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解除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塞、鼻出血等症状;保证手术中良好地暴露中鼻道和相应的鼻窦。方法:50例均在内镜直视下保留鼻中隔软骨,切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或凿除偏曲的犁骨和上颌骨鼻嵴。结果:单纯鼻中隔成形术23例,鼻中隔成形术与内镜下鼻窦手术同期完成27例,均治愈。结论: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关键词 内镜 鼻中隔成形术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鼻中隔偏曲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7~54岁,平均32岁。病史2个月~5年。
临床表现:反复鼻出血、鼻塞、流涕、头痛及嗅觉减退等症状23例,药物治疗无效。27例伴有鼻窦炎:单纯上颌窦炎4例,全组鼻窦炎23例。
治疗方法:手术时可以采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1%丁卡因加l:1000的肾上腺索棉片收缩鼻黏膜后,1%利多卡因加1:1000的肾上腺素溶液注射于鼻中隔黏软骨膜下做浸润麻醉。如同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一样,在鼻中隔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做L形切口。充分分离左侧黏软骨膜/黏骨膜,直至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结合处以上1.5~2.0cm。不做鼻中隔前下部的软骨切口,而是用鼻中隔黏膜刀轻轻压迫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结合处,断开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连接,然后,在直视下分离对侧筛骨垂直板的黏骨膜。充分分离后,用直筛窦咬钳或鼻中隔多关节咬骨钳切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断开鼻中隔软骨下端与犁骨、上颌骨鼻嵴的连接,切开上颌骨鼻嵴处黏骨膜与黏软骨膜的“错茬交接”,细心分离对侧犁骨和上颌骨鼻嵴的黏膜骨膜。充分分离后切除或凿除偏曲的犁骨和上颌骨鼻嵴。如有软骨畸形,还可以同时做鼻中隔软骨整形术。复位黏膜,缝合或不缝合鼻中隔黏膜切口。整个手术过程均在内镜下完成。
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3年,鼻出血、鼻塞、流涕、头痛及嗅觉减退等症状消失20例,明显减轻3例。偏曲中隔均一次性矫正。27例鼻窦手术同期完成,术后复查半年,窦腔黏膜全部上皮化。所有患者无1例出现鼻中隔穿孔、血肿、脓肿、鼻腔黏连、鼻梁塌陷等并发症。
讨论
鼻中隔成形术的特点是既能矫正畸形,使鼻中隔正直,又可保留中隔软骨支架,且极少有术后中隔穿孔。该术式适用于鼻中隔软骨部偏曲,禁忌证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①麻醉及患者体位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②切口:于鼻中隔偏曲凹面一侧,将鼻小柱向对侧牵拉,在中隔软骨游离缘的鼻前庭皮肤处自上而下切开,上自鼻背,下至前鼻棘,使鼻中隔前缘和鼻前棘完全暴露。③自切口向后分离鼻中隔凹面侧的软组织和底部黏骨膜,充分暴露切口侧的鼻中隔支架。④将中隔软骨在鼻背缘与鼻侧软骨离断,自中隔软骨后上及后下底部与骨质交界处分别切除一窄条(3~4mm宽)中隔软骨,使整个中隔软骨只附着于对侧未被剥离的软组织上。⑤如果鼻中隔骨部支架也有偏曲,可经中隔软骨离断的后缘伸入中隔剥离子,分离对侧鼻中隔骨部的黏膜,然后以中隔咬骨钳切除筛骨垂直板、犁骨等处的偏曲部分。⑥于中隔软骨凹陷最显著部分,在凹面侧软骨表面作数条深切口,但不得切透对侧黏软骨膜,切口长度应几乎达到整个软骨凹陷边缘,也可在切口之间切除1mm宽的软骨条。经此处理后的中隔软骨所具有的弹力将允许软骨处于平直,将其推回中线即可
