决教师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在实施讨论的过程中,应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切入讨论环节,这样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 讨论环节 能力培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历史课堂上实施学生讨论的方法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它既能够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接受并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也成为很受学生欢迎的方法之一。但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历史课堂中实施讨论的过程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比如一堂历史课中什么时机实施讨论、选择什么样的讨论内容(或问题)、在实施讨论时老师和学生应该怎样配合、一堂课可以实施讨论的次数、学生讨论的方式方法、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学生讨论的尺度等等都是直接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高中历史课讨论环节优化研究》的课题研究。现就将关于如何把握高中历史课讨论环节实施的时机,谈谈我粗略的看法。
一、从教学内容来看,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情况是最佳实施讨论环节的时机。
一是在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处。
我们在驾驭教材时,要紧扣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集中精力探究与处理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和对知识的认知与运用有较深刻的感悟,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教者可针对教学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与规律,精心设计讨论题,科学安排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循序渐进,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讨论与探究的热情,而且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是在教材的结论与评之处。
这时我们可以利用直接证明法或者反证法来发问讨论。例如,在讲授“历史必修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时,学生一般对教材中“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结论性句子,很难理解。老师上课时用多媒体展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异同点”表格,让学生讨论填写后,再讨论:为什么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是遇见与以前所学知识关联性极强的内容时。
此时根据前后知识的关系设问讨论,或联系,或比较,使学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贯通。例如,在讲授“历史必修二”的《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讨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总结、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四是遇到能够实施情景教学的内容时。
在这一时机下运用体验式提问讨论比较好。例如,在讲授“历史必修二”的《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条件”这个重难点问题,老师先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①如果你要办一家工厂的话,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补充、归纳,使学生最终明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是遇到史学界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评价观点分歧较大的内容时。
例如,在讲授“历史必修二”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时,打出“智利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反对经济全球化”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有人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義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在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对待?
二、从教学进展的过程来看,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都是实施讨论环节的最佳时机。
一是学生质疑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之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回答或提出的问题有点离奇古怪,甚至幼稚可笑,有的干脆便是错误的。在这时关键就要看我们教者能否正确处理了:是否表扬了他们积极思维所具有提出问题的勇气,是否找出了学生问题中的闪光点,因为在很多时候学生也会提出颇有争议和价值的问题。因此我们教者要善于捕捉,善于耐心和学生一起交流、组织展开讨论,共同解决难题,切莫草草处理。
二是学生对概念及知识点混淆不清之时。
最佳的处理方式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其细微的不同,从而明确相似的概念在本质上的不同。例如我们在讲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时,发现学生普遍难以理解程朱、陆王的主张,于是老师列出比较的表格,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三是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答案不一,思维产生分歧之时。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新的理解角度,使学生豁然开朗,自动消除分歧,达成一致意见。例如老师在讲授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时,就罗斯福新政到底是不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学生形成了两派意见,争论不休,老师于是要求学生从罗斯福本人的立场和具体措施的角度再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结论:罗斯福新政不是社会主义。
当然,实施讨论环节的时机肯定不仅仅止于以上这些,还有很多的时机要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把握。
参考文献:
[1] 雒朝佐 如何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甘萧教育》2006年第23期
[2] 李志斌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5 百度博客
[3] 蒙吉安.《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代教育论坛,2008( 4X)
[4] 李健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法》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
[5]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中国教师》2011年第S1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讨论环节 能力培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历史课堂上实施学生讨论的方法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它既能够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接受并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也成为很受学生欢迎的方法之一。但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历史课堂中实施讨论的过程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比如一堂历史课中什么时机实施讨论、选择什么样的讨论内容(或问题)、在实施讨论时老师和学生应该怎样配合、一堂课可以实施讨论的次数、学生讨论的方式方法、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学生讨论的尺度等等都是直接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高中历史课讨论环节优化研究》的课题研究。现就将关于如何把握高中历史课讨论环节实施的时机,谈谈我粗略的看法。
一、从教学内容来看,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情况是最佳实施讨论环节的时机。
一是在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处。
我们在驾驭教材时,要紧扣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集中精力探究与处理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和对知识的认知与运用有较深刻的感悟,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教者可针对教学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与规律,精心设计讨论题,科学安排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循序渐进,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讨论与探究的热情,而且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是在教材的结论与评之处。
这时我们可以利用直接证明法或者反证法来发问讨论。例如,在讲授“历史必修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时,学生一般对教材中“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结论性句子,很难理解。老师上课时用多媒体展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异同点”表格,让学生讨论填写后,再讨论:为什么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是遇见与以前所学知识关联性极强的内容时。
此时根据前后知识的关系设问讨论,或联系,或比较,使学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贯通。例如,在讲授“历史必修二”的《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讨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再由教师总结、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四是遇到能够实施情景教学的内容时。
在这一时机下运用体验式提问讨论比较好。例如,在讲授“历史必修二”的《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条件”这个重难点问题,老师先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①如果你要办一家工厂的话,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是否具备这些条件?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补充、归纳,使学生最终明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是遇到史学界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评价观点分歧较大的内容时。
例如,在讲授“历史必修二”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课时,打出“智利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反对经济全球化”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有人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義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在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对待?
二、从教学进展的过程来看,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都是实施讨论环节的最佳时机。
一是学生质疑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之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回答或提出的问题有点离奇古怪,甚至幼稚可笑,有的干脆便是错误的。在这时关键就要看我们教者能否正确处理了:是否表扬了他们积极思维所具有提出问题的勇气,是否找出了学生问题中的闪光点,因为在很多时候学生也会提出颇有争议和价值的问题。因此我们教者要善于捕捉,善于耐心和学生一起交流、组织展开讨论,共同解决难题,切莫草草处理。
二是学生对概念及知识点混淆不清之时。
最佳的处理方式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其细微的不同,从而明确相似的概念在本质上的不同。例如我们在讲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时,发现学生普遍难以理解程朱、陆王的主张,于是老师列出比较的表格,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三是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答案不一,思维产生分歧之时。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新的理解角度,使学生豁然开朗,自动消除分歧,达成一致意见。例如老师在讲授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时,就罗斯福新政到底是不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学生形成了两派意见,争论不休,老师于是要求学生从罗斯福本人的立场和具体措施的角度再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结论:罗斯福新政不是社会主义。
当然,实施讨论环节的时机肯定不仅仅止于以上这些,还有很多的时机要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把握。
参考文献:
[1] 雒朝佐 如何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甘萧教育》2006年第23期
[2] 李志斌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5 百度博客
[3] 蒙吉安.《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代教育论坛,2008( 4X)
[4] 李健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讨论式教学法》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
[5]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中国教师》2011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