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哥,康定儿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oh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哥哥从新疆乌鲁木齐来,我去机场接他。心里知道他会变得很老,但是与他对面经过竟然认不出来。双双隔着不到五米,还要打电话,当意识到身边的人就是我们兄弟时,笑起来,还相互指责对方的眼神不好。我说,没有想到你真的成了一个老头了。哥哥立刻反击,说:你不看看你那个球样子。
  
  那时,我们一起走进了洗手间,当在镜子里看到两张老脸时,我又一次惊恐地意识到:两个长相完全不同的兄弟俩,现在越来越像,几乎完全一样了——看你那个球样子!
  
  乌鲁木齐人总是这样,以骂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深爱的对方的情感。无论是当年天空纯净的乌鲁木齐,还是现在污染肮脏的乌鲁木齐,真是好一个“球”字了得。
  
  我与我哥童年的故事有不少写进了当年的小说《博格达童话》,在那里边我写了一个比我要勇敢,并热爱鸽子的兄长。每当鸽子飞起来的时候,我总是怕它们飞走了就不回来了,因为当时没有办法让鸽子们吃饱。我总是望着天空,乌鲁木齐蓝得让人想哭的天空绝望无比。
  
  哥哥到了北京实在像是一个乡巴佬儿,土得不能再土,傻得不能再傻。他带着他还在上着大学的儿子甚至于无力逛逛商场、博物馆,听听音乐会。他对北京的陌生和害怕是显然的,他说北京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一个天安门吗?我去过了,儿子也去过了。不过他说他还没有看过升旗,应该起得早一点,去天安门看升旗。我儿子一听他说这话,就露出了满脸的笑。他们就那样在家里呆着。就好像他没有上过大学,就好像他从没有来过北京。就好像他到北京来就是跟我聊天。
  
  那天晚上说起了“康定儿”。不是康定情歌的那个康定,而是童年时的一个同学,一个人。哥哥说:康定儿死了。
  
  我的心立刻狂跳起来,看着哥哥的口气就好像在说一个普通的人死了一样。他好像一点儿也没有把康定儿当成一个在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物:那是在我小学四年级的一个晴朗的早晨,我被保军拉到了哥哥的班里,看见哥哥正被那个康定儿压在地上打着,他想翻起来,可是康定儿的个子高,劲儿也大得多,他翻不起来,我当时被恐惧和伤心袭击,完全丧失了力量。我真的想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朝着康定的眼睛狠狠地打,然后和哥哥一起把他压在地上。可是,我不敢,身边都是康定儿的人。他们是一伙的。我就那样站在一旁看着哥哥挨打。他朝哥哥的脸上每打一下,哥哥就叫一声。我因恐惧和仇恨而浑身发抖,却不敢冲上去。在我的感觉中,哥哥是个勇敢的人,可是那天我听出了他的害怕。我忍不住地去搂住他搭在地上的腿和脚,我想,我这样旁边的人是不会打我的。最后,听见哥哥伤心地对我说:找妈妈去。让妈妈来。
  
  我跳起来,就朝外跑,想快把妈妈找来,结束哥哥的痛苦。我一路跑着,流着泪。当我跟妈妈从几公里外回到了哥哥的教室时,哥哥已经起来了,他坐在墙角哭泣。康定儿已经不见了。他一伙的人还在旁边玩儿,母亲看着哥哥,然后又走到最大的孩子保军面前,说希望他以后能保护一下我哥哥,不要再让别人打。那孩子并不理会母亲,他只是顽皮地笑着。
  
  许多年过去了,这件事成了我的一块心病,我多次从梦中被那个场景叫醒,我想像着自己无数次地勇敢地举动:找一块砖砸向康定儿的脑袋。拿一把刀捅他的眼睛。拿一个榔头狠击他的额头,或者就干脆冲过去,抱着他的脑袋,然后和哥哥一起把他摁倒在地,一定要把他脸上的血打出来……
  
  这一切我都没有做,我是一个软弱的人,在最重要的时候,我没有冲上去,我因为怕死而被他们吓坏了,更何况是不会死的呀。康定儿以后照样跟我们在同一个学校,直到毕业,各奔东西。许多年来,我像是一个心理有疾病的人一样,一次次地想像着报复康定儿的计划,可是从来没有实现。我对哥哥充满愧疚,我对自己充满蔑视。那个哥哥惨叫的场面不时地走出现在 我的眼前,有时不仅仅是在梦里,我把这件事对不同的朋友说起过,每次说的时候,都会浑身发抖,就像童年的大雨再次从天山上奔涌过来。
  
  哥哥说:康定儿死了。我看着他,希望他再多说几句,可是他的语气平常。我终于忍不住了,说:那天我没有冲上去帮你,我对不起你。哥哥的脸上立即充满了疑问:什么事?你说得什么?你和康定儿怎么了?
  