在当前内镜广泛应用的年代,矫正鼻中隔畸形的主要目的在于:①解除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阻塞症状;②保证手术中良好地暴露中鼻道和相应的鼻窦;③保证鼻窦术后良好的护理;④祛除鼻部疾病的病因或诱因。最近我们发现,鼻中隔偏曲与许多鼻部疾病有关,如鼻一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窦炎等,因此,手术中同时矫正鼻中隔畸形就有更积极的治疗意义。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有以下缺点:①鼻中隔穿孔:因术中切除了大部分四方软骨所致。如操作中两侧对应部位黏膜撕裂,术后发生穿孔的可能性较大。②手术后的鼻中隔摆动,这是由于鼻中隔缺乏硬性支架之故,而鼻中隔成形术出现上述缺陷的概率较小。对高位偏曲者采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在术后必然会出现以下两种结果:①偏曲矫正不足(未切除高位偏曲部分);②鼻梁塌陷,多为鼻尖上方下陷(切除高位偏曲部分),这一现象多在术后数月至1、2年后发生,此乃鼻中隔的两层黏膜在愈合过程中逐渐收缩而牵拉鼻梁所致。同理,对前部偏曲的纠正亦不易发生鼻小柱退缩。因此,笔者认为,应推广鼻中隔成形术。2000年3月~2008年2月,我们共施行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53例,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50例,我们体会,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现将我们的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适用于以下情况:①鼻中隔高位(骨部)偏曲,一侧中鼻甲受压外移,中鼻道狭窄;②鼻中隔嵴突,影响鼻腔功能或妨碍手术操作。鼻中隔成形术1978年在武汉医学院主编的《耳鼻咽喉科学》中将这种手术方法称为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但是,在没有内镜以前,很少有人施行这种手术,主要原因是手术部位深在,视野不清。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有以下优点:①在内镜直视下操作,可以清楚地看到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结合处,以及犁骨、上颌骨鼻嵴与鼻中隔软骨下部的“错茬交接”和纤维粘连带,操作准确;②不必做鼻中隔软骨切口,不分离对侧黏软骨膜,简化了手术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双侧鼻中隔黏膜撕破,以及由此造成的鼻中隔穿孔;③保留了鼻中隔软骨,避免了手术后鼻中隔软弱;④矫正了鼻中隔畸形,去除了鼻窦炎/鼻息肉的病因或诱因。我们的体会:①做鼻中隔黏膜切口,分离黏软骨膜/黏骨膜时可以使用30°内镜,借助内镜的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分开的黏软骨膜和白色的软骨,有助于找到正确的层次;②分离黏软骨膜/黏骨膜时,可以用有斜面的小吸引头代替剥离子,边吸引边分离,操作清楚;③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与内镜下鼻窦手术同期完成时,可以先做鼻腔宽大侧的鼻窦手术,然后做鼻中隔手术,待鼻中隔矫正以后,再做鼻腔狭窄侧的鼻窦手术。
关键词 内镜 鼻中隔成形术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鼻中隔偏曲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7~54岁,平均32岁。病史2个月~5年。
临床表现:反复鼻出血、鼻塞、流涕、头痛及嗅觉减退等症状23例,药物治疗无效。27例伴有鼻窦炎:单纯上颌窦炎4例,全组鼻窦炎23例。
治疗方法:手术时可以采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1%丁卡因加l:1000的肾上腺索棉片收缩鼻黏膜后,1%利多卡因加1:1000的肾上腺素溶液注射于鼻中隔黏软骨膜下做浸润麻醉。如同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一样,在鼻中隔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做L形切口。充分分离左侧黏软骨膜/黏骨膜,直至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结合处以上1.5~2.0cm。不做鼻中隔前下部的软骨切口,而是用鼻中隔黏膜刀轻轻压迫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结合处,断开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连接,然后,在直视下分离对侧筛骨垂直板的黏骨膜。充分分离后,用直筛窦咬钳或鼻中隔多关节咬骨钳切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断开鼻中隔软骨下端与犁骨、上颌骨鼻嵴的连接,切开上颌骨鼻嵴处黏骨膜与黏软骨膜的“错茬交接”,细心分离对侧犁骨和上颌骨鼻嵴的黏膜骨膜。充分分离后切除或凿除偏曲的犁骨和上颌骨鼻嵴。如有软骨畸形,还可以同时做鼻中隔软骨整形术。复位黏膜,缝合或不缝合鼻中隔黏膜切口。整个手术过程均在内镜下完成。
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3年,鼻出血、鼻塞、流涕、头痛及嗅觉减退等症状消失20例,明显减轻3例。偏曲中隔均一次性矫正。27例鼻窦手术同期完成,术后复查半年,窦腔黏膜全部上皮化。所有患者无1例出现鼻中隔穿孔、血肿、脓肿、鼻腔黏连、鼻梁塌陷等并发症。
