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之以情 寓爱于教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n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承载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素养的培育、情感的激发、道德观人生观的确立等太多内涵。说到底,就是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技能,还要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情感、有责任、懂得爱的高尚人。知识技能目标的完成有方法可循,但如何有效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次偶然的阅读小练让我受到了启发。
   那是一个晚自习,我见学生们有些无所事事,于是找来一本《阅读黑马》,利用这点闲暇给学生做了一次阅读小练。这次阅读小练,是事先没有任何准备的,却达到了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灵洗礼,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怎样做到的呢?静心反思,我得出如下感悟:
   第一,挖掘情感,与作者对话
   本文很具感染力,主要是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中熔铸了浓郁的情感,学生很容易进入文章创设的情境,似乎文中叙述的每件事都真实地发生在自己面前,所以,学生能体会作者的切身感受,能与作者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理解感悟自然就深刻了。
   初中课本所选取的文章都很有思想内涵,极富感召力,但为什么教学有些文章时总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很被动呢?我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没进入情境,没走近作者的心灵,没体会作者的感受。要深入解读文本,进行情感教育,就得做好情感铺垫,引导学生挖掘出文本传达的情感。无论用什么方法,走进作者心灵,与作者对话是不可少的。挖掘出情感,与作者对话,读着别人的书,好像读自己写的书,还会感觉乏味,还会不被感染吗?
   第二,动之以情,与心灵对话
   很多人评价90后是自私的一代,冷血的一代……同行们也慨叹:“90后不好教,好赖不分,软硬不吃……”其实就是说90后被宠惯了反而没感情,不懂爱。其实不然,他们不是没感情,而是没投入感情!本次阅读时,我感情投入,学生情绪被带动,也投入其中;在例题练习时,我谈了自身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自然就有感而发;我谈了自身经历,学生的心灵被触动,记忆被唤醒,有话说,有事情叙述,当然也愿意交流,愿意诉诸笔下。
   看来,教学时可以“动”起来,煽动学生感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无意中找到文本与自身的切合点,达到作者与自己心灵的共鸣。这样动之以情,让他们与自己心灵对话,读着别人的书,好像书中写的是自己,还会感觉陌生吗?
   第三,寓爱于教,与老师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我想,没有爱的启迪,没有情感投入的教育或许连伪君子也培养不出,而只能造就冷血无情、自私自利的机器人吧!
   这次教学,我是充满爱的:爱文中的弟弟、姐姐;爱我过世的嫂子;爱有着浓烈亲情、博大胸襟的人们。在我传达情感时,学生也体会到了爱。我有着难忘的经历,学生何尝没有?俗话说:“有其师必有其徒。”老师有感情、有爱,学生自然就会动感情、懂爱。学生爱模仿老师,容易受老师情绪感染,何不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与老师对话,也产生共鸣呢?这样,和老师合演着双簧,受着爱的洗涤,读着别人的书,好像导演着人生戏剧,学生和老师都成了戏剧的主角,怎会不投入呢?
   这次阅读小练让我惊喜地发现,要在语文课上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其实也并不太难,只要注重情感的铺垫和情绪的调节,动之以情,寓爱于教,激起学生与作者、与老师感情上的共鸣,心灵间的对话,“情”自然就出来了。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如果把学生的感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这样,何须担心学生没受到情感熏陶,没有受到爱的洗礼呢?
其他文献
首先,转变课堂核心。改以“教”为核心为以“学”为核心。也即是教师要留给学生大多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在探讨中感悟、体验我们到的教学目标。   记得听过一堂《死海不死》的语文课。其中一个环节我仍记忆犹新。老师课前让学生查阅地图,熟悉死海的地理位置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趣味性很强的问题:死海真的会死吗?由学生在第二课堂语文上“高谈阔论”。他们争先恐后急于表达,有的说:约旦河既然是巴勒斯坦、约旦两国的母亲河
期刊
一、学会欣赏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欣赏学生,尊重学生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着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针对自卑心理很重的学困生。我常告诉他:“你很行,只要你做定能做好!”只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立刻表扬他们。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说一个人是贼,说多了除了别人怀疑也可能自己也要质疑自己。所以我们不要吝啬我们口中的美丽语言
期刊
古典诗词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结晶,可以说它的每一个字都有生命,每一个字都有穿越时空的意蕴,阅读古典诗词,我们的情趣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高尚典雅,从某种意义上说,古典诗词教学是对民主精神品质的记忆和传承,因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肩上的重任。多年来摸索出了一套鉴赏诗词的方法:   第一,要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作者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因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
期刊
语文教学常常被人们称为艺术,因为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情感。然而在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下,很多时候,语文教学采用了条分缕析的所谓“科学化”的方法,以求达到所谓的“高效”。讲练习,做练习,专题训练,似乎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主旋律,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很多的语文课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这样的语文教学背离了初衷,失
期刊
今年9月份开始,学校根据上级精神举行了课内比教学的“大比武”活动。学校的宗旨很明确:在每一次听、评课活动中,希望大家能“取人之长,补己不足”!我没有放弃每个听课的机会,节节必到。在这期间,我不仅听到了许多的优秀课例,也从中学习了老师们课中展露的精华,试着将他们的精华用于自己平日的教学中,果然课堂不再老于俗套,不再是一副“陈芝麻烂谷子”的模式,学生比以前上课活跃多了,讨论也显得积极起来。   我想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这样一句话:“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它使我刻骨铭心……阅读经典,与教育家对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众所周知,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因为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开花的源泉。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学习,而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丰
期刊
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如下:    一、借助文字的传达,引导学生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    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认识过程还不能脱离情感,他们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且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与主人公形成共鸣,理解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肯定
期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难以下笔,经问卷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1、觉得无内容可写,胡编乱造的多;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4、缺乏想象力;5、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来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期刊
诵读对语文学习至关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不再赘述,笔者仅就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诵读活动,让学生诵读精品,背诵诗歌美文,进而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步,教师开出诵读书目单   书目单的确定,可作长计划,也可作短安排。长计划,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中学阶段的背诵书目作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地列出初中或高中阶段的背诵篇目。短安排就是对每学期甚至每月背诵的篇目作具体规定,如高一
期刊
魏晋时期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诞生的时代、地点都极为相近,但由于作者的身份不同、处境迥异,文中体现的思想感情也是大相径庭,艺术手法各不相同。   《出师表》作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年),时值曹魏兵败祈山,孙吴受挫石亭,诸葛亮抓住这一良机,向后主刘禅上表,请求出师北伐,以求“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于是便有了此文。   在行文上,作者独具匠心:   首先,由分析形势入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