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并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培养问题意识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34-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依赖人才的水平,人才的水平取决于他们的创新意识,而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又集中地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水平上。正确认识创新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探讨其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不断研究。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的知识体系,结合各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然而,创新意识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培养,才能使它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师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境——即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
数学的问题,最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好奇心理。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索欲望设置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教学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想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启发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点,让其度过难关取得成功。这样,学生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问题:三根棒是否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三角形时,感到很好奇,这时老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截去一截,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寻找三边的长度存在着一个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种教学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学生创新和发现
反思是指自觉地对数学认知活动进行考察、分析、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学生调控学习的基础,是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反思还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笔运算,通过观察实验,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形成自主的概念,做出结论。学生通过实践反思得到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积极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并逐渐使这种反思成为一种深重的意义和习惯,能优化认识知结构,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知识,使之成为创新人才。
三、培养问题意识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新的土壤。数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重要的问题历来都是推动数学前进的杠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个问题的,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思维活动,没有各种可供解决的问题存在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行为的产生,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落实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触发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因此,在各种问题的解决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是对头脑中已接收和储备的各种信息、材料和表象,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组合、改造,创造出未曾感知过或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新表象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造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
3.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学生长时间思考某一问题,不得其解时,忽然受到外界条件的启示,茅塞顿开、豁然贯通,使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一种灵感,它是一种不同常人的高效率、大跨度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灵感的发生常常导致突破和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在学习瞬间那种违反常规的提问,在讨论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想,解题时别出心裁的解法,即使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即为思维创新的过程。
4.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主导地位,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种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开放性思维方式,当发散持续到一定的程度而产生质的飞跃时,发散就变成了创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思维,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寻求解答方法,使之达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发挥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漫谈数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陈爱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J].山西教育,2009.6.
[2]刘欢迎,论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主导地位[J].中学数学,2011.16.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34-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依赖人才的水平,人才的水平取决于他们的创新意识,而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又集中地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水平上。正确认识创新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探讨其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不断研究。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循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的知识体系,结合各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然而,创新意识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培养,才能使它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师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境——即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
数学的问题,最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好奇心理。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索欲望设置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教学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想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启发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点,让其度过难关取得成功。这样,学生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问题:三根棒是否一定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三角形时,感到很好奇,这时老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截去一截,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寻找三边的长度存在着一个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种教学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学生创新和发现
反思是指自觉地对数学认知活动进行考察、分析、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学生调控学习的基础,是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反思还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笔运算,通过观察实验,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形成自主的概念,做出结论。学生通过实践反思得到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积极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并逐渐使这种反思成为一种深重的意义和习惯,能优化认识知结构,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知识,使之成为创新人才。
三、培养问题意识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创新的土壤。数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重要的问题历来都是推动数学前进的杠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个问题的,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思维活动,没有各种可供解决的问题存在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行为的产生,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落实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触发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因此,在各种问题的解决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观察、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是对头脑中已接收和储备的各种信息、材料和表象,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组合、改造,创造出未曾感知过或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新表象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造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
3.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学生长时间思考某一问题,不得其解时,忽然受到外界条件的启示,茅塞顿开、豁然贯通,使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一种灵感,它是一种不同常人的高效率、大跨度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灵感的发生常常导致突破和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在学习瞬间那种违反常规的提问,在讨论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想,解题时别出心裁的解法,即使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即为思维创新的过程。
4.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主导地位,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种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开放性思维方式,当发散持续到一定的程度而产生质的飞跃时,发散就变成了创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思维,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寻求解答方法,使之达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发挥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漫谈数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陈爱芯,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J].山西教育,2009.6.
[2]刘欢迎,论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主导地位[J].中学数学,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