讨论
鼻中隔成形术的特点是既能矫正畸形,使鼻中隔正直,又可保留中隔软骨支架,且极少有术后中隔穿孔。该术式适用于鼻中隔软骨部偏曲,禁忌证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①麻醉及患者体位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②切口:于鼻中隔偏曲凹面一侧,将鼻小柱向对侧牵拉,在中隔软骨游离缘的鼻前庭皮肤处自上而下切开,上自鼻背,下至前鼻棘,使鼻中隔前缘和鼻前棘完全暴露。③自切口向后分离鼻中隔凹面侧的软组织和底部黏骨膜,充分暴露切口侧的鼻中隔支架。④将中隔软骨在鼻背缘与鼻侧软骨离断,自中隔软骨后上及后下底部与骨质交界处分别切除一窄条(3~4mm宽)中隔软骨,使整个中隔软骨只附着于对侧未被剥离的软组织上。⑤如果鼻中隔骨部支架也有偏曲,可经中隔软骨离断的后缘伸入中隔剥离子,分离对侧鼻中隔骨部的黏膜,然后以中隔咬骨钳切除筛骨垂直板、犁骨等处的偏曲部分。⑥于中隔软骨凹陷最显著部分,在凹面侧软骨表面作数条深切口,但不得切透对侧黏软骨膜,切口长度应几乎达到整个软骨凹陷边缘,也可在切口之间切除1mm宽的软骨条。经此处理后的中隔软骨所具有的弹力将允许软骨处于平直,将其推回中线即可
在当前内镜广泛应用的年代,矫正鼻中隔畸形的主要目的在于:①解除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阻塞症状;②保证手术中良好地暴露中鼻道和相应的鼻窦;③保证鼻窦术后良好的护理;④祛除鼻部疾病的病因或诱因。最近我们发现,鼻中隔偏曲与许多鼻部疾病有关,如鼻一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窦炎等,因此,手术中同时矫正鼻中隔畸形就有更积极的治疗意义。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有以下缺点:①鼻中隔穿孔:因术中切除了大部分四方软骨所致。如操作中两侧对应部位黏膜撕裂,术后发生穿孔的可能性较大。②手术后的鼻中隔摆动,这是由于鼻中隔缺乏硬性支架之故,而鼻中隔成形术出现上述缺陷的概率较小。对高位偏曲者采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在术后必然会出现以下两种结果:①偏曲矫正不足(未切除高位偏曲部分);②鼻梁塌陷,多为鼻尖上方下陷(切除高位偏曲部分),这一现象多在术后数月至1、2年后发生,此乃鼻中隔的两层黏膜在愈合过程中逐渐收缩而牵拉鼻梁所致。同理,对前部偏曲的纠正亦不易发生鼻小柱退缩。因此,笔者认为,应推广鼻中隔成形术。2000年3月~2008年2月,我们共施行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53例,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50例,我们体会,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现将我们的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适用于以下情况:①鼻中隔高位(骨部)偏曲,一侧中鼻甲受压外移,中鼻道狭窄;②鼻中隔嵴突,影响鼻腔功能或妨碍手术操作。鼻中隔成形术1978年在武汉医学院主编的《耳鼻咽喉科学》中将这种手术方法称为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但是,在没有内镜以前,很少有人施行这种手术,主要原因是手术部位深在,视野不清。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有以下优点:①在内镜直视下操作,可以清楚地看到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结合处,以及犁骨、上颌骨鼻嵴与鼻中隔软骨下部的“错茬交接”和纤维粘连带,操作准确;②不必做鼻中隔软骨切口,不分离对侧黏软骨膜,简化了手术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双侧鼻中隔黏膜撕破,以及由此造成的鼻中隔穿孔;③保留了鼻中隔软骨,避免了手术后鼻中隔软弱;④矫正了鼻中隔畸形,去除了鼻窦炎/鼻息肉的病因或诱因。我们的体会:①做鼻中隔黏膜切口,分离黏软骨膜/黏骨膜时可以使用30°内镜,借助内镜的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分开的黏软骨膜和白色的软骨,有助于找到正确的层次;②分离黏软骨膜/黏骨膜时,可以用有斜面的小吸引头代替剥离子,边吸引边分离,操作清楚;③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与内镜下鼻窦手术同期完成时,可以先做鼻腔宽大侧的鼻窦手术,然后做鼻中隔手术,待鼻中隔矫正以后,再做鼻腔狭窄侧的鼻窦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