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00年中華文明史可以看成是一部王朝兴衰史。王朝更替背后有怎样的规律,一直是历史学家希望了解的。于是,很多历史学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理论来解释王朝更替,比如著名的“黄宗羲定律”就指出农民税费方面的怪圈: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石笋的记忆
2008年11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平中教授与他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结论,美国权威科学杂志《Science》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出来。张教授指出,最起码在唐朝、元朝乃至明朝走向衰亡的过程中,亚洲季风至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可能给困境中的王朝以致命一击。
张教授的研究从位于中国西北的甘肃省万象洞里的石笋着手的。在过去的数千年里,太平洋吹来的季风年复一年吹拂中国大地,孕育了整个中国的农耕文化,这个气候系统把降水带到了这处石灰岩洞的上空。无论降水充沛或匮乏,雨水都会沿着岩石之间的裂隙渗透到洞穴中,一点一点地溶解石灰岩并形成过饱和的碳酸钙溶液。这些溶液通过洞顶或洞壁滴流进溶洞时,由于洞内相比洞外温度和压力的差别,以及二氧化碳的释放,溶解在水中的碳酸钙被沉淀下来,形成石笋等次生碳酸盐沉积物。
万象洞内的石笋忠实记录了随着季风变化而变化的降雨情况。通过分析出石笋中氧的同位素含量,能分析相应年份的降水量是多还是少;而石笋中较高的铀含量,也为对应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难得的标尺。相比于冰芯、树轮、火山沉积物而言,石笋特别纯净,后期破坏非常小,保存的信息较为完整。因此,其确定年代的精度也要比冰芯准确得多。
季风吹起动荡
张平中教授与研究小组根据石笋所含氧的同位素含量,得出中国在过去1810年之间的降雨量变化曲线时,他们发现这条曲线竟然和朝代的兴衰更替惊人的吻合:
公元190年至公元530年之间,亚洲季风为中等强度,变化相对强烈。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汉朝末期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期充斥着战乱与饥荒。
公元530年到公元850年,亚洲季风逐渐衰弱。直到公元860年时(晚唐时期),亚洲季风减弱到最小。历史记载公元870年前后,天下大旱以至起义四起,黄巢起义便是其一。
公元910年到公元930年问,亚洲季风再次减小。那时的中国正在经历五代十国并进入北宋初年。
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国定下“澶渊之盟”,相互约为兄弟,两国边境开设榷场(集市)。公元1050年至公元1120年间,亚洲季风稳步加强,中国北方降雨增多。到了公元1120年左右,季风强度开始剧烈波动,干旱与洪水交替。
公元1125年2月,金国以“宋朝破坏与其定下的共同对辽协议”为名,大举出兵侵宋。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
实际上,唐朝末期、元朝末期和明朝末期,这些时期的亚洲季风处于弱势,而这些时期的明显社会特征是时局持续动荡不安。张平中说,在北宋前期,亚洲季风强盛带来充沛的降水,自然带来粮食丰产以及人口大增。但之后,因为季风减弱、降水减少、农作物减产,引发战争和农民起义。因此,张平中及其小组得出结论: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农作物生产,进而对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起着关键作用——它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左右历史的棋局。
2008年11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平中教授与他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结论,美国权威科学杂志《Science》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出来。张教授指出,最起码在唐朝、元朝乃至明朝走向衰亡的过程中,亚洲季风至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可能给困境中的王朝以致命一击。
张教授的研究从位于中国西北的甘肃省万象洞里的石笋着手的。在过去的数千年里,太平洋吹来的季风年复一年吹拂中国大地,孕育了整个中国的农耕文化,这个气候系统把降水带到了这处石灰岩洞的上空。无论降水充沛或匮乏,雨水都会沿着岩石之间的裂隙渗透到洞穴中,一点一点地溶解石灰岩并形成过饱和的碳酸钙溶液。这些溶液通过洞顶或洞壁滴流进溶洞时,由于洞内相比洞外温度和压力的差别,以及二氧化碳的释放,溶解在水中的碳酸钙被沉淀下来,形成石笋等次生碳酸盐沉积物。
万象洞内的石笋忠实记录了随着季风变化而变化的降雨情况。通过分析出石笋中氧的同位素含量,能分析相应年份的降水量是多还是少;而石笋中较高的铀含量,也为对应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难得的标尺。相比于冰芯、树轮、火山沉积物而言,石笋特别纯净,后期破坏非常小,保存的信息较为完整。因此,其确定年代的精度也要比冰芯准确得多。
季风吹起动荡
张平中教授与研究小组根据石笋所含氧的同位素含量,得出中国在过去1810年之间的降雨量变化曲线时,他们发现这条曲线竟然和朝代的兴衰更替惊人的吻合:
公元190年至公元530年之间,亚洲季风为中等强度,变化相对强烈。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汉朝末期和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期充斥着战乱与饥荒。
公元530年到公元850年,亚洲季风逐渐衰弱。直到公元860年时(晚唐时期),亚洲季风减弱到最小。历史记载公元870年前后,天下大旱以至起义四起,黄巢起义便是其一。
公元910年到公元930年问,亚洲季风再次减小。那时的中国正在经历五代十国并进入北宋初年。
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国定下“澶渊之盟”,相互约为兄弟,两国边境开设榷场(集市)。公元1050年至公元1120年间,亚洲季风稳步加强,中国北方降雨增多。到了公元1120年左右,季风强度开始剧烈波动,干旱与洪水交替。
公元1125年2月,金国以“宋朝破坏与其定下的共同对辽协议”为名,大举出兵侵宋。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
实际上,唐朝末期、元朝末期和明朝末期,这些时期的亚洲季风处于弱势,而这些时期的明显社会特征是时局持续动荡不安。张平中说,在北宋前期,亚洲季风强盛带来充沛的降水,自然带来粮食丰产以及人口大增。但之后,因为季风减弱、降水减少、农作物减产,引发战争和农民起义。因此,张平中及其小组得出结论: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农作物生产,进而对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起着关键作用——它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左右历史的棋局。