  我看着哥哥才明白,这件折磨了我一生的事情,他早就忘记了。
  
  刚柔相济
  王刚 王刚差不多应该有一千万个。作家王刚应该最少有一千个,编剧王刚应该最少有一百个。作家编剧王刚可能有十个。而同时获得台湾中国时报小说奖以及台湾金马最佳编剧奖的王刚可能只有一个。我就是最后的这个王刚。
其他文献
1911~1930 发觞  上海摩登便是欧化,而其他地区则以效法上海为摩登。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亦有不同的品位所好。发端于辛亥革命的现代上流时尚,开启了百年以来的品位之门。    辛亥革命打响了中国民主与共和的第一炮,满清政府应声垮台,只是谁能否认它是一场并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然而,作为副产品的服饰变革,却从此深入人心而延续下去,清代延续几百年的服饰制度—“人分五等,衣分五色”,人们按照严格的身
期刊
环保是持续的、长期的,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全球环保事业的贡献,同时也能带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当国际环境治理和绿色经济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主题,让人无法忽略的则是其背后的顽强力量——环保人士和那些默默在做贡献的民间环保组织。    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环保话题依然是城市人群热议焦点,从民间到各国政府。老百姓顶多拍拍电影,玩玩照相机,告诉人们“哎哟,地球快完蛋了”,但政府首脑们可想得没那么单纯,他
期刊
1950~1978 沉浮  当年百姓的生活艰辛,并非说那时所有国人只求穿暖而已。事实上,当时的服饰也有中国式的时尚风尚,尽管浸透了革命化意识。    上世纪40年代末,欧洲还在“二战”创伤的治愈过程中,出生于法国诺曼底—这个日后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盟军登陆地—的Christian Dior,操起裁剪之刀,推出了被人称为是“New Look”系列的服装。世界—不只是时尚界—为之一震,有人惊呼是“Ne
期刊
“总有一种令人敬重的力量”之五  时尚如同百变的灵兽,让从业者魂魄颠倒,乐在其中,继而发育出蓬勃的产业链条,输出着参差多态的审美趣味与价值观。在洋溢着西式奢华与中式典雅的盘古七星酒店,马岩松、陈数等细聊时尚与经典的美妙关系,深感永恒的时尚不是过眼即逝的时髦,它会带来愉悦的心情、创领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本质上促使人类生活更具魅力、更富活力。    时尚在于创新,引领社会思潮    每一个人都嘲笑陈旧的
期刊
1931~1949 速兴    再没有什么能替代旗袍,成为三四十年代中国时尚的象征符号了;周璇的《夜上海》以“批判”的视角唱出了国人“歌舞升平”的奢靡姿态,西式奢华风尚强力进驻“东方巴黎”上海。这是欲望爆棚的年月。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一个奇妙的时代。放眼世界,西方正处于二十年代末经济大萧条之后的步履蹒跚期,享乐犹如梦想,美女们只能靠精密剪裁这种“紧缩政策”,才能赢得一点简朴而冷艳的时尚性
期刊
百年上流 风潮涌动  共和百年,生活向上。时尚之潮,汹涌澎湃;千回百折,百川归海。以辛亥为起点,穿越中国百年的奢侈时光,还原社会向上、生活向好的中国真相。    毫不意外的,中国社会对“上流”二字的想象和憧憬,正迎来辛亥百年以降的一个新高峰。1911年起,中国人辗转求索的目标,大概说来,就是“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而今梦已圆上大半,昔日的“东亚病夫”在世界舞台上白手起家,奋发图强,渐渐也积蓄
期刊
1979~2000 崛起  改革开放重新描绘了中国的时尚奢侈品相。从蛤蟆镜、 喇叭裤款的“奇装异服”到杰尼亚、路易·威登等国际大牌,财富贲张的22年,迅速催生了一个与普罗大众相去甚远的顶层消费地带。随着中国富有阶层的不断壮大,这一地带的疆土一拓再拓。    欧洲用一百年时间孕育了现代时尚奢侈的第一个台阶。接下来美国登场,“二战”后的美利坚以所向披靡之势迅速开辟了时尚王国的第二个台阶。日本,30
期刊
徕卡:优雅腔调    瞬间·叶又新 2010年6月9日,美籍华人叶又新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美术馆举行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较为完整的经典徕卡(Leica)相机收藏展。他是美国徕卡收藏协会公布的三位收藏大师之一。此次展出包括相机、镜头及附件等逾三百件藏品,此套收藏反映了徕卡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诞生至今历史和发展的全过程。    在中国 近些年,中国摄影爱好者对经典徕卡相机表现出极大热情,国际徕卡收藏领域也了解
期刊
百年上流 尚品云集  它们凝聚智慧、席卷财富、见证世道、折射人心。它们可能是国际名品大腕,动辄上百年荣耀历史;它们可能是本土后起之秀,试图以中国人的智慧,融入世界时尚主流,表现不一样的奢侈精神。  1911年,英国豪华游轮“铁达尼号”沉没海底。当年从海底打捞上岸的一件LV硬型皮箱,竟然没有渗进半滴海水。不知LV因灾难而暴得大名的新闻是否当年流入中国,但可以肯定的是,奢侈品已经随着洋商与买办、富豪
期刊
2000~2011洗牌  21世纪一走来,不仅是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世纪,实际上也是中国成为世界上仿冒奢侈品最大的生产、消费基地的世纪。“A货”成为了中国时尚人群中公开的秘密,也是各大国际品牌的眼中钉。    21世纪终于来了,然而,梳着马尾辫,额头光亮,周身覆满紧身银色功能面料的未来人并没有统治地球的时尚界。流行趋势顺着20世纪的潮流顺水推舟,和而不同。Lady燝aga足蹬怪才A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