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干涉中的半波损失问题处理方法浅探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i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课中讲述肥皂膜、牛顿环、增透膜、增反膜等薄膜干涉问题时,经常遇到是否要考虑半波损失的问题.顾及到中学生难以理解,中学教材回避了半波损失问题.不少老师讲到这里时,往往对在什么情况下有半波损失,以及如何做到既不出现知识性错误,又不至于让学生越听越糊涂,感觉难以把握.[JP3]笔者拟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在处理这一问题的粗浅做法.
  按照波动光学的理论,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若正入射(入射角趋近于0°),其反射光有π的相位突变,对应有半波损失;光从光密介质进光疏介质时其反射光无相位突变,对应无半波损失;在任何情况下透射光都无相位突变,对应无半波损失.据此,笔者编了句口诀:“疏进密,反有失;密进疏,均无辜”.意即光从光疏介质正射入光密介质时,只有反射光有半波损失,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其反射光、透射光都没有半波损失.根据上述理论和口诀,对常见薄膜干涉建立如下四种模型:如图1所示,有三层介质,其绝对折射率(以下简称[JP3]为折射率)分别n1、n和n2,光趋近于垂直入射,可分别讨论如下.
  1 应考虑半波损失的两种情况
  (1) n1n2(疏密疏型),空气中的楔形肥皂膜上出现的薄膜干涉就是这种情况.如图2所示,光在界面1(疏进密)反射光a有π的相位突变,在界面2(密进疏)反射光b无相位突变.此时a、b光程差应附加π的相位突变,即有半波损失.
  (2) n1>n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反射光a、b中一条有半波损失,另一条无半波损失.考虑到半波损失后,膜上出现亮纹的条件为光程差等于光在介质中半波长的奇数倍,膜厚应为介质中[SX(]1[]4[SX)]波长的奇数倍,即d=(2k 1)[SX(]λ[]4[SX)],(其中k=0,1,2,…),出现暗纹的条件为光程差等于光在介质中波长的整数倍,膜厚应为[SX(]1[]2[SX)]介质中波长的整数倍,即d=[SX(]kλ[]2[SX)],(其中k=1,2,…).
  在实际中人们经常关心的只是条纹的相对变动,只关心相邻两条纹处膜厚的差值,即相邻明条纹上的光程差等于一个波长,因此相邻条纹对应的厚度差为介质中波长的一半,很少需要知道膜的厚度具体值.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可回避讨论膜的厚度,只需指出:出现亮条纹是两条反射光线干涉加强,暗条纹是两条反射光线干涉减弱,两相邻亮(暗)纹处肥皂膜的厚度差为[SX(]1[]2[SX)]介质中波长.
  2 不要考虑半波损失的两种情况
  (1) n1  (2) n1>n>n2(折射率递减型).如图6所示,在界面1、2反射的光线a、b均属于密进疏型,均无相位突变.此种情况下a、b两反射光无相位突变,无需计算半波损失,结果与前述n1  综上所述,笔者利用口诀“疏进密,反有失;密进疏,均无辜”,能快速的理清薄膜干涉中的半波损失问题,即:光在1、2两介面反射时,折射率“先增后减”和“先减后增”两种情况,两反射光要附加半波损失,折射率“递增”和“递减”两种情况下,两反射光无需附加半波损失.
其他文献
电磁感应中金属棒沿“U”型框架或平行导轨运动的问题,要涉及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含源电路的计算等电学知识.导体棒运动可分为给一定初速或在外力作用下的两种情况,在高中阶段我们常见的电学元件有电阻、电源、电容器,组合在一起一共有六种典型模型,下面我们具体来讨论这六种模型遵循的规律.  模型(一)  [TP11GW21.TIF,Y#]  匀强磁场与导轨导体棒垂直,磁感应强度为B,棒ab长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问题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也是各种考试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是几乎所有的考题中,带电粒子运动的轨迹都是在某个固定平面上,考察学生的思维存在着局限.实际上空间中匀强磁场的分布是三维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情况也可以是三维的.如果设计一些带电粒子的三维运动轨迹的问题,就可以做到既能考察学生的物理知识,又能考察学生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本文例举三例分析.  1 通过碰撞改
实验是以仪器为主要载体而进行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实践过程.但在某些情况下,运用多媒体实验课件代替实际实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本文就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课件,谈谈笔者的做法和想法。  1利用互动性强、仿真度高的课件,模拟完成一些不易实际操作或仪器短缺而无法操作的实验  在农村中学,本来就短缺的仪器设备很难跟上课程的改进和变化 ,再加上有些实验仪器十分落后,学生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在好多时候,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研究自然现象、进行科学实验、形成科学概念、总结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在知识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应用.《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的普遍意义,在教学目标中强调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对于初中物理学科而言本身就具有探究性,因此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更为广泛,不过在应用的过程中有些老师说学生之间的合作有些乱,收获不大,也有些学生反映自己在学习小组中仅仅是个配角,小组合作学习还不如老师直接讲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几个关系.本文就初中物理合作学习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进行分析,
由于高考压力的存在,很多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把眼睛盯在了高三复习上,作为老师更应该思考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效果,笔者多年从事高三物理教学工作,现就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例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复习应抓住基本知识  在当前的物理高考算等级的模式下,我们的高中物理复习更应该抓住双基稳扎稳打.  双基指什么?双基通常被认为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物理学
1借助物理现象,激发学生思维  初中生年龄都不大,思维状态积极与否,取决于直接兴趣和直接动机.在教学中除了借助于实验手段,笔者还往往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选取一些实例和实物,加以演示和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大气的压强》一节时,笔者首先出示一只装满水的玻璃杯,然后在杯口上盖上一个硬纸板,用手按住,将其倒过来,让学生观察.问:老师放开按纸片的手后,纸片和水会不会脱落?学生看了很有兴趣,并且议论纷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在加强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科学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之中,用物理学的科学方法和精神对待周围的事物.科学方法既是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转换法是科学方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物理学中的转换法就是把某些难以测量或难以测准的物理量转换成能测量、测得准的物理量,或把某些看不见、摸不着不易显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有的放矢,针对性强,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果教师的预设不在学生的起点上,致使出现一些过易或过难的问题及设计,过易,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过难,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