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50例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解除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塞、鼻出血等症状;保证手术中良好地暴露中鼻道和相应的鼻窦。方法:50例均在内镜直视下保留鼻中隔软骨,切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或凿除偏曲的犁骨和上颌骨鼻嵴。结果:单纯鼻中隔成形术23例,鼻中隔成形术与内镜下鼻窦手术同期完成27例,均治愈。结论: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关键词 内镜 鼻中隔成形术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鼻中隔偏曲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7~54岁,平均32岁。病史2个月~5年。
  临床表现:反复鼻出血、鼻塞、流涕、头痛及嗅觉减退等症状23例,药物治疗无效。27例伴有鼻窦炎:单纯上颌窦炎4例,全组鼻窦炎23例。
  治疗方法:手术时可以采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1%丁卡因加l:1000的肾上腺索棉片收缩鼻黏膜后,1%利多卡因加1:1000的肾上腺素溶液注射于鼻中隔黏软骨膜下做浸润麻醉。如同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一样,在鼻中隔左侧皮肤黏膜交界处做L形切口。充分分离左侧黏软骨膜/黏骨膜,直至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结合处以上1.5~2.0cm。不做鼻中隔前下部的软骨切口,而是用鼻中隔黏膜刀轻轻压迫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结合处,断开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连接,然后,在直视下分离对侧筛骨垂直板的黏骨膜。充分分离后,用直筛窦咬钳或鼻中隔多关节咬骨钳切除偏曲的筛骨垂直板。断开鼻中隔软骨下端与犁骨、上颌骨鼻嵴的连接,切开上颌骨鼻嵴处黏骨膜与黏软骨膜的“错茬交接”,细心分离对侧犁骨和上颌骨鼻嵴的黏膜骨膜。充分分离后切除或凿除偏曲的犁骨和上颌骨鼻嵴。如有软骨畸形,还可以同时做鼻中隔软骨整形术。复位黏膜,缝合或不缝合鼻中隔黏膜切口。整个手术过程均在内镜下完成。
  
  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3年,鼻出血、鼻塞、流涕、头痛及嗅觉减退等症状消失20例,明显减轻3例。偏曲中隔均一次性矫正。27例鼻窦手术同期完成,术后复查半年,窦腔黏膜全部上皮化。所有患者无1例出现鼻中隔穿孔、血肿、脓肿、鼻腔黏连、鼻梁塌陷等并发症。
  
  讨论
  
  鼻中隔成形术的特点是既能矫正畸形,使鼻中隔正直,又可保留中隔软骨支架,且极少有术后中隔穿孔。该术式适用于鼻中隔软骨部偏曲,禁忌证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①麻醉及患者体位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②切口:于鼻中隔偏曲凹面一侧,将鼻小柱向对侧牵拉,在中隔软骨游离缘的鼻前庭皮肤处自上而下切开,上自鼻背,下至前鼻棘,使鼻中隔前缘和鼻前棘完全暴露。③自切口向后分离鼻中隔凹面侧的软组织和底部黏骨膜,充分暴露切口侧的鼻中隔支架。④将中隔软骨在鼻背缘与鼻侧软骨离断,自中隔软骨后上及后下底部与骨质交界处分别切除一窄条(3~4mm宽)中隔软骨,使整个中隔软骨只附着于对侧未被剥离的软组织上。⑤如果鼻中隔骨部支架也有偏曲,可经中隔软骨离断的后缘伸入中隔剥离子,分离对侧鼻中隔骨部的黏膜,然后以中隔咬骨钳切除筛骨垂直板、犁骨等处的偏曲部分。⑥于中隔软骨凹陷最显著部分,在凹面侧软骨表面作数条深切口,但不得切透对侧黏软骨膜,切口长度应几乎达到整个软骨凹陷边缘,也可在切口之间切除1mm宽的软骨条。经此处理后的中隔软骨所具有的弹力将允许软骨处于平直,将其推回中线即可
  在当前内镜广泛应用的年代,矫正鼻中隔畸形的主要目的在于:①解除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阻塞症状;②保证手术中良好地暴露中鼻道和相应的鼻窦;③保证鼻窦术后良好的护理;④祛除鼻部疾病的病因或诱因。最近我们发现,鼻中隔偏曲与许多鼻部疾病有关,如鼻一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窦炎等,因此,手术中同时矫正鼻中隔畸形就有更积极的治疗意义。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有以下缺点:①鼻中隔穿孔:因术中切除了大部分四方软骨所致。如操作中两侧对应部位黏膜撕裂,术后发生穿孔的可能性较大。②手术后的鼻中隔摆动,这是由于鼻中隔缺乏硬性支架之故,而鼻中隔成形术出现上述缺陷的概率较小。对高位偏曲者采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在术后必然会出现以下两种结果:①偏曲矫正不足(未切除高位偏曲部分);②鼻梁塌陷,多为鼻尖上方下陷(切除高位偏曲部分),这一现象多在术后数月至1、2年后发生,此乃鼻中隔的两层黏膜在愈合过程中逐渐收缩而牵拉鼻梁所致。同理,对前部偏曲的纠正亦不易发生鼻小柱退缩。因此,笔者认为,应推广鼻中隔成形术。2000年3月~2008年2月,我们共施行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53例,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50例,我们体会,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现将我们的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适用于以下情况:①鼻中隔高位(骨部)偏曲,一侧中鼻甲受压外移,中鼻道狭窄;②鼻中隔嵴突,影响鼻腔功能或妨碍手术操作。鼻中隔成形术1978年在武汉医学院主编的《耳鼻咽喉科学》中将这种手术方法称为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但是,在没有内镜以前,很少有人施行这种手术,主要原因是手术部位深在,视野不清。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有以下优点:①在内镜直视下操作,可以清楚地看到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结合处,以及犁骨、上颌骨鼻嵴与鼻中隔软骨下部的“错茬交接”和纤维粘连带,操作准确;②不必做鼻中隔软骨切口,不分离对侧黏软骨膜,简化了手术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双侧鼻中隔黏膜撕破,以及由此造成的鼻中隔穿孔;③保留了鼻中隔软骨,避免了手术后鼻中隔软弱;④矫正了鼻中隔畸形,去除了鼻窦炎/鼻息肉的病因或诱因。我们的体会:①做鼻中隔黏膜切口,分离黏软骨膜/黏骨膜时可以使用30°内镜,借助内镜的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分开的黏软骨膜和白色的软骨,有助于找到正确的层次;②分离黏软骨膜/黏骨膜时,可以用有斜面的小吸引头代替剥离子,边吸引边分离,操作清楚;③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与内镜下鼻窦手术同期完成时,可以先做鼻腔宽大侧的鼻窦手术,然后做鼻中隔手术,待鼻中隔矫正以后,再做鼻腔狭窄侧的鼻窦手术。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18例并评价疗效。结果:本组随访6~36个月,平均14.6个月,根据Otani分级方法评价疗效,优6例,良9例,可2例,差1例。结论:后外侧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 胸椎间盘突出 手术治疗    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体征变化较大,易延误诊断,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通辽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产科1948例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抗感染、支持治疗,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术后咳嗽、糖尿病、妊高征水肿、滞产、缝合技术、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密切相关。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以减少妇产科腹
期刊
摘要 目的:了解绝经后官腔出血的病理类型,分析绝经后阴道流血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探讨诊治方法。方法:分析456例绝经后官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456例绝经后官腔出血病人中,非器质性病变61例,占12.15%:良性病变占77.14%:恶性病变占19.97%。患者年龄>60岁、流血距绝经时间>10年、子宫内膜厚度>7nma者,恶性肿恶瘤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大部分是良性病变,年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产科DIC早期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对1995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的26倒产科DI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熟知产科DIC的主要诱发病因为妊高征、胎盘早剥、子宫收缩乏力、羊水栓塞等。及时祛除病因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补充凝血因子、合理使用肝素抗凝是阻止DIC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结论:早期诊断DIC是关键,及时祛除病因选择性应用小剂量肝素,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切除子宫是治疗DIC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疗效。方法: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和类型的不同,对2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分别实施抽吸引流或开颅血肿清除治疗。结果:治愈13例,好转6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5例。14例进行了随访。有智能、语言、肌力障碍等脑损害后遗症者5例,完全康复者9例。结论:外科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生存质量。  关键词 颅内出血 神经外科手术 维生素K1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
期刊
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是由于婴儿期维生素K缺乏所致,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小儿健康。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20例婴儿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症致颅内出血,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20例中,早产儿3例,足月儿17例,年龄14天~3个月,29天~3个月者居多;母乳喂养16例、人工喂养4例(其中奶粉喂养2例、牛奶喂养2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
期刊
摘要 目的:2种不同方式的剖宫产手术对妇女近期及远期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12月进行剖宫产手术的5432例妇女的追踪观察及分析。结果:下腹横形切口的神经损伤及再次手术困难远高于下腹纵形切口,而纵形切口的脂肪液化偏高。结论:下腹纵形切口优于横形切口。  关键词 剖宫产 手术方式 观察 分析    随着现代年轻妇女生育观的改变,对生产存在的恐惧心理,又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胎
期刊
临床资料    2002年2月~2008年1月收治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梗死患者2l例,男16例,女5例;年龄9个月~60岁;车祸4例,坠落伤3例,跌伤14例,失语8例,17例神志清楚,2例伤后一过性意识丧失,1例浅昏迷,1例昏迷。  CT所见:梗死位于左基底节8例,右基底节13例,平均直径0.7~1.9cm,边界清楚,呈卵圆形或圆形。2例侧脑室轻度受压,13例4周后复查表现为等密度、模糊效应,3个月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新生儿黄疸患儿15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2例治疗组81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治疗组除药物外加用蓝光治疗。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简单而有效。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 光疗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微波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方法:常规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即行活检,得病理结果再次镜检,调节内镜微波治疗仪功率和治疗时间进行治疗。结果:36例上消化道息肉经微波内镜治疗后全部消失,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微波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方法简单,效果确切,应作为首选方法推广。  关键词 消化道息肉 胃镜检查 微波    内镜下的上消化道息肉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腔的黏膜上皮增生所